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大丰走出的革命战士黄积云

2016-12-16 01:50:45张志远
档案与建设 2016年11期
关键词:积云延安东北

张志远

(苏州市吴江区档案学会,江苏苏州,215200)

从黄大丰走出的革命战士黄积云

张志远

(苏州市吴江区档案学会,江苏苏州,215200)

19501950年黄积云在广州

在吴江美丽的莺脰湖北岸,曾有一处名叫“黄大丰”的住宅群。黄氏家族是平望镇的名门望族,黄家祖上曾开过“黄大丰米栈”,故其住宅群就被称为“黄大丰”。该住宅群在2001年镇区改造时已被拆除,但“黄大丰弄”的地名仍还有。历史上,黄大丰不仅出了许多名士贤达,还走出了一位革命战士——黄积云。

我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黄大丰度过的。在我很小(大概十来岁)时,我曾听我的小学老师黄积巽讲过,她同庚的堂妹黄积云早年参加革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奔赴延安……于是我记住了这位从黄大丰走出的革命前辈。由于黄氏族人的低调,这位早年参加革命的平望人,在平望却是知者甚少。解放后黄积云也曾回过平望几次,但她总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从未惊动过家乡的领导,因此连上世纪80年代新编的《平望镇志》也没有相关的记载。2007年1月,吴江市委任命我为吴江市档案局局长。到任后我发现,在吴江市档案馆已有的名人档案里,没有黄积云的有关资料;我在参与二轮修志工作时了解到,市志编辑部也不了解有关情况。为此我感到,应该按照《苏州市名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的精神,做好将黄积云的档案资料征集进馆的工作。

经过与在平望的黄积云亲属、在北京的黄积云子女的联系,2007年夏季,吴江市档案局、平望镇有关人员在黄积云侄子黄德昱的陪同下,到北京与黄积云的子女见了面,征集到了黄积云的部分档案资料。随后,在吴江市档案馆重新布置的“名人馆”展厅中,将新征集到的黄积云和其他名人的资料列入其中,进一步丰富了“名人馆”展出的内容。

黄积云,1916年3月出生于吴江县平望镇,父亲是位私塾先生。1935年秋,黄积云从吴江到上海中学幼师班念书。那年冬天,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随之,一个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在全国掀起。上海学生热烈响应,要求抗日救亡,不当亡国奴。黄积云和同学们一起,高唱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歌曲,向上海人民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1936年8月,黄积云从幼师毕业后,在上海私立求智小学当教师。当时学校里有一位叫邱启英的大姐,了解到黄积云抗日救亡的思想后,介绍她参加上海妇女界救国会的女教师读书会。从此,黄积云可以经常听到救国会领导人的一些报告。通过读书会的活动,她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更加坚定地投身到革命和抗日救亡斗争中去(后来,党组织认定黄积云参加革命的时间为1936年8月)。

1936年11月12日,黄积云接到通知,去参加上海救国会组织的纪念孙中山先生70周年诞辰群众大会,呼吁同胞们团结抗日。会议原定在宁波同乡会召开,但是遭到国民党当局的禁止,后改在女青年会召开。会前,与会者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和《打回老家去》等歌曲。在大会上,李公朴、章乃器、史良、沈钧儒等救国会的领导先后发表演讲,批评国民党一味妥协退让,使日本侵略者气焰越来越凶;号召同胞们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联合起来抗日救国,并在抗日救国斗争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11月23日,国民党以“危害民国”的罪名,在上海逮捕了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史良、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等7位救国会领袖,史称“七君子事件”。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谴责。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人士在全国开展了广泛的营救活动,黄积云参加了上海的抗议活动和营救活动。

当时上海阴霾密布,抗日救国的思想遭到窒息,爱国人士遭到镇压。黄积云等在量才补习学校参加学习的进步青年,憋着一肚子火,同时又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一次,量才学生会决定在星期天去吴淞公园进行抗日救亡的演唱和宣传,一下子有几百人报名参加。哪知当他们到达那里时,大批国民党军警特务已包围了公园,如临大敌,禁止入园,已经进入公园的同学也被国民党军警一批批赶了出来。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燃起了同学们胸中抗日救国的烈火。于是他们挽起臂膀,高唱《五月的鲜花》《抗日救亡歌》《光明颂》《国际歌》等革命歌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他们的行列中。

