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雨亭
学校教育改革要倾听来自未来的呼唤
——以某教育集团的发展为例
● 陈雨亭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校长要倾听来自未来的呼唤,向未来学习,用持续的阅读与思考来形成大教育观。倾听未来,可以帮助校长设计与实施“中间通道”,帮助学校整合资源。在实践面向未来的学校发展策略时,首先要确定面向未来的核心价值观,并且要重视教师在实践与发展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作用。其次,校长要选择合适的“方式”领导学校走向未来,特别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选择分布式领导、重视衔接教育以及聚焦思维培养等方面。
特色学校;高中新课程改革;整体改革
在学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校长怎样才能带领学校在最合适的路口驶入方向正确的道路?对于长途旅行的人来说,如果方向不对,那么越努力,离目标就越远。然而,走在前排的改革者往往是孤独的,没有人同行,更没有人在前面指引他,就如同在雾中前行,该如何把握方向并找到身边的机会呢?我认为,秘诀是倾听并回应来自未来的呼唤,因为“真正的教育改革必须从教育目的和目标方面入手,而不应该只在途径方法上小打小闹。”[1]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当下的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目标性的指引。但是来自未来的呼唤如何才能被当下的学校管理者所感知并具体化为学校成长的路径?
(一)向未来学习才能建设未来学校
为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或者建设学校特色,几乎所有的校长们都在领导着教职员工不断学习,例如各类校本教研活动以及“走出去”学习各种貌似已经成功的改革经验。但为什么很多这类学习并没有把学校带入创新地带呢?这是因为这类学习主要是向过去学习。奥托·夏莫指出,“学习的源头有两种——过去和正在生成的未来……如何向过去学习已经众所周知,大致顺序是‘行动——观察——反思——设计——行动’”。[2]现在,历史已经到了一个史无前例、复杂多变的国际化时代,仅仅向过去的经验学习已经不足以应对这个时代的需要。而未来还尚未清晰,“最重要的目的、目标、问题和机会事先都无法预知,只能随时间而逐步生成,”[3]所以向未来学习其实意味着校长们要运用直觉,去感知未来向我们昭示的各种模糊的伏笔,然后澄清学校发展的愿景或意图,并形成当下的改革路径。
内尔·诺丁斯呼吁:“我们必须以一种公民的责任感来培养健康的、有能力的、幸福的孩子。学校必须为这一任务而发挥主要作用,学校不能一味追求学术目的而放弃对学生的关心。”[4]她的呼吁没有人会反对,但问题是怎样才算是“有能力和幸福”的孩子呢?“健康”容易理解,“能力”和“幸福”却必须放在学校教育之于“未来”的重要性上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与诠释。对于一位要领导学校走向未来的校长而言,向未来学习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下文简称“石外”)原名四十三中学,1994年建校,学校周围全是庄稼地。对于一所规模小,地理位置差的新建校而言,该如何找到发展的突破口呢?强新志校长带着领导班子从多个角度研究未来,首先,他们研究国家政策。1993年2月我国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他们意识到,这需要学校进行办学模式改革。其次,他们研究河北省的发展方向。1992年,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改革开放成为国家发展的大趋势。1995年河北省正式启动环京津、环渤海的“两环经济战略”,需要大量外语人才。他们从这两个正在发展中的趋势中感觉到了学校发展的特色所在,那就是办一所“全面+特色”的外语特色的学校。1996年,学校得到河北省教育厅批复试办“高校外语预科班”的政策,马上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
2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首当年强新志校长领导学校做出的特色办学决策时,雾已经散去,曾经的未来变成了现实,一切清晰可辨。
(二)倾听未来的能力之来源
赵汀阳说,“‘势’就是将在时间/历史中展开发展成为普遍力量的那种未来性。”[5]校长们如何才能拥有倾听未来,把握未来之“势”的能力呢?强新志校长的经验是进行持续的阅读与思考,用大的教育观来规划学校发展。强校长所言的“大的教育观”,指的是“校长的办学思路、学校的办学目标要放在社会大背景中去思考设计,不能就学校谈教育,要跳出学校看教育,跳出升学看质量,跳出分数看人才。”[6]是否能“跳出”,取决于校长把时间用在哪里。
除了教育专著,强校长一直坚持阅读三本杂志:《未来与发展》是关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战略研究杂志;《比较教育研究》和《外国教育研究》是关于世界各国的教育理念、教育现状、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研究。阅读这些杂志为强校长带来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帮助他看到学校发展与未来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种种问题。长期的思考使得他保持了敏锐的直觉,当领导一所新建校进行改革的机会到来时,强校长的思路就有了出口。
当时《学会生存》一书刚刚在中国大陆出版,该著作指出,“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教育要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7]这些论断深深地鼓舞着强校长,促使他在制定学校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时,思考“教育要超前,教育为未来”:教育投入要超前,教育观念要超前,教育规划要超前,教育目标要超前……创建一所新型特色学校成为强新志校长的一个追求。
