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广东广州510507)
基于FLCAS的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外语课堂焦虑研究
陈秀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广东广州510507)
该研究采用FLCAS问卷,对广东某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外语课堂焦虑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外语课堂焦虑问题;高分学生与低分学生的外语课堂焦虑水平差别不大;女生整体课堂焦虑水平较高,而男生考试焦虑比女生严重;艺术专业学生总体焦虑水平比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学生高。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必须注重情绪引导,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才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外语课堂焦虑水平。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外语课堂焦虑
焦虑(anxiety)可看作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人的一种基本情绪,指个体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完成目标所导致的紧张情绪,通常对人的行为有负面影响。上个世纪中后期,国际语言学界兴起了研究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热潮,外语学习焦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通常包括如性格、动机、焦虑等个体因素和移情、互动等感情因素。焦虑是影响外语学习成效的一项重要个体因素。
研究外语课堂焦虑的语言学家Horwitz[1]形容外语学习焦虑是一种“产生于语言学习过程中,与课堂语言学习相联系的有关自我知觉、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独特的综合体”。
MacIntyre&Gardner[2]则认为外语焦虑是指由二语习得的各方面如听力、口语、学习等所引起的紧张、恐惧的情感。
Horwitz等(1986)[1]把外语学习焦虑分为交际恐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考试焦虑(test anxiety)和负面评价恐惧(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三类;MacIntyre&Gardner[2]则把外语学习焦虑分为输入焦虑(input anxiety)、处理焦虑(processing anxiety)和输出焦虑(output anxiety);Alpert&Haber[3]把学习焦虑分为促进性焦虑(facilitating anxiety)和妨碍性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两种。三种分法的角度不同,各有利弊。Horwitz等的分法侧重于研究焦虑的起因,MacIntyre&Gardner的分法则重在考察学习者信息加工过程;而Alpert&Haber的分法则更多地考察焦虑作为一种情绪对外语学习的作用。
Aida等人的研究发现,作为外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焦虑与外语成绩呈负相关,还与特定语言技能成绩呈负相关。[4][5]
Cheng,Horwitz&Schallert[6]发现,外语课堂焦虑与口语和写作成绩均呈负相关,二语写作焦虑不仅与写作成绩显著相关,而且对写作具有重要的解释和预测作用。
本研究拟参考Horwitz等编制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对部分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课堂焦虑情况进行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外语教学建议,以期改进高职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大学英语课的教学效果。
(一)问卷调查
本研究中使用的调查问卷是根据Horwitz等编制的《外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FLCAS》(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改编而成的。问卷共36个题项,内容除了涵盖交际恐惧、考试焦虑和消极评价恐惧外,还要求学生提供本人性别、专业类型、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成绩等个人信息。其中涉及外语课程学习焦虑的33个题项列表如下:
Q1:在外语课说外语我很没有信心。
Q2:我不担心外语课上会犯错。
Q3:外语课上知道老师将叫我发言时我会发抖。
Q4:外语课上没听懂老师用外语说什么我会感到害怕。
Q5:即使上更多的外语课,我也不觉得受困扰。
Q6:上外语课时不自觉地想一些和课堂内容无关的事。
Q7:我总觉得同学的外语能力比自己好。
Q8:对外语课上的一些小测验我感到放松。
Q9:外语课上做没有准备的发言时我感到恐慌。
Q10:我担心外语课不能通过。
Q11:我不懂为何有些人在外语课上会如此心烦不安。
Q12:外语课上我有时很紧张以致知道的东西都忘了。
Q13:在外语课上主动发言会使我感到尴尬。
Q14:和外国人用外语会话我不感到紧张。
Q15:不理解外语老师纠错内容时我会很不自在。
Q16:即便我对外语准备得很充分,但还是感到焦虑。
Q17:我经常感觉不想去上外语课。
Q18:在外语课上发言我很自信。
Q19:我担心外语老师随时会纠正我的外语错误。
Q20:快被叫到回答问题时我会感到心跳得很厉害。
Q21:外语考试我准备得越多越觉得没底。
Q22:我不觉得外语课课前做好准备会有压力。
Q23:我总觉得其他同学的外语讲得比我好。
Q24:在其他同学面前说外语我会很拘谨。
Q25:外语课的进度很快,我担心跟不上。
Q26:我上外语课比上其它课更紧张和不安。
Q27:我在外语课上发言时会感到紧张和困惑。
Q28:我在去上外语课的路上感自信、放松。
Q29:外语老师讲的词我不能做到每一个都听懂时会感到很不安。
Q30:学外语要学那么多规则我感到很头疼。
Q31:我说外语时担心别的同学取笑。
Q32:和外国本族语者在一起我可能会感到轻松自在。
Q33:老师问些我没有事先准备的问题时我感到紧张。
问卷于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简称PRETCO)并获知成绩后在广东某高职院校八个教学班分别发放并回收,笔者事先向学生说明此次调查结果仅用于教学研究,研究结果用于改进教学,要求所有学生都认真配合。为方便数据处理,涉及外语课堂学习焦虑的33个题项以莱克特5级量表计分,由“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别记5—1分。为防止学生随意给分,其中9个题项设为反向题目。共收回问卷366份,剔除没有参加考试的学生和随意作答的学生问卷,共得有效问卷331份,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访谈
问卷调查结束后,笔者在每班抽取了5名学生进行访谈,访谈以座谈会形式进行,访谈内容除了围绕问卷进行外,还涉及外语课的上课形式、课堂活动及分组方式、考核方式等。
从表1的总体情况来看,接受调查学生在24个题项上得分平均值超过4分,余下的9个题项是反向问题,平均分都低于2分,这说明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外语课堂学习焦虑。平均分最高的5个正向计分题项是Q19“我担心外语老师随时会纠正我的外语错误”、Q27“在外语课上发言讲外语时会感到紧张和困惑”、Q21“外语考试我准备得越多越觉得没底”、Q6“上外语课时不自觉地想一些和课堂内容无关的事”和Q24“在其他同学面前说外语我会很拘谨”。反向题项平均分最低的3个问题是Q18“在外语课上发言我很自信”、Q28“去上外语课的路上感自信、放松”和Q2“我不担心外语课上会犯错”。这3个问题都与学生的自信心有关。