1937年6月,“七君子”被捕已7个月了,虽经全国人民全力援救,但国民党当局还是要审判他们。于是,上海各界救国会发动十万人签名入狱运动,要求国民党释放“七君子”,否则十万人一起进监狱和“七君子”同服“爱国罪”。黄积云和许多同学毫不犹豫地在签名册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准备接到法院传讯时“自动投案”。不久,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七七事变”,抗日形势出现新的转折。在全国人民抗日救国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国民党政府被迫无罪释放了“七君子”。

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向在上海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八一三”抗战打响后,黄积云积极投入抗日救国斗争,全力以赴地参加宣传队、慰问队等的活动。当时,中国军队在闸北、大场等地区与日军的战斗十分激烈,许多难民涌进租界。抗敌总动员会组织了一些难民收容所。黄积云先后到多个收容所做宣传工作,帮助安置成千上万的难民。为了支援前线,抗敌总动员会组织募捐队,向上海人民求援。黄积云又参加了募捐队,和队员们来回在街头巷尾做宣传,将募集到的钱款用于支援中国军队作战。同时,黄积云他们还多次到医院去慰问伤病员,给伤病员唱歌:“你们为了我们老百姓,为了千百万妇女儿童,受了极名誉的伤,躺在这医院的床上……飞机还在不断扔炸弹,大炮还在隆隆地响,我们拼着最后的一滴血保卫我们的疆场。”这支慰问歌深得伤病员们欢迎。

不久,上海抗战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场失守,城隍庙一带被焚烧。当时的英法租界当局不但不援救受难的中国百姓,反而下令锁住通往租界的大铁闸门,巡捕们荷枪实弹地守在铁闸门口,成千上万的中国百姓被阻挡在铁闸门外。黄积云等去送水送馒头也被阻挡,多次交涉要求把同胞们放进来也遭拒绝。上海“八一三”抗战坚持三个多月后最终失败。

上海失守后,日军进入租界到处搜捕抗日救国人士。组织上动员爱国青年转移到内地去参加抗日救国的斗争。启英大姐和黄积云商量后,安排她跟上海国民救亡歌咏队去武汉。11月25日,由黄积云等十名青年组成的国民救亡歌咏队第三队离开上海去武汉。在徐州,他们和北平、天津南下的流亡同学会合。抗日救亡的共同目标使两支队伍紧紧团结起来,全队都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到达武汉后,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介绍,黄积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又转向西北奔赴延安。一路风霜雨雪,一路历经艰险,几经曲折,冲破了国民党的重重封锁,1938年3月,黄积云他们终于到达延安,从此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1936年黄积云在上海

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实现了与陕北红军的胜利会师,从此陕北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便成了革命的圣地。巍巍宝塔山,犹如光芒四射的灯塔,指引着成千上万的革命者不畏艰险、历经坎坷,从全国各地奔向延安这个中国革命的中心。

黄积云来到延安后,根据党组织的安排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成为教员训练队的一名学员。当时,延安各方面的条件都是相当艰苦的。但对黄积云来说,心里却充满了向往、充满了愉快。在这里,她不断地进步。1938年5月,到达延安仅两个月,她就加入了向往已久的中国共产党。也是那个时候,她在抗大有幸聆听了毛泽东的著名讲演《论持久战》。由于她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不久,她担任了教员训练队的党支部委员。

抗大毕业后,根据党的需要,黄积云又转入位于延安城北蓝家坪的马列学院学习。延安马列学院创办于1938年5月,是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创办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重点的干部学校,由党中央负责人之一的张闻天兼任院长。马列学院的学员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参加革命战争多年,或在国民党统治区做过多年地下党工作的老干部;另一部分是一二·九运动后入党的优秀知识青年,而这部分人在入学之前,绝大多数是经过抗大、陕北公学等机构短期学习和培训的。在那里,黄积云曾聆听过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陈云等党中央领导人的报告和演讲。在马列学院学习期间,她担任了第三班的党支部书记。通过学习和研究,她比较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深入了解了中国社会情况,对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总之,在马列学院的土窑洞里,她在思想理论水平、党性锻炼和修养不断提高和加强的同时,进一步确立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

为了使学习和研究有机结合,黄积云在马列学院学习结束后,曾经到延安财经办事处任统计科科员、党支部委员,在那里短暂工作过一段时间,以了解当时延安的财政经济状况,并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