强校长还把比较的方法引入学校的改革进程中,建校初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地将世界发达国家的学校校长、老师和学生请进来,建立友好学校关系,每年派干部、教师和学生到国外友好学校进行交流。建校20年,石外与14个国家的40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近年来,他们又把中外教师同课异构活动常态化,每年聘请国外一线各科教师来访讲课。2014年,牵头成立全球基础教育研究联盟,作为会长学校,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学术年会,针对全球基础教育领域共同关心的问题,举办国际教育论坛。石外能作为这个联盟的盟主牵头十几个国家的几十所学校校长召开论坛,这本身就说明倾听未来是优秀校长们的一种强烈需求。这种在国际视野中持续与优秀同行的交流机制,提升了石外校长和教师们倾听未来的能力。
倾听未来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勇气。能力和勇气来自于对社会、对教育认真研究之后的判断。这是校长拥有大教育观的前提条件。
(三)倾听未来帮助校长设计与实施“中间通道”
校长的领导力体现在对“中间通道”的设计与实施上,即在提出的培养目标与阶段性培养效果之间建立“中间通道”。“中间通道”既包括课程的整体设计,也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相应匹配。很多学校提出的理念经时间证明仅仅只是理念,原因就是没有设计与实施“中间通道”。通道建设的最大的难度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未来需求突破当下普遍做法的勇气;二是整合资源的智慧。强校长领导石外设计与实施的复杂然而却操作性强的“中间通道”是孩子们走向未来的桥梁。
强校长在决定建一所外语特色新型学校的时候,就立志要转变办学模式,向应试教育宣战,但是,如何转变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难题。根据学校把金钱和时间优先用于哪里,我们可以判断校长说出来的教育观与实际的教育行动之间的差别。强校长通过合作把资金引进学校之后,怎么花钱呢?学校领导班子达成了共识:体育、艺术和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的短板,被边缘化的现象很突出,向应试教育宣战应该着力放在这些被应试教育忽视的领域。于是他们投巨资建设体育、艺术和实践课程的专业场馆。在石外,学校体育馆、健美操馆、体操馆、武术馆、兵乓球馆、羽毛球馆、保龄球馆、艺术馆、音乐厅、小提琴教室、二胡教室、钢琴教室、电子琴教室、舞蹈教室、国画教室、素描教室、版画教室、剪纸教室、平面设计教室、机器人科学教室、航模教室、机械加工教室、通用技术教室、科学种植园等场馆加起来的建筑面积,占到其它学科课程教学用房的2倍。
体育、艺术和实践课程实施“三分教学”模式,即分专项、分阶段、分层次教学,配备了大量体育、艺术和实践课程的专业教师88名,成立公共资源部,设立专门的主管副校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从2001年起,自主研发开设了体育、艺术、实践的校本课程27项。这些校本课程在初中为必修课,高中为选修课。同时建立了城市学校少年宫,双休日和寒暑假对学生免费开放。教育投资的方向显示的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为了确保这么多校本课程落到实处,学校将音体美和实践课优先排入课表,艺术课实行小班教学。学期排课时,先把音乐、体育、美术和实践课排入课表,然后再排学科课程。学校还加大体育课的权重,从2001年开始,将体育课从每周2节增加到4节。
(四)面向未来可以更有效地整合资源
领导面向未来的学校改革十分复杂,在缺乏资源以及要进行挑战传统应试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说服多重利益相关者,让他们认同并支持学校的改革。而多重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教育观点和不同的利益诉求,该如何说服他们呢?强校长抓住了关键的一点:用未来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对教育改革的呼唤来说服,走整合资源的改革之路。
他们改革之初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资金。1996年,学校急需建一个学生食堂和公寓。争取银行贷款时,那时连行长也还没有听说过学校贷款,国家没有先例。强校长带着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的相关条款“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公办学校的信誉成功说服工商银行贷款100万元。后来建设外教公寓、教师办公大厅、校园班班通工程都是说服银行贷款1500万完成的。
第二个困难是办学体制改革。学校要扩大办学规模,怎么办呢?学校周围的庄稼地是石家庄郊区槐底村的,这个村有个很不错的村办企业河北怀特集团公司。强校长带领领导班子说服了怀特集团。集团从真正提升村民整体素质的战略出发,出资与石外联合办学。这样,石外在2000年就吸纳社会资金1.3亿元,扩大了初中、高中办学规模,并兴建了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形成了十五年教育一体化办学格局。
在历次对课程进行改革的关键期,他们都是用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变化来说服家长,使家长成为学校改革的积极支持者。同时被说服的,还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创新性改革是没有先例的探索,争取各方支持需要学校领导把来自未来的呼唤具体化。
面向未来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办学态度。在一所具体的学校里,该如何把面向未来的态度落地为日常教育实践从而形成核心价值观呢?
