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旋
基于行动理论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行为分析*
●楚旋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实践活动,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探索性阶段,面临着课程转型、教师专业发展转型、受控转型以及一元评价等行为困境。通过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利益相关者的理性干预、建立顺畅的沟通网络、构建网络化专业共同体及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有利于破解地方本科高校利益相关者的转型行为困境,推进高校成功转型。
高校改革;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行动理论;转型行为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实践活动,涉及到政府、高校、企业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在转型过程中如何行动直接决定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成功与否,因此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范畴进行分析,构建有利于转型成功的行为框架,界定行为边界,有助于破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行为困境,通过制度体系的构建来保障行为,有利于地方本科高校成功转型。
(一)应用型课程转型的困境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课程转型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是非常困难的。按照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定位,课程设计目标也要定位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1]一方面要与专科院校相区别,另一方面还要与学术型院校相区别,要体现市场需求,也就是地方本科高校必须根据市场中行业企业的岗位和职业需求来设计课程,并将其与专科院校和研究型大学课程进行区别,设计出符合应用型本科特色的课程体系。然而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对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并不清晰,不能够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来合理设计课程,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风格与特色不明确,使地方本科高校课程转型陷入困境。
(二)教师转型发展的困境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意味着学校必须具备素质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除了学术知识体系之外,都应当具备实践工作经验,同时还要有在学校从事教学的高素质兼职师资队伍。从目前来看,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微乎其微,大量招聘双师型教师到学校中又不太现实,只能在现有教师队伍基础上加快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推动教师专业转型发展。然而教师转型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如何在保证教师校内工作量的同时,增加教师在企业挂职或者实践的机会并保证时间充足;如何推进教师学术研究向应用型研究转型;如何解决好教师教学、科研、实践三者的关系;如何合理地评价激励教师从事更多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以及如何激励企业为学校提供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等,这些教师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解决,使教师转型发展陷入困境。
(三)政府主导转型的困境
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分为整体转型和部分学科专业转型模式。无论是哪种转型模式都不是相关利益群体自主转型的结果,而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加入转型的行列。政府主导各地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试点工作,各地政府根据政策研究转型试点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指导地方高校转型。一方面,政府部门没有完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高校和企业等主体都是被动转型,自身并没有参与转型的动力,因而转型会陷入受控转型的困境中,都会对转型产生困惑,应付了事。比如高校会根据转型的相关任务做出相应的工作,但这些工作效果不一定显著,而且在非主动愿意转型的情况下,不会认真学习和研究。
另外,对于高校以外的其他组织来说,政府主导的转型吸引力不足。从目前转型来看,转型目标中没有明确企业在转型中获益情况,政府层面并没有对校企合作进行顶层的制度设计,没有激励企业参与高校转型的配套制度。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参与转型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企业参与和支持转型。在地方本科高校与企业对接的过程中,还需要风投、基金、评价等第三方组织机构的主动支持、合作,在政府主导转型行为模式下,加上缺乏激励制度作为保障,第三方机构很难主动积极参与转型。
(四)一元化转型评价的困境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以推动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前提的,应该由社会和市场对转型成效进行评价。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都是由政府部门进行评价,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一元化,评价结果发布渠道单一等,这种“一元”的转型评价导致评价结果不客观,并缺乏及时、有效的结果反馈,不利于高校根据评价信息进行自我修正。同时评价更缺乏社会第三方机构的参与,不能反映市场对转型成效的评价和建议,不利于地方本科高校认识转型的价值和效益,使高校转型发展陷入困境。
(一)行动理论的行为范畴内涵
科特·勒温(Kurt Lerwin)提出了行动理论。勒温认为一个人在任意一个情境内的行动都受到情境的影响,个体在一个心理场或者心理生活空间发生心理经验。勒温认为人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心理紧张系统包括了那种人与环境的关系,也即包括了紧张与目标的相互作用。只要一个人的内部存在心理需求,就会产生一种处于紧张状态的系统。将紧张进行释放可以为心理活动和行为提供动力和能量,也就构成了那些决定人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潜在因素。勒温强调在一个系统中各种心理动力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人内在动力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除了内在需求和紧张推动人的行为之外,目标本身的吸引也会推动人的行为。[2]
社会过程的主体是有意识的个体。人的个体行动是有意义的,在确定的各种情境中,为自己和别人的行动赋予某种意义。这并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而是根据自身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来行动。[3]因而通过行动理论,我们可以认识到对于组织或个体的行为来说,心理活动和行为可以通过外在系统紧张状态的释放获得动力与能量,同时行为目标本身对于组织或个体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所在情境赋予主体很重要的意义对于组织和个体行为来说非常重要。
(二)基于行动理论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行为框架
