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英饮食习语中的文化隐喻对比研究

2016-12-16 06:48:41韦孟芬
关键词:糌粑习语藏族

韦孟芬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藏英饮食习语中的文化隐喻对比研究

韦孟芬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饮食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藏英民族在各自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由于藏英民族文化背景的异同,藏英民族所创造出与饮食有关的习语中蕴含的隐喻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因此,对其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藏英饮食习语。

藏语饮食习语;英语饮食习语;文化隐喻

一、前言

习语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氛围中经过长期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习语不仅仅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大多数习语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民族性。而饮食文化是每个民族社会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人类饮食文化的发展,人们创造了大量与饮食有关的习语。这些饮食习语成为人类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通过概念隐喻,这些饮食习语映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藏英饮食习语中的文化隐喻,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理解藏英两个民族饮食风俗习惯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隐喻的认识和饮食习语的界定

(一)隐喻的认识

隐喻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现象,可以说有语言的地方就有隐喻。正如语言学家Richards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英语中“metaphor”一词源自希腊语“metaphora”,其意思是“carrying across”,是“由此及彼”之意。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的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perceptual)和形成概念(conceptualize)的工具[1]。Lakoff,G.和Johnson, M.在其隐喻研究专著《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指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的。”[2]莱考夫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是一套比较完善的隐喻认知理论,其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隐喻意义是人们通过源范畴来思考和概念化目标范畴,简而言之,隐喻是指人们通过一个相对具体的概念来理解另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因此,隐喻不仅是词义发展的催化剂,也是语言结构组成的重要部分。

每个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体验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模式中进行的,因此,隐喻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民族文化差异性导致了不同民族隐喻概念之间的差异。

(二)饮食习语的界定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习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Idioms是“习语”一词的英译,根据《牛津现代高级英语词典》的解释,idiom的含义为:An idiom is a succession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not obvious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constitute words but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简而言之,idiom是种固定的表达法,所以又叫做set phrases,其真正意思往往不取决于其组成部分的每个单词的字面意思,而是做为一个整体来表达。

饮食习语是与人们生活中的食物相关的习语,它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语言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人类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大多数饮食习语不但具有约定俗成的固定意义,而且还被赋予了丰富的隐喻意义。藏语和英语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习语,大量习语中都有食物的巧妙利用,由此构成了许许多多绚丽多彩的饮食习语。这些饮食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藏英民族的日常生活都与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类似的生活方式、认知经验和认知方式,藏语和英语饮食习语的隐喻表达有部分耦合,但是藏语文化和英语文化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饮食习语又体现出各自鲜明的文化特征,即饮食习语的民族性。

三、藏英隐喻性饮食习语文化对比

(一) 藏英饮食习语隐喻的共性

人类需要用熟知的物质世界知识来帮助自己认识自身的思维和情感特征。人类的生理结构和心理功能相同,而且其赖以生存的一切外部的物质世界永远都处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人类用自身的器官去认识和体验世界,而且人类熟悉的物质世界存在共性,因此,人类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是相似的,这使不同民族间的对某些事物的隐喻认知也存在着共识,即“同一喻体指同一事物。”[3]

在藏英饮食习语中我们可以找到相同的食物隐喻。 例如:酒在藏、英两种饮食文化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藏族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灿烂的酒文化历史,而英国酒吧至今也有一千来年的历史,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酒吧文化,有数据统计,英国在爱喝酒方面在世界上排名第一,随处可见的就是PUB(酒吧)。因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英民族的“酒”文化都博大精深,形成了许多与酒相关的习语。藏民族把青稞酒视为欢乐、幸福和友好的象征。比如:藏族习语“久盼的贵客已临门,陈年的老酒早酿好”,在英语中,习语“Old friends and old wine are best. ”与之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即藏英民族都用陈年老酒表达信任、诚挚与友谊。藏族习语“青稞酒好喝,喝多了成毒”是告诫人们喝酒要适度,而英语习语“Wine is the best of all medicine, and the worst of all poisons.”与之有着相似的隐喻意义,在这两个习语中都把“酒”隐喻为毒药。

此外,藏语和英语中还有许多饮食习语,都是借用相同的食物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意蕴, 如表1所示。

(二)藏英饮食习语隐喻的差异性

习语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们生活的环境密不可分。由于藏英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其饮食习语所包含的联想意义在多数情况下也表现出各自鲜明的民族特征。

