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NA2015心脏CT和MR

2016-12-17 14:18黄璐冉玲平夏黎明
放射学实践 2016年3期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黄璐,冉玲平,夏黎明



RSNA2015心脏CT和MR

黄璐,冉玲平,夏黎明

【摘要】2015年RSNA关于心脏方面的热点和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MR定量序列在多种心脏疾病中的应用,尤其是对心肌纤维化、心肌炎、心肌脂肪变性的精确定量;②心脏MR快速扫描序列的临床应用;③CT灌注成像和延迟成像对心肌组织特征的研究;④心脏CT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前评估的应用;⑤第三代双源CT和双能量CT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优势。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较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心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2015年RSNA的心脏专题收录200余篇摘要,大致分为MRI和CT两部分,现概述如下。

MR 精确测量

MR定量成像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断,精确测量已经成为目前影像诊断的焦点。

4D血流MRI可以综合评价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流、心室功能及解剖结构。Hanneman等发现相对于电影SSFP,Ferumoxytol-增强4D血流MRI在测量左室质量的精度、准确性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上均高。Saru等评价基于云应用的预处理和可视化4D血流数据的可行性及性能,并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作为参考标准评估检测主动脉瓣反流(AR)分级的准确性。与TTE相比4D血流能准确检测并分级主动脉瓣反流。

心肌mapping序列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在今年收录摘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Luetkens等用定量心肌T1-mapping分析无症状HIV心肌疾病(如心肌纤维化)细微征象,提示在临床症状出现前检测心肌细胞参与HIV感染是可行的,可以作为其早期危险因素。Galea等提出原始T1-mapping能可靠鉴别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坏死区与危险区,而Zhang等用T1-mapping技术评价弥漫性心肌纤维化,发现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弥漫性纤维化可通过CMR T1-mapping检测。Tachi等发现原始T1-mapping检出的弥漫性心肌损伤与心脏功能障碍有关,原因可能是增强前T1值能反映细胞间水含量及细胞外间隙扩大。Kim等评价增强前与增强后左室心肌各节段T1值(包括pr T1与po T1)及细胞外体积分数(ECVF)有无变化,并研究它们与已知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室间隔与中间段及基底段侧壁相比,增强前T1值与ECVF更高,而增强后T1值更低。高血压和左室质量显著影响增强后T1值与ECVF。

T1-mapping及ECV成像能定量心肌损伤后增加的细胞外对比剂分布体积,Sinn等比较了AMI后细胞外体积成像与延迟增强(LGE)测量梗死面积的能力。ECV成像可连续测量细胞损伤的数量。ECV高估了AMI后急性期梗死面积,高估部分为水肿面积。与LGE相比,ECV能精确测量梗死水肿吸收后7周内的梗死面积。Donhauser等提出T1-mapping是早期检测Fabry病心脏受累的一种很有潜力的诊断工具。MRI测量结果与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相关。T1-mapping是Fabry病中检测早期心肌纤维化敏感的工具,检测局部心肌受累时可能比LGE更敏感。肌钙蛋白T和NT-proBNP水平升高提示心肌损害,并与心脏MRI表现相关。肺动脉高压(PAH)主要影响左心室(RV),也累及LV。确定T1和T2值的CMR mapping技术可鉴别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正常心肌和弥漫性纤维化。Homsi等发现肺动脉高压患者LV功能正常,LV心肌纤维化,T1值增加和LV应变减低。Celia等评价T1、T2-mapping能否检测肺动脉高压患者RV心肌纤维化和/或水肿。右室T1、T2-mapping具有可行性,并显示出高重复性。

细胞外体积分数(ECV)Mapping可能对理解心房颤动(AF)提供新的见解。不像局灶性纤维化,弥漫性纤维化在延迟增强MRI上不易检出,但可以用ECV Mapping定量。Wang等评价AF患者的LV弥漫性纤维化,AF患者左室基底段至心尖段水平的ECV比正常对照组者高,心衰患者的ECV较高。AF患者的弥漫性纤维化在不良预后中扮演独立的角色。AF患者的平均左房体积比对照组的大,这与其他研究一致。ECV Mapping能帮助识别AF患者中的LV弥漫性纤维化,可能是临床诊断弥漫性LV纤维化较好的一种方法。

