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县级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研究

2016-12-15 02:09:52李四能
闽台关系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政绩指标体系考核

李四能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福建福州350001)



完善县级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研究

李四能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福建福州350001)

目前我国县级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大都由政府自身设计,政府绩效评价机制在性质上属于体制内上对下评估的内部控制,具有“单向性特征”,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把政绩考评与政府工作持续改进结合起来,不能很好地发挥政绩考评的激励导向作用。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政绩考评应突出科学发展导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构建完善的分类分区差别化考评指标体系,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促使考评重心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国民福祉为中心”。应充分发挥考评结果的导向作用,建立差异化和常态化考核机制,构建有导向作用的考核方式和考评体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县级政府;政绩考评;考评指标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为了有效配置资源和提高政府效率,大力推行对政府运作进行管理和评价的绩效管理。目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探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管理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方面,一些研究者尝试运用数学模型提高指标的“精确度”,却无法客观反映各地政府的实际工作和真实绩效;不少地方的政绩考评试图使用一套基本相同的指标评价体系,但过分依赖以GDP为核心的经济考核指标,导致生态环境和资源压力不断加大,出现了经济与社会的结构性失衡困境。县级政府担负着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县级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战略方针和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其绩效直接决定着基层政府对国家战略方针和政策的执行结果和工作效率。政绩考核是“指挥棒”,完善的考评指标能够引导各级政府自觉修正工作和管理方向,增强领导干部的职责意识,有利于政策落实、制度执行乃至治国理政目标的实现,对县级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一、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

(一)文献综述

国外政府绩效评估研究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日益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美国会计总署率先建立了以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为主的3E评价法,将政府绩效的要素概括为生产力(Productivity)、效益(Effectiveness)、质量(Quality)和合时性(Timeliness)。[1]新公共行政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提出社会公平价值观,把公平(Equality)指标纳入到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之中,随之3E评价法发展为4E评价法。美国联邦政府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NPR)提倡把“顾客意识”引入到政府绩效评估之中,目前美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主要包括投入、产出、结果、生产力、效率和成本效益等六个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细分为150~1 500种不等的评估指标。[2]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的“雷纳评审”强调以经济与效率为取向,到了1991年的“公民宪章运动”则转向以效益、顾客满意和质量为本。[3]英国地方自治绩效委员会根据公民宪章精神,构建包括教育服务、住宅供给、地方环境、垃圾处理、居民应对等17个领域280多个指标的地方自治绩效评价体系。[4]国外政府绩效评估体现出注重顾客满意度、服务质量以及兼顾效率与公平等多元价值,遵循“价值取向决定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反映价值取向”的规律。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主要采用干部考核或效能监察的形式,由组织部门或者效能监察部门按照行政法规或部门条例对公务员的效能及绩效进行评估和判断,属于绩效评定性质的事后评价。2000年初福建省在全国第一个对本省乡镇以上机关全面推行机关效能建设;甘肃省政府2004年底委托兰州大学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并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形成了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甘肃模式”[5];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我国县级政府绩效评价逐渐形成了达县的“目标责任制”、邳州的“社会承诺制”、凉州区的“效能导向制”、湖州各区县的“专项评估制”、思明区的“科学发展观导向制”等评价指标体系。[6]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内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考评指标体系作为绩效考核的重心受到广泛关注,国内专家学者对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指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主要包括原国家人事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一套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涉及经济、社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人口与环境、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国有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状况、廉洁状况及行政效率等方面的指标体系[7];兰州大学的研究指出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职能履行、廉政勤政、政府创新、依法行政和管理效率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构成[8];王红和王健提出“GNP+SCC”指标取代GDP指标,“GNP+SCC”框架由政府管理综合评价、自然资源和环境综合评价、经济综合评价、社会建设综合评价及人力资源综合评价五类指标组成[9];王雪松等以主体功能区为依据,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政治和生态文化等五个方面设计了三级考核指标体系[10];唐毅等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等方面选取17个指标对辽宁省各地级市政府绩效进行评价[11];盛明科和朱玉梅提出创新政绩考评要重点突出绿色发展导向,将绿色原则引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中,把绿色政绩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尺度。[12]此外,还有王秋菊、张占斌、邱淋等对政绩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进行研究。

