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国际小学课程的特色与经验

2016-12-17 07:25:56高宝英唐胜楠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儿童课程

● 李 敏 高宝英 唐胜楠

IPC国际小学课程的特色与经验

● 李 敏 高宝英 唐胜楠

IPC课程是当前国际课程中十分出色的一个小学课程。IPC课程既形成了自己的“结构”又重视“自由”,它提出三类课程目标,同时实现了主题化的课程设置。IPC课程在教学法、学生主体以及课程观方面的经验都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有着具体的启示。

IPC课程;国际课程;小学课程发展

IPC(International Primary Curriculum)国际小学课程是当下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套课程体系。IPC国际课程的创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英国Shell学校的田野教育,它的创立初衷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劳动力培养的需要。它主要采用主题单元的课程设计形式,利用创造性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使用多元的评价体系,旨在帮助今天的孩子成为世界优秀公民和21世纪的领导者。[1]IPC课程在英国本土也有着广泛的使用,被英国教育界称之为“一个生长于(适用于)本土的国际课程”(Keeling 2008)。[2]它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经过多年的试运行和改进,当下IPC课程进入到鼎盛时期。

表1 IPC课程的三个发展时期

本文尝试对这个课程体系的宗旨、框架、运行、评价等方面进行结构化梳理,分析它的特点和旨趣,从中寻找富有启示的经验,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提供可能的借鉴。

一、兼顾“结构”实现个人发展的“自由”——IPC课程践行的理念

IPC课程几乎将课程的所有重心放在了个人发展上,然而它在寻求课程的现代元素上并没有抛弃课程的“结构”。“在许多选用此课程的学校看来,IPC课程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就是它很好地平衡了‘结构’和‘自由’,再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学习者及时的‘回应’和‘定向服务’,在当前这个瞬息多变的时代,这些特点真正丰富了学习者的内心。”[3]为此,IPC课程致力于形成严格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儿童的学习参与水平,在此基础之上来培养儿童的国际情怀、提升个人发展的能力。

(一)三级课程目标统摄IPC课程的内在结构

IPC课程倡导“好的学习、好的教学、大的兴趣”的课程理念,它具有特色鲜明的三级课程目标:课程自身的目标;个人目标;国际目标。这种三级课程目标由小至大,成为一种稳定的课程思维和内在结构,让教师在课程实施始终张弛有度,有着鲜明的方向。

1.课程自身的目标仍注重夯实知能基础

IPC课程有着自身的目标,而且十分强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在21世纪之交的新一轮国际课程改革浪潮中,许多国家仍然在不同角度上着重思考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对于中国的新课改来说,我们虽然加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但实际在课程实施中,来自一线的困惑仍聚焦在“知”“能”非此即彼的实存关系上。IPC课程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努力实现知能并重,夯实知能基础,为此,重视“理解”在课程中的地位和比重。因此,IPC课程主要从知识、技能和理解三个层面来确立自身的目标并对课程提出相应要求。

以历史课程的目标为例,每一个主题单元的课程,都包含知识、技能和理解这三个层面的学习目标,以确保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的积累。

表2 历史课的课程目标

2.个人目标强调对儿童个人特质的培养

IPC课程明确提出在课程的顶层设计里要有个人目标。个人目标意指儿童在个人素质和性情方面的发展。也即是说,IPC课程十分关心,在充满挑战的21世纪,儿童最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充满变化的社会环境呢?这个问题与我们当下所关心的“学生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的教育话题十分相近。IPC课程作为一种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型课程,伴随着国际社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核心素养大讨论,一直以来十分关注对学习者特质的分析与研发。IPC课程发现了儿童需要具备的个人素质,并在课程中制定可以使孩子们获得这些特质的内容。

对比新近备受教育界关注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团队研发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构,我们发现IPC课程与我们寻找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十分相近,IPC课程主要通过设置课程的个人目标来满足有关文化、个体和社会的教育需要。

3.国际目标反映课程独具的宽广度

IPC课程从最初设计时就十分重视课程的国际目标,这是由于课程设计者在当时就前瞻性地看到了国际劳动力市场与全球化教育之间的关联。IPC国际小学课程的创始人之一Martin Skelton表示,“现在世界上大部分的争端都将在国际层面上解决,我的意思是,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环境或恐怖主义问题,这需要多方合作。”因此,从婴幼儿开始培养孩子的国际化视野,是IPC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课程着重强调对儿童国际化、全球化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帮助儿童从幼儿时期便开始学习从国内外多视角看待身边的一举一动。通过课程学习,儿童可以获得一种开阔和稳定的国际视野:

从以上五条关于IPC课程国际目标的具体表述来看,似乎是侧重于对个体做出的价值表达。然而在IPC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国际目标绝不仅仅只是一种价值关心和价值表达,它作为一种“结构化”的课程目标维度,是会在所有的教学模块与主题中得到体现和实现的。也即意味着130多个教学主题均会关心五条国际目标如何实现的问题,均会通过各模块和主题的教学帮助儿童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生存的能力。

