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孙翔:琴韵人生

2016-12-15 02:30胡明刚
福利中国 2016年6期
关键词:三弦天台琵琶

· 胡明刚

袁孙翔:琴韵人生

· 胡明刚

袁孙翔,浙江天台人,系海派琵琶演奏家,唯一的“三弦拉戏”南派传承人。耄耋之年的他,从事琵琶演奏和教学的时间已有50余年,是当地从艺资格最老的琵琶名家之一。在袁孙翔的不懈努力和大力推动下,浙江天台成为遐迩扬名的“琵琶之乡”。

启蒙恩师叶兆元

袁孙翔少时住在浙江省天台县城关,其父以开小百货店为业,每有空闲,则弹月琴、拉二胡自娱,他自幼得其熏陶。

百货店的对门住着叶兆元先生,叶先生时常弹拉吹打,袁孙翔听得很是入迷。几经周折,他终于拜叶先生为师,学弹三弦,受其启蒙。

虽然父亲懂音乐,但拒绝儿子学琴。高中毕业后,袁孙翔因患肺病,没有考上大学,父母便叫他学中医,一来保命,二来谋生。学医一年多,袁孙翔就将《汤头歌诀》和《药性赋》背得滚瓜烂熟,但他学琴之心不改初衷。叶先生觉得他为人聪明,鼓励他继续学习三弦。因此,袁孙翔对三弦尤其喜爱。

拜师王育和 学琵琶如痴如醉

1959年,浙江民间歌舞团到台州招生,全台州有300多人报考,袁孙翔也参加了,结果考了好几天,仅录取了黄岩弹琵琶的叶某。当时,临海民间三弦演奏家陈建华特意召集袁孙翔等二三十位学生,他们恭请叶某表演,年逾花甲的陈老先生竟然尊称叶某为老师。叶某弹奏了《阳春白雪》《春江花月夜》和《十面埋伏》的其中一段,尽管指法似嫌生硬,但已博得满堂喝彩。

于是,袁孙翔下决心学弹琵琶,发誓非考上个专业演出团体不可。他四处打听,得知本地有位盲人算命先生有一把琵琶,于是立即登门造访。在算命先生的家中楼梯下,其家人终于找到了那张坏了品、掉了轸子的破琵琶。袁孙翔如获至宝,花4块钱买了下来,将琵琶修好后,就恭恭敬敬地拜王育和为师。

王育和琴棋书画件件皆通,被鲁迅先生谓之为“半才子”,他原是上海大同乐会的乐师,与国乐大师卫仲乐先生师出同门。大同乐会名家云集,王育和曾拜汪煜庭先生学琵琶。解放后,王育和应邀担任天台中学的英语教师,与许杰、曹天风先生交情甚厚。天台中学每周末举行音乐演出活动,王育和经常演奏琵琶。

当袁孙翔向他提出拜师愿望的时候,王育和说:“学琵琶要耐得住苦。”袁孙翔听后不住地点头。王育和看到眼前的这个小伙子忠厚有灵气,答应收其为徒,并当即教其轮指,详细讲解要诀。

袁孙翔欣喜若狂,每天轮指不断。再见王育和先生时,袁孙翔轮指已经得心应手了。王育和十分满意,教他弹奏《阳春白雪》和《春江花月夜》,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乐曲的艺术特色,非常细致,并让其得到文学艺术历史音乐等多方面的熏陶。王育和先生平时待人彬彬有礼、和蔼可亲,但在传授技艺上却很严格,一丝不苟。

袁孙翔深知拜个好老师不容易,尊敬老师如同父亲一样,师生配合极为默契。每次听课回来,袁孙翔都要坐在小阁楼上,怀抱琵琶轻轻弹奏。临睡之前,将琵琶挂在床头,连做梦也想着弹奏。有时情绪高涨,夜不能寐,长年累月勤练不辍。他的演奏技艺也突飞猛进,肺病竟然不治而愈了。