1941年夏天,中共中央决定把马列学院改组为马列主义研究院,将原来马列学院承担的干部训练任务全部移交给中央党校。一个多月后,马列主义研究院又改成中央研究院。不久,从中央研究院抽调30多位同志,到杨家岭党中央所在地,成立了中央政治研究室。当时,延安整风正处在准备阶段,政治研究室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汇编党的文献。由于黄积云在马列学院学习期间工作认真、细心严谨,得到了党组织的充分肯定,因此也被调到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任资料员。在那里,她按照党中央领导人的指示,努力做好相关的各项工作,为整风运动的开展和加强党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0年黄积云在延安。左起:丈夫朱竟之、黄积云、王若飞(抱孩子)、朱竟之妹妹朱仲丽、妹夫王稼祥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断绝了对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经济援助,并实行全面封锁政策,延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决定组织发动大生产运动。黄积云在延安参加整风运动的同时,积极参加了大生产运动。

在马列学院学习期间,黄积云结识了在马列学院任政治经济学研究室教员、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朱竟之。朱竟之,祖籍湖南省宁乡县,其父是教育家、长沙周南女校创始人朱剑凡先生。他们的简单而朴素的婚礼,由朱竟之的三姐朱仲芷同其丈夫肖劲光(时任延安卫戍司令员)主持,并暂让出他们的窑洞做新房。朱竟之的妹妹朱仲丽,时任中共中央机关医务所和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医生,妹夫是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兼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1942年 11月,朱竟之和黄积云有了第一个女儿。当时,黄积云和李昭(胡耀邦的夫人)同时生孩子,还开玩笑为两个孩子订了“娃娃亲”。胡耀邦按湖南人的习俗,特地炖了一只老母鸡,兴致勃勃地用脸盆端来,上面漂着一层红红的辣椒。可惜,吴江人黄积云吃不了辣椒。后来,黄积云的第一个女儿生病,因陕甘宁边区医疗条件差,不幸夭折。

1942年6月,党中央为统一陕甘宁和晋绥两个地区的财经工作,决定成立西北财经办事处,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兼任主任。其时,朱竟之由军委后勤部供给学校副校长任上调到西北财经办事处,任贺龙的财经秘书。1942年底,党中央根据大生产运动发展的形势,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总方针。在西北财经办事处的组织领导下,边区的经济形势在1943年开始出现好转。1944年3月,为了进一步克服边区在经济上面临的各种困难,扭转财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党中央调陈云到西北财经办事处任副主任,主持陕甘宁边区的财经工作。朱竟之转任陈云秘书。到任后,陈云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方针和有力措施,不久又派朱竟之到陇东贸易公司任副经理,以加强对陇东经济和贸易工作的领导。由此,黄积云随丈夫朱竟之来到陇东贸易公司工作。

陇东(今甘肃省庆阳地区)是陕甘宁边区的西南大门,肩负着保卫延安的重任。陇东的大生产运动搞得热火朝天,是当时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粮食基地之一,有着“陇东粮仓”的美誉。当时陇东的西华池集市贸易以盐为主,很发达。参加集市贸易的除边区百姓外,国统区的商人和老百姓也来买盐,同时把布匹、棉花、药品、纸张等卖给边区政府。这些都是当时边区极缺的物资。陇东贸易公司积极利用西华池发达的集市贸易,开展以物易物的商贸活动,购买了大量边区紧缺的物资,再转销到延安等地,有效缓解了当时边区物资匮乏的困境。在陇东贸易公司的努力下,庆阳城也成为陇东商品贸易的重地。因国民党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生意很不好做,贸易公司工作人员和边区内外商人们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国民党的关卡封锁来进行运营。同时,朱竟之利用经济杠杆与国民党斗争,为边区的财经争得极大的利益。经陇东贸易公司全体同志的努力,在陇东农业、手工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商业贸易蓬勃发展,整个经济形势出现前所未有的局面。陇东地区不仅达到了“丰衣足食”的水平,还成为陕甘宁边区主要的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基地。