表1的数据反映出高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普遍存在交际恐惧、考试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数据验证了Horwitz等[1]、Young[7]、Price[8]和Cheng等[6]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中题项Q18、Q19、Q27、Q28四个问题出现零标准差的情况,说明受调查学生普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讲英语自信心不足,学习意愿低,课堂互动少,对英语有很严重的厌学与恐惧心理。这固然与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关,也可能与学生的生源结构有关。
表1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外语课题焦虑总体情况表
从访谈中得知,由于师资缺乏,该校英语课堂教学普遍采取大班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严重不足,且未能因材施教,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课堂纠错策略不够灵活,导致学生普遍产生了恐惧感。接受调查的八个班主要是文科或者艺术生源,且其中六个班是中职生源,高中阶段英语水平较为薄弱,考试焦虑严重。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大学英语老师要求过高,经常用英语授课,且经常要求学生用英语对话、讨论,对学生平时发言几乎有错必纠,由于基础较差,口语表达能力尤其薄弱,学生对口头作业或者测试普遍比较抗拒。由此可见,教师责任心强固然没错,但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承受能力等影响学习的因素必须加强研究,通过差异化的教学和辅导对学生加以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
为了了解学习成绩与外语课堂焦虑情况是否有关,我们以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成绩为依据,把成绩介于70-100的136名学生定义为“高分学生”,成绩介于0-69分的195名学生定义为“低分学生”,把两组学生的数据分别统计。
从分组统计数据的情况看来,高分组和低分组每一题项的平均值差异均小于0.5分,差异很小,除了Q11,两组组内各题项的标准差也都小于0.5分,说明在本次研究中,分数对课堂焦虑的影响很有限。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外语课堂焦虑是否与其英语水平相关,笔者对英语应用能力成绩与各题项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见,在与外语课堂焦虑有关的33个题项中,仅7个题项与英语成绩存在相关关系。其中,英语成绩与Q1、Q11、Q15在在p<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Q14、Q26在p<0.05水平上也呈显著正相关;与Q7在在p<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Q10在p<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比起成绩好的学生,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外语课说外语更没有信心,上外语课更加惶恐不安,更担心老师在课堂上给自己纠正错误。这一结果验证了Aida[4]的研究。有趣的是,Q7与Q10两个题项与成绩负相关,说明与成绩较差的学生相比,成绩好的学生更担心外语考试不能通过,觉得别人的成绩比自己好。这或许说明成绩好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比成绩差的学生更在意自己的成绩。访谈中的确有部分学生反映,由于上课经常听不懂,觉得自己怎么努力也不能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因此对英语成绩也满不在乎了,这种心理在艺术生源学生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表2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成绩与外语课堂焦虑情况相关分析
为了考察男女学生在外语课堂焦虑方面是否有差异,笔者对这两组学生(男生130名、女生201名)进行了分组描述性统计,在涉及课堂焦虑33个题项中,女生在24个题项得分比男生高,说明与男生相比,女生的外语课堂焦虑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表3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性别与Q1、Q5、Q7、Q9、Q10、Q14、Q15、Q20、Q23、Q26、Q32、Q33十二个题项在p<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与Q2、Q13、Q30三个题项在p<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男女分组统计的数据似乎可以说明,与男生相比,女生在外语课上做没有准备的发言时和不理解外语老师纠错内容时比男生更加焦虑,上外语课比男生更加惶恐不安。而与女生相比,男生对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和学习语言规则更加消极,更容易感到紧张,考试焦虑也更加严重。
表3 性别与外语学习焦虑相关分析
为考察不同专业学生在外语课堂焦虑方面是否有差异,笔者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把接受调查学生分成文科生(179名)、理科生(40名)与艺术生(112名)三组,并对这三组学生进行了分组描述性统计,在涉及课堂焦虑24个正向题项中,艺术生平均值为4.65,理科生平均值为4.64,文科生平均值为4.62,说明三组学生都存在外语课堂焦虑问题,焦虑情况按严重程度依次为艺术生、理科生、文科生。文科生考试焦虑表现得较为严重,艺术生在负面评价恐惧较重,交际恐惧则三个专业学生基本没差别。
表4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专业与Q1、Q3、Q5、Q10、Q11、Q12、Q14、Q23、Q25、Q26十个题项在p<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与Q9、Q29两个题项在p<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访谈中了解到,艺术生由于入学英语基础较差,大学英语课程任课教师普遍对学生较低要求,考试焦虑反而没有其他两组学生高。而由于基础差,艺术生普遍对大学英语课程期望值不高,加上投入时间少,没有做好课前课后的准备,上课特别担心老师提问、纠错,因此负面评价恐惧也特别高。文科生与理科生之间在教学要求方面没有差别,但普遍觉得英语课难学,且用处不大,老师要求又高,对学好英语信心不足。
表4 专业与课堂焦虑相关分析
从以上分析与讨论中,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外语课堂焦虑问题,表现为不情愿上外语课,上课发言时极度紧张,担心老师纠错,担心考试不能通过等。
第二、高分学生与低分学生的外语课堂焦虑水平差别不大,高分学生考试焦虑水平较高,低分学生负面评价恐惧较高。
第三、与男生相比,女生整体课堂焦虑水平较高,但男生考试焦虑比女生严重。
第四、艺术专业学生总体焦虑水平比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学生高,但考试焦虑水平低于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学生。
