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冠通复脉方对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VEGF和bFGF表达的影响

2016-12-16 09:53:03邹华丽高二祥
中医药信息 2016年6期
关键词:稳定型气虚血瘀

邹华丽,高二祥

(1.陕西省山阳县人民医院,陕西 山阳 726400;2.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医院,陕西 榆林 719000)



自拟冠通复脉方对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VEGF和bFGF表达的影响

邹华丽1,高二祥2

(1.陕西省山阳县人民医院,陕西 山阳 726400;2.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医院,陕西 榆林 719000)

目的:探讨自拟冠通复脉方对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VEGF和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82例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冠通复脉方口服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率变异性和安全性,胸闷、心悸气短、神疲、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等中医证候积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7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79,P=0.034)。观察组患者的胸闷、心悸气短、神疲、形寒肢冷、面色苍白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参数SDNN、SDANN和PNN5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VEGF和bF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AST、ALT、BUN、C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冠通复脉方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临床疗效较好,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心率变异指标,提高VEGF和bFGF表达水平,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冠通复脉方;气虚血瘀;不稳定型心绞痛;VEGF;bFGF

冠心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常见心血管多发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阻塞或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可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三种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上非常多见,约占冠心病患者50%以上[1-2]。不稳定型心绞痛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是公认的三大治疗方法,但介入治疗只能使狭窄部位再通,不能彻底根治不稳定型心绞痛。寻找疗效明确的非手术治疗成为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的亟待解决的问题[3-4]。中医学认为,介入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中医“胸痹”“血瘀”证范畴,以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5]。本研究选取82例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患者,旨在探讨自拟冠通复脉方对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VEGF和bFGF表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选择2011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经患者或患者家属签字同意。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6],证属气虚血瘀型,且符合《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指南》[7]适应症并接受介入治疗;术后有心绞痛症状;自愿参加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

其他证型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拒绝药物治疗或药物过敏者;严重精神疾病患者;不愿参加本研究患者。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β受体阻滞剂、降压和降糖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冠通复脉方口服治疗。药物组成:川芎20 g,威灵仙30 g,羌活20 g,黄芪20 g,人参15 g,丹参15 g,麦门冬15 g,阿胶5 g,五味子10 g,当归10 g,白术10 g,桂枝10 g,炙甘草10 g。药材加10倍量水煎煮2次,煎煮至400 mL,每日早晚分2次使用,每日1剂,连续治疗2周。

1.5 观察指标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胸闷、心悸气短、神疲、形寒肢冷、面色苍白中医证候进行积分,每项最低0分,最高2分,分值越高,病情越严重。

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心律和心率,计算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和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心搏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数(PNN50)。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水平,试剂盒均购于南京建成生物科技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等肝肾功能指标。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心绞通疗效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心绞痛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至正常或大致正常,证候积分改善≥70%为显效;心绞痛症状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一半以上,心电图改善,70%>证候积分改善≥30%为有效;心绞痛症状无改善,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证候积分无改善为无效。

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7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79,P=0.034)。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胸闷、心悸气短、神疲、形寒肢冷、面色苍白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胸闷、心悸气短、神疲、形寒肢冷、面色苍白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参数SDNN、SDANN和PNN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参数SDNN、SDANN和PNN5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VEGF和bFGF表达水平比较

治疗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和bFGF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EGF和bF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两组心率变异性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bP<0.05。

表5 两组VEGF和bFGF表达水平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bP<0.05。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AST、ALT、BUN、C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肝肾功能指标比较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随中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气滞、痰浊、寒凝、血瘀内生等使脉络不通,不通则痛而发病[8-9]。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浊、寒凝、血瘀可相互为病,气滞络瘀、痰瘀互阻、寒凝血瘀等,病位在心,气滞络瘀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主要病机,行气通络为治疗方法[10-11]。现代研究认为肝气郁滞,气行不畅,血行受阻,不通发为本病,治疗本病应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法[12-14]。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说明自拟冠通复脉方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能是因为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冠通复脉方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作用密切相关。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胸闷、心悸气短、神疲、形寒肢冷、面色苍白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说明自拟冠通复脉方可显著降低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冠通复脉方方中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可治疗气滞络瘀之胸胁疼痛;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消痰逐瘀,用于痰饮、血瘀之证;羌活祛风止痛、散寒;黄芪补气,人参大补元气,益气补血;丹参活血化瘀、扩张冠状动脉;麦门冬、五味子养阴敛肺,助人参养心复脉;阿胶滋肾养血,当归、白术养血活血、祛瘀通脉,桂枝芳香温通、行气活血,大枣干温、补脾养血,甘草调和诸药药性[15-18]。全方诸药配伍,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功。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参数SDNN、SDANN 和 PNN5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说明自拟冠通复脉方可显著改善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冠通复脉方的临床疗效与改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参数有关。观察组患者的VEGF和bF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说明自拟冠通复脉方可显著提高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患者的VEGF和bFGF表达水平。可能与方中川芎有效成分改善血液循环,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扩血管改善心肌缺血有关;当归提取物能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心律失常,降低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发生率,促血管新生作用而提高患者的VEGF和bFGF表达水平[19-20]。同时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AST、ALT、BUN、C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冠通复脉方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患者无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安全性较好。可能与方中威灵仙的降血糖、降胆固醇、降血压等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自拟冠通复脉方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临床疗效较好,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心率变异指标,提高VEGF和bFGF表达水平,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周函,徐健,黄文胜,等.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9):2099-2101.

[2] 涂晓文,黄国明,王洪如,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再发心绞痛的近期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3):6743-6744.

[3] 邓玉婷,张纯全,刘玉昊,等.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心绞痛的介入治疗疗效[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10):1044-1047.

[4] 赵庆霞,张秀梅,纪征,等.辛伐他汀联合通脉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8):690-692.

[5] 尹成淑,孟晓萍,曹振东,等.丹红注射液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Hcy及MMP-2水平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6,56(22):46-47.

[6]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冠心病心绞痛[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8):143-145.

[7] 高润霖.遵循指南进一步规范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Z1):3-5.

[8] 张祥,余淼.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成药,2015,37(3):507-510.

[9] 李向辉.活血通络汤辨治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4,29(1):70-71.

[10] 秦新荣,高永珍.苏冠复脉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光明中医,2014,29(3):508-509.

[11] 张琪,周亚滨,史海蛟,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3,41(2):103-105.

[12] 杨佳瑞,刘东方.益气活血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4,31(2):85-87.

[13] 蔡新霞,张滨,王玲,等.冠心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3):29-32.

[14] 郜燕霞.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4,31(3):139-141.

[15] 杨建飞,魏来,周亚滨,等.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4,42(4):177-179.

[16] 孟薇,李敬孝.血府逐瘀汤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4,42(5):141-143.

[17] 周明刚,张慧,罗贵全,等.丹参川芎嗪、曲美他嗪、前列地尔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214-216.

[18] 杨凯,韦新明,刘文娟,等.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37例临床观察[J].西北药学杂志,2014,22(2):194-196.

[19] 潘晓,李敬田,丁扬,等.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ypA、hs-CRP、HbA1c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5,55(18):81-82.

[20] 孟宪文.注射用益气复脉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8):2002-2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502749)

邹华丽(1968-),女,主要研究方向:心内科。

2016-08-30

R285.6

A

1002-2406(2016)06-0042-03

修回日期:2016-09-10

临 床 研 究

猜你喜欢
稳定型气虚血瘀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6:46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42
血瘀体质知多少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3-01 07:36:19
气虚了,病多了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3-01 07:36:09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