(一)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对未来判断的具体化
多弗·赛德曼在其名著《未来领导者》中提出,“在我们这个紧密联系的社会,领导们需要改变,用基于价值的使命来代替基于任务的工作。”[8]决心在学校里形成怎样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如何形成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即是what和how的问题),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因为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是行为的源头。“基于价值的使命”意味着实现价值的工作之旅是弹性的,随着学生需求的变化而创新;而“基于任务的工作”意味着工作过程是预先设计的,路径是固定的。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指的是有着鲜明校本烙印并且无论是显在还是潜在层面都能辨认出的价值观。从历时的角度来考察,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一步一步形成的,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从共时性的角度来考察,一所学校区别于同时代其它学校的最显著标志就在于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面向未来才有生命力。
石外在制定第一个十年规划(1994-2004)时,就确定了“爱国、交际、协作、文明、健康、创新”十二字培养目标,在强校长看来,十二字培养目标的确定就是指向21世纪的人才,十二字集于一身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具有很强的未来性,是学校对于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以及个人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所必备能力的描述。这十二个字是他们二十多年来进行学校环境建设、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教师培养等等工作的根据,因此最终成为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判断一所学校的未来性其实就是观察它如何设计丰富、紧张的日常学校生活,帮助学生在有意义地度过当下的同时,形成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素养。这个过程就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明确和发展的过程。
(二)教师是实践与发展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
石中英教授曾经说,能够对学校进行价值领导的校长具有这样的能力:“确定学校的价值理念、宣传学校的价值理想、凝聚师生员工的价值共识、牢牢把握学校价值方向的能力”。[9]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校长说服、带领教师们一起实践,否则就会形成校长走在前面,教师们却在原地观察、等待的局面。
首先,尊重教师。强新志校长认为,“校长要以教师为本”,“校长和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构成了和谐的干群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
尊重教师表现在要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在石外快速发展的二十多年中,学校着力解决了公办教师编制、民办教师退休待遇和教师住房等大问题,提高了教师们的生活质量,有效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尊重教师还表现在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上。强校长认为,不能只给教师布置任务,规定指标,提出要求,而不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为此,学校建立了校长坚持每天“四深入”的制度,即深入部门、深入课堂、深入班级、深入团队。每周各主管校长对“四深入”中发现的好的典型、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解决困难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未能解决需要领导班子集体讨论解决的问题,全面汇报给学校领导办公会,及时做好服务教师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这个“四深入”制度还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它实际上还成为向教师们演示如何关心的榜样。诺丁斯曾指出:“我们无需告诫学生去关心,我们只需与学生建立一种关心关系,从而来演示如何关心。”[10]同样的道理,学校领导团队向教师演示如何关心就能起到足够的榜样作用。
尊重教师还表现在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现人生价值创建发展平台。石外激励教师树立“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的三爱精神,学校每学期隆重举行教师“三爱”事迹报告会,评选“三爱”教师标兵进行表彰,并编辑出版了《石外教师“三爱“事迹报告集》。“三爱”精神已成为石外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激励着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省市区名师和骨干教师,36名教师受聘河北师范大学成为兼职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每年300多名教师参与山区教育帮扶项目送课下乡、培训山区学校教师。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去追求,成为石外教师的普遍共识。
其次,引导教师研究学生。要做到从教学走向教育,教师们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研究教育规律,以便把教育教学和对家长的引导都置于理性的研究之中。石外建成从幼儿园到高中一体化的教育集团以后,首先组织学校领导团队和教师们一起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各学段学生的主要发展特点,编写了《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学段分年级学生发展特点汇编》,这本汇编成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师团队的行动指南,也成了家长学校讲座的核心内容。然后,他们研讨确定了各学段的教育理念。幼儿园:“游戏+体验=学习”;小学:“培养兴趣和习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初中:“全面发展、打好基础”;高中:“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人生规划,走外语成才之路。”研究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各学段的教育理念,成为教师们进行个性化的行动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他们的实践表明,从教学走向教育,仅仅依靠教育情怀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切实的、活生生的学生研究做基础。
