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良
摘要:绿色发展是破解粗放式发展难题、厚植可持续发展优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环节。广西拥有实现绿色发展的天然生态资源优势、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优势、交融的民族人文优势、沿江沿海沿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后发战略优势,但也面临着关键自然资源匮乏、污染物过度排放、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转型升级过缓、区域绿色发展极不均衡等问题。针对广西区情,应做好绿色顶层规划设计,制定健全的绿色评价标准制度;升级产业结构,催生绿色发展动力源泉;开发新型绿色能源,推动能源结构多元化;保绿创绿协同并举,加快绿色容量倍增。
关键词:广西;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绿色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5-0103-06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需要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把握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蓝图和总框架。绿色发展是破解粗放式发展难题、厚植可持续发展优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环节。绿色发展即建立在资源承载力与生态环境容量的约束条件下,通过“绿色化”“生态化”的实践,达到人与自然日趋和谐、绿色资产不断增殖、人的绿色福利不断提升,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广西是我国西南地区以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为特征的多民族省区,《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走出一条富有广西特色的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转型绿色崛起之路,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因此,认清形势,直面问题,发挥优势,明确路径是广西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义。
一、广西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优势
(一)天然生态资源是广西实现绿色发展的自然优势
广西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亚热带,境内河流众多,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水丰沛,非常适合人与动植物的繁衍生长。森林面积1468.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1.84%(居全国第三位),公益林总面积544.7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23%),拥有大面积“天然氧吧”的生态森林资源。水能资源蕴藏量达到2133万千瓦,享誉中国水电“富矿”的红水河流淌境内,红水河段全长658千米,落差大且集中。全区拥有单河理论蕴藏量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246条,可开发量1897万千瓦,年发电量811亿千瓦时(居全国第八位)。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已发现野生植物8562种(居全国第三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122种(居全国第二位)。绿色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金茶花、肉桂、八角、荔枝、香蕉、芒果远近闻名。天然港湾众多,海洋资源富集,是中国四大热带渔场之一。滩涂面积广阔,红树林面积达0.72万公顷(居全国第二位)。北部湾海底蕴藏丰富的油气,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广西年鉴·2015》公布,截至2014年广西拥有国家森林公园1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4个,4A级旅游景区112个,绿色旅游资源丰富。原生态少数民族风情独具特色,令人神往。厚实丰富的天然生态资源优势,为广西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自然基础。
(二)持续稳定发展是广西实现绿色发展的经济优势
近年来,广西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指引,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15672.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12.2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7335.60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5925.16亿元,增长8.1%。该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87.6亿元,增长16.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16.6亿元,增长12.5%,其中中西药品类商品增长15.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1.1%,入境过夜旅游增长7.5%,国际旅游增长11.7%。2014年全区森林旅游接待游客量超过3000万人次,绿色森林生态旅游收入超过200亿元,约占全区旅游收入的8%。全年进出口总额405.53亿元,增长23.5%,其中出口243.3亿元,增长30.2%,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增长45%,高新技术产品增长48.1%,农产品增长31.6%。全年金融业增加876.73亿元,增长14.9%。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广西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实力。
(三)交融的民族文化是广西实现绿色发展的人文优势
广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既传承本土先进文化,又汲取中原文化的精髓和外来文化的养分,形成兼容并包、交融多样的民族特色文化,营造了绿色发展的人文氛围。广西地处西南,与湘粤交界,属于荆楚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点。而荆楚文化又与中原文化交接,交集了中原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要素,荆楚文化自秦以来顺湘江过灵渠抵漓江传入广西。广西文化中的汉文化、壮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移民文化、山水文化、边关文化、海洋文化等相互影响,不断融汇。广西的山水万态俱备,众美兼呈。美丽的山水文化中浸润了丰厚的人文内涵,体现了人与山水亲近和谐的友好关系。广西人民倡导“乐山乐水”的山水文化,爱海护海的海洋文化积淀深厚,历来具有“蓝色文明”的属性。西汉时,合浦即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北海银滩、京族三岛风情及南珠文化,都展示了广西海洋文化中的包容、持续的发展因子。广西世代聚居着壮、汉、苗、侗等12个民族,各个民族的文化多姿炫彩,善于就地取材,保护生态,如在建筑设计方面,既不浪费资源,又兼具民族特色的壮族干栏式民居、苗族吊脚楼、侗族风雨桥和鼓楼等,体现了物尽其用的发展特色。广西八桂大地多元共生、交融的文化场域,形成“一市一品牌,一地一亮点”的文化格局,为广西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人文资源。
