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婚礼:类型、特征和多元化

2016-12-16 06:45田振江
关键词:婚俗维吾尔族后现代

田振江

(1.石河子大学 政法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南开大学 社会学系,天津 300071)



维吾尔族婚礼:类型、特征和多元化

田振江1,2

(1.石河子大学 政法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南开大学 社会学系,天津 300071)

维吾尔族的结婚过程包括提亲、定亲(小定、大定)、婚礼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不同的内容和仪式。维吾尔族的婚礼包括传统婚礼、宗教婚礼、现代婚礼、秘密婚礼和包办婚礼五种类型,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婚礼仪式的过渡性和“尼卡”仪式的必备性,此外,传统婚礼具有歌舞丰富性、宗教婚礼具有“哑婚”性、现代婚礼具有综合性特征。通过调查宗教婚礼,笔者认为其具有亲戚朋友众多、迎亲队伍庞大、现代产品大量涌现、男女双方收受贺礼等特征,多元化是维吾尔族婚礼的主要发展趋势。

维吾尔族婚礼;类型;特征;多元化

婚姻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经济、思想、信仰、价值、心理的反映。维吾尔族及其先民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曾生活在不同的区域,信仰过不同类型的宗教,婚俗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婚礼是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维吾尔族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面貌。目前国内对维吾尔族婚俗的研究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之后的婚俗,研究内容包括描述型和理论性两方面,描述型多从维吾尔族传统婚俗的程序入手,即提亲、定亲(小定、大定)、婚礼三个阶段的内容[2],分析维吾尔族传统婚俗的特点和心理[3],理论型则主要是关于婚俗文化的变迁和现代化[4]。目前对维吾尔族婚俗的描述和现代化分析比较丰富,但却缺少对婚礼类型、特征的研究和后现代的思考。

一、维吾尔族婚礼的类型

维吾尔族的婚礼类型指的是维吾尔族在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之后的类型,笔者经过查阅文献、参与观察、访谈等方式,发现维吾尔族婚礼类型不仅包括传统婚礼、宗教婚礼和现代婚礼三种现存的婚礼类型,还包括秘密婚礼和包办婚礼两种已经消失的婚礼类型。

(一)传统婚礼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传统婚礼以婚礼系列歌舞为特征,“男女两家俱念经作乐设宴诸亲”[5],歌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吐鲁番市的《鲁克沁维吾尔族婚礼系列歌舞》已于2007年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维吾尔族分布地域广泛,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婚礼程序。目前维吾尔族传统婚礼的持续时间多为三天,第一天主要是婚礼的准备,第二天是婚礼的高潮,主要程序包括“尼卡”仪式、男女方分别举行婚宴、迎亲和送亲、“驱邪求吉”、“揭盖头”、婚礼歌舞、陪新娘,第三天则送早餐、回访、会亲友等[6]。不同地区在婚礼的具体细节上也会有细微的差别。笔者通过对伊犁霍城县、喀什泽普县维吾尔族的访谈和吐鲁番维吾尔族的参与观察获知,在“尼卡”仪式上,新娘的父亲在霍城县不出席仪式,而其它两地则出席。新娘和新郎在泽普县念“尼卡”时要在两个相邻的屋子,互相可以听到对方说话即可,而在其它两地则在同一个屋子。在“揭盖头”仪式上,泽普是由小孩揭盖头,而在吐鲁番则是由婆婆揭盖头。

(二)宗教婚礼

维吾尔族的宗教婚礼,即伊斯兰式婚礼。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道德规范、教育发展、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部分区域形成了浓厚的宗教氛围[7],从而对婚礼这一人生仪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宗教婚礼这一类型,并被宗教意识较强的家庭所采用。宗教婚礼一天时间即结束,婚礼之前发请帖时即告诉人们举行的是宗教婚礼,不收贺礼,大多举行的是没有歌舞的“哑婚”,念“尼卡”时通常只有伴郎、新郎、新郎的父母和念尼卡的阿訇,有时也包括纳格拉鼓手和苏乃依唢呐手,接亲人数根据女方接待客人的能力提前商定。女方出门迎接接亲队伍的人只是新娘的双亲、至亲、近邻等七八个人[8],接亲完成后,婚礼程序即结束。