笔者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的组织和个体看作是高校转型的利益相关者,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处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情境中,心理活动和行为可以通过紧张的释放获得动力和能量,那么也就是必须要通过制造紧张来强化转型行动的产生,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监督与评价使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紧张,从而为转型提供动力。同时利益相关者必须为自己和别人甚至是组织行动赋予某种意义,通过赋予转型目标的意义来行动,通过沟通以及学习将转型的意义和价值赋予行动中。因而,我们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行为划分为干预、沟通、专业化学习、评价四个行为范畴(见图1),这四个范畴可以为高校转型制造紧张的情境,同时也能够将转型的意义和目标赋予为各利益相关者的行动意义。
图1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行为范畴框架
1.理性的干预行为
干预(intervention,又有称为介入),是在一种变革情境中,任何一种对参与或应该参与变革的组织或者个体产生影响的行动或事件。该行动是指针对组织或个体,或新方案的实施者、及那些潜在实施者而采取的事先经过计划的措施。[4]干预是出于帮助目的行进在组织或个体之间的,一个发展中的关系系统。[5]干预者主要是协助系统更有效的做出决策、有效解决问题、有效的贯彻实施决策等,使该系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越来越有效,使系统对干预者的需要越来越少,该系统要独立于这些干预者,不断独立发展。其中有效而且有用的信息、内在承诺、自由选择是干预行为重要核心组成。[6]
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属于受控转型,是政府部门主导推动转型行为(其他机构在转型中缺位)。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转变强制与主导推动行为,更多的实现干预的各种功能。干预理论认为干预行为包括六种主要功能:第一,绘制、解释和沟通变革的未来蓝图;第二,制定变革计划并供应相关资源;第三,增强专业学习方面的投入;第四,对变革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第五,为系统的变革提供持续帮助;第六,为系统变革创造一个支持性环境。[7]另外干预还包括对外交流、传播信息两个方面。在绘制转型蓝图,制定计划,供应资源,监察变革进展以及提供持续的转型帮助,营造支持性环境的基础上,政府干预职能中更重要的是帮助地方本科高校形成一个行动的设想图,使地方本科高校清楚自己的行动目标以及产生的结果,自愿、积极主动地采取转型的行动。在干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地方本科高校的自由选择,必须通过施加一定的压力推动高校形成一定的意愿和动力来应对和解决问题,系统的组织成员在最少的内部防御下抉择行为过程,确认达到预想结果的路径;使他们能够把选择和核心需求结合起来;能够将既现实又具有挑战的期望纳入选择中。[8]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必须强调高校内在承诺,对转型寄予的希望、需求、责任感,使他们受自己力量而不是外在的力量影响而自发行动。
2.沟通行为
我们提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行为困境,这些行为困境在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行为,比如政府部门与地方本科高校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不能充分了解高校在转型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以及行为困境;地方本科高校之间也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不能充分了解转型为高校发展带来的意义;地方本科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也缺少良好的沟通和反馈,高校不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以及专业的需求,用人单位也不能充分理解高校转型为用人单位带来的价值。正是由于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沟通的问题,导致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困难,影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成效。
3.共同体的学习行为
4.多元评价行为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到政府部门、高校、用人单位以及中介机构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评价涉及到高校自身内部转型行为成效的评价,还涉及到地方本科高校与市场对接程度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模式是自上而下的评价,即政府评价学校,学校领导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在复杂的转型大环境下,单一的主体不足以认识形势和情况的复杂性。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动力不足正是由于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内容不丰富造成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评价不能调动起高校教师以及高校自身的积极性,没有提供足够的转型动力,也就导致了评价的行为困境,从而影响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成效。因而迫切需要建立多元的评价系统,增强地方本科高校对学校转型存在问题的认识,尽可能破除转型的评价困境。
(一)强化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理性干预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要强化利益相关者的理性干预行为,而不是强制性及主导性行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和行业企业的行为。
1.关于政府部门的干预
当前政府部门通过出台各种政策,提供资金、物质资源、对转型结果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来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当前的政府管理模式更多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将转型任务化和格式化。如杜威认为,“改革仅仅依赖法规的规定或惩罚的威胁,或仅仅依赖改变机械的或外在的措施,都是暂时性的、无效的。”[10]政府部门应当通过提供有效用的信息,给予地方本科高校一定支持,激发高校的转型意愿及转型责任感,推动高校自主转型,提供自由选择和决策的平台和空间。同时,政府部门不能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看作为迎合政治口味的绩效工程。如布劳尔·罗伯特(Brower,Robert E.)指出,当前一些不具备资格的人利用他们的一些主观思想,包括政治思想、意见、信仰等,进行决策,应当充分利用客观的数据,而不是外界的强制改革来改进学校。[11]那么政府部门面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应该如何进行干预呢?张应强教授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政府作用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政府应当利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政策契机,将地方本科高校引导到市场竞争轨道中,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变政府对高校过度干预、高校对政府依赖过多、关系僵硬、对社会需要和市场变化反应不灵敏、适应能力不强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当从法律层面上确立高校的实体地位,明确赋予办学自主权,建立起源于市场的约束机制,主动下放和归还权力。[12]
