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卫东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打造生物高效课堂势在必行。在诸多教学理论中,以建构主义教学为代表的不少理论非常强调,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所处的情理加以密切关注,促使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得以提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情理 教学 探讨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62-02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本人结合生物教学实践,谈谈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 精心设计,因“材”施教
学生的学习不是知识简单、被动地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课前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的积累,尤其是他们的学习心理、品质、认知风格等有了全方位的了解,才能指导好课堂教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课标中明确规定了课程的具体内容及标准,教师应当认真研究课标,分析不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育价值,以此来确定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方式。在课前设计时,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的高效便无从谈起。只是分析、研究、了解了学生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如把课本的精髓掰开揉碎重新组和,变成一道道适合学生们口味的盘中餐,让他们遇到生物知识就像遇到色香味俱佳的美食一样迎上去,大快朵颐。不仅要爱吃,还要吃饱, 吃好。吃的膘肥体胖,能征善战。具体策略是:科学史的故事化;理论实验的探究化;活动课的家庭化;模型自作的课外化;知识考点的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多变化;生物学科的趣味化;实验分析(资料分析)科学化;章节知识图形化;学生质疑课堂化;发散思维常规化;题型方法规律化;先学后教轻松化;目标达成自动化。
二、着眼于现实生活加强情理引导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所处的生活是现实的,也是朴实的,学生的发展也应是活生生的,是非常真实的,因而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切实关注他们的真实生活和现实需求。而现实社会生活中,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着生物科学也在迅猛发展,诸多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学生所在学校、家庭、社会圈子与个人生活圈子中的许多问题都与生物知识密切相联,同时又反作用于现实生活,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与娱乐等各个方面的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紧贴学生生活的与教学内容知识相关的生活实例,和他们一起讨论和交流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并一同验证相关知识原理,有助于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生活中所蕴含的生物科学原理能力,有助于激发他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例如,引领学生对“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过程中,当给学生讲解厌氧型中的乳酸菌有关知识之后,可以引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饮用的“酸奶”,让学生谈谈自身饮用酸奶时的感觉和饮用之后的感受,从而引发学生求知、探究与研究的情绪得以调动,并提示学生“酸奶”和“优酸乳”是不同品种的两类饮料,让他们注意正常的酸奶包装盒是不会鼓起来,由此向学生提问,这是为什么?让大家最后明白酸奶的生产就是利用了“乳酸菌的新陈代谢”,促使他们得知自己所学的生物原理已经应用于自身的生活之中,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增强他们的生物素养。
三、面向于探究教学增强情理融入
探究式教学是综合理论性、实践性、情感性等诸多元素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效果,而且还有助于构建出更加民主、开放、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的学习探究身心状态更趋于平和,促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得以有效打开,提升独立思考的效能,增强自主探究的层次和水平,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助于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助于激发他们对生物知识产生较为深厚的学习兴趣,继而养成对生物学知识进行主动学习与探究的习惯,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入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课件中展示出一些不同性状的生物,比如,可以我们日常医用中的抗生素――“青霉菌”、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氮气的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可以口吐蛋白质的“蚕”等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所独具的不同外形和作用,而这些不同正是源于他们的“基因”不同,由于基因特异性而引发不同特种的特性各不相同。并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探讨,能否通过“基因改造”创新出新的物种来为人类服务,比如,净化已经被污染的环境,利用某些微生物生产出可以医治人类某些疾病的物质,等等,这就是 “基因工程”,从而调动起他们的情绪,促使他们进行思考,提升他们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四、立足于实验情境促进情理整合
高中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也是一门具有较多实验的学科。《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大胆创新教学形式,结合自身所处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引导学生们一同开展实验探究。而实事上,高中生物教材中本身就有不少实验内容。因此,高中生物教师一方面要立足于现有实验教学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探索,积极构建出一些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得以启发,继而积极主动地动起手来,深入实践性实验探究,由此提升他们对生物知识的感情认识与理性认知。例如,在讲授到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启迪学生展开“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的“萨克斯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课后去集市里购置一些天竺葵,然后将其放置于黑暗处三天之后,用不透光的纸将一部分叶子包裹起来,并将其放置于大阳下培养两天,然后再将被包裹的叶子和没有被包裹的叶子各取一些,并采用水浴加热法进行处理,将叶子中的叶绿素去除掉,接着在经过处理后的叶子上滴上碘酒溶液,让学生感知那些曝过光的叶子变成了蓝色,而那些被包裹了的叶子则不发生变色,从而成功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由此,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产生成功的心理情绪,调动起他们对生物知识学习的情趣。
综上,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生物课程教材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让课堂教学情理交融,可以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泼,让学生的感情因素和智力因素得以全面融入于教学活动,促使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同时促进学生生物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