2.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厦门大学卓越教授设计的一套地方政府通用评估指标,包括思想建设、政风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一票否决、依法行政、环境规范等15个方面[13];王玉明基于政府“使命-管理-业绩”的内在逻辑评估模型,提出构建一套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人民生活、资源环境、行政成本”等六个维度的县级政府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4];王健提出构建全新的主体功能区可持续发展政绩指标,引导和激发地方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提升全体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5]此外,还有郭庆松、李国友、范柏乃和朱华等对指标体系构建进行研究。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关于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相似性,部分指标偏于感性和随意;二是指标体系的设计模型不尽合理;三是价值取向与指标体系的关联存在脱节现象。科学合理的政绩考评能够引导领导干部增强对公众负责的职责意识,如果没有科学规范的政绩考评指标体系,就抓不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

(二)问题提出

事实上,世界上任何政府都存在绩效考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往往通过严格的预算制度来防止政府机构和人员的膨胀,而我国现有的编制管理和预算制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政府部门的自我评估对绩效指标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缺乏内在动力。有的地方为了反映绩效完成的全过程,每个专业管理都设一套指标,力求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考核指标过杂过多,往往使工作失去重心。有的干部因担心处罚而“如履薄冰”,出现了“随大流”的心态和现象,导致政绩指标考核有违绩效管理的初衷。实践中,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考评指标不能很好地发挥正向激励作用。现阶段不少县级政府的绩效考评存在“重评比、轻改进”现象,在实践中繁多的“一票否决”和“末位淘汰”等处罚式考评使下级经常处于恐惧状态,不能很好地把改善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作为政绩评价的基本要求。有的县级政府绩效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的变动比较频繁,指标设计缺乏平等协商,甚至有时上级随意干预或加码,下级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往往不惜代价“拆西墙补东墙”以确保达标或创优,不计成本以体现执行力,导致资源效率低下,形成“破坏性竞争”而产生诸多不良后果。

2.没有形成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协调为核心的考评指标体系。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强调经济增长,政绩考评指标的设定存在过度追求经济指标的现象,造成许多地方政府花大力气上项目、搞开发,忽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评指标体系虽然涉及自然环境等生产条件,但有些指标缺乏数据支持和科学分析,数据掺水现象时有发生,没有形成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协调为核心的指标体系。

3.没有建立以主体功能为导向的考评指标体系。我国疆域广阔,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各地的发展模式也存在客观的差异,这就要求因地制宜设计考评指标,才能避免套用同一个考核标准带来的笼统、混乱和不客观性。目前的政绩考评指标虽然区分功能区域的不同目标,但存在盲目趋同现象,考评内容不够合理,不同区域之间的考评指标体系还未形成。

4.考评指标体系繁琐复杂。目前许多地方的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存在片面倚重经济指标,注重考评当前重点工作,忽视对政府长期发展战略的考评,不少指标缺乏可测量基础;有些地方的政府绩效考评指标趋于繁琐,评估活动泛滥,把“考核指标当个框”,上级想要求什么就往“框”里装,不少地方政绩考评指标项目太多太细,没有突出不同部门的职能特点。

