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信息获取及其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

2016-12-15 12:04甘宇赵驹
现代情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实证研究制约因素农民工

甘宇+赵驹

〔摘要〕受信息获取能力制约,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与其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密切相关。使用954个农民工样本分析发现,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正向影响着其选择网络渠道获得信息,而收入水平和年龄变量均对农民工群体的获取信息渠道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要实现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价值观念和身份认同的转换,必须提高农民工获取信息的便利程度,对有需求的农民工给予适当的信息技术设备使用培训和指导;同时,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解决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引致的其网络渠道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信息获取;制约因素;教育程度;信息获取;实证研究

〔Abstract〕Restricted by information obtaining capability,migrant workers access to cultural inform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education level.Through analyzing 954 migrant worker samples,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se workers education level has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influences on their network channels to cultural information,and their income level and age variable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ir choices to information channels.To achieve the conversion of migrant workers values and sense of identity,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facilitate their access to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train them how to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ices.Meanwhile,increasing the educational founding in rural area is also a good way to improve migrant workers capability of using network channels.

〔Key words〕migrant workers;education level;information channels;empirical research

1文献回顾

在社会人的现实福利需求当中,信息需求占着非常重要位置。在信息时代,信息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资源,具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一样,其占有的差异与社会贫富差距密切相关。但石德万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获取上对信息弱势群体几乎没有影响,他们的信息获取行为主要受自身经济状况影响[2]。在所有的信息获取渠道中,人际交流渠道和大众媒体渠道是低收入者最为偏好的渠道,具体而言,电视的利用率最高(何兰满,2014)[3],获取的信息大部分是休闲娱乐、时事等谈资[4]。格林伯格等也通过在克里夫兰市的调查,发现低收入群体在信息获取上,更倾向于选择通过电视渠道获得,对于报纸和杂志选择较少[5]。查特曼(1990)[6]则对低收入女工的信息获取渠道进行了调查,发现被调查者较多利用纸媒渠道获取信息,这与格林伯格的研究结果有很大的出入,其归结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女工样本受教育程度较高。

受教育程度对低收入群体获取信息有着关键的影响。约翰逊(2011)就利用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讨论了言谈渠道的信息源,发现贫困人群主要通过生活圈子里的强链接来获取信息,当有价值更高的信息需求时,他们会突破自身所在的人际关系网,向占有更多信息资源的高学历者寻求帮助。这与萨佛雷连(1995)[8]的结论基本一致,他认为文化水平影响着同阶层群体生活方式,处于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必然有相似的信息搜寻渠道。

在信息发布的渠道选择中,政府和其他机构日渐青睐网络渠道。但耶格和汤普森利用信息贫困和规范行为理论分析不使用网络渠道获取信息的群体,发现低收入群体不知道使用网络渠道如何获取有效的信息[9],国内的何兰满,肖永英(2013)亦通过调查获得类似结论[0]。毕谢普等(1999)学者认为,虽然大部分低收入者仍然依赖言谈渠道获取信息,但为了获取更多信息资源,他们也渴望拥有计算机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学习计算机技能]。

农民工是我国典型的低收入群体,同时他们还是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主体。因此,在讨论他们的信息获取行为时,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能力的考量外,他们自身受教育水平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它不单导致低收入群体出现收入差异的产生,同时也在影响着他们对信息获取渠道的选用。

数据解释

2014年7月、8月,课题调研组将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个一线城市和重庆、武汉、西安、济南等区域中心城市以及东莞和江苏昆山两个主要农民工流入地作为样本城市展开为期两个月的实践调查,进而获得相关数据。对于调研区域样本的选择主要有两个依据:首先,以上直辖市和区域重要城市是区域经济中心;其次,根据客观实际,广东省的3个城市和江苏省昆山市是我国农民工的主要流入地,选择其作抽样调查,可以确保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3]。在调查以上地区的农民工时,已经将完成户籍迁移的进城务工人员排除在外。