(二)通过模块化和主题化实现课程设置的自由

IPC课程在制定和设计之前,有三个指导性的方针:(1)我们的儿童将面临什么样的未来世界?某种程度上,教学是一种继承传统文化的活动,它可以让儿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另一方面,因为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具有挑战性的,所以教学需要帮助儿童接受挑战,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因此,IPC课程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对儿童国际视野的培养。(2)什么样的儿童最有可能取得成功?一个人的特质决定着他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否做到最好,也意味着能否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做出最灵敏的选择。这需要课程设计者对未来世界的状态尽可能正确地做出推测。因此,IPC课程在培养儿童国际视野的同时,强调对个人特质的全面塑造。(3)儿童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明确儿童需要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IPC课程设置的重点。为此,IPC课程将课程研发和实施的重心放在课程模块的灵活设置和主题单元的遴选创新上。

IPC课程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兴趣不同,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设置了超过130多个不同的主题单元,以便让儿童在兴趣中自主学习。将所有的主题单元进行分类,其中包含艺术、地理、历史、信息通讯技术、音乐、体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技、国际10个主要的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有很多学习任务,学习者通过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

IPC的主题单元课程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分别适用于5-7岁儿童、7-9岁儿童、9-12岁儿童,但每部分所包含的课程模块是相同的。具体课程如下:

表3 IPC课程的主要课程模块

这些课程模块和主题,对于教师来说仅仅提供了一些丰富的主意和框架而已,教师可以灵活、自主、自由地来设计和实施这个课程,“这个课程被儿童认为是非常实用和亲民的,老师会把许多精力投放到设计和实施这些综合的课程模块。老师可以个性化地和因地制宜地去灵活选择和组合课程模块,这始终被视为IPC课程充满魅力的关键。”[4]

课程实施相对自由之后,如何监测和评价课程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AFL(American Federation Labor)美国劳工联合会对IPC课程中的九大课程模块分别提供了评价标准,包括艺术、地理、历史、信息通讯技术、音乐、体育、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技、国际。同时对不同的年龄段也做了不同的评价策略,包括5-7岁、7-9岁、9-12岁。其中对每个孩子的技能发展水平,确定了开始、发展、掌握三个阶段水平。除此之外,AFL对教师和儿童在三个阶段上制作了评量表,以“艺术品的制作”这个小主题为例。

AFL计划建议教师要帮助儿童在每个单元课程的学习中对儿童进行上述三个阶段技能评估。并且,制作了一本全面的教师手册,用以说明教师应如何以及何时使用促进学习的评估计划。

表4 教师评量表

表5 儿童评量表

二、IPC课程的三个重要经验

(一)稳定的教学法也应成为课程的精髓之一

IPC课程独具匠心的教学法是其制胜的法宝,即使在今天看来,它仍然能在各类国际教学法中脱颖而出。与当前很多昙花一现的教学法相比,IPC课程的教学法贵在多年的坚持和精进。事实上,许多参与IPC课程教学的教师认为,IPC课程的教学法实际上是儿童的“学习法”,它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儿童的积极性和行动力。因此,IPC课程就把研发重心放在了学习过程的创新上。IPC课程被设计为130多个不同的主题单元。儿童对IPC课程中的每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过程,通过这种结构化的学习过程之后,可以尽可能地帮助儿童总结学习经验,以便更好地走进下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协助儿童学习,让儿童能够自己去发现。具体学习过程如下图:

a.通往主题单元的入口点:开始主题单元的学习。采用活动的形式,让每个儿童精神焕发的、带着兴奋之情地走进每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同时,活动中也为每个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其能更全面地获得学习经验。

b.主题单元学习之初:知识的获取。本阶段是指教师对儿童现有知识水平的了解,它可以帮助教师有机会发现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想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学习等。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会创建一个思维图,并将新的思维图与先前的思维图进行比较,从而便可以证明儿童的学习是如何发展的。同时,这也可以帮助儿童看到自己学到的新知识是如何与先前的学习经验进行联结的。

c.了解主题的整体情况。首先,主题的整体情况向教师提供了在本单元的课程中要传授的准确信息。其次,需要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让儿童明确接下来要讲授的单元课程的大致内容。

d.课题研究活动。每一个IPC课程研究活动的目的都是确保儿童以恰当的方式获得信息。大部分的活动都是经验性的、探索性的、需要协作完成的,一小部分的研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儿童个人的信息素养和适应能力。另外,研究活动中所有的任务都是开放式的,以鼓励儿童主动询问与主题相关的任何问题。

e.记录课题研究过程。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也是儿童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所需要进行的一项任务,它有助于确保儿童在课程研究活动结束后尽可能保留研究痕迹,以便对课程研究活动做出更全面、更准确的结论。

f.主题单元课程的出口点:结束本单元的学习。同样采用活动的形式结束单元课程的学习,这个活动帮助孩子们再次对他们从本单元中学到的信息进行有效联结,并进一步创建时间和机会来构建他们的理解性学习。