目前,AMI后心肌水肿的监测是基于T2WI上可见的信号强度增高区。T1和T2-mapping是定量评估心肌水肿的新技术。Tahir等用T1和T2-mapping评价AMI后心肌水肿的吸收。AMI后6个月内水肿面积持续减小,但6个月后仍然以低水平存在。此外,定量mapping显示水肿区增加的T2和T1值在AMI后至少6个月水肿都存在。Baessler等研究急性心肌炎(ACM)患者中T2-Mapping的诊断价值,并为水肿检测定义一个适当的截断值。在ACM设定中提出的T2最大截断值与平均绝对偏差标准差(madSD)以定量方式检测水肿时有高敏感性与特异性。

Kimura等证实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使用应变编码的MR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PSLS)来评估。HCM患者的平均PSLS显著减少且不均匀。节段性PSLS与心肌壁厚度呈中等相关,与心肌节段LGE百分比呈弱相关。Baessler等评价临床确诊的急性心肌炎(ACM)患者左右室CMR特征跟踪应变分析的诊断价值。结合LV圆周应变与RV基底部圆周应变率是ACM最好的预测因子,即使在EF正常患者。同时,RV基底部圆周应变率对HCM引起的改变特别敏感,提示是RV基底部痉挛潜在的代偿机制。Baessler等也评价MRI特征跟踪衍生的左、右室应变分析的诊断价值。当ACM的其他CMR结果缺乏时,左室圆周应变与右室基底段应变率是ACM最好的预测因子,基于CMR的应变分析是一种ACM无创性诊断工具。Kwak等提出CMR衍生的长轴图像上的径向应变(radial strain obtained from the long axis views,Err Lax)能预测急性心肌炎患者如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或不完全左室功能恢复等。Lamacie等使用电影SSFP数据分析心肌应变评估变形配准算法,与电影SSFP特征追踪(FT)及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STE)相比。基于电影SSFP数据分析的变形配准是一种新的半自动化方法,与MR特征追踪方法相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可以评估纵向变形。尽管变形配准分析(DRA)衍生的全纵向收缩值(GLS)与STE和FT MR获得的值不同。Burris等用特征追踪FT-CMR探讨BAV患者EF正常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心肌应变的不同。BAV患者EF正常的临床队列中FT-CMR能识别左室应变的异常。BAV组与对照组间舒张应变率的不同表明早期舒张功能障碍。

Xu等应用3.0T CMR的LGE技术定量评估HCM的心肌纤维化。HCM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肌钙蛋白与LGE呈正相关。心肌纤维化可诱导心肌细胞释放心肌标志物,进一步影响心肌代谢功能,最终导致心脏功能的损伤。Varga-Szemes等用合成IR成像研究TI时间对心肌LGE定量准确性的影响。用幅度IR合成(MagIRsy)成像LGE面积定量的精度常数在TI至TI0范围内,而用相位敏感IR合成成像的常数超过了整个临床相关的TI范围(250~400ms)。心脏MRI用于评价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HOCM)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的有效性。电影稳态自由进动(SSPF)成像量化了心肌壁的厚度与质量,并可看到异常血流通过左室流出道(LVOT)。延迟钆增强(LGE)可标识出PTSMA后的心肌梗死(MI)。

Yamada等发现ceSSFP在单一扫描中检测PTSMA引起的MI及微循环障碍(MO)和LVOT异常血流是可行的。心肌瘢痕可能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与HCM类型相关。Amano等评估HCM患者MRI LGE与3型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颤(VF)、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VT)及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间的关系。患者LGE程度与NSVT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发现MRI结果与VF或SVT间无明显联系。应该区分NSVT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其他类型,当用LGE MRI对合并NSVT的HCM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时警惕LGE程度。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作为LVEF<35%的DCM患者一种一级预防策略以降低死亡率。Pontone等确定一级预防中ICD植入的DCM患者CMR的左室评价及LGE检测优于传统的TTE危险分层测量。

心脏脂肪代谢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包和心外膜脂肪体积(PFV、EFV)与心血管风险相关。Homsi等发现一种新的方法以用3D-Dixon MRI法准确测量PFV与EFV。补充的Dixon方法可以准确测量PFV与EFV,其3D方法的益处类似于CT。Homsi等用3D-Dixon脉冲序列研究了有无心肌梗死高血压患者第一时间的PFV和EFV。在有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中PFV与EFV比无心肌梗死者更多。这项结果突出了脂肪组织在内分泌和代谢活跃器官的作用;CMR能准确无创的测量,比如用3D-Dixon脉冲序列,在相关的未来有心血管危险分层和疾病治疗的中将发挥作用。心肌甘油三酯(mTG)在老年人心脏中的作用尚未完全理解。