(三)现代婚礼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民族交往的频繁、西方文化的冲击、新媒体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维吾尔人的思想已脱离了传统婚姻行为模式的束缚[9],产生了紧随时代发展潮流的现代婚礼。现代婚礼按照传统婚礼的程序,在个别环节上可能会有缩减和和并,如由于男女双方家庭距离较远而将“尼卡”仪式和接亲仪式合并的情况,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则有明显的变化,如新人的服饰、婚礼的场地、歌舞、乐器、举行婚礼的时间、婚俗的程序、婚礼的持续时间、结婚的花费等方面[10]。其中,“尼卡”仪式必不可少,而领取结婚证是举行“尼卡”的前提,婚礼仪式须在国家的法律许可范围内。

(四)秘密婚礼

秘密婚礼是一种特殊的婚礼形式,指自由恋爱的男女青年在某一方或双方家长不同意的情况下,二人私奔不告而婚的一种手段。结婚时不经父母同意, 不需阿訇念“尼卡”,不请客,只用一把刀插地为证即可,一些重婚者亦采取这种方式。私奔者在外共同生活一两年后或是在有了孩子后,一般都会夫妻双双或带着孩子回到父母身边,请求双方父母的谅解和原谅。通常情况下,父母都会原谅孩子的“过错”,让他们领取结婚证,并给他们补办“尼卡” 仪式。[11]

(五)包办婚礼

维吾尔族在旧社会的婚姻缔结方式包括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回疆志》记载:“回人(维吾尔族)婚姻嫁娶之族有四,其一曰天定,二曰序及,三曰奉遗,四曰自配。”[5]其中“天定”和“序及”有包办的性质,而“奉遗”和“自配”则有自由的性质。其中包办人包括宗教人士、长辈、父母等,虽名为包办婚礼,但是包办人多数对婚配对象的选择都很慎重,也有女方家因为贪图聘礼而不顾男方的年龄、疾病等现象发生。此时婚姻中男女双方当事人尤其是女方多处于被动地位,不论愿意与否都要结婚成家,为防止将新娘娶回家之前发生什么差错,包办人想方设法避免新郎新娘二人见面,从而产生了一种由他人代替新人参加“尼卡”仪式的婚礼现象。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遇到一对夫妻的“尼卡”仪式就是由伴郎和伴娘代替参加的,新郎和新娘并不参加早上的“尼卡”仪式,由伴郎、新郎父亲、阿訇和亲属前往女方家,和伴娘在一起由阿訇念“尼卡”。当事人说由别人代替“尼卡”仪式会给新婚夫妻带来好运,实则是包办婚礼在现代生活的遗留。

二、维吾尔族婚礼的特征

当前,“单刀插地”的秘密婚礼和“长辈包办”的包办婚礼已经不复存在,宗教婚礼、传统婚礼和现代婚礼则在维吾尔群众生活中盛行,三种婚礼类型既有共同的特征,又各具特色。

(一)共性:婚礼仪式的过渡性

范·盖内普在其名作《过渡仪式》中指出,人类在生命过程的重要转折点要精心安排一些仪式,将人的生物性事件如降生、成年、婚姻、繁殖后代或死亡与人类的文化经历统一起来,这些仪式基本上由三阶段组成,即“分离阶段”、“过渡或通过阶段”、“统合或组合阶段”[12]115。维吾尔族的婚礼属于过渡仪式,这个仪式涉及到的群体包括新娘、新郎、女方家、男方家四个主体的过渡。新娘要完成从娘家到夫家、从女儿到媳妇、从单身到已婚,新郎要完成从单身到已婚,女方家要完成从有女儿到失去女儿,男方家要完成从有儿子、到儿子媳妇全有的过渡,其中转变最大的是新娘,她在步入男方家后,开始了以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为代表的众多新的关系。婚礼仪式就是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新娘、新郎、女方家、男方家从阈限阶段回到阈限后阶段的过程。因此,婚礼仪式的象征意涵是使婚礼的相关群体从一种生活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生活状态,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序。

(二)共性:“尼卡”仪式的必备性

维吾尔族婚俗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教色彩。在婚礼的早上,由阿訇主持,新人及众多亲友参加的“尼卡”仪式是维吾尔族婚礼的关键步骤和重要组成部分。仪式绝非是宗教行为的附带现象,而是人类文化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仪式的研究为理解和解释文化提供了一把钥匙[13]。维吾尔婚礼必须要有“尼卡”仪式,只有经过“尼卡”仪式的婚礼,才能得到人们的承认。新中国成立前,维吾尔族一直以“尼卡”仪式的形式完婚,它既具有宗教的证婚效力,又具有宗教法律的约束作用[14]。这一点类似于汉族传统社会的拜天地,拜完天地即是夫妻。当今维吾尔婚礼的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和“尼卡”仪式缺一不可,没有结婚证不能顺利举行“尼卡”;有结婚证不举行“尼卡”,意味着没有真主的护佑,新人不会幸福,维吾尔族群众也不承认他们是符合伊斯兰教规定的夫妻。