第五章,人生设计。写作的手法是写故事的形式。《“人生设计”在忻州》大型展览,以第八届省老博会唯一的精神展品,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为梦启航》一书面世,向社会各界展示了100位离退休干部的“人生设计”成果。全市涌现出了张文翰、刘三虎、杨继文、张吉珍、石建华、张满贵、郎文等一大批全省乃至全国出名的老干部,让“忻州不缺少老干部典型”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总体来说,我们认为政府部门应当关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顶层设计,制定较完善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体系包括三类,一类是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制度,即指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试点,引导地方本科高校接受市场选择,明确地方本科高校自主发展权力。第二类是地方本科高校与市场对接的政策,政府通过政策和舆论支持,营造一种利于地方本科高校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鼓励行业企业与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对接。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保障中介组织机构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风险投资、咨询和服务等。同时政府部门要切实理顺政府与中介机构的关系,加强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的法制化。[13]第三类是政府监督与问责制度,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监督,构建科学的转型效果评价体系,或实行目标责任制,对转型成效不明显的学校实行问责。同时还要对与转型相关的中介组织进行监督和问责,对违规的中介组织进行法律制裁,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中介组织的干预
社会中介组织比较多样,通常被分为法律、财务服务机构、自律性行业机构、咨询性服务机构(咨询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等)、市场交易社会中介、监督性社会中介组织等。[14]以往地方本科高校学术型发展较多依赖于政府部门经费和资源的配置,因而教育中介组织多是教育决策咨询研究机构、学位评议与咨询机构、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考试机构、资格证书机构等[15],这些基本上都属于行政事业性组织,主要是分担政府部门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职能。当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初期,核心任务是与市场对接,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获取合法的制度性利益。特别在地方本科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转型行为的复杂性,需要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来,比如需要投资机构提供风险投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项目评估机构评估项目的可行性与风险,法律咨询机构提供风险分担等相关法律问题咨询,管理咨询机构提供企业管理的咨询服务等。
(二)建立顺畅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沟通网络
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需要与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中介组织畅通沟通渠道,建立包括正式沟通网络和非正式沟通网络的沟通网络。
组织沟通是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网络发送信息,对个体和群体产生一定影响。也即组织沟通是一种创造和解释信息的群体性互动过程。对于学校组织,构建沟通网络(network)是十分必要的。沟通网络就是指沟通者之间已建立起来的正式的与非正式的联系模式。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可能是垂直的或水平的、单向的或者双向的。[16]比如政府部门通过出台指导性政策,提供经费和资源,同时提供监督、评估与地方本科高校建立起一个正式的沟通网络。
在沟通网络顺畅,畅通无阻的情况下,地方本科高校会掌握原始的、客观的信息,通过研究分析信息来制定自身的转型方案,形成充分的自我认识,会建立转型愿景,自觉接受外部变革代理者的干预。同时地方本科高校在科研与教学方面,与用人单位和中介组织又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沟通网络,地方本科高校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转型,为用人单位提供急需应用型人才,同时以中介机构作为媒介,了解科技成果需求和转化的信息,了解风险基金及利益分配等,与用人单位对接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最终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
(三)建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网络化学习共同体
地方本科高校与用人单位可以对接的两样东西即应用型人才及可获得利益的科技成果。如何很好地利用这两样使两种组织紧密的结合起来并相互促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化的学习将价值观念不同的组织紧密的结合起来,即可以尝试建立一种网络化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专家路易斯·斯托(Louise Stoll)明确指出,专业学习共同体已不仅仅限于学校共同体内部,重点不仅是教师专业学习,而是在有凝聚力的团体中,通过团体的共同专业学习,将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及道德规范知识,渗透到教师、学生和学校领导的生命中。[17]他将专业学习共同体重新定义:“在共同的学习愿景激励下,范围广泛的一群人互相支持并一起工作,在紧凑的共同体内外部寻找实践方法,同时一起学习新的和更好的提高所有学生成绩的方法。”[18]我们将其引申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来,可以构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网络专业学习共同体。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不仅仅从教师扩展到支持转型的员工、管理实体等,还在高校之间、高校之外、国家之外进行了扩展。也就是说,在这个复杂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时代,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网络。
“网络化的学习共同体”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核心关系。网络化的学习对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方本科高校与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网络 (结合各地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起专业学习共同体,使高校了解用人单位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技术需求以及科研成果需求信息。然后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在地方本科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搭建起协同创新的桥梁,定时更新企业的科研项目需求和技术信息,同时在网站上发布地方本科高校的科研项目负责人、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成果的信息,为地方本科高校的优质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平台。