在担任陇东贸易公司秘书一年多的时间里,黄积云协助领导,积极组织机关、部队、学校开荒办厂、生产粮棉,运输盐碱、药材等土特产出口,换回边区急需的棉花、洋纱、布匹等。在指导发展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同时,实行“公私兼顾”和“军民兼顾”的方针,开展劳动互助,发展边区经济,保障有效供给,为打破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使边区经济状况迅速好转,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同时,黄积云也积累了许多实际工作的经验。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迎来了最后的胜利。早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就指出,“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因此,在日军投降后,党中央即从延安总部以及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山东、华中等军区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中,先后派出2万多名干部和11万余人的部队,昼夜兼程,开进东北。9月17日,党中央正式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实施这一战略方针的核心是控制东北。进军东北的伟大战略决策,在历史转折关头,不仅为我党在与国民党的政治、军事斗争中赢得了主动,并为后来的全国解放战争奠定了胜利的重要基础。

1947年黄积云(左)与贺子珍在东北

8月底,党中央从延安中央党校、中央机关、陕甘宁边区机关抽调1000多名干部,组成中央干部团(又称东干第一团),去东北开展工作。该干部团于9月2日出发,经一个多月的行军,10月底到达沈阳。东干第一团奔赴东北时,国民党军队抢占东北的计划尚未实施,因此一路比较顺利。9月底,党中央决定再调一批干部组成第二个中央干部团(东干第二团)赴东北工作。

此前,在9月15日,党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局,全权代表中央,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和党员的活动。参加东北局领导工作的陈云,于9月18日飞赴东北。临行前,他特地嘱咐西北财经办事处,迅速组织十多名干部,赶去东北。于是,朱竟之和黄积云夫妇离开西北财经办事处,随东干第二团前往东北。

东干第二团由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胡耀邦率领,于10月中旬从延安出发。这支队伍中,除少数部队干部外,政治工作者多、文化人多、女同志多。还有许多第一批去东北的干部家属,也随该团前往东北。他们东渡黄河,走山西,穿太行,经晋绥解放区,于11月中旬到达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在张家口休整两天后,他们就按原定路线匆匆赶去承德(热河省省会)。此时已经入冬,一路上他们沿着人烟稀少的长城一线前进,风餐露宿,挨寒受冻,十分艰难。

当时,国民党军队在美国海、空军的帮助下,调兵遣将,抢占东北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地,已于11月16日攻占山海关,随即占领锦州(辽西省省会)和承德一线,切断了华北和东北的通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按原计划前往东北,已经不可能了。经党中央同意,东干第二团从承德附近折返张家口待命。随后,胡耀邦和该团的部队干部,就留在了冀热辽军区和晋察冀军区部队工作,中央机关的干部暂时滞留在张家口。

张家口是当时察哈尔省的省会。1945年8月下旬,八路军解放了张家口。张家口是我军从日军铁蹄下解放的第一座省会城市。作为晋察冀解放区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当时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为了经营和管理这座由我党直接领导的重要城市,张家口极需各方面的干部。于是,张家口市委给中央机关的干部安排了临时任务,黄积云担任了市委工业部的秘书。这期间,她积极协助市委和工业部的领导,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恢复工商业,积极改善人民生活,做了许多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同时,她也在工作中学习和积累了许多城市管理的经验。

19621962年黄积云在北京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重庆通过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然而,国民党一边大肆宣传“和平建国”,一边却调兵遣将,把大批军队调往华东、华中、华北和东北,并在许多地方向我军发起进攻,我军被迫奋起自卫。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6月初,国民党军与东北我军进行了多次激战,形成了“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由于关内我军的反击作战和我东北南满军区部队攻占鞍山所起的阻滞作用,再加上国民党军在东北兵力不足,为获得休整时间,在美国所谓的调停下,国民党同意从1946年6月7日起停战15天。后因关内战事扩大,国民党在东北又无援军到达,这种基本停战的状态一直维持到当年10月。在张家口时,朱竟之曾作为共产党军调成员赴北平参与军事调停谈判。期间,他将黄积云的家书寄出,在平望苦苦等待近十年的老母亲才得知女儿的消息。