(三)个性:传统婚礼的歌舞丰富性

歌舞是维吾尔族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传统婚礼中的歌舞最为突出。以吐鲁番为例,维吾尔族婚礼系列歌舞不仅包括由萨塔尔、弹拨尔、都塔尔、达卜(手鼓)等乐器伴奏下的歌唱形式,还有以一支苏乃依、两至三对纳格拉鼓、一只冬巴克鼓构成的鼓吹乐队的演奏形式,以及单人或众人的舞蹈。歌舞乐贯穿于维吾尔族传统婚礼的全过程,在不同的场合分别包括《叶尔》《萨巴木卡姆》《纳瓦木卡姆》《婚礼麦西热甫》《赛乃姆》《纳孜库姆》《夏地亚纳》《多浪木卡姆》《比代特》《铁力克》《米力斯》等多种形式。《叶尔》是婚礼的祝福曲,在新郎家和接新娘的路上均可以多次演奏,《夏迪亚纳》是只用鼓吹乐演奏的热烈隆重的乐曲,多用于欢迎的场合。《比代特》只用在新娘向父母告别时。《米力斯》只在婚礼次日的聚会上才可以听到。《萨巴木卡姆》《赛乃姆》用于群众自娱舞蹈。这样的规范完全符合乐曲的风格特征,约定俗成,乐曲也成了婚礼每个阶段的特有符号。20世纪60年代,《叶尔》《米力斯》等乐曲因有爱情内容而遭禁止,不得流传。80年代之后,由于外部文化的冲击,婚礼仪式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变,婚礼前夜的《叶尔》和婚礼后的《米力斯》都省略了,婚礼当晚的麦西热甫,变成了宴会厅的晚宴和歌舞,《铁力克》演唱被电声乐和流行歌替代*资料来源:吐鲁番地区文体局.吐鲁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R].2009-10-25.。当前,由于缺少生存空间,歌舞艺人已不多见,除了迎亲时候的苏乃依和纳格拉鼓之外,其它形式的乐器也很少出现。

(四)个性:宗教婚礼的“哑婚”性

与传统婚礼丰富的歌舞相比,宗教婚礼的特性则是“哑婚”,即结婚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歌舞形式。其中,“哑婚”的原因较多,一是亲戚朋友或左邻右舍近期发生了丧事,二是村里阿訇很保守,反对吹吹打打,三是防止招来不速之客,四是节省开支[8]。宗教婚礼的“哑婚”性,除开受村里的宗教氛围影响外,很大程度上则是由于家庭中有宗教人士。婚礼反对大操大办本来值得表扬,但个别人打着伊斯兰教的幌子,指责歌舞表演,说歌舞会使人们道德败坏,男女面对面跳舞,是教义禁止的行为,他们禁止维吾尔族传统歌舞,婚礼上唱歌跳舞也被禁止,从而造成了人生中最喜庆的婚礼却像葬礼似得静悄悄地举行。

(五)个性:现代婚礼的综合性

当今社会,由于受现代文化和科技的影响,传统婚礼在维吾尔民间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不再单独存在,以大多数人都接受的婚礼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婚礼的全新现代婚礼类型。这种类型既对传统婚礼的文化因素有了大量的取舍,也吸收了国内外大量的文化因素,从而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维吾尔族现代婚礼既有传统婚礼的因素,如“尼卡”仪式、歌舞表演、接送送亲、揭盖头等,又有现代社会的文化因素,如西装和婚纱、摄像机和照相机、手机、西方乐器电子琴和电声设备、汽车等,具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综合性,体现了维吾尔族开放而非闭塞,包容而非排斥,与时俱进而非故步自封的良好社会心理。

三、多元化:新时期维吾尔族宗教婚礼的田野调查

宗教在前现代化、现代化和后现代化进程中分别对应着宗教的世俗化、反世俗化以及多元化转向[15],与之相对应,维吾尔族婚礼因具有一定的宗教属性,在前现代化、现代化和后现代化进程中对应着世俗化、反世俗化以及多元化转向。维吾尔族婚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处于演变的过程中。当前维吾尔族婚礼已进入后现代时期,婚礼内容开始转向多元化。由于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维吾尔的传统婚礼进行了研究,所以笔者将关注点放在宗教婚礼在后现代视角下的多元化转向。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弗思认为,农村社区是中国社会的基础,通过对村庄的田野调查能够发现社会正常运行的因素和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12]151。基于此,笔者选择了农村作为婚礼的田野调查地点,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在吐鲁番维吾尔族农村进行了为期11个月的田野调查,通过多次参加婚礼,整理出完整的后现代宗教婚礼。

