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话

2016-12-16 09:55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西学儒学东亚

吴 震



域外新刊

主持人的话

吴震

当下中国,在学界与社会两层,似有两股“热潮”正在持续,即国学“热”与儒学“热”,概言之,即中国传统文化“热”。尽管任何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一“热”起来就反而有背离学术之忧,然而无需讳言的是,儒学研究方兴未艾,甚至已有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域外儒学,以为有必要开拓“东亚儒学”这一研究新领域则是不争之事实。其实,在儒学研究领域,就国别或地域来看,除中国儒学外,还有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以及越南的儒学。甚至还有台湾地区的儒学。所谓“东亚儒学”,大致囊括上述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儒学。

川原秀城名誉教授这篇文章的主题虽然属于韩国儒学,但也大量涉及中国儒学甚至是明清中国“西儒”(传教士)的问题,而他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则是朝鲜朝后期的实学思想,因此他的这项研究其实已超越国别地域的限制,我们很难单从传统中国的儒学视野出发来评估这篇文章的意义。这篇论文的焦点人物是朝鲜后期实学两大流派的代表人物李瀷(1681—1763)与洪大容(1731—1783)。有趣的是,在这两位“两班”出身的儒家知识人身上,既有朱子学之血脉,又有将朱子学相对化的非朱子学思想因素;既有韩国儒学的传统观念,又有来自西学的所谓“先进”科学知识。于是逼得他们在传统与现实、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一条平衡之路。也就是说,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西学理论与他们自身的文化认同即韩国朱子学存在背离现象,因而是一种异端;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努力促使18世纪东亚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朱子学在心性论及宇宙观等方面发生义理上的转变以回应西学的冲击,而要实现传统朱子学与西学理论的完美结合,就必然导致在他们的思想理论中出现某种“矛盾”性格,当然此所谓“矛盾”并非意味着非此即彼式的绝对对立。以今天的立场视之,可说当儒学在东亚发展到18世纪,已然发生某种“多元化”转向。儒学在东亚的发展历史也表明,东亚儒学本身就是多元性的文化传统。如这篇论文所考察的李瀷的“三魂论”(生魂、觉魂、灵魂),便在接受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之同时,又有取于传教士毕方济的西方心理学专著《灵言蠡勺》、利玛窦的有关天主教义的《天主实义》以及先秦时代荀子的相关观念知识。不止于此,他还运用“三魂论”来论证韩国朱子学的泰斗李退溪的理气互发的性情论。由此足见,在李瀷的思想中,与其说存在两种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对立,毋宁说存在多元多样的思想因素,可以为其建构“实学”学说以及社会变革理论提供诸多思想资源。我以为这篇文章的意义,主要在于揭示了朝鲜后期实学家在面临多元化思想世界之际,如何对作为自身儒学传统的朱子学知识进行调适并以此与西学进行整合等问题,其结果不仅导致朱子学的相对化,甚至发展出否定中国中心论的价值相对主义的新观念,这些考察都很值得关注。

最后我要指出,到了今天,不能再想当然地以为,儒学研究只有中国一家独大,更有必要放眼世界、关注东亚。因为儒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在东亚各国构成了各自的重要传统,所以今后的儒学研究没有必要画地为牢,更要切忌自说自话。

猜你喜欢
西学儒学东亚
以泉会友,共享东亚文化盛世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欧洲第一份研究东亚视觉艺术的西方语言杂志——《东亚艺术》
儒学交流在路上
Reading the Four Books with Aristotle: A Hermeneutic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by François Noël SJ (1651—1729)*
15000余种商品亮相东亚商品展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学霸“三小只”
怀念赵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