一个主题单元学习结束之后,继续进入下一个单元进行学习,其学习过程依然是上述的过程。

在这样的主题单元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协助儿童学习,让儿童能够自己去发现。教师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确定能够提出恰当的问题,然后要让儿童自己学,而不是将知识直接告诉他们。不难看出,IPC课程不曾声称有什么独特的教学法,但在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将许多课程价值观(培养儿童成为具有领导力的公民)以儿童自由讨论的方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浑然不觉地达成了。[5]

(二)学习者的状态最终决定课程的质量

一个人的个人特质决定着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否做到最好,也意味着能否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做出最灵敏的选择。因此,IPC课程设计者尽可能对未来世界的状态正确地做出推测,并将其转化为未来优秀公民的若干特质或素养落实在课程中。加拿大教育家迈克·富兰指出:“教育必须造就出具有批判思维的人和解决问题的各种人。不论儿童背景如何,要使他们的一生有变化,并在充满活力且日趋复杂的社会中有助于造就出能够生存和有工作成果的公民。”[6]IPC课程牢牢抓住了学习者这个核心,并视其为衡量课程质量的关键要素。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内容的广度与丰富度并非是IPC课程的轴心竞争力,它之所以备受认可,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该课程始终关注儿童的成长和个人特质的养成——以此作为课程发展的基点,再寻求实现其他层面的目标:课程主线围绕儿童的成长需要和敏感期发展展开;课程内容力图不断实现选择多样性、主题模块化、难度层次化的变革。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良好状态,IPC课程力图让每个单元的主题都为孩子们所喜爱,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在课程中逐渐做到自主学习、享受学习。如花与昆虫单元、探险家单元、迁徙单元等,这样的主题恰到好处地捕捉到孩子对自然、对探索的兴趣,较好地满足了儿童期的好奇心。此外,IPC课程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同时,也重视兼顾“专业性”。尽管每个主题单元都是儿童感兴趣的,但IPC课程强调对儿童专业知识的传授,如在ICT(信息通讯技术)、音乐、体育等课程模块中,专门设置了专业知识教学单元,以此实现对儿童进行学术素养的培养。这样的课程内容与结构最终服务于儿童国际视野与公民素养的提升,它通过模式化的主题单元式学习方法帮助儿童澄清和确证许多重要概念,形成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批判意识和行动能力。

(三)走向“课程理解”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此外,在IPC课程这里,我们看到了“课程理解”范式的实践形态。198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次大会上,各国代表一致认为20世纪末世界各国教育的最主要使命是使人类顺利地进入21世纪,其关键则在于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教育内容的跨世纪更新换代。课程是教育改革的实质和关键环节,是沟通宏观与微观教育改革的桥梁。只有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才能孕育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我国的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历经了十余年的发展与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断探寻和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与国际课程发展选择“课程理解”这一理论范式的思路十分契合[7]——对课程的采纳和使用不是局限于课程开发环节上的优劣斟酌,而是将儿童学习的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建立儿童个体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之间的关联,进而评估课程的意义与价值。IPC课程所践行的单元式学习方法,是一种“课程理解”的杰出样式,它试图让儿童建立知识与生活、经验与世界之间的关联,从而不断发挥出学习者的潜能。IPC课程开创者认为,学习包括儿童在学校发生的所有事情,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取决于该学校儿童的学习水平,因此提高儿童的学习水平逐步被各学校列为教学目标。IPC课程的重点放在每个人身上,强调提升个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并且将国际情怀嵌入到课程中,确保孩子长大后具有全球性的理解力。

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安排,再到学习方式的革新,IPC国际小学课程所蕴含的许多教育理念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这将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具体而丰富的启示。

[1]IPC课程的介绍参考:全球教育咨询网站 https://www.greatlearning.com/ipc/

[2]TRIS TAN BUNNELL.The momentum behind the International Primary Curriculum in schools in England.CURRICULUM STUDISE,2010,VOL.42,NO.4,472.

[3][4]Lesley Snowball considers the options.Curricula for international primary schools.Focus on the primary sector.2012(Summer).15-17.

[5]Lesley Snowball.Curricula for international primary school.Focus on the primary sector2012:15.

[6]迈克尔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翻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

[7]理解课程范式是由美国课程理论家派纳(W.Pinar)提出的,他提出课程研究要由“课程开发”转向“课程理解”。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内容”所负载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曾庆伟)

李 敏/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儿童研究

高宝英/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唐胜楠/北京市通州区芙蓉园313号北京小学通州分校,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儿童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 07:31:42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学而时习之”的课程值得赞赏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4-17 14:28:07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