Petritsch等用1H-MRS测量健康志愿者的m TG含量浓度,并确定年龄、m TG含量与心脏收缩功能(如射血分数)间的关系。此外,要评价3T1H-MRS技术的可靠性。1H-MRS是一个心肌脂质测定高度重复性、敏感性的工具,m TG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m TG含量与左室质量和心脏收缩功能是相互独立的。心肌甘油三酯(TG)增加与心脏病风险增加有关。Liao等研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磁共振波谱(1H-MRS)测得的心肌TG含量与CMR显示的左室功能间的关系。与对照组比较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不饱和脂肪酸(UFA)增加,低LVEF组的UF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LVEF组。心肌UFA与LV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质量呈高度相关。通过1H-MRS代谢成像测量心肌UFA含量,可能有助于无创性评价急性入院后患者。

肺动脉高压(PAH)是系统性硬化(SSc)最致死性的并发症之一,右室功能是预后的主要决定因素。Celia等评价CMR能否识别SSc-PAH患者治疗反应中右室功能的改变。SSc-PAH治疗的患者表明CMR中RV体积和功能有显著改善,右心导管(RHC)相应改善血流动力学及提高运动能力。肺动脉直径扩张已经表明为肺动脉高压,但是2D直径测量仅仅是3D几何有限的代表。Rengier等证明基于MRA 3D测量肺动脉的可行性,与健康志愿者相比,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体积,并预测肺动脉高压的潜力。基于MRA的3D肺动脉体积测量具有可行性,且较健康志愿者,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体积显著增加。右肺动脉的体积可能是肺动脉高压准确的预测因子,但是需要在更大的研究人群中证实。

改良MR序列

常规CMR序列需要ECG门控及多次屏气,这可能在儿童中比较困难,并且经常需要全身麻醉。Rajiah等应用非门控自由呼吸通过时间径向GRAPPA定量心室参数,以屏气电影序列为金标准,发现该图像伪影少、扫描时间短,可用于评价小儿患者心脏功能,能替代金标准的屏气电影成像。Seo等从新的自门控方法去除心跳的运动信息及投影数据相位中的呼吸,获得高空间时间分辨率心脏MR图像。最近有稀疏采样技术和迭代重构的实时(RT)电影被用到加快电影MR中,但是前瞻性RT电影MR中很难捕获到舒张末期的时相,会低估舒张末期容积(EDV)、每搏输出量(SV)及射血分数(EF)。Kido等提出了一种替代的方法来克服这个限制,通过每两次心跳获取RT电影数据,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心跳间捕获完整的舒张末期时间。单次屏气稀疏RT电影MR有替代多次屏气标准电影MR的潜力。Ruff等评价自由呼吸径向数据采样的脂肪饱和T1加权梯度回波采集(VIBE),胸部及心血管系统增强后的图像有自门控径向采样、屏气(BH)及自由呼吸(FB)采集。自由呼吸期间获得的呼吸自门控径向采样VIBE在胸部及心血管成像中可行,特别是胸壁及大小血管。CMR通常基于耗时的电影SSFP序列,且空间及时间分辨率有限。Schelhorn等发现高空间分辨率或时间分辨率的压缩感知电影序列能可靠评估左室体积及质量。

心脏MRI成像依赖于图像采集的正确触发,而心律失常患者的采集是有影响的,但实时序列能克服这一问题。Schelhorn等探讨新的实时电影序列能否改善房颤患者的电影成像,并可以可靠的测量左心室容量。实时电影成像能减少房颤患者的运动伪影,并使左室容积的评估可靠。在植入MR兼容ICD系统的患者的临床试验中,Sommer等评价各种心脏MRI脉冲序列的图像质量。在有ICD系统患者的CMR中快速梯度回波(FGE)与SSPF时,图像质量更好,伪影更小。Cao等探讨3T MRI系统中揭示心肌微结构重构时心脏DTI b值的影响。用FA值作为绝对干扰评价正常及异常区域间的差别时,b值为600s/mm2表明能获得人体心脏弥散张量成像(DTI)。