表1

1.相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藏民族和英语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认知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藏英民族对同一食物的感知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文化联想,即相同的食物在藏语和英语中的喻指含义不同。我们以茶为例,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藏英民族都酷爱饮茶,茶与藏英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种民族特色饮茶习俗。

茶在藏区人民的饮食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在藏区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4]之说。藏族人民认为茶味苦甘凉,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之功效,因此藏族习语“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巧妙地反映出茶的食用效果。藏族对茶的食用方式可分为清茶、酥油茶、奶茶或油茶,茶在藏语中一般指生活必须品。比如:茶和稀饭填饱肚子;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此外,藏族人民认为茶叶和盐是吉祥欢乐和美好事物的象征,每逢藏历新年或盛大节日。藏族人会在神龛前供上几块砖茶,茶上放些晶盐。因此有句谚语“藏北的晶盐内地的茶,有缘茶桶里相聚”喻指最完美的姻缘。在藏族文化中,茶叶和盐也成为青年男女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茶叶是馈赠佳品,是吉祥欢乐的象征;茶叶用来敬神,可以祈求神佛的保佑,上山煨桑时,桑堆里茶叶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在藏族文化中,茶叶与喜、和平、友谊、神圣联系在了一起。

同藏族人民一样,英国人也十分喜欢喝茶。茶影响着英国的各个阶层,饮茶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英国人有喝早茶和下午茶的习惯。据统计,英国人一生1/3的时间是饮茶时间(Tea time),因此与茶有关的习语不胜枚举。比如:one’s cup of tea通常被英国人用来表示喜欢的人或物;another cup of tea原义是“另一杯茶”,但是其引申含义为“另一回事,又作别论”;tea and sympathy这条谚语是被用来表达对不幸者的安慰和同情,其原因是茶最初在英国是作为药物推广,茶具有药用价值,能安神补脑,后来茶渐渐的被衍化为人们精神的寄托,情感抚慰的需要。[5]

2.不同的食物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藏英民族饮食习惯存在着差异,其自身对食物的认知就呈现出不同的视角。在藏英习语中,许多不同的食物被赋予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

糌粑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统食物,被誉为藏族饮食“四宝”之一,糌粑已经成为藏民族饮食文化的象征。面包(bread)对于西方人就像糌粑对于藏族人民一样,是西方人饮食中最基本的食物之一。在西方,面包被誉为“食品之母”、“生命之粮”[6]。藏语中的“糌粑”和英语“bread”都是提供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人们常常把它们与“生计、谋生、生存、工作”联系在一起。藏族谚语“家里没有糌粑吃,窗外却要糊糌粑”;“天还没亮起床干活的,给一升糌粑;太阳出来起床溜达的,也给一升糌粑。”比喻不论工作好坏、贡献大小,待遇、报酬都一样;“日子越长,糌粑越香”喻指生活越过越好。此外,由于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如果有客人,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糌粑,以示热情好客。习语“说是请吃糌粑,拿出空的唐古”就是由此而来,习语中“唐古”是指揉糌粑的小羊皮袋。在英语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与之相似的习语表达,比如: earn one’s bread 转义为“养家糊口”;Hope is poor man’s bread的意思是“希望是穷人的精神食粮”;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one′s mouth喻指“抢某人的饭碗”。

由此可见,由于藏英两个民族的饮食习俗的不同,接触到的食物也有所差异,对于事物的认识和感知也就存在其独特民族文化特征,因此在表达相同的思想认识时,不同地域的民族会选择不同的喻体。类似的习语还很多,如表2所示。

3.饮食习语中喻体和喻义空缺

喻体和喻义的空缺是指对于藏语和英语中的一种语言或文化而言是独一无二的,在另一种语言或文化中缺乏相应的隐喻意义。藏语民族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因此,藏英民族在对食物的认知体验上也具有独特性,部分事物的引申义或喻义在彼此的文化中属于空缺的范畴。

表2

藏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有糌粑、面粉、酥油、酸奶、牛羊肉为主的肉类食品。这些食品体现了藏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围绕这些食品产生的隐喻性习语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例如:“外面是丝绒口袋,里面是糠皮糌粑”比喻外表漂亮,内里破败,常用来形容某些华而不实,外表光鲜美丽而无修养内涵的人;“酥油掉在灰堆里,吹不掉,拍不掉”比喻事情没法办;“镜子里的肉包子,只能看不能吃”比喻可以看到,但确不能实际得到的事物;“酸奶已经凝住,何必再去搅它”喻指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西方人喜爱的家常食品有面包 (bread)、蛋糕 (cake)、奶酪(cheese)、黄油 (butter)等,这些食品都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并衍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隐喻性习语。比如: bread and butter本意是面包和黄油,引申义为“生计”,这个习语还转义为“基本的;日常的;实用的”;Let them eat cake这个习语的隐喻意义是“以轻佻态度看人家的困苦”或“那些人的事我可不管”;as different as chalk and cheese形容两种东西表面相似而实质截然不同。