曲逢知音 与卫仲乐成忘年交

1958年初,杭州歌舞团开始组建。同年底,袁孙翔从朋友的来信中得知浙江歌舞团招聘的消息,真是喜不自禁。他跑到王育和先生那里谈了自己的打算,王先生鼓励他去报考。

为了避开父母的阻挠,袁孙翔在一个清晨偷偷溜了出来,在好友的资助下,买了一张票,搭上了去往杭城的木炭车,最终如愿以偿。袁孙翔说,如果没有王育和先生的培养和鼓励,没有付出极大的勇气,此生也就仅留遗憾了。

后来,袁孙翔到上海学习器乐,王育和先生得知后非常欣慰,特地修书一封,将袁孙翔推荐给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国乐大师卫仲乐先生。在卫仲乐先生的谆谆引导下,袁孙翔的演奏艺术日臻成熟,两人也成了忘年知音。在卫仲乐先生患小中风后,袁孙翔多次探访,并精心服伺先生上厕所、穿衣裤。卫仲乐先生流着眼泪说:“自从瘫痪后,学生们很少登门,你老远赶来,实在难得。”他邀袁孙翔同餐,听取他近期学业进展情况和对音乐的见解,感慨万千。

袁孙翔记得,有一次,卫仲乐先生带了两个本科生,让他们听袁孙翔弹奏《十面埋伏》,说:“袁孙翔是用指甲弹奏的,既有力度,音色又美,不出噪音,你们可以好好学习。”然后又介绍曲中的《放炮》和《呐喊》两段的艺术特色和演奏处理技巧。下午,卫仲乐先生又让儿子卫祖光请假,将自己在美国十几个城市演出的录音带一一搬出来,逐个播放给袁孙翔听,一直听了三个钟头。卫仲乐先生演奏的琵琶、古琴、二胡、洞箫、箜篌曲,让袁孙翔获益良多。临别时,卫仲乐先生又选出两盘录音带相赠。

袁孙翔与卫仲乐先生(左)

琵琶是竖抱着弹奏的,古琴却是横着弹奏的,韵味不同。袁孙翔回忆,卫仲乐先生有一次听袁孙翔演奏《塞上曲》后,兴致特好,引他到内室,取出珍藏了40年的仲尼式古琴,说这是一张“唐琴”,是通过一个朋友在一位大家手里买的,只有故宫博物院有一张类似的古琴,也算是国宝了。卫仲乐先生用此琴弹奏一曲《流水》,再弹一曲《醉渔唱晚》,并问:“你会好几种乐器,会弹七弦琴吗?”

袁孙翔回答说:“民乐拉弦和弹拨可以,但是七弦琴没学好。”

卫仲乐先生说:“你不简单,还可以学学古琴。”两人可谓推心置腹,曲逢知音。卫仲乐先生又说:“小袁,你是我最谈得来的人,可惜你不在上海。”

后来,袁孙翔将他的学生范慧英和杨剑萍、袁音等人带来拜见卫仲乐先生,并介绍他们取得的成绩,卫仲乐先生连称“后继有人,后继有人”,并把自己新出版的盒带和琵琶曲谱相赠。

得沈易书真传将"三弦拉戏"技法弘扬

袁孙翔回忆在上海师从沈易书先生学习“三弦拉戏”时的情景,又是另一番感慨。

我国在唐代起就开始有“三弦”这种乐器了。后来到了沈易书、王殿玉这一代人,就开创了南北两派以弓奏代替弹拨的“三弦拉戏”技法。沈易书是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的民间盲人器乐演奏家,一生坎坷,有着与阿炳、孙文明一样的神韵。南派的“三弦拉戏”,音色细腻富有内蕴;而北派王殿玉的演奏却粗犷豪放,音量宏大。“三弦拉戏”可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戏剧流派唱腔甚至鸡鸣狗叫,极为逼真传神。

袁孙翔为了学到这一绝活,整天服侍沈易书先生上厕所、洗衣扫地,陪着上街购物,数月不辍。他的挚诚终于感动了沈易书先生:“反正我没有子女,你就当我的儿子吧!我把一切全传授给你,你好好用心地学啊!”袁孙翔得其真传,反复研习,废寝忘食。沈易书先生还带袁孙翔去孙文明家听其二胡拉戏仿评弹,使其大开眼界。

