杨莉芳
[摘要]培养小学生在个人生活经验、个人知识基础、个人成长经历对比的基础上,引导小学生深入到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文本中,在不同语感类型、语言现象、语用效果的感悟中,去学习和总结语言知识、语法知识与文本结构知识,使小学生能自由地开展学习,培养他们的语言兴趣和文学兴趣。教师应研究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追问,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案例,从激发学生追问的兴趣、追问的方法以及追问的技巧等策略入手,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地实现有效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学习;质疑能力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充分开发和培养小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精神,引导小学生在关注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以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去开展更多的知识追问、现象追问、文学追问,使小学生深入到各类文本中开展学习活动。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研究培养小学生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文本追问教法。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探索欲成长追问
如何提高学生的追问兴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运用小学语文文本与小学生成长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小学生的好奇心去激发他们追问的兴趣,是引导他们关注文本和学习文本的关键。
1.推动文本与社会统一的探究追问
此类文本包括古文类,如古诗词或古代人物故事的课文;外国文学类,如著名作家的国外学习经历,或者外国著名人物的事迹记录文本等为主。文本强化巨大的社会制度反差,进而给小学生带来立足新时代的追问。如在学习《伯牙绝弦》时,小学生即使有着强大的想象力,也会对遥远的古代产生很多的陌生感。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灵感共享,即使是正在开展音乐类兴趣乐器学习的小学生,也会对伯牙所演奏的琴的种类、乐曲名称、曲谱制作载体,以及伯牙向谁学习的演奏,伯牙和子期之间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真挚情感共鸣的等产生多种追问。这种追问的产生和按照逻辑顺序的整合,会推动学生对古汉语知识学习与故事的了解进行整合,不断总结和提炼文章的主题——“知音”。
当然,也有与国外社会制度差别的文本,学生需要立足现有的课文学习和知识拓展,以增强知识追问和文本学习之间的关联性,确保知识学习、语用能力培养的高效。例如《月光曲》的学习,可以使小学生把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普通人的生活、政治地位与各种现状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更多的质疑和好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和启发学生与文本学习目标一致的追问点,巧妙地运用学生共同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开展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追问和思考,减少学生因为追问的零碎,导致偏题、跑题等无效学习的现象。
2.推动文本与生活统一的探究追问
由于小学课文作为作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现实的提炼和总结,文本内容的年代距离是造成与小学生的生活相割裂的主要原因。如学习一年级古诗《所见》时,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即使是农村的学生也难见到骑黄牛,更谈不上有骑黄牛的经历了。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从“骑黄牛”的文本经历切入,引导小学生与现代化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去产生各种疑问,如“歌声”是谁唱的?唱的可能是什么内容?唱给谁听?为什么要唱?以及为什么会产生“振林樾”的效果?以此引导小学生去深入大自然、关爱大自然,体验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语文文本作者、作品的年代及其造成的文本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根据小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抓住各种文本和现实的交错点,按照文本自身的逻辑思路,去开展与文本结构、作者写作思路一致的追问活动,使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开展自由的知识学习和疑问探究活动。
二、云深不知处——知识和方法准确化追问
对小学生而言,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们既可能对新知产生质疑,也会对旧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从而开展更高效、精确的学习。
1.知识疑惑验证追问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人生阅历少、理解能力有限,产生各种疑惑是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推动学生追问的根本动力。如在学习《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谷的“野”》等景物类的文本时,小学生会因为对自然规律、自然科学知识掌握少,而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成因产生疑惑,还会产生关于自然界各种生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疑惑等。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疑惑点,引导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思考,尤其要深入到文本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中,去探索尽可能多的答案,既保障了文本自身的学习,也使学生在逐渐全面的学习中不断化解疑惑。
在实施中,教师要紧扣文本教学目标要求,开展疑惑的追问和验证工作,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结合文本现象,运用自己了解的知识和各种自然现象等,通过合理想象去获得理想的答案,推动文本的学习。教师要利用不同的教学环节,通过小结或课堂总结等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知识,实现“授之鱼”和“授之渔”的统一。
2.错误感悟纠正追问
小学生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与认知方法的狭隘性,导致他们在文本的学习中并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时常出现错位甚至错误。这类文本以学生不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环境差别大的,以及一些具有相对深奥道理的为主,如《黄继光》《邱少云》等。小学生往往把更多的追问聚焦在如何战胜敌人上,甚至产生仇恨的情绪,自然会导致对英雄人物的事迹、时代背景与爱国主义的表现忽略的现象;而在学习《罗盛教》《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的时候,学生往往更多地关注事件本身的进展与结果,却没有发现作为革命军人的使命的多样性,可以是救人、救火、献血等。
古今中外的寓言、童话类的小学课文,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蕴含与折射着深刻的人生道理。从学习的角度,小学生依靠自己难以准确总结或提炼出来;从个人理解的层面,他们立足自己成长的现实,或根本不能理解,或似懂非懂。教师要根据学生追问的实际,适时介入其中,对他们出现的错位或错误及时加以指导或启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endprint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知识系统化追问
通过追问式的主动学习,让学生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和结果统一中,建立与自己的年级和年龄相当的知识系统。
1.文本逻辑追问
小学语文文本作为文学作品的集萃,每一篇课文都有与体裁和题材相一致的文本逻辑,对小学生理解整篇课文和提炼主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根据小学阶段现有的总分结构、总分总结构、分总结构、并列结构等文本结构类型,让小学生在文本整体结构逻辑追问、段落逻辑追问以及自然段逻辑之间的追问中,去学习作者行文布局的技巧以及巧妙选择素材和融合素材的方法,以培养小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在学习《鲸》时,根据课文对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的思路,去追问文章写作的结构与知识展示的结构;或者深入到课文的第四到第七自然段,精细地追问鲸的生活习性,吃什么、怎么吃、吃的特点等,使小学生对文本整体逻辑与每个环节有着精准认知和判断。此类追问现象多运用在说明文和议论文等体裁中,使小学生既能准确地追问文章结构,也能精细地追问文本题材中的知识,如鲸的种类等。
2.知识体系思考
文学作为形象思维的灵性结晶,运用各种知识按照文学的逻辑建立主题鲜明的知识体系。比如,通过《小英雄雨来》去追问晋冀的地理知识体系、抗战知识体系、面对危险的智勇方法的知识体系,以支撑小学生的文本主题知识体系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架构;通过《四时田园杂兴》去追问季节变化、植物花季变化,以及在田野中的美丽风景的“四时”不同;通过《画杨桃》去追问杨桃的画法知识,如观察角度、观察的季节,以及绘画时的心理、态度与追求。
由于小学语文文本题材和体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既有共性字词知识、语言知识、语法知识与文学知识,也有每篇不同的主题性知识,例如文章中人物知识和事物知识等,以巨大的差别性去逐渐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自然科学、历史学、天文地理以及民俗知识等,使小学生受到全面地知识熏陶和教育,为成长过程中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不断夯实各类学科知识基础,这种知识体系的追问为小学生将来的学习做好知识体系的启蒙。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追问是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表现之一。小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点,深入到自己最擅长的文本段落中,以此作为追问的辐射点逐渐发散开来,从而详细地分解文本。
参考文献:
[1]韩磊.有效追问,让语文教学精彩无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11).
[2]陈萍.新课改下多元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讨[J].江西教育,2016(01).
(责任编辑 冯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