(四)沿海沿边沿江是广西实现绿色发展的地理优势
广西处于中国大陆的东、中、西三个地带交汇点,是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俱通的省份,位于华南、西南、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是中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也是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
广西沿海沿边沿江优势明显。广西海岸线曲折,拥有铁山港、廉州港、钦州港、防城港、珍珠港等“天然港群海岸”。沿海大小港口21个,具有开发潜力年吞吐能力2亿吨以上。各港口距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的港口较近,北海港距香港港425海里,钦州港距新加坡港1338海里,防城港距越南海防港151海里、距泰国曼谷港1439海里。
广西有8个县(市)与越南接壤,拥有12个边境口岸,其中东兴、凭祥、友谊关、水口、龙邦等5个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25个边民互市贸易点,各边境口岸和边贸点都有公路相通。从凭祥市友谊关至越南谅山市仅18公里,到越南首都河内180公里。湘桂铁路与越南铁路连接,可直达河内市。沿边的开放,为广西开展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纵贯广西境内梧州、贵港等城市的西江,西通云南、贵州,东经广州人海,年径流量是黄河的5倍,莱茵河的4.5倍,广西境内有年吞吐能力万吨以上的内河港口77个,梧州下航至港澳约400公里,西江的运输能力仅次于长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淡水、农林、旅游资源丰富,人口承载力较高,生态系统优良。良好的沿海沿边沿江区位优势,为广西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后发战略是广西实现绿色发展的政策优势
后发优势理论指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吸取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利用先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优势,减少发展代价,规避发展风险,实现后来者居上,赶上甚至超过这些国家或地区。广西属我国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已深刻认识到高产出依靠高消耗、高污染付出的代价,提出保护生态,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绿色环境发展的法规,坚持走科学、高效、可持续的集约型发展之路。“十二五”期间,探索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为广西实现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切实保护漓江流域生态环境,2012年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建立青秀山保护协调机制,2013年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青秀山保护条例》。为规范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实现水能资源可持续利用,同年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为保护北海银滩生态环境,规范北海银滩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银滩保护条例》。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双型”社会,寻求广西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编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和谐矿山建设规划(2011-2020年)》。为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015年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不断地完善绿色生态发展体制机制,体现了广西运用后发展战略理论,利用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广西实现绿色发展面临的阻滞因素
(一)关键自然资源匮乏
据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广西岩溶土地面积833万公顷,占广西土地总面积35%,涉及10个市77个县(市、区),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193万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227万公顷,二者占50.6%;非石漠化土地面积413万公顷,仅占49.4%。在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中,轻度27.3万公顷,占14.3%;中度56.7万公顷,占29.4%;重度100万公顷,占51.8%;极重度8.7万公顷,占4.5%。大面积的脆弱石漠化地区,不利于绿色生态的持续发展。广西矿产资源丰富,拥有“有色金属之乡”美称,但关键战略性资源匮乏,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等大宗矿产资源短缺,缺煤少油无气成为制约广西绿色发展的天然短板。2012年能源自给率仅为23.26%,其中煤炭为9.01%,石油0.2%。矿产资源利用水平不高,综合利用率不到40%。关键自然资源的缺失增添了广西绿色发展的经济成本。
(二)污染物过度排放屡禁不止
全区生态环境破坏依然严重。据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4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8143.26万吨,比2013年上升5.3%;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23.9万吨;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总量为29.7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实现80%。全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74.40万吨;氨氮排放总量7.9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46.6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44.24万吨,虽然相对上年度有所减少,但绝对量依然较大。“三废”问题和酸雨现象依旧突出,全区14个地市都受酸雨的影响,设区城市降水pH值年均值范围为4.34(百色)~6.36(北海),平均值为5.30,年平均酸雨频率为21.6%,比2013年(17.9%)上升3.7个百分点。受工业污染和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农药化肥的影响,受污染的农田达到2.67万平方千米,致使每年粮食损失4万多吨;河道水质受到污染,超过1200千米的河道水质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沿海水质遭到侵袭,由于污染导致每年鱼类死亡超过2000吨,经济损失上千万元。桂西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乱采乱挖现象时有发生,企业的绿色发展有待加强,2012年有色金属之乡河池发生的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即是企业实施粗放型发展,滥排污物造成的后果。2013年西江的主要支流贺江受镉、铊等重金属造成的水污染,镉浓度最高超标5.6倍,其主因系100多家采矿企业非法超标排放的废水废渣而引发。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转型升级过缓