(四)完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多元评价体系
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需要构建多元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评价体系。
第一,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评价职能。如迈克尔富兰所说,首先从学校的角度看其外部环境;然后变换角度,从两个外部层次上看学校内部环境,先是地方行政部门,后是高一级的州行政部门。[19]高校合作伙伴越多,能够获得的支持和资源也越多,能够带来有趣变化也越多,高校能够获得的评价信息也就越多,包括通过外部标准化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国家和社会都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提出了要求,并寄予了希望,政府部门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推动者和倡导者,因而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政府部门要密切监督高校的转型过程并对转型成效做出评价。除了政府部门之外,为了更客观的评价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成效,要为第三方评价提供制度保障,鼓励第三方评价发挥作用。在外部评价的同时,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复杂性系统环境中,突出组织的自适应性,要求组织不断适应外部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自我调整的过程中,它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应对外部所发生的事情,而是积极主动地回应。这就强调学校共同体中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转型发展中作用。高校要理清与用人单位更为复杂的评价关系,与用人单位共同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闭合环路,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并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变革课程设计及学科专业设置,转变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模式,为转型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丰富转型评价内容。目前来看,对于部分转型的高校来说,评价内容涉及相关学科专业的课程与教材调整、教学方法改变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对于整体转型的高校,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和明确的评价体系,应从高校发展战略、学科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文化、转型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高校与用人单位(或可称为产业集群)之间的协同合作评价也应纳入评价内容体系。
第三,丰富转型评价方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评价可以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理念,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优势获得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相关数据,并通过政府部门及中介机构建立网络平台,或者借助媒体整理和发布客观、准确的数据信息,同时利用数字化校园在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学校数据信息库,将二者充分的结合起来,利用客观数据,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进行科学评价。其次,可以采用定性方法进行评价。高校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及各院系负责人走访企业,调研社会经济变革中企业对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创新的需求,跟踪企业的需要,对接企业科技攻关项目。同时定期邀请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专家、学生、教职工参加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就业创业等专题会议,共同就协同发展的问题开展评价。
[1]地方本科转向应用技术型:难点与突破[N].光明日报.2014-11-12.
[2]申荷永.论勒温心理学中的动力[J].心理学报,1991,(3).
[3]谢立忠.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5.
[4][7][16][美]吉纳·E.霍尔,雪莱·M.霍德.实施变革:模式、原则与困境[M].吴晓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31,141,359.
[5][6][8]温德尔.弗伦奇等.组织发展与转型:有效的变革管理[M].阎海峰,秦一琼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97,98,99.
[9][加拿大]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续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6.
[10]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11]Brower,Robert E.whose business is school reform?:letting the experts drive school improvement[M].USA:Rowman&Littlefield Education,2006.
[12]张应强.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江苏高教,2014,(6).
[13][14]郭国庆,陈凯,焦家良.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1).
[15]杨念鲁等.积极培育教育中介组织[J].中国教育报,2014-7-11,第007版.
[17]Louise Stoll and Karen Seashore Louise.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Divergence,Depth and Dilemmas,Open University Press,2007:3.
[18]Ray Bolam,Louise Stoll and Angela Greenwood.The involvement of support staff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edited Louise Stoll and Karen Seashore Louise,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Divergence,Depth and Dilemmas,Open University Press,2007:18.
[19][加拿大]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续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0-56.
(责任编辑:刘丙元)
楚 旋/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校改进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委托课题《基于协同创新平台培养通用航空实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15JDGC024)成果之一;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辽宁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研究》(W2015312)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