我们在调查设计中将包括东、西、中在内的3个区域依照等额的比例进行样本分配,这主要是为了确保样本能够对国内的这3个区域都具有其代表性。为了使样本的区域选择的代表性精确度达到尽可能高的标准,尽量减小误差,避免由于三大区域间的地区差异和各地之间的农民工数量差异引致的误差,同时,由于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是传统的农民工群体打工流入的主要代表区域,所以在抽样完成后,我们对上述两个重要区域进行了适当的补充抽样。在调查中,我们主要以入户调查的方式来采集信息。样本地区中各市辖区上一年度常住人口规模是我们进行抽样的主要依据。将样本抽出后,再按照其人均GDP作降序排列。在此基础上,继续在各样本区域内将所有居委会按照非户籍(外来)人口比例进行降序排列,从而确定最终的抽样框列表,根据上述抽样方式,我们采取地图选址法来建立末端抽样框。在其末端抽样框所在的居委会所在地,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按照等距抽样的要求,我们抽取规模一致的样本户地址。对于同一个地址但存在多户的情况,我们也在抽样的过程中尽可能处理妥当。在整个调查环节,一共发放2 000份问卷,收回1 696份,回收率为848%。在剔出关键变量缺失的问卷后,实际采用的问卷数量为954份。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采纳了人口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并进行了试测,随之进行局部微小调整和修改,进而提高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在试测中,问卷的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823,正式测试的问卷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876。正式问卷的KMO统计量为0843,巴特利特球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6 631528,均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在建模中为了排除这些因素的交叉影响,本文对因变量与自变量采取了必要的方式进行赋值或处理。

被解释变量

此次研究的被解释变量是农民工样本获取信息渠道。为了让受访者更明确问题的指向,我们在问卷中使用“目前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获得信息的?”选项来获得受访者获取信息渠道的信息。为了更真实、更完整地获得农民工获取信息获取渠道的倾向,我们对选项设置为开放式选项,即受访者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多项选择。为了分析时更加简便,也为了能够准确计算影响因素xj对因变量y的变化效应,我们对样本数据结果进行了适当处理,使之满足因变量y为多元变量的条件。被解释变量中,网络渠道包括使用电脑和手机等方式获取信息,广播电视渠道包括使用收音机和电视等方式获取信息。纸媒渠道包含书籍、杂志、报纸等渠道,言谈渠道则包括一般意义上通过人际关系网络的方式获取信息。

受教育程度变量

在本研究中,受教育程度是主要解释变量。信息获取行为受教育影响较大,其中,能否正常认知字词就是获取信息的前提[4]。农民工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差异自然导致其形成的信息获取能力的差异,信息获取的渠道自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受教育程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农民工在信息获取渠道的可得性,比如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在网络渠道的应用上受到限制的可能性较大,同理,其在使用纸媒渠道获取信息时,也受其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制约;相应地,在利用广播电视渠道和言谈渠道获取信息时,由于信息获取比较简便、直接,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引致的差异则较小。另外一方面,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使得他们在获取具体信息内容和对象上的有着很大的区别。要获取信息,其前提是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具备相应的运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与知识能力水平成有正相关关系。人们的知识储备及其运用能力则又与其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密切相关[5]。

农民工个人禀赋

农民工样本个人禀赋方面可以通过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衡量:工作身份、每周工作时数、月收入水平等3个变量。

农民工的工作身份充分反映其在务工单位中所扮演的角色。农民工工作身份位阶越高,可利用并且有能力利用的信息获取渠道越多,同时其需要获取的信息可能越丰富。我们按照农民工工作时的身份对其进行阶梯式赋值,普通工人=1,技术工人=2,初级管理者=3,中级管理者=4,高级管理者=5。

每周工作时数可以反映农民工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的多寡,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受工作时间的影响。工作时长较短的农民工,获取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可能性就会越大。相应地,其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学习使用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为了对比上的方便,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将调查对象反馈的日工作时数与周工作日数的乘积作为“每周工作小时数”的变量内容。

月收入水平不单只反映出农民工可以支配的资源的多寡,同样也可以反映出其对信息的需求上的丰富程度。信息需求的满足进而又激发了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运用。低收入者与普通人相比会更多的利用电视,这是由电视的特性决定的,对于前者而言,电视在其大众媒体环境中占据相当比重的地位。低收入者与普通人一样基本都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但对于后者来说,除了电视机,他们还拥有其余的获得信息的更多类别的多样化渠道。

4农民工个人特征

农民工样本个人特征方面则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考察: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4个变量。