为了改变“GDP崇拜”的数字化政绩考评方式,重视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中央组织部2013年12月印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政绩考核应突出科学发展导向,强调“要看全面工作,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实际成效,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16]如何从目前政府绩效考评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按照体现差异性、提高针对性、增强综合性的要求,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不同工作重点和发展定位,分别确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指标设计要求既可实现又需努力,既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纵向、横向对比分析,又能够真实反映政府的工作业绩和贡献程度,探索建立完善的县级政绩考核差异化指标体系,是目前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建立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政绩考评指标体系,已成为政府改革创新的一个着力点。基于此,本文将根据不同单位部门的职能特点、职责要求和客观基础,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县级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提高政府运作绩效,真正发挥政绩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二、 县级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2004年,原国家人事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提出一套考评指标体系。[17]《中国统计年鉴》以现成指标为基础,经过筛选、换算合成,确定了科学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生态环境等5大类共36个指标。[18]上海制定了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分别从综合效益、人民生活、创新能力、服务功能、人口资源环境等五大板块43项具体指标进行考核。此外,四川省2010年提出以产业结构优化、民生支出比例、生态保护、廉政建设等12项发展指标作为考核重点;福建省根据要素禀赋状况,日益重视将环境保护、教育质量、社会稳定以及幸福指数等因素纳入到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从“GDP考核”向“综合考核”转变。目前全国各地政绩考核指标的设计见仁见智,在经济生态指标与社会发展指标的权重赋值、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平衡、长期效益关注与近期数据的测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伸缩性和随意性。因此,建议县级政府绩效考评应在各地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共识,研究在“政府管理”和“社会建设”方面建立共性的基本指标,各地再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经济发展”和“资源与生态”个性化的特色指标。

(一)政绩考评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原则

不论是党政领导班子还是领导干部的政绩考评,都必须体现政府“以民为本”的服务宗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政绩考评的正向激励作用。科学设置考核指标的总体思路是改变目前考核指标过多且偏重经济指标的现象,按照不同的考核对象制定有所侧重和各具特色的考核指标,使政绩考评覆盖政府全部工作的实际成效。科学合理设计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体现政府职能的要求。政府越位基础上的绩效考评是我国目前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考评指标必须紧紧围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防止评价指标偏离政府中心工作的基本方向。指标设计必须以政府职能的科学界定为基本前提,遵循群众满意原则,把涉及社会公正、文化教育、公共卫生方面,如“清除垃圾”“降低犯罪率”“降低车祸率”“提高水的清洁程度”等具体指标作为考核内容,而与政府职能无关的指标,如利税、产值、项目等等,可以逐步减少直至予以废止,不宜将政府越位、错位的工作纳入绩效考评的范畴。

2.体现“持续性改进”的管理观念。“持续性改进”是绩效管理的初衷。考评指标不仅要关注政府工作效率,更要关注政府工作在满足社会公众需要方面的不断改进。应按照现代政府绩效的“5E”模型*21世纪以来,人们日益重视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活动,在“4E”基础上增加环境性(Environment)成为了“5E”模型,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等。确立指标内容,以“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平衡记分卡法提出政府绩效评估包括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的内容,其最大特点是“平衡”,其核心理念在于谋求组织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理论为参考设定评估指标,在指标设计中运用诸如关键绩效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关键绩效指标法也称关键业绩指标,设置目的是通过关键绩效指标的牵引,强化组织在某些关键绩效领域的资源配置与能力,使得全体成员的行为能够聚焦在组织的关键行为及管理重点上。和绩效棱柱模型(Performance Prism)*绩效棱柱模型是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三维框架模型,包括利益相关者的满意、贡献、战略、流程、能力等五个方面,模型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坚持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等方法,尽可能量化评估指标,无法量化的定性指标必须明确评估标准,并对每个指标赋予相应权重。同时,应坚持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把公众的需要与行政产出及结果联系起来作定量测定,将政府绩效随时处于民众的监督之中。

3.体现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政绩考评指标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不同地方政府职能存在的层级差别,克服某些地方政府和官员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成“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狭隘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追求GDP增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错误,因地因时体现差异性。首先引导“唯GDP论英雄”转向“绿色GDP论英雄”,再从划一的“绿色GDP论英雄”转向分类的“绿色GDP论英雄”,分别构建不同功能区域的政绩考评指标体系,逐步推进生态建设的绿色GDP指标作为政绩考评的重要参数,引导干部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逐步实现有差别的“绿色GDP论英雄”转向“幸福指数论英雄”,客观反映人民群众“好工作、好收入、好环境、好心情和好身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建立由人民说了算的真实、合理、有群众基础的幸福指数评价体系。