本次调查表明,目前高职院校非专业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外语课堂焦虑,其中负面评价焦虑较为普遍。学习者的负面评价恐惧是由外语课堂学习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在课堂上,学习者的行为会不时地受到教师和外语流利者的评价,学生对来自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9],负面评价恐惧也导致交际恐惧和考试焦虑。
至于外语课堂焦虑是如何产生的,目前似乎尚没有定论。Young[7]在回顾了前人对焦虑的研究之后,总结了导致焦虑产生的六大原因:学习者自身及相互之间的因素;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看法;教师对怎样教语言的看法;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课堂活动;语言测试。
Young总结的六大原因中前面两大原因与学生的情感因素有关,学生对语言的情感直接影响其学习动机。语言学家Dörnyei&Ushioda[10]的研究表明,引起学生动机缺失的原因包括自身失败的学习经历、个人对外语的消极态度、对强制学习的不满、来自其他语言的干扰、对小组成员和教学设施不认可、以及教师的个性、能力、方法等。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适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帮助其增强学习动机。
Young总结的六大原因后面四大原因则跟教师的关系很密切。因此,在外语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情绪变化,尤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适其心理反应倾向,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学习指导,合理设计适合学生程度的测试方式,这样才有助于减轻其焦虑程度。
本研究取样范围只局限在一所高职院校,未能深入到更多的高职院校进行调查,样本较小,专业分类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相信此研究有助于外语教师了解高职学生外语学习障碍,帮助学生摆脱焦虑,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外语学习自信心。
[1]Horwitz E K,Horwitz M B,Cope J.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2):125-132.
[2]MacIntyre P D,Gardner R C.The subtle effects of language anxiety on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second language”[J]. Language Learning,1994(2):283-301.
[3]Alpert R,Haber R.“Anxiety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situations”[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0(10):207-215.
[4]Aida Y.Examination of Horwitz,Horwitz,and Cope’s construct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the case of students of Japanese[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2): 155-168.
[5]Horwitz E K,D.J.Young(eds.).Language Anxiety:From Anxiet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J].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1.
[6]Cheng Y S,Horwitz,Schaller.Language anxiety:differentiating writing and speaking components[J].Language Learning,1999(3):412-446.
[7]Young D 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foreign language oral proficiency ratings.In E.K.Horwitz&D,J. Young,Eds.Language Anxiety: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1:57-65.
[8]Price M L.“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Interview with highly anxious students”.In E.K. Horwitz&D.J.Young(eds.).Language Anxiety:From Anxiet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1.
[9]李炯英,林生淑.国外二语/外语学习焦虑研究30年[J].国外外语教学(FLTA),2007(4):57-63.
[10]Dörnyei Z,Ema Ushioda.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second edition)[M].London:Longman,2011.
(责任编辑:刘生平)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in Polytechnics Based on FLCAS
CHEN Xiujuan
(Guangdong Agriculture Industry Business Polytechnic,Guangzhou 510507,China)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research carried out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in a Guangdong polytechnic using FLCAS.The findings include:1)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does exist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2)Higher-graded students display a similar level of anxiety as lower-graded students.3)Female students generally suffer from a higher level of classroom anxiety,though male students display a higher level of test anxiety.4)Art majors generally suffer from a higher level of classroom anxiety than either liberal arts majors or science majors. Consequently English teachers in polytechnic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emotions and tailor English classes based on students’differences so as to arouse their self-efficacy and lower their level of classroom anxiety.
polytechnic;non-English major;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H319
A
1009-931X(2016)04—0041-05
2016-08-23
陈秀娟(1970-),女,广东汕头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