年龄对于信息获取的行为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生活阅历、网络知识和信息搜寻技能的不断提高,农民工在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时,可能更加倾向于使用较为复杂的策略。比如新生代农民工,基于自身素质提高和子女教育的需要,可能更多关注教育信息的获取,也可能更多地使用网络渠道来获取信息;而老一代农民工则关注医疗、养生等方面的信息,在渠道的选择上也更多地使用广播电视渠道和言谈渠道。

考虑到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可能会影响到农民工群体选择获取信息渠道。比如,男性农民工和女性农民工之间对文化的真实价值及其对获取技术的感知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他们所采取的信息搜寻策略同样也存在相异之处。是否有生活伴侣,在信息的内容上需求可能不一样,从而引致获取渠道上产生差异。为了了解婚姻状况对利用信息获取渠道的影响差异,本研究对调查对象的婚姻状况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以便使其更清晰地呈现我们所需要的状态。在数据过程处理中,“单身”这一定义里包含着离异、丧偶、以及未婚,而“非单身”选项则包括初婚和再婚两种情况。此外,宗教与文化息息相关,信仰宗教对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是否有影响,尚有待检验。

3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

由于农民工样本的信息获取渠道选择为多值选择,在进行统计时,在保证数据保持原始信息的前提下,我们对其进行了适当处理,采用扩大虚拟样本量的方式,即当某个调查对象作出多于一项的选择时,我们以其所选选项为基准,将其数据信息进行相应数量的叠加统计,从而实现其选项间相互独立。本研究选用了Mlogit(Multinomial Logit Model)回归法来讨论自变量与农民工选择信息获得渠道之间的关系。

假设效用函数的误差项是独立分布的,农民工样本i选择信息获取渠道k的概率logit(yi=k)可以表示为:

我们通过对模型的验证来检验上述讨论结果的可信性。基于“无关选择的独立性”这个假设,为了保证模型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我们通过Hausman-McFadden检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观察可以得出,所有Hausman-McFadden检验统计量的p值几乎全部接近1这个临界值,这也即意味着检验可以接受原假设,另外也说明了我们采用Mlogit模型对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变量向量、个人禀赋变量向量、个人特征变量向量影响农民工选择信息获取渠道的分析是可行的。

我们选用Mlogit模型控制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变量向量、个人禀赋变量向量、个人特征变量向量等三部分的影响,将“网络渠道”选项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分析了样本中的农民工选择信息获取渠道的影响因素。表则是采用Mlogit模型对农民工样本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进行参数估计的结果。在这一模型的回归结果中,不仅报告了回归系数,另外还报告了“相对风险比率”(Relative Risk Ratios,简记为RRR,即回归系数的指数)。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

(1)文化水平对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工选择广播电视渠道、言语渠道和纸媒渠道的影响全部为负,且在前两个渠道中影响显著。这与我们先前的假设一致。即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工借助网络渠道获取信息的概率更高。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则由于自身条件制约,更多地选择通过除了网络渠道之外的其他几个文化门槛要求较低、可得性更易的渠道获取信息。

()月收入水平对收入较高的农民工选择言谈渠道获取信息的影响为负,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这意味着在网络渠道和言谈渠道的比较中,收入高的农民工更依赖网络渠道获得信息。从网络渠道获取信息需要一定的收入水平支持,不单只在开始使用时购买电脑等相关硬件需要一笔开支,并且当他们使用的时候会支付等额的网络使用费用和更新费用,如果设备出现问题,还需要支付相关的维修费用。依照施拉姆的受众选择媒体的著名公式来看:“选择的或然性=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根据这方面来分析,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农民工群体可能更倾向于接触文化水平和技术门槛要求较低的广播电视、纸媒和言谈渠道。正如赫斯伯格指出的那样,信息技术的缺乏对低收入者的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并不大,网络对他们来说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6]。意味着研究假设成立,也即收入水平高的农民工,对获取信息的渠道的选择更加自由。虽然使用网络渠道较之言谈渠道需要付费,但在网络渠道中,信息更丰富、直接和便利,使得收入较高的农民工更愿意使用电脑或手机等方式来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

(3)年龄变量在回归中均对3个参照渠道影响为正,且均在10%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年纪越大的农民工,相对于网络渠道,他们更倾向于从广播电视、纸媒和言谈渠道中获得信息。这与何兰满等的研究结论一致,他们认为,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低收入群体而言,更多地通过电视渠道获得信息。更进一步,低收入者年龄越大,对电视的依赖性越强,网络渠道则基本呈现年纪越大使用比率越小的趋势。