四、影响藏英隐喻性饮食习语的文化因素

藏英两种文化都孕育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习语,其习语来源可追溯到其所属语言文化的各个方面。藏英民族的独特民族文化都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演化、发展而来的独特的风格和传统。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习语是人们在日积月累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表达思想,是一种文化沉淀,因此习语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Nida(1993)曾说过:“文化对词语、习语意义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如果没有认真地研究背景,就难以透彻地

① 人参果:蔷薇科植物,全草入药,其块根可吃。

② 图粑:用糌粑面加骨头、萝卜条煮成的粥。

③ 三净肉:第一,眼不见杀,即没有亲眼看见动物临死的凄惨景象;第二,耳不闻杀,即没有听见它惨叫的声音;第三,不为己所杀,即不是为了自己想吃才杀的。

研究习语的深刻含义。”要想理解和厘清藏英语言中的隐喻性饮食习语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对比研究影响它们的文化因素。

(一)地域环境因素

藏英语言中都有很多词汇显示出与其地理环境有关的特征,藏英民族生活的地理生态环境对其饮食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嬗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藏英民族的饮食习惯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藏族群众生活的主要区域是被称为世界“第三级”青藏高原,由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寒冷,平原地区的农作物不适合高原生长,因此,藏民族必须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并种植高原农产品青稞。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藏民族多以糌粑、酥油、酥油茶、牛羊肉等为主要食品,因为这些食物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而且便于携带和储藏。在藏区许多地区凡是有人烟的地方,我们都可以见到和闻到香气扑鼻的糌粑、酥油茶和牛羊肉的味道。这些糌粑、酥油、酥油茶、牛羊肉等具有藏民族特色的食物蕴含了丰富的隐喻意义和文化内涵,与此相关的藏语饮食习语比比皆是,如表3所示。

表3 与饮食有关的藏语习语

与藏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相比,英国主要是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温润的气候非常适合小麦等谷物农产品的生长,因此小麦的出产使得面包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食品。英国人在吃面包时多与黄油、奶酪、果酱、牛奶等搭配,这样既可以调节口味又可以丰富营养。英国还是四面环海的岛国,渔业非常发达,鱼也是英国人民生活中俯首皆是的寻常食物。此外,英国地形呈现多样性,多以山地为主,适合畜牧业的发展,因此熏肉、火腿、牛羊肉等也是英国人饮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极富英国民族特色的食品,在英语中不仅有基本的概念意义,还被赋予了丰富的隐喻意义和联想意义,与此相关的英语习语颇多,如表4所示。

表4 与饮食有关的英语习语

(二)宗教信仰因素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其本质是不同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性、神话性和寓意性的表示[7]。宗教是人类社会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宗教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语言。因此,宗教信仰也是造成藏英文化差异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特定的宗教信仰也就产生出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习语。

青藏高原特殊的生存环境、道德风尚及习俗产生并发展了多数民众信教的普遍社会心理,形成了具有一定秩序的生活模式[7]。藏民族群众宗教信仰可谓包罗万象,只要有藏族聚居的地方,几乎都建有寺庙。藏族主要的宗教信仰以苯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为主,其中藏传佛教是大多数藏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广大藏族民众自从佛教传入本地区之后,一直是以“三净肉”③为肉食来源。藏传佛教提倡吃素,但是食肉也不禁止,其原因可能是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之上,交通闭塞,天寒地冻,环境艰苦,使得能够生存的农作物少而又少,部分藏人才开始食用肉食。许多藏语习都体现藏民的宗教信仰。比如:“喇嘛嘴里说不吃荤,看到羊头就生吞”、“家有喇嘛去朝圣,背着糌粑去讨饭”、“嘴里在念经;是尼姑吃羊肉却打着寺庙旗号”,这些习语既折射出藏民族的宗教文化,也反映出藏民族的饮食文化。