第三,让教师们首先形成“健康第一”的观念。在一所学校,是形成应试分数第一还是健康第一的氛围,归根到底是学校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的结果。要使相应的理念落地,就必须按照该理念设计出可以实施的路径来。为了使全校教师形成“健康第一”的意识,石外从六个方面行动。1.实施“4130健康工程”。学生每周四节体育课加一节体育课外活动,还有每天30分钟的课间操,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落实。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挤占体育课,雾霾天气体育课全部进入室内场馆教学。2.普及“五小运动”。跳绳、踢毽子、呼啦圈、空竹、轮滑等五项小型体育运动,全部在幼儿园和小学完成。3.人人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学校每年召开春秋两次田径运动会,一次一半学生参加,一次另一半学生参加。4.建立班级体质健康考核标准。5.学校是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是河北省田径、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五个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石外的实践表明,一旦学校花力气形成了“健康第一”的理念,那么真正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教师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密切。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师们的专业生活,同时,认同了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教师们又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确认、深化、发展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所起的是定位和灯塔的作用。如果没有具体的学校日常教育实践来支撑,核心价值观就只是抽象概念。在领导学校日常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校长总是会选择某种行动“方式”。“方式”是我们观察校长领导力的一个重要维度。
(一)直面透明时代,选择分布式领导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成立于1994年。在那一年,中国互联网通过一根64K的专线,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国际上第77个正式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20多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强新志校长发现,世界变的越来越透明。试图用功利的方式在校内甚至教室内搞应试,而只对外宣传素质教育的方式越来越成为不可能。不管是主动认识到,还是被动感受到,学校都必须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地去发展。他还认识到,世界透明化还有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一个单位的声誉变成了该单位所有人声誉的合集。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有一个教师或员工出了问题,那么整个学校可能就会被严重连累。对时代越来越透明化的感知让强新志校长选择了分布式领导策略。
分布式领导指的是把领导职能分布在组织成员中,努力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智慧,使每一个成员基于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创造性地工作,而不是仅仅基于任务。分布式领导的关键是学校研制整体发展的规划,在规划中把权力进行分布,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既清晰地了解学校发展的愿景和具体路径,也明白自己的责任。实施分布式领导才能培育多个思考中心,才意味着每一个教师能在自己专业智慧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思考和实践,而非盲从别人。
石外一直用十年规划作为学校发展的愿景和进行分布式领导的路径。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1994-2004年)聚焦发展,主要设计了四条路径:开放式办学、特色办学、体制改革、人才战略。第二个十年规划(2004年-2014年)聚焦学校内部管理改革,梳理、提炼第一个十年的有效的经验,明确了八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继续坚持“依法治校”的办学方略;继续坚持“爱国、交际、协作、文明、健康、创新”的十二字培养目标;继续坚持走“外语特色”的办学之路;继续坚持走“以校本课程研发为主”的科研之路;继续坚持以“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三爱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团队文化建设;继续坚持以“中西方教育相结合”为目的的开放式办学。
第三个十年规划(2014-2024年)提出“以专家治校促集团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四项主要任务:一是扎实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二是深入研究幼小、小初、初高、高大学生成长的教育衔接规律;三是逐步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四是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的十年帮扶计划。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创建一个城市学校与山区学校为一体的、国内国际有影响的一流优质教育集团。
石外的三个十年规划是学校在认真研究当时国家、地方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基础上设计的。它不仅向本校教师和学生,而且向家长、社区和省内外同行宣布自己未来十年的愿景和路径,这需要勇气和魄力,也需要坚持的精神。一旦发展愿景和路径确立了,身处其中的教师们就容易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分布式领导的方式才有可能落地。由此可以看出,分布式领导需要更高层面的整体设计,更高水平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更有效的激励措施。