4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正向影响着其使用网络渠道获得信息。究其原因,首先是受网络渠道有一定的使用门槛,它要求使用者具备相应的技能,而这种技能的获得依赖一定程度的受教育水平。第二,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与其自身人力资本的形成有着必然的联系,并且影响着他们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高的农民工对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余地更大。结合圆周生活理论,言谈渠道更多是从自身的生活的范围去寻求信息,而网络渠道则可以突破这一约束,极大可能地延展了使用者的信息搜寻范围。因此,从增加个人效用的角度出发,在具备可获得性的前提下,相对于言谈渠道,网络渠道对高收入的农民工吸引力更大。第三,受我国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制约,年长的农民工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同时基于其自身生活习惯和信息搜寻经验,他们使用网络渠道的概率较低,而是倾向熟悉的信息源,更多地是从广播电视、纸媒和言谈渠道中获得信息。

上述的结论使我们受到一定的启发,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的主要制度性障碍,特别反映在信息获取上,农民工群体与城市居民的差距非常大。以新信息通信技术为媒介的信息渠道以及由此构成的新的信息获取网络,能否为农民工突破制度障碍实现城市融入给予帮助呢?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指的是他们不单只生产生活方式上融入城市社会,更多的是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上的融入,并对自己新的社会身份认同的过程和状态。从这个角度而言,农民工进入城市并不是简单的生产、生活空间的转移,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和身份认同的转换。城市公共信息的无障碍获得,是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价值观念和身份认同实现转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言谈渠道、纸媒渠道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兴盛的广播电视渠道,是较长时期以来人们获得信息重要的载体和工具。随着新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兴起,网络渠道大大拓展和延伸了信息传统获取渠道的功能和作用,在速度和便利程度上都有了极大的突破。

要实现农民工群体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必须提高农民工获取信息的便利程度,从而实现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价值观念和身份认同的转换。首先,需要完善农民工聚焦地厂区、活动区的网络传播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网络渠道使用的固定成本和使用资费,探索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农民工信息获取成本的分摊机制和模式。其次,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应通过政府采购,对有需求的农民工给予适当的信息技术设备使用培训和指导,从而解决部分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引致的网络渠道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要推进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农民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关键还需要优化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政策,侧重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水平。

参考文献

唐斌.“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形成及社会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S1):36-38.

[2]石德万.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弱势群体信息行为的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08,(11):75-77.

[3]何兰满.城市低收入者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3):34-39.

[4]Chatman E A,Pendleton V E.fKnowledge gap,information-seeking and the poor[J].The Reference Librarian,1995,(49/50):135-145.

[5]Greenberg,BS.,& Roloff,ME..Mass media credibility:Research results and critical issues[J].News Research Bulletin,1974,(6).

[6]CHATMAN E A.Alienation theory;application of application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a study of information among janitors[J].Reference Quarterly,1990,29(3):355-368.

Johnson C A.Choosing people: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information seeking hehaviour[EB/OL].http:∥informationr.net/ir/10-1/paper201.html,2011-09-24.

[8]Savolainen R.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Approaching information seeking in the context of“way of life”[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95,17(3):259-294.

[9]Jaeger P T,Thompson K M.Social 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the democratic process:Information poverty,non-native behavior,and electronic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4,26(1):94-107.

[0]肖永英,何兰满.城市低保者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实证分析——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3,(11):77-84.

]Bishop A P,et al.Public libraries and networked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low-income communities[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99,21(3):361-390.

[2]马九杰,赵永华,徐雪高.农户传媒使用与信息获取渠道选择倾向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8,(2):58-62.

[3]甘宇.农民工家庭的返乡定居意愿:来自574个家庭的经验证据[J].人口与经济,2015,(3):68-76.

[4]甘宇.错位与链接:高校贫困生资助资源的配置及其减贫效果——基于C市33所高校调查的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4,(5):54-60.

[5]刁松龄.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农民工信息服务研究——以珠三角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09,(2):136-139.

[6]Hersherger J.Are the economically poor information poor?Does the digital divide affect the homeless and access to informa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ce,2002,27(3):45-63.

猜你喜欢
实证研究制约因素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