2014年11月15日,吐鲁番市高昌区二堡乡巴达木勒克村的村民吾某举行婚礼,时间是周日,新郎吾某,今年26岁,初中毕业,农民,在哈密开饭馆,父亲是村里的宗教人士,母亲是农民,姥爷是吐鲁番市知名的大毛拉。新娘热某,今年25岁,初中毕业,农民,父母是乡中学老师。本项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吾某与热某的后现代宗教婚礼。

(二)新时期宗教婚礼及其特征

吾某的婚礼除了没有婚礼歌舞、没有鼓乐外,其他仪式与传统婚礼大致相同,包括“尼卡”仪式、男女方分别举行婚宴、迎亲和送亲、“驱邪求吉”、“揭盖头”等。笔者于2015年4月12日参加了吐鲁番市二堡乡另外的一个宗教婚礼,新郎阿某的父亲是宗教人士,婚礼程序与吾某相同,只是增加了鼓吹乐,有纳格拉鼓的和苏乃依的演奏。现主要以吾某的婚礼分析后现代宗教婚礼的特征。

1.亲戚朋友众多,迎亲队伍庞大。到吾某家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众多,包括其父母的亲戚朋友和吾某自己的朋友,参加吾某婚礼的亲戚朋友,所有男性都头戴花帽,女性都头戴头巾。男女家属分别在门口迎接宾客,分别握手问候之后被安排到不同的房间休息就餐。餐后有祈祷仪式,之后离开了房间到室外聊天。等亲戚朋友全部到齐吃过饭后,所有的汽车前车窗下面放上一长条彩色的布,前往女方家去接亲。浩浩荡荡的有20多辆车。到女方家之后,女方众多家属已经在门口等候,男女宾客互相问候后,分别被安排进自己家里和邻居的房间吃饭。

2.现代产品在婚礼过程中大量涌现。现代产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吾某找了摄像师和摄影师给婚礼过程全程录像和拍照。此外,不少的亲戚朋友都拿着手机给新郎新娘拍照,之后又将照片发到互联网上。第二,接亲的队伍全部都是汽车。第三,新娘的嫁妆除了常规的十套被褥,四个靠枕,两个枕头,两块地毯,一个木箱,一个梳妆台外,还有一整套的品牌家电,包括空调、洗衣机、液晶电视、电冰箱等。第三,新郎在婚礼过程中穿着民族特色衬衣、西服和皮鞋,打领带,新娘则穿着白色的婚纱,在美容院化的新娘妆,披着白纱盖头。

3.男女双方全部收受贺礼

与宗教婚礼不收贺礼不同,吾某的婚礼收受贺礼,贺礼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现金、布料、围巾等,其中以现金为主,金额从20元、50元、100元、500元甚至更多,依亲疏程度而有所不同。贺礼一般由女性宾客送给家里的女主人,属于女性之间的活动,也有一些亲密的朋友直接把贺礼给新郎或者新娘。

吾某和阿某的婚礼虽名为宗教婚礼,但是却不同于第一部分介绍的宗教婚礼的表现形式,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众多,迎亲队伍庞大,现代产品在婚礼过程中大量涌现,男女双方收受贺礼。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世俗化的体现,但更多的是受到了后现代影响的结果,这也是宗教婚礼发展的必由之路,形成了维吾尔族的后现代宗教婚礼。

四、维吾尔族婚礼类型的理论分析

根据上述内容,笔者初步勾勒出了维吾尔族婚礼类型的发展演化示意图,如图1。

图1 维吾尔族婚礼类发展演化示意图

维吾尔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以前,婚礼类型是典型的传统婚礼,而在全民信教之后,伊斯兰教特性和传统婚礼相结合,在婚礼方面形成了具有伊斯兰特色的传统婚礼和完全遵守伊斯兰教相关规定的宗教婚礼。具有伊斯兰特色的传统婚礼经过进一步世俗化,随着现代文化因素的增加和部分传统文化因素的消失,从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代婚礼和后现代婚礼,由于现代婚礼和后现代婚礼都具有多元特性,在时间上和形式上有所交叉,不易于进行区分,在研究上一直被视为现代婚礼。