4.体现简便易行、稳步推进的原则。目前我国政府事务内容比较全面,不少地方政绩考评指标过于繁杂,极大增加考评工作量及难度,导致评估时间拖沓和考评流于形式。绩效考评指标必须删繁就简,考评方法和程序应务实简化,突出重点选择关键指标,绩效目标应做到“少、简单,且能引起最大的共鸣”,使考评指标发挥权威性的导向作用。

(二)分类分区设计差别化考评指标体系的具体方案

2011年,国家发改委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规划设置的24个政绩考核指标,根据区域划分制定差别化政绩考核指标,弱化了对GDP的评价,强化对结构调整、民生、节能、环保、公共服务等指标的考核。为了使考评指标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必须防止指标随意堆砌或简单罗列,而应把考评指标合理设计为一个有机整体。首先,在参考全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主要指标的基础上拟定初步指标;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遴选出关键指标;最后,综合分析上级政府、被评估者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确定各项具体指标。[19]

1.根据不同的考核对象,按照职责内容设置政绩考评指标。为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的实施,需要建立以各功能区的主体功能为导向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突出科学发展导向,抓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一关键,更好地引导本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中央组织部《通知》要求“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这要求不能仅仅把GDP及其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不能搞GDP及其增长率排名等“不能”的限制性表述,要纠偏“唯GDP是从”的用人和评价导向。在类别繁复、领域各异的干部考核时,根据县级政府、综合与管理部门、监督与服务部门、公益性单位和党群机构等考评对象和职责内容分别设置基本职能指标、差异性考核指标、刚性约束指标和奖惩情况指标。

2.按主体功能区分类设置差异化政绩考评指标。国务院2010年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各地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包括农产品主产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并对每一类型的考核指标体系有了初步的设定。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不同区域应该承担不同的发展任务,所以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设计应该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把履行职能职责与解决社会突出问题作为两个基本依据,并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一方面,GDP指标所占权重明显下降,有地方只要GDP达到全省平均值就视为完成任务,超额完成不再加分;有地方对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限制开发区域取消地区生产总值的考核。另一方面,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等约束性指标权重不断加码。例如,有的对经济发展成果的考核要看生态保护、主要污染物减排、环境质量;有的将城镇污水处理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等指标纳入市县经济发展考核体系;有的将污染物排放、空气质量等纳入评价范畴,对节能减排不合格的市县区实行“一票否决”。

在上述“一升一降”的政绩考核体系中,虽然在GDP指标之外增加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绿色指标,但对经济发展的考核仍是总量指标,缺乏结构性指标。不少地方设置考评指标时仍然侧重经济增长,没有慎重考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各地区之间的主体功能差异,存在各功能区域之间的协调评价以及权重分配问题,亟需各地制定实施差异化考核机制,建立有导向作用的政绩考评指标体系(见表1)。该指标体系的设置体现以下的特点:第一,指标设计以政府职能的科学界定为基本前提,遵循群众满意原则,在“政府管理”和“社会建设”方面建立共性的基本指标,各地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经济发展”和“资源与生态”个性化的特色指标,构建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的指标体系;第二,根据功能区位的具体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要求设置差异化考评指标,即对不同功能区域采取不同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不同功能区考评指标不同,相同指标在不同功能区的权重不同;第三,在指标的权重方面,根据主体功能区划不同,结合其不同发展阶段和中心任务,在广泛征集相关部门意见和咨询专家建议基础上进行指标权重赋值分配。

3.构建县级政绩考评指标体系。政绩考评的指标和方法,决定县级领导干部职务行为的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没有科学的政绩考评指标体系,绩效考评就无法正常进行。考评指标的设置是为了反映政府的工作本质及业绩贡献程度,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政府不断改进工作。因此,在强调对关键绩效指标关注的同时,考评指标设计要体现功能区位的差异性,运用设置权重要体现考核的针对性和增强政绩考评价值引领的综合性要求,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不同工作重点和发展定位,分别确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探索完善县级政绩考评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县级政府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表1(续)