1960年10月1日,杭州歌舞团正式成立,在胜利剧院首场献演。袁孙翔奉命回杭,沈易书先生将其首创的两盘“三弦拉戏”京剧录音磁带赠予,并嘱咐明年再来深造。此后,袁孙翔的“三弦拉戏”在杭州歌舞团里独当一面。他拉的《二进宫》《武家坡》《打渔杀家》等节目,成为杭州歌舞团的保留节目。在浙江巡演两圈后,又到甘肃、内蒙、宁夏等地慰问演出,历演不衰,场场喝彩。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甚至跑到后台去了解演出真相。

1963年,袁孙翔专程到上海拜访沈易书时,才得知沈易书先生已驾鹤西去,悲伤不已。

报恩师传艺之德 鼎力推广民族音乐

为报答叶兆元、王育和、卫仲乐、沈易书诸师的传艺之德,弘扬推广民族音乐,袁孙翔一直以培养音乐人才为己任。

1972年,袁孙翔回天台后,组建了天台县第一个民乐团,兼任三所中学的文艺班老师。经过数十年的耕耘,终于桃李满园,一批批音乐新秀纷纷走出天台,找到一片施展才华的天空。杨剑萍、范慧英是袁孙翔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杨剑萍15岁时就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成为该院成立以来最年轻的本科生,毕业后进入浙江歌舞团,出访欧、美、非、东南亚各国,是一位深受观众欢迎的青年演奏家;范慧英获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二等奖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曾在罗马乌迪纳举行两次琵琶独奏音乐会,获乌迪纳荣誉市徽,现为上海世纪音乐教育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上海市吉他艺术协会会长。此外,在上海广播艺术乐团担任演奏员的许亚丹,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的范雯雯,经常出国演出的袁蓓,担任琵琶教师的王玲燕等人,都是袁孙翔的得意弟子。

袁孙翔的儿子袁音从小跟父亲学琴,曾得到琵琶大师卫仲乐先生和二胡演奏家项祖英先生的悉心指导。1985年开始,袁音连连在省市比赛中获奖。1994年他从杭州师范学院音乐系毕业后,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系深造。现已继承其父的琵琶事业,与其姐袁虹一起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琵琶古筝优秀乐手。

从1992年开始,上海音乐学院连续几年来天台进行考级,每年参加考级的人数均达到百余人,演奏的乐器有琵琶、古筝、二胡、笛子等。听了他们的演奏,一位来自上海的音乐专家说:“说天台是琵琶之乡,确是名不虚传。”学生们让中国的音乐艺术走向世界,让袁孙翔感到十分的快乐和慰藉。

袁孙翔传教琵琶艺术,在选择学生方面,很看重灵性、感悟和音乐天赋,在强调有娴熟演奏技巧的同时,力求在音乐的格调情韵上下苦功夫。他说,音乐的精神在于一种激情,师生情、父母情、朋友情,乃至山川草木虫鱼情,都是音乐的灵魂。为音乐造情,把情渗透在音乐中,是和谐的,也是纯美别致的。袁孙翔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他的音乐教学中,最朴素的动因就是难以忘怀的真挚纯净的师生情。

在袁孙翔看来,天台山处处充满着音乐的趣味,无论是佛道音乐,还是十番鼓吹,以及高亢昂扬的山歌小调,都令他深深陶醉。袁孙翔终于在琴声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他深有感触地说:“弹断一千根琴弦只能说明你在苦练,关键是你要用情感去弹,去领悟音乐中的精神和涵义。断不断琴弦无关紧要,关键的是要用心去弹好。”

在音乐的殿堂中,袁孙翔的琴声如诉,韵满人生。

袁孙翔与学生范慧英(左一) 杨建萍(左二)以及他的女儿袁虹(右)

袁孙翔指导学生演奏琵琶

袁孙翔的学生表演琵琶齐奏

猜你喜欢
三弦天台琵琶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爷爷的三弦
在天台(组诗)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内蒙古蒙古族三弦大师培训班在呼举办
天台植物
天台植物
天台
窈窕淑女琵琶妹
朝鲜音乐历史上的三弦与三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