此外,具有伊斯兰特色的传统婚礼经过现代化阶段之后,除去继续世俗化发展成为现代婚礼的那一部分外,还有一部分在浓郁的宗教氛围的影响下,发生了反世俗化的发展,与不断发展的传统宗教婚礼相互契合,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宗教婚礼的现代宗教婚礼形式,由于传统宗教婚礼和现代宗教婚礼的内容和形式不易区分,在研究上一直被视为宗教婚礼。在后现代的影响下,宗教婚礼吸收多方文化因素,如吐鲁番市二堡乡的吾某和阿某一样,形成了全新的维吾尔族农村后现代宗教婚礼现象。就上述宗教婚礼的后现代而言,与现代婚礼最大的差别就是没有歌舞表演,其他的形式基本一应俱全。

当然,图1只是为了理解的方便而将维吾尔族婚礼的发展阶段和类型进行了简单的描绘,其发展历程并不是如图所示呈规则性、顺序发展模式,而是多种类型并存。在维吾尔族聚居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我们既可以看到传统婚礼、现代婚礼和宗教婚礼三种最基本的婚礼类型,也可以看到源自于传统婚礼的现代婚礼和后现代婚礼,以及脱胎于宗教婚礼、传统婚礼和现代宗教婚礼的后现代宗教婚礼。尽管二者都冠以后现代之名,但由于受区域差异、宗教氛围、政治环境、经济水平、心理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婚礼的内涵和形式依然有很大的差别,婚礼程序的差异性也会长期存在。在后现代主义世界中,我们很难区别主流和反主流、传统和非传统、多数观点和少数观点——在中心与边缘之间,他们一直都是变动的、不确定的[16]。因此,在现代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保护方面,需要加强宗教婚礼、传统婚礼、现代婚礼与后现代之间的相互调试,形成满足维吾尔族群众多元文化需求的婚礼类型。

[1] 王茜,魏铭清.维吾尔族婚俗历史演变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1):32-37.

[2] 楼望皓.新疆婚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续西发.新疆世居民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维吾尔族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袁志广.新疆墨玉县维吾尔婚俗及其文化蕴涵述论[J].西北民族研究,1997(2):128-137,280;艾克拜尔·卡德尔.论维吾尔族婚礼中的传统习俗[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35-38;杨丽琴,黄石,韩连赟.火焰山:古老文明的最后守望[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刘益梅,王君玲.维吾尔族传统婚俗探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8(1):82-86.

[4] 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拜合提亚尔·吐尔逊.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婚姻习俗变迁辨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6(4):56-59,78;刘益梅,王君玲.维吾尔族传统婚俗探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8(1):82-86;阿达来提·塔伊尔.城市维吾尔族婚俗文化变迁——以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居民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6):80-84;田振江.吐鲁番维吾尔族婚俗变迁及其保护[J].许昌学院学报,2011(1):143-145.

[5] 回疆志.卷二婚姻[M].台北:成文出版社印行,1968:73-81.

[6] 阿迪力·阿尤甫.中国维吾尔族婚姻习惯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7] 倪培强.伊斯兰教与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关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4):60-64.

[8] 袁志广.新疆墨玉县维吾尔婚俗及其文化蕴涵述论[J].西北民族研究,1997(2):128-137,280.

[9] 阿达来提·塔伊尔.城市维吾尔族婚俗文化变迁——以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居民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6):80-84.

[10] 田振江.吐鲁番维吾尔族婚俗变迁及其保护[J].许昌学院学报,2011(1):143-145.

[11] 拜合提亚尔·吐尔逊.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婚姻习俗变迁辨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6(4):56-59,78.

[12]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3] (英)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M].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 石奕龙,艾比不拉·卡地尔.维吾尔族婚姻习俗中尼卡仪式的人类学解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3):5-9.

[15] 李晟赟,罗强强.宗教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图式[J].广西民族研究,2014(4):19-24.

[16] (澳大利亚)约翰·多克尔.后现代与大众文化[M].王敬慧,王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毕 曼

2016-06-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吐鲁番维吾尔族百年社会文化变迁研究(1912-2012)”(项目编号:14CMZ041)。

田振江(1982- ),天津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维吾尔族传统文化。

K892.22“215”

A

1004-941(2016)06-0103-05

猜你喜欢
婚俗维吾尔族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维吾尔族手艺人
90后现代病症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