2013年和2014年,广西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6.3:47.7:36.0和15.4:46.8:37.8,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6%、59.0%、34.4%和6.4%、60.2%、33.4%。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广西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水平还无法适应绿色发展的诉求。“十二五”期间,广西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其中以重工业的钢铁、水泥、石化、金属冶炼、日化、机电设备和轻工业中的药品占主导地位,食品、服装、家电、电子消费品等行业发展缓慢,竞争不足,影响了广西的产业绿色化。农村地区相对落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农村绿色发展意识滞后,2014年广西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4,有538万贫困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5,其中250万左右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承载能力较差的石漠化地区。农业产品深加工不足,附加值明显不够,城镇率比全国低8.9个百分点。在以传统的煤、石油等资源拉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广西的绿色发展转型仍然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需要实现能源转型、依靠高科技劳动者和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新型绿色生态产业。2014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9.2:42.7:48.1,已形成“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而广西仍处“二三一”型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土地、能源等要素的投入和消耗,资源型产业、高耗能行业比例明显偏高,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环境风险进入高风险期。广西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滞后全国15年的水平。广西的核电、风电、潮汐发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展非常有限。在能源升级中的关键要素高技能人才也是广西的瓶颈,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中的16%,比全国低近10%,从事研发人员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3。广西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要素受到制约。
(四)区域绿色发展极不均衡
广西“两区一带”的设立和“双核驱动”战略决策,为广西绿色发展提供了契机。但在当前,“两区一带”绿色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仍是制约广西生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北部湾经济区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辖区,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龙头区域,2014年北部湾经济区GDP总量为5448.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4%,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到39.8%,南宁市GDP近两年连续名列广西第一位。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失衡,技术水平不高,同质性较强。南宁市以电力、热力供应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北海、钦州、防城港集中石油、化工、造纸业等重化工行业,以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金属冶炼为主导产业,初加工明显,对石油化工产业的过度依赖,容易引发后续环境问题。西江经济带是广西最早的工业带,囊括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和崇左等7市所辖区域,面积13.08万平方千米,打造了一批良好的产业,但缺乏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优势、经济带之间发展极度失衡。西江经济带GDP总值占全区的60%,南宁、柳州两市占该区域经济总量的六成,其他五市不到40%。南宁市经济总量与崇左市比值达4.6倍,县或县级市中经济总量最大的桂平市是最小的那坡县的14.7倍。西江经济带开发中呈现的“轴强翼弱”格局不利于绿色经济的发展,南宁、柳州、来宾为轴心的桂中地区各项经济社会指标占该区域的80%,桂东地区的贵港、梧州两市占15%,属于桂西地区的百色、崇左两市仅占5%。桂西资源富集区下辖河池、百色、崇左三市的30个县市区,面积8.71万平方千米,属于革命老区、连片贫困地区和大石山区,经济明显落后于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开发技术落后,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桂西资源富集区采取依赖开采和加工自然资源的方式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滥采滥伐和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阻滞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优势。
三、广西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进路
(一)做好绿色规划,制定绿色评价体系
1.科学设计,做好绿色规划。广西要实现全面脱贫,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两型”社会,绿色规划要先行。绿色规划包含以下主要内容:深入调查、分析广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分布格局,对以“两区一带”战略形成的北部湾地区及桂中、桂东、桂西地区的资金、土地、能源、环境进行科学测评,理性衡量各地区的环境承载力;结合自然生态条件和城乡实际,把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为一体,构建以小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发展空间格局;根据资源优势,科学布设自然生态功能区,打造南宁的东盟绿色经济圈、桂林山水旅游区、柳州新能源工业城、河池石漠化地区高效经济作物示范区,让城镇与森林完美的融合到一起;结合城乡规划,制定“十三五”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2.完善制度,制定绿色评价标准。绿色广西需要健全完善的制度来为其提供持久而稳定的制度供给和制度保障。围绕绿色环境、绿色经济、绿色人文、绿色治理的目标方向,研制绿色广西指标评价体系。根据绿色环境要求,完成森林覆盖率、耕地湿地保有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及垃圾无害处理率的指标要求;绿色经济发展中,提出万元GDP的能耗上限、工业污染排放上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及农药施放上限、新型能源贡献率;体现绿色人文的绿色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率、绿色节能材料使用率、绿色文化普及率;绿色治理体系中涵盖的绿色GDP核算普及率,生态补偿应用范围等。同时要对各级政府班子和公职人员实施绿色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制度,以绿色GDP衡量、规范、引领政绩,引领公务员绿色行政行为的日常化。