CT 评估心脏

动态CT心肌灌注(CTP)用连续采集来测量心肌的对比剂的分布,通过测量时间衰减曲线及动脉输入功能,可以计算心肌血流量(MBF)。Coenen等探讨正常与缺血区有创性分流储备(FFR)定义的心内膜下和心外膜下灌注。动态CT灌注可以测量心内膜下和心外膜下心肌的MBF,心内膜下心肌对缺血更敏感。Huber等提出与有创冠脉造影和FFR及心肌的MR首过灌注成像比较,使用MBF定量参数的动态CT灌注成像具有类似的诊断准确性。Ko等确定单扫描应力CTP对冠脉疾病确定血流动力学的诊断性能。Shimonobo等评价320-MDCT容积扫描中心肌灌注CT全扫描重建的作用。与半重建相比,全重建在心肌灌注CT成像序列采集中有精确的CT定量参数,且放射剂量减少50%。Bucher等在双能CT心肌灌注图像(DE-CTMPI)心肌的硬化束伪影中,定量评估一种新的硬化束校正(BHC)重构算法的影响(kernel D33f)。BHC是一种专门的重建算法可以显著性减少DE-CTMPI中的硬化束伪影,以提高心肌灌注缺损评估的特异性。Carrascosa等评价负荷-静息(Stress-Rest)DECT中心肌灌注缺损时,确定观察者间的变异性,并评估与SPECT结果相关的敏感性(S)、特异性(Sp)、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负荷-静息DECT检测心肌灌注缺损时,具有良好观察者间一致性,与单能CT相比有相似的辐射剂量。Gramer等评估冠脉狭窄时比较心肌首过CT灌注成像与CCTA冠状动脉腔内衰减梯度的诊断准确性。与源自CCTA的腔内衰减梯度(TAG)比较时,源自心肌动态CT灌注成像的MBF优于评价冠脉狭窄。

冠脉CT血管减影能有效评估冠脉的钙化病变,提高增强冠脉的可见性。如果这项减影技术能应用到延迟增强(DE)中评估心肌活性,心肌延迟强化的检测力可能会提高。Yamaguchi等提出此新的减影技术,从DE CT图像中去除冠脉CTA图像,得到的图像与MRI黑血延迟钆增强图像类似。减影心肌CT(SMCT)技术的DE图像与无减影心肌CT(NSMCT)相比显示了更好的对比噪声比(CNR),与CMRI相比DE有较好的检出率。心脏MRI的心肌细胞外体积分数能定量评估心肌纤维化,有报道CT的ECV定量与MRI定量具有可比性。Tatsuro等使用DECT定量ECV的可行性,并将结果与SPECTMPI梗死的程度和严重性比较。使用DECT的ECV定量与SPECT-MPI获得的缺损评分(DS)显著相关,表明DECT能显示心肌组织的特征。

Li等评估一站式心脏双能CT(DEC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关键作用,以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性冠脉血管造影(ICA),用ICA与13N-NH3/18F-脱氧葡萄糖(FDG)PET作为金标准,通过评价诊断表现,检测冠脉狭窄、心肌灌注缺失及心肌梗死。Ohta等通过与减法得到的ECV比较,评价使用单源双能CT碘密度图像的细胞外体积分数(ECV)的效能。使用碘密度图像的ECV与减法计算的ECV相关,可以用低射线量、无平扫CT的无创性技术定量心肌病的弥漫性纤维化负担。

Kishimoto等评价影响并确定在评价光谱CT慢性心梗中心肌延迟强化碘密度图像(IDI)的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的最佳混合比例。ASiR的强度为80%~100%能改善图像质量,而不改变信号和梗死心肌中透壁程度的最大化。

最新提出D形二尖瓣环为经导管二尖瓣移植(TMVI)前环形定径潜在更恰当的方法。Bilbey等首先确定D形二尖瓣环规范的CT值,其次在二尖瓣反流患者中评价这些参数,并确定环形尺寸,描述D形二尖瓣环规范的CT值。此外,表明了二尖瓣脱垂(MVP)患者环的尺寸差异及考虑要行经导管二尖瓣治疗的功能MR(FMR)。Wolf等鉴别CT血管造影介入前的因素,可以预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患者介入后瓣周或瓣膜漏(PVL)的发病率。一定程度的人工瓣膜过大可能会减低PVL的发病率。多数以前对四叶主动脉瓣(QAV)的研究是单个病例报道或聚焦于手术结果或超声心动图结果的文章。Ko等应用心脏CT (CCT)评估QAV形态与功能的用处。CCT可以评估QAV的形态与功能。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中,决定使用假瓣的大小和类型时主动脉瓣环(AVA)几何特征的测定是关键。Ognard等定量评估主动脉瓣形态沿其主轴的变化,以找到AVA的中心和直径,并确定术前规划期间依据形状完成每个水平的测量。与以前的定性研究相比,通过定量研究介绍了主动脉瓣的测量。Wichmann等前瞻性评价计划TAVR患者低对比剂容积低管电压心脏与髂总动脉复合CTA的可行性、诊断质量及安全性。将行TAVR的患者由低管电压采集的低对比度体积CTA具有安全有效地评价。