事实上,自中组部印发《通知》以来,“限制开发区,保护好生态”与“重点开发区,发展好经济”是同等重要的。政绩考评指标设计要以职能职责考核为主,兼顾重点项目考评;以绩效结果导向为主,兼顾考核管理过程;以衡量组织长远目标实现程度为主,兼顾考察解决突出问题的表现;以稳定性考核指标为主,兼顾动态性考核指标。除了经济指标外,要注意考评人文、资源和环境等指标,在考核内容设置上淡化GDP考核指标,强化民生指标及社会和谐发展指标考核,突出对科学发展实践中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成效的考核,突出对各领域改革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的考核,突出对人口资源、依法行政、社会保障、民生改善、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党风廉政、群众满意度等约束性指标的考核,以“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和目标,从经济与社会、人口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角度考核干部。

三、政策建议

政绩考评是一种以融合引导、预防、监督和责任追究为特性的制度。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政绩考评指标体系不仅决定着整个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成败,而且有利于对国家权力的运作过程产生积极的约束作用。在政绩考评中既要考核发展速度,也要注重发展方式和发展质量;既考核经济建设情况,也要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县级政绩考评要正确处理好激励与监督的关系,充分发挥考评结果的导向作用,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培养任用、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县级政府亟须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构建有导向作用的考核方式和考评体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发挥政绩考评在政府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英国等西方国家通过“责任与灵活性交易”的制度化设计,在绩效预算方面把绩效水平和预算拨款有机联系起来,突出绩效考评的建设性应用,体现出持续性改进的绩效管理精髓,调动提高绩效的积极性。[20]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的奖励与惩罚,根本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应该是“提高绩效”,保持评估体系的相对稳定,才能强化绩效管理“持续改进”的功能。因此,必须避免处罚带来的有违绩效管理理念的负面效应,树立“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发挥考核“指挥棒”的正向激励作用。

(二)尽快完善分层分类考核制度

我国县级领导班子基本上分为党委和政府两个系统,分别担负不同的领导职责。不同的工作性质,考核评价标准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政绩考核应该各有侧重。但是,许多党政职务存在交叉任职情况,使分类设计与考核在客观上存在困难。从实践来看,目前在党政领导班子内部并没有明确区分针对党务工作与政务工作的考核,仅仅是在同一套考核指标的权重上将两者做不同比例的分配,分类考核评价并不彻底。因此,要在“地方先行”有益探索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单位部门的考核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党群部门看荣誉、行政部门看服务、经济部门看贡献、乡镇区域看发展”的特色化、差异化考核。

(三)逐步建立考核主体和考核指标一体化的评价机制

县级政府面对着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对县级政府的形象和工作效能的预期日益提高。按照现有自上往下考核的层级,由于存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状,基层党委、政府需要面对几十个考核部门的上百个政绩指标,每个指标都很重要,考核主体太多造成基层政府不堪重负。在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改革中,一方面,应逐步建立完善考核主体和考核指标一体化的评价机制,促使政绩考评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指标设计必须从县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出发,以职能为依据,从有利于改进组织管理、改造业务流程、关注绩效结果三个方面入手,尽量采用简化的一级指标作为考核维度,二级指标按照考核的具体内容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化。同时,应该重视对公益性企事业单位的评估,如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公益类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等等,突出公众满意导向评估机制,建议经常就“政府为民办好事、好事办得怎么样”进行评价,体现政府对社会、对公众承担责任的监督机制。

(四)建立干部考核常态化机制

为政之要,莫先用于人。再好的政策都要靠基层干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考察识别干部功夫要下在平时。以前在干部考核方面存在“平时不考核、年终算总账”的问题,应探索建立干部考核常态化机制,变年度考核、阶段考核为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动态考评制度,建立一线跟踪考核机制,近距离接触、多维度观察干部,除进行正向民主测评外,通过“作风建设反向测评”和“德与作风情况反向测评”识准干部,真正做到政绩考核的科学、民主、公开、透明。

