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摘要:当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何借新课改之契机,领会、贯彻到自身的教学当中,端正教学方向,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新课改下作者对“以人为本”的含义有所理解、重要性加深认识,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落实和践行: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个体差异。2.引导学生发挥首创精神。3.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愉悦。4.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5.从激发学生情感入手实现“三维目标”。
关键词:以人为本 主体地位 首创精神 身心健康愉悦 可持续发展
当前,各行各业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发图强,“以人为本”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前提。从上到下积极倡导,深人人心。之所以如此提倡,是因为我们在若干年的社会建设、国家发展等进程中偏重物质、形式、指标等,而忽视了人性精神和思想的存在及其发挥的主导作用,从而走了很多弯路,严重制约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甚至造成极大损失反思后提出。
教育是决定国家发展和民族兴衰的至关因素。若干年来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从学校管理到具体的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都或多或少地做了一些或正在做着一些有悖于教育规律和“以人为本”理念的事情。例如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追求升学率,用空洞的教条强迫学生服从,教法生搬硬套、无视学生个体差异、漠视学生精神人格,等等。这些做法背离了教育初衷,严重影响民族精神和素质提高。教育者责任重大,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随着新课改广泛推广,老师有了重新审视“以人为本”思想的契机。每个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学管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应及时彻底反思。做好对现有现象的观察、分析,“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解,其在班级管理及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经验的总结等工作,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育充满温暖的人文光辉。
音乐教育以其自身突出的情感性特点,与其他科目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如何在新课改新形势下根据学科特点渗透和融入“以人为本”理念,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和贯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对这一理念的认识,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人手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个体差异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将自身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自我感觉良好,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不管内容适不适合,方式、方法得不得当,学生喜欢不喜欢,只要自己乐意便“猛讲硬灌”。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三千里而不绝,学生却味同嚼蜡索然无趣。所谓完美的教学设计只是一厢情愿,实质就是没有了解学生主体需求,或者有所了解却一意孤行不予理会,用所谓权威压制学生。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对老师及所学科目失去兴趣消极抵触,另一部分胆小的学生则浑浑噩噩被牵着鼻子走,创新的思想和意识逐渐被消磨。所以,音乐老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观念,在音乐课上做有心人,及时观察和了解学生,掌握其相应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营造良好的气氛,建立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感受他们的所想所知,了解他们的需求。研究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以音乐作为桥梁使师生间有良好和谐的沟通。如师生间的对歌、师生间合奏、游戏、师生间的讨论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肯定的评价使他们充满信心。另外,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老师们要关注他们,课堂上有热的发热,有光的发光。小型音乐活动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在活动中,要“吹、拉、弹、唱、跳、小品、相声、配乐诗朗诵”等形式多样,总有学生个体相对熟悉的形式,老师应鼓励他参与到活动中。表演完老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适当给予表扬,让学生得到关注。
2.引导学生发挥首创精神
老师面对的是有思想的人,不是机器。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有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他们的认识和想法,鼓励他们的首创精神。比如同样一段音乐的欣赏,可以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提出不同观点,忌千篇一律、一言堂。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反对千人一面,无论是简单的音乐创作,还演唱、演奏,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动性,鼓励学生选用认为最新颖、最独到的形式。这样一来,能在课上找到自信,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能动性得以发挥,首创意识得以大大增强。
3.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愉悦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有句话:“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我们可以把它换成“健康不保,何谈教育!”,“以人为本”最起码要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博取短时间成绩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反人性的教育。“乐教”要使学生精神得到陶冶,思想得以升华,积极乐观,进取向上。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老师要选一些优秀的中外经典作品引导他们聆听、感受。不管是唱、奏还是欣赏,必须遵循有益学生身心和让学生快乐的宗旨进而引导使之审美、道德、情感逐步升华。比如课堂上学生有时情绪不佳、不在状态、生病或不舒服、没精神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老师要看到眼里疼在心里,及时查找原因,洞悉学生心思,灵活调整教法,对学生更是关爱有加,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之爱、音乐之爱、音乐课之爱。总之,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搞好教育的前提。
4.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音乐课不是教会一首歌、弹会一首曲子、欣赏一段音乐那么简单。要“授之以渔”,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自主、自立探究意识,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教育者要目光长远,注重学生性情的陶冶、审美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加强,用音乐的语言诠释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之道。总之,要为学生今后十年、二十年,甚至终身的音乐兴趣和修养奠定基础,以终身发展为本促其可持续发展。
5.从激发学生情感入手实现“三维目标”
音乐课较之其他科目,情感性特点更为突出,音乐课就要发挥音乐课的特点。要用音乐直击学生的情感并激发其情绪,从而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新课改强调课堂三维目标,这使我们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但音乐课一定要遵循音乐艺术的教育规律,因为受教育的是有精神情感和自己独立思维的鲜活个体,所以要遵循先从情感人手,后知识、再技能的逻辑顺序完成课堂目标的实现。首先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对内容充满渴望,然后进行知识的传授。老师展示自己的博学多才、风趣幽默,和学生似朋友一样在民主、尊重和谐的气氛中互动,让学生展示,让学生亮相。在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同时,引发学生质疑、判断、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亢奋、愉悦的情绪中,亲身真实体验。学生将所学知识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运用,促进其技能的提高。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挥音乐课情感性的特点,切中要害,有效实现三维目标。
音乐课作为艺术课、人文课,对于塑造学生完善人格,促使其全面发展,培养良好情感态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剔除那些冷漠、刻板和反人性的糟粕,在教学中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使音乐课绽放出更加灿烂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