心脏CT中心脏起搏器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金属伪影能使相关的解剖结构模糊。Montoya等研究心脏起搏器与ICD患者的心脏CT中应用迭代减少金属伪影(i MAR)改善铅的可视化,及周围的解剖结构。心脏起搏器与ICD患者的心脏CT中应用i MAR能改善铅周围的解剖结构的图像,提高诊断可靠性。AF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的改进是由于操作前的CT-ASIR LA解剖重建。目前,已经发展了基于模型迭代重建算法(MBIR,GE Healthcare,Waukesha,Wisconsin),减少图像噪声及与X线胸片暴露的有效放射剂量(ED)。Pontone等对比CT和RFCA的特征、AF复发及ED,图像迭代CTASIR与CT-MBIR指导的RFCA暴露剂量的比较。CT-MBIR可以精确地无创重建将行RFCA的AF患者的LA解剖,以CT-ASIR技术有效的放射量及可比的RFCA成功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中左心耳(LAA)排空速度的降低与LAA高血栓发生率和卒中风险增加相关。瓣膜疾病患者手术前后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Kim等探讨4D CT评价预测心脏瓣膜疾病血栓形成的风险。手术前行4D CT的患者中,经体积分析的左心耳(LAA)EF可能会为预测血栓栓塞风险提供额外益处。心脏CT血管造影(CCTA)可用于计划LAA经皮闭塞,评价心耳直径并除外腔内血栓。Clemente等确定一种简单方法来测量LLA口径。CCTA对左心耳大小的测量用了在最大扩张期的平均直径,是一个可靠和可重复的方法,具有极高的操作者间的相关性。此外,在最大扩张期测量LAA是有用的,可以避免不合适的封堵器危险。基于光栅相衬CT(GB-PCCT)依赖于X射线折射而产生吸收生物软组织的高对比度图像。Notohamiprodjo等评估的GB-PCCT描述不同心肌疾病结构变化具有潜力。由于其优越的软组织对比度,GB-PCCT能够描述不同的心肌病的结构变化,是目前不能通过X射线吸收成像方法获得的。

冠状动脉CTA

随着第3代双源CT(DSCT)的发展,减少了所需的采集时间,可以在心率较高的患者中采集。Coenen等比较第2代和第3代DSCT使用高螺距模式时心率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第3代DSCT可以在较高心率时使用高螺距模式,增加了高螺距扫描模式的人群适用性。最近十年多排技术的改善降低了辐射暴露。高螺距螺旋扫描模式可以进一步减少辐射剂量,然而,由于扫描是在单次心跳时进行的,通常需要降低心率。Mangold等回顾性研究第3代双源CT(DSCT)扫描并自动管电压选择CCTA中基于人体质量指数(BMI)进一步降低剂量的潜力。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能根据患者大小有效降低暴露剂量。Shuman等比较宽探测器(16cm)轴向步进TAVR CT与标准探测器(4cm)螺旋CT的多层血管衰减、主观图像质量及强化、放射剂量和碘剂量。宽探测器(16cm)轴向步进TAVR CT与标准探测器(4cm)螺旋CT相比有更强的血管衰减、类似的主观图像质量及测量图像噪声,放射剂量更低、碘剂量更少。