东北暂时停战后,党中央立即发出通知,“东北急需干部,凡是由延安派往东北的干部晋察冀不能留下,要想方设法送到东北去”。于是,黄积云和其他派往东北的干部马上整装出发。当时去东北分为两条路线:第一条是经赤峰去东北,第二条是经张北、多伦去东北。黄积云一行走的是第二条路线。张家口市委安排了十多辆马车,并派了一位排长和一班战士护送他们。这是一条崎岖的道路,沿途人烟更为稀少,条件更加艰苦,还要穿过一片荒凉的沙漠。途中,他们与一股土匪发生激战,好在消灭了土匪而我方无一伤亡。在林东附近,刚被我军收编的一部伪军叛变。在前有叛军挡道、后有土匪追击的情况下,他们人不解带、马不卸鞍,连续急行军三天,每天行军120里,绕过林东,终于摆脱险境,平安到达开鲁。途中发生了马车翻车事故,幸好没有伤及怀有身孕的黄积云,但同行的朱竟之的两个侄女都受了伤。然后由在开鲁的东北西满军区部队派出人员,护送他们到当时的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再由黑龙江省委派员护送他们到哈尔滨。

1946年4月下旬,苏联红军撤出哈尔滨,东北民主联军北满军区部队随即进入接管。5月,成立人民政权。从此,哈尔滨一直处在中共的领导之下。同年8月,东北局为加强对财政经济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统一的财经工作领导机构东北财经委员会,对外称东北财经办事处,由陈云兼任主任。此时,刚到哈尔滨的朱竟之,被任命为东北财经办事处秘书主任,黄积云则担任哈尔滨市市政企业党总支副书记。

哈尔滨是个大城市。市政企业主要承担城市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涉及交通、电力、供水、供暖等许多行业。面对全新的工作,黄积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作为党总支副书记,她积极贯彻党的路线和政策,从不摆“延安来的干部”的架子,经常以普通一兵的身份,深入工作一线,紧紧依靠工人群众,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她十分注意团结那些留用的技术人员,积极引导他们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人民群众服务。

1947年3月,朱竟之和黄积云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因生在佳木斯,故取小名朱佳木。

1947年5月,在苏联治病的王稼祥夫妇返回中国。经过与苏联有关方面的交涉,王稼祥夫妇坐火车回国时一并将贺子珍母女及毛岸青带回了中国。一别9年,贺子珍终于回到了祖国。1938年,贺子珍经新疆去苏联治疗伤病,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入侵苏联等原因,贺子珍被迫滞留在苏联。回到中国后的贺子珍留在哈尔滨任东北财经委员会党支部书记。期间,黄积云与贺子珍交往甚密,两人亲如姐妹。

至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前,哈尔滨是我党直接领导和管理的第一座大城市。参加哈尔滨城市管理工作的干部,由于具有管理大城市的实际工作经验,因而就成了接管新解放区大中城市的重要骨干。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朱竟之、黄积云夫妇从哈尔滨随军南下进驻沈阳,参加沈阳的接管工作,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时任哈尔滨工商局局长的朱竟之调任沈阳工商局局长,黄积云任沈阳市上下水道厂厂长。在这个新岗位上,黄积云关心工人群众生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与暗藏的国民党特务展开斗争,保护了沈阳市的供排水设施,为稳定沈阳的市政秩序,保证我党对沈阳的接管和治理,做了许多工作。任上下水道厂厂长时间虽短,但她与工人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受到了工人群众的真诚爱戴。“文化大革命”期间,听说老领导黄积云受到迫害,当年沈阳的一些干部和老工人专门到北京来看望她。几十年后,一些健在的老工人还到北京看望过黄积云。

1949年1月,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联合发动的平津战役取得完全胜利。之后,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同年3月,四野大军从华北继续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势,先后解放了华中和华南的广大地区。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当时,按照党中央关于解放全中国的部署,新解放区的接管,由解放该地区的野战军和该野战军原来所在的战略大区党组织负责。因此,四野解放的地区,原则上由东北局和四野派出的干部负责接管。广州解放后,黄积云一家随军南下,赶赴广州参加接管工作。

从上海到延安,从延安到东北,从东北到广州,黄积云亲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辉煌历史。南下途中,一路行进在阳光普照的新中国大地上,黄积云感慨万千,决心在新的岗位上为建设新中国作出更大的努力。

猜你喜欢
积云延安东北
MADE IN CHINA
汉语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1:50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 03:07:24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1:42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WRF模式中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南海土台风“Ryan”模拟的影响研究
大东北的春节
积云——晴天的使者
Warning signs of an approaching hurricane
牵挂
福建文学(2015年12期)2015-12-07 01: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