在英国,每个人都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在英国各中心地区也形成了多种不同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局面,英国随处都可以见到不同的宗教和数不胜数的教派,其中基督教是大多数英国人的宗教信仰,约71.6%的英国人都信仰基督宗教。悠远而多元的宗教历史让教堂、寺庙和修道院的数量在英国各地令人叹为观止,这一点极像藏族的寺庙文化。由于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大量的英语饮食习语都来源于《圣经》,比如:grapes of wrath愤怒和暴力的根源;Adam’s apple喉结;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富庶之地;the salt of the earth 社会中坚、高尚的人。

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和信仰基督教的英国人对待“吃鱼”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藏族人普遍不吃鱼,鱼被认为是龙或水神的化身,这主要是受佛教不杀生观念的影响所致。而英国的基督教徒每个星期五可以吃鱼,希腊语里,鱼代表着耶稣和圣子,为了纪念耶稣星期五受难,基督教徒选择星期五不吃肉只吃鱼。习语“eat no fish”形象描绘了英国的宗教文化,英国旧教规定在斋日教徒可以吃鱼,新教推翻旧教后,新教教徒拒绝吃鱼表示忠于新教,习语“eat no fish”被转译为“忠诚”。

尽管宗教文化的不同,导致藏英两个民族的饮食习惯存在很大差异性。但是两个民族的饮食习惯上还是有重合的地方。比如:藏族人爱狗,把狗当作人类的朋友。藏民族认为狗通人性,因此他们是禁止吃狗肉的,更不随意杀狗。在苯教盛行的时期,常常在会盟、祭祀时宰杀大批的牲畜,但对狗却最为尊贵,对吃狗肉行为,在藏族社会中视为不可理喻和难以思议的事,如果骂人就说“吃狗肉的”。在英国,狗也被看成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吃”和“杀”之类的词汇不会与狗有联系,饮食习语“eat dog”在英语中也难觅踪迹。

(三)伦理道德观因素

伦理道德在文化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涉及[8]。伦理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文明的体现,人们的社会生活都是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

由于长期以来受宗教和青藏高原艰苦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藏族的伦理道德观也逐渐渗透到藏族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要想吃好酥油,先要喂好奶牛”、“精心喂奶牛,早茶油自多”的习语体现了藏民族劳动创造美的价值观,描绘了藏民族的勤劳品质;“放牧时不唱歌,如同茶里没有盐巴”体现出藏族人民在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还坚守着自己乐观坚毅的民族品格;“富人拿酥油待客是摆样子,穷人用清茶待客是真心”、“说话要真,喝水要清”则表现出藏民族直爽坦诚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

在英语中,许多饮食习语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出英国人的伦理道德观。比如:cast one’s bread upon the waters源自《圣经》,其意为“善有善报”;butter the bread on both sizes表示“左右逢源”之意;No mill, no meal! 的含义是“不磨粉, 没面吃”; Sow good seed,reap good corn的意思是“播良种的人收好谷”;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的原意指鱼从头上开始逐渐腐烂,其引申义为“上梁不正下梁歪”。

结束语

饮食行为已不仅仅是人们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饮食已经衍变为一种社会行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藏英民族在饮食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饮食民俗,而饮食习语则是构成饮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英民族饮食文化的载体。藏英饮食习语中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隐喻化思维,而且映射到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研究藏英饮食习语中隐喻文化的异同,有助于了解两个民族的饮食文化的共性及差异性,以消除藏英文化间交流的障碍。

[1]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Lakoff,G.& Johnson, 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黄兰堞.英汉语食物隐喻比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4(3).

[4] 凌立.康巴藏族民俗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

[5] 兰冰.浅析西方茶文化及英语“茶”语[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1(1).

[6] 殷莉,韩晓玲.英汉习语与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 杨元刚.英汉习语中的宗教文化精神对比[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5).

[8] 刘俊哲.藏族道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王飞霞

2016-08-20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藏英隐喻文化跨域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5SA0137)。

韦孟芬(1976-),女,四川泸定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H034

A

1004-941(2016)06-0161-05

猜你喜欢
糌粑习语藏族
The Light Inside
黑糌粑营养成分和研究现状及展望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创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演变》《藏族少女》
青年生活(2019年14期)2019-10-21 02:04:56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糌粑中风味物质研究
有一种狂欢叫
新少年(2016年10期)2016-05-30 10:48:04
食用糌粑对家兔血糖和胆固醇的影响研究
实用习语 话“鸟”
海外英语(2013年9期)2013-12-11 09:03:36
话“鸟”
海外英语(2013年10期)2013-12-10 03: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