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保
(天祝县祁连林场,甘肃 武威 733000)
林木种苗生产如何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李国保
(天祝县祁连林场,甘肃 武威 733000)
摘要通过以祁连林场林木种苗生产体系建设现状为例,初步研究林木种苗生产如何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的需求。通过林木种苗生产现状和前景分析研究,提出措施和对策,建立树种结构合理、布局优化、规模适宜和功能完备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以适应当前和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关键词种苗体系;现状;对策;生态建设;祁连山
祁连林场位于天祝县西北部,地处祁连山东端冷龙岭北坡石羊河上游,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区之一。林场经营总面积67 710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6 111.7 hm2,森林覆盖率35.05%。现有苗圃地三块10.6 hm2。林木种苗生产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长期以来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种苗,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林业生态建设需求和自身发展的生产管理模式。但随着各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城镇绿化以及林木种苗市场的高标准、多样化、超前性需求,林木种苗生产体系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对生产建设现状和林木种苗生产前景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措施和对策,实现林木种苗生产体系可持续发展,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下生态林业和经济林业发展的需求。
1基本情况
当地年均气温5 ℃,年均最高温度18.5 ℃,年均最低温度-10.3 ℃。年均降水量260 mm左右,气候干燥,生长期在90~150 d。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从1963年起组织采收青海云杉种子,进行直播造林和育苗试验,并先后建立3个苗圃10.6 hm2,培育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华北落叶松、青杨、新疆杨、樟子松、沙棘、锦鸡儿等树种优质苗木。同时从1982年起营建青海云杉母树林18.4 hm2,并于1987年、1994年进行了2次疏伐,保留母树985株·hm-2。后因停止投入,建设工作中断。
种苗生产一直由天祝县林业局实行计划管理和技术指导服务,随着林木种苗市场的逐步形成,林场根据市场需求开始转变生产方向和管理模式,制定了既要满足当地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对种苗的需求,又要适应市场化需求扩大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也即生态林业和经济林业并重发展的路子。现有冰沟河、青达坂、祁连3处苗圃,生产管理人员11人,实行承包管理模式,由林场根据工程建设和市场需求制定生产计划任务,达到公益性与经济收益兼顾。
经过长期生产总结,制定了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树种等特性的祁连林场林木育苗技术细则。细化了生产计划的编制、苗圃土壤管理、施肥、作业方式、播种育苗、营养繁殖育苗、移植育苗、生长期及越冬管理、灾害防控、苗木量化结构标准、苗木出圃及技术档案记载等各项技术措施,对每个技术环节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在技术上精细化管理,增加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提高科学化生产水平。为生产优质壮苗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
2现状分析
2.1.1长期性与公益性林木生长周期长,良种选育所需时间也长,林木良种生产投入大、生产成本高、效益低。母树林、种子园建设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很长时间内(15 a左右)没有收益,公益性的特点更为显著。
2.1.2多样性与区域性林场培育的种苗以本土树种为主,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但市场的需求又呈现出多样性。既有品种的多样性,又有同品种各规格的多样性。
2.1.3超前性与计划性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重要的物质基础,超前准备种苗是生态建设的客观要求。按照需求进行,长期规划,超前组织生产建设,有计划地组织生产供应,二者统筹结合。
种苗体系建设是实现林木种苗良种化、基地化、产业化、科学化的基础。就祁连林场而言,在优质乡土树种的生产和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建设青杨优良品系采穗圃7 hm2,甘青锦鸡儿采种基地20 hm2,青海云杉母树林18.4 hm2,青海云杉良种基地20 hm2,并对互叶醉鱼草进行产地调查,按家系采种育苗,扦插试验研究。成功引种培育落叶松,应用于造林实践,现已有21.7 hm2郁闭成林。并对油松、樟子松进行引种试验。林木种苗体系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撑,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3困难和问题
在林木种苗生产体系建设过程中,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采取边建设边生产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当地林业生态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增强了林业经济活力,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面临很大的困难。