(二)升级产业结构,催生绿色发展动力
1.合理规划产业发展结构。广西产业为“二三一”型模式结构失衡严重,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70%聚集在桂东南沿海地区,在农产品原料丰富的桂西北地区加工企业甚少。工业高端化、规模化欠缺,产业低端化水平明显,广西最大的优势产业铝、蔗糖、桑蚕即为处于低端化水平的典型。第三产比重低于全国10.4个百分点,仅相当于全国1999年的水平。第三产业发展与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经济圈的国家发展战略布局明显不适应。因此,要实现经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增长转变为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增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释放广西农业劳动力效益。推动工业规模化、绿色化产业升级,培育大品牌、大集群的千亿元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战略性产业,发展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推动金融、信息、咨询、科技研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为主导的服务产业发展,同时开发原生态的绿色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建设重大旅游项目,促进旅游观光、民族风情和休闲疗养业的升级。
2.科学谋划产业空间布局。广西要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三大板块的资源优势,构建科学的产业空间布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深化,广西地缘优势蕴含的经济价值得到彰显。北部湾地区聚集以石化、机械、冶金、电子信息、新材料、轻纺、物流、海洋水产品等为特色的产业体系,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桂西地区建设形成有色金属、制糖、蚕丝绸、木材加工等资源深加工产业集群,逐渐成为产业发达、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绿色经济区。西江经济带需加快珠江一西江黄金水道开发,建成水路、公路、铁路衔接畅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汽车、机械、冶金、建材、旅游等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协同发展桂林国际观光、休闲、养生的高端旅游产业。
(三)开发新型能源,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1.加大实施节能减排,降低石化能源的使用度。广西三大经济区域中,新能源的研发和技术应用始终是制约广西绿色发展的重大难题。改变能源结构,倡导能源结构清洁化是节能减排的有效支撑路径。要根据广西实际,优化能源结构,改变传统的以煤、油等高碳能源为主的结构形式,发展、开发和运用新型能源。促进桂西地区资源依赖型产业转型,发展低碳绿色农业,根据各地差异实施套种与种养结合,培育农业生态园区及循环经济试验区,把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相融合,建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北部湾地区将现代渔业、水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建成集约化形态,升级水泥、钢铁和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工艺水平,开发海洋能源和地热能源。西江经济带在保证实现生态盈余的状况下,引进高科技产业,开发水能、电能和生物能源。
2.开发新能源,构筑绿色能源体系。广西新型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巨大,蕴藏丰富的水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但开发技术利用效率不高。建立新能源综合协同部门,制定新能源开发的制度体制,形成宽松的新能源开发的政治生态空间。通过统筹规划,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加强政府、企业、公众和社会精英的良性互动和协同,优先扶持和发展一批节能减排、应用新型能源的绿色型大型企业,实现绿色技术产业的示范作用。在迈向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要有长远眼光,在进行国际国内交流、合作过程中,注重利用后发优势,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的节能环保高科技设备,把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的每个环节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局面。
(四)保绿创绿共举,不断提高绿色容量
1.保护绿色资源,保障绿色发展。首先,要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对政府而言,要实施绿色战略部署、绿色采购、绿色招商引资、绿色财政补贴、绿色税收优惠等系列绿色引领行动。公务员要带头实施绿色消费行为,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对于企业,推行低碳生产、循环利用的观念,着力推动绿色产业技术升级,形成清洁生产方式。对于公众来说,大力倡导绿色低碳观念,实行节能减排出行活动,形成低碳绿色消费的价值观念。其次,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江河海洋的治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质管理制度。加强对西江流域带和近海区域的水资源保护的环境治理,尤其要强化企业的排污监管。加强城市环境治理,解决好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问题,建立汽车尾气超标淘汰制度,加快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步伐,严控煤炭使用和噪音。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契机,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改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开发秸秆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升农村生态盈余。
2.大力开展增绿、造绿的创绿行动。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部署,推进林业强区的决定,抓好“三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岩溶生态系统)、“两工程”(城乡绿化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实施生态公益林、自然森林的有效保护,关注野生动植物的繁衍,构筑北部湾绿色生态屏障和西江千里绿色走廊。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补偿湿地生态工程项目、恢复受损湿地区域。治理和改善岩溶生态系统,筛选石漠化区域的生态植被,科学安排矿产开发,恢复受损矿山生态。实施城乡绿化工程,夯实城乡绿化硬环境,打造森林城镇、森林社区、森林村屯的宜居城乡,让绿色民生深入人心。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在加快发展广西交通过程中,在公路、铁路、河流建设进程中,协同植树造林,既节省成本,又构造绿色通道。
责任编辑 莫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