(五)完善问责制度的落实机制

建立健全结果运用机制,合理使用评估结果是绩效管理的关键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绩效评估着眼于外部问责,评估结果公开化并接受社会监督。目前我国责任追究制度还不够完善,为了达到“权力行使到哪里,政绩考核跟踪到哪里,责任追究就延伸到哪里”的要求,必须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建立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和对接机制。建议借鉴韩国将公共政策绩效评价结果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上公布的做法,推行除了涉密以外的绩效考评结果公示制度,充分发挥政府绩效管理结果的导向和刚性约束作用。制定相应的行政规章确保实施问责制度,明确追责主体,清晰界定责任边界,将评估结果与政府工作改进对接、与行政问责对接、与财政预算安排对接、与公务员奖惩任用对接,充分发挥绩效评估与管理在改进政府工作、推动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绩效预算》课题组.美国政府绩效评价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5.

[2] 哈拉契米.政府业绩与质量测评——问题与经验[M].张梦中,丁煌,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35-36.

[3] 倪星,王敏. 绩效评估: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重要措施[J].学习月刊,2005(2):46-47.

[4] 马国贤.政府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62.

[5] 包国宪,曹西安.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回顾与模式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4-39.

[6] 张菊梅.县级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及其典型模式[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65-169.

[7]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325.

[8] 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课题组.兰州试验: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新探索[J].上海城市管理,2005(3):22-25.

[9] 王红梅,王健.基于“GNP+SCC”框架的我国地方政府新政绩指标体系设计与实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3):95-100.

[10] 王雪松,任胜钢,袁宝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分类考核的指标体系和流程设计[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89-97.

[11] 唐毅,李明,张新威,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政府政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辽宁省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87-192.

[12] 盛明科,朱玉梅.生态文明建设导向下创新政绩考评体系的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5(7): 156.

[13] 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04(2):71-77.

[14] 王玉明.县级政府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广东的实证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5): 10-15.

[15] 王健.创新政绩指标破解以GDP论英雄之困——构建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促进可持续发展[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2):5-14.

[16]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N].人民日报,2013-12-10(2).

[17] 张金芬.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途径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4):147-150.

[18] 宋林飞.中国小康社会应以什么样的指标体系来评估?[J].南京社会科学,2010(1):6-14.

[19] 王丛漫,王丽辉,李建峰.构建科学的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邢台市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2):91-96.

[20] 周志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J].行政管理改革,2011(4):37-41.

[责任编辑:林丽芳]

Research on Improvement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unty Government

LI Si-neng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uji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Fuzhou 350001, Fujian, China)

At present, the county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our country is mostly designed by the government itsel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kind of 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from superior to junior within the system in natur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with one way. In practice,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an not be well combined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government work. And the incentive guiding role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an not be well played. Modernization of our national governance requires that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hould highlight the orienta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appraisal indicators should be improved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the right time. A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and zon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cluding performance indicators such as people’s livelihood improvement, social progress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as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assessment, to promote the evaluation focus from “taking the production as the center” to “taking the national welfare as the center”.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establish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normalization assessment mechanism, and construct a guiding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city.

county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valuation index

2016-10-08

2014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103);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2014年院级重点科研项目(2014A02)

李四能(1964-),男,福建泉州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教授。

D630.3

A

1674-3199(2016)06-0038-10

猜你喜欢
政绩指标体系考核
把“痕迹”当“政绩”不可以(漫画说纪)
环境(2022年10期)2022-05-30 10:48:04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当代陕西(2022年7期)2022-04-26 07:40:24
内部考核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2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0
森林城市不能沦为“政绩工程”
红土地(2018年9期)2018-02-16 07:38:14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4
浅析晚清收藏家刘世珩的政绩
家庭年终考核
海峡姐妹(2014年5期)2014-02-27 15: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