Gupta等确定冠脉CTA检测老年人非钙化斑块的意义及其对诊疗和临床结果的影响。与有创冠脉血管造影相比,CCTA评价冠脉非钙化疾病中阻塞>70%时有高阳性预测值(PPV),可以节约患者的时间、钱和放射剂量。与传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猪模型的组织病理学结果比较,Sun等评价用第二代双能CT"一站式"结合冠脉CTA及首过心肌灌注检测AMI的诊断准确性。其经验性研究表明“一站式”双能结合冠脉CTA及首过心肌灌注成像检测AMI时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并且猪模型中有相对较低剂量的冠脉综合图像质量。双能CT (DECT)允许低能与高能预测的重建及单色图像一代的重建。因此,通过低能量单色成像可以获得较高的血管内衰减水平。Macron等评价房颤患者中用新一代256-MDCT CCTA的可行性、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房颤患者中用新一代256-MDCT CCTA是可行的,能在这个具有挑战性的人群中提供高图像质量及低放射剂量。Zhang等通过与临床常规方案获得的图像对比,探讨BMI 20~25的患者基于迭代重建的低管电压((80k Vp)CCTA可行性研究。通过基于理论的迭代重构技术,一项CCTA超低管电压结合低对比剂的流程能减少辐射剂量及对比剂量,且图像质量更好。

Ohta等评价并决定虚拟单能成像(virtual monochromatic imaging,VMI)水平和双能量CTA(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ECTA)中冠脉斑块图像质量的最大化。VMI表明每个冠脉斑块不同能级的最大图像质量。快速k Vp切换的心电门控单源双能冠脉CT(DECCT)能提供冠脉非钙化斑块的有效原子数(EAN),与标准CCT获取的CT衰减值相比,这使脂质斑块与纤维斑块间的鉴别更准确。Machida等比较由DECCT获得的EAN与CT衰减值,以准确鉴别由血管内超声(IVUS)作为金标准定义脂质斑块与纤维斑块。DECCT获得的脂质斑块的EAN比纤维斑块低,它的使用能提高区分脂质斑块与纤维斑块的准确性。

Huang等评价光谱CT的价值,在确定冠脉斑块的组成及反映冠脉斑块的易损性,比较CT价值与作为参考标准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结果。结果表明光谱CT可以用于区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脉粥样硬化相关的sOX40L、MMP-9及Lp-PLA2血清水平,并评估可能与冠脉斑块易损性相关的MMP-9水平。

Bucher等评估急性胸痛患者中定量非钙化斑块体积在临床结果中的预测价值。依据斑块CT值的特征对易损斑块的检测具有重要价值。一个早期的体外研究表明,血管内衰减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衰减的影响。Kidoh等试图在体内验证这一发现,并且引进一种新的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CCTA)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血管内衰减校正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衰减,数字减影CCTA平扫CT图像有助于判断斑块的特性。

双能CTCA成为一种新的方法,旨在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更准确,因为它通过综合单色性评价,衰减了X线多色性相关的一些局限性。Granillo等试图探索在有症状患者中粥样硬化负荷在有创性冠脉造影(ICA)与DE-CTCA的差异。与ICA相比,CTCA使用双能图像确定了显著性更大的动脉粥样硬化负荷,特别是涉及血管近段时。该研究结果为ICA的局限性提供了进一步的见解及正常或接近正常冠状动脉的概念。双能CTCA已成为一种新的方法,能够减弱X线多色性相关的一些局限性。Carrascosa等试图探索在ICA中提及的中-高度似然性CAD患者DE-CTCA的诊断性能,及不同水平能量的影响与冠脉钙化的程度。DE-CTCA有良好的诊断性能,甚至在弥漫性钙化的患者中有高特异性。Fukui等研究在单色成像中不同的能量水平,利用运动校正算法(MCA)、管电压快速切换的心电图门控单源双能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中减少冠脉运动伪影的临床影响。MI中MCA在45~65Ke V时,DECCTA中减少冠脉运动伪影的临床意义。双能CTCA作为一种新方法表明能衰减X线多色性相关的一些局限性。以ICA作为参考,Carrascosa等试图探索双能CT冠脉造影在中-高冠脉疾病可能性患者中的诊断性能,以及不同能级和冠脉钙化程度的影响。DE-CTCA有良好的诊断性能,甚至弥漫性钙化的患者中也有高特异性。

通讯作者:夏黎明,E-mail:cjr.xialiming@vip.163.com

作者简介:黄璐(1985-),女,江西吉安人,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腹部影像诊断与研究工作。

DOI:10.13609/j.cnki.1000-0313.2016.03.002

【中图分类号】R445.2;R81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313(2016)03-0202-04

作者单位:430030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

猜你喜欢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氙同位素应用及生产综述
X线平片及CT诊断外伤性肩关节脱位的价值
杓状软骨脱位的128层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