(二)重视衔接,选择条块结合的工作推进方式
石外于2010年发展壮大为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包括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石家庄外国语小学、石家庄外国语小学附属双语幼儿园四个法人单位。为了在这个复杂的教育集团中分布权力,充分发挥能够进行衔接教育的一体化教育优势,他们采取了专业权力与行政权力“条块结合”的方式。所谓“条”,就是设立了10个专业委员会,统筹研究从幼儿园到高中相应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十个专业委员分别是德育教育委员会、外语教学委员会、教育科研委员会、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衔接教育委员会、学生健康发展委员会、学生家长委员会、校园安全委员会、后勤服务委员会。各委员会成员皆来自于各学段负责相应工作的骨干教师。委员们研究、讨论各自领域的主要工作策略以及策略背后的理论支持。这项权力分布解决了一体化教育的专业发展路径问题。所谓“块”,指的是集团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部。这四个学部在进行行政管理的同时,研究各学段的主打教育理念以及相应的行动方式。这种“条”、“块”分割的权力分布方式,与其它项目或领域的分布式策略一起,有效地提升了每一位教师的领导力。
其实,无论是来自“条”的还是来自“块”的研究,本质上都是把日常教育实践与对具体的活生生的学生的研究结合起来,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推进都建立在深入的儿童研究基础上。否则一切就会沦为抽象概念,也就是赵汀阳所说的“修辞”:“修辞虽然迷人,终究无大用处。说出美丽的修辞并不等于拥有了建设新世界的知识。”[11]
当然,不能仅仅从发展规划或者管理制度来判断一所学校是否有基于儿童的视角。我们还应该从学校的每一个细小的设计或行动上来观察。例如,石外的班主任们分年级集中办公,他们格子间的外层是开放的书架设计,用于放置各科作业。各科课代表把作业先交到班主任这里,汇报一下作业完成情况。然后各科教师到班主任的格子间取作业批改。通过这个设计,石外成功地加强了班级组教师团队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成长的日常交流。
(三)聚焦思维培养,选择项目式学习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无论设计哪种路径,都无法回避一个关键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度过课堂的时光?学生到底从学校生活中获得了怎样的思维品质?在规划、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的过程中,杜威对于思维培养的观点给了强校长关键的启发。他特别赞赏杜威的这段论述:“到底是为掌握信息而掌握信息,还是将掌握信息视为思维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两者之间是有根本区别的……只有开动智力而获取的技能才是可供智力随时利用的技能。除偶尔的情况外,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才能用于合乎逻辑的用途。”[12]他要引领老师们,在课堂上聚焦思维培养,要让学习知识的过程称为智力发展的过程。在所有的活动课程中,也要注重孩子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他提出了“四自主·四环节”教育模式。这个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是“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四自主”即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教育、自主管理,“四环节”即项目设置—项目实施—交流展示—评价激励。“四自主·四环节”教育模式广泛应用在课堂教学、德育教育、校园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多个领域。以课堂教学为例,老师们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会重点研讨哪些学习内容适合转化为项目学习,特定的项目学习所培养的思维重点以及与课程标准的关系。项目学习是“四自主”在课堂上的落实路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亲身体验、交流展示。这就是杜威所建议的“在思维过程中获取信息”。
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曾经预言:“未来能称为人才的必定是那些勇于在‘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里’挑战自我的人,或者‘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有所作为的人’。”[13]学校该如何改革才能培养出这种未来所需要的“人才”?作为校长,该坚守什么,突破什么,整合什么?强新志校长领导石外的教育探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1][4][10][美]内尔·诺丁斯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0.22.32.
[2][3]奥托·夏莫著.U型理论:感知正在生成的未来[M].邱昭良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53.68.
[5]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2.
[6]强新志.我的教育思考与探索[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4.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6.
[8][美]多弗·赛德曼.未来领导者[M].陈颖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23.
[9]石中英.做学校价值的领导者.中国教育报,2006-7-4(6).
[11]赵汀阳.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72.
[12]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42-43.
[13]大前研一.低智商社会.千太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19.
(责任编辑:曾庆伟)
陈雨亭/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领导与管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