种苗体系建设由于其长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以及建设过程繁杂,技术要求高,专业性、连续性强,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机械设备作为保障,投入大、周期长,短期内效益低,投入成为主要的问题。又由于林业用地中适合育苗的土地面积小,且比较分散,难以成为国家和省列的种苗建设项目,立项投资难以实现。林场自身经济基础薄弱,虽然陆续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就整个体系建设而言,难以形成规模,也难以达到长期建设的要求。近几年苗木销售收入作为非税收入上缴,自我滚动发展被限制,只能维持苗木培育,已达不到体系建设的要求。
林木种苗体系建设一直在林业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管理下由林场实施,缺乏科学的规划,只重检查验收,不重建设管理。没有统一协调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保障措施。林业种苗生产经营执法工作滞后,种苗市场秩序混乱不规范,无证生产经营现象严重,劣质种苗充斥市场,阻碍了良种推广和优质种苗的推广应用,影响了种苗体系建设的良性发展和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质量。
3.3.1种苗生产处于传统模式,科研、生产、管理分离,没有有机结合起来,种苗生产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没有建立起种苗科技创新机制,科研工作总体而言比较滞后,许多新技术、优良品种还未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3.3.2种苗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部分树种品系老化。只注重小苗的培育造成大量积压,不重视绿化大苗储备,市场需求紧缺,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低。针叶树种、常规树种多,阔叶树种、珍贵树种、大规格苗木少,种苗生产总体质量不高。种苗生产定位不准,与市场化需求和生态建设发展不相适应。
3.3.3自然灾害尤其是病虫害的发生也是造成种苗生产体系建设质量和进程的主要问题。由于病虫危害、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母树结实、种子采收和种苗质量。
3.3.4基础设施落后,投入严重不足,林业经济发展缓慢,自我滚动发展的机制不完善,也对种苗体系建设造成一定的阻碍和影响。
4种苗生产体系建设对策及措施
按照种苗工作的基本思路: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执法监督为保障,以种苗质量为核心,创新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推进苗木生产的基地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林业两大体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数量充足、品种对路、质量优良的种苗,加快林木种苗生产体系建设步伐,通过政策、投入和科技环境的不断完善和加强形成科学的、完备的市场化种苗体系。
设立种苗体系建设专门机构,论证立项,申报项目投资。并设立种苗体系建设专门基金,解决投资周期长的问题,专项进行建设规划、研究开发、技术推广、组织管理和项目实施、措施落实。真正把科研、生产、管理结合起来。
建立市场化信息平台,为种苗生产经营和使用者提供正常有序的互动场所,通过市场强化质量管理,加强信息交流和服务。逐步解决生产与需求、计划与市场的矛盾。
形成树种结构合理、布局优化、规模适宜和功能完备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把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引进试验示范作为重点,扩大树种品种结构。在生产繁育技术研究上,要应用生物领域的有关先进技术,积极采用容器育苗、ABT生根粉应用、组培育苗、塑料大棚育苗、地膜覆盖育苗、全光喷雾扦插育苗等技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立足本地,选择耐旱、抗病虫的优良品种。
林木种苗生产计划必须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变,并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形成良性发展的格局。把人员就业与产业发展充分结合起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转换经营机制,引入激励机制,完善管理体制。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采取“基地+农户”的方式,既能解决生产用工问题,又能解决林场土地不足的问题,同时带动当地群众转变生产经营模式,增加收入。
加强病虫害防治和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研究推广应用新技术,确保建设质量和效益。
5结语
林木种苗生产体系建设,目的就是通过建立树种结构合理、布局优化、规模适宜和功能完备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逐步推广应用新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种苗质量,规范种苗市场,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种苗生产体系建设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锋,李国保. 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林场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19-20
作者简介:李国保(1969-),大学,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工作.
收稿日期:2015-10-29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1.035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1-00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