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
摘要:利用影视片段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迎合了新课改的思想,同时也是多媒体和高中课堂教学接轨的必然趋势。本文提出,要合理利用影视片段进行高中历史教学,首先要精心挑选,找准导入时机,然后要合理安排,找准设问时机,最后还要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影视片段;高中历史;教学
目前国内影视行业发展迅速,涌现出许多历史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大多通俗易懂,具有可观赏性,并且容易获取,因此都适宜作为高中历史的教学材料。然而,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影视片段的利用及整合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找到合理运用影视片段进行教学的方法,从而引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精心挑选,找准导入时机
历史影视作品中,虽然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题材,但毕竟不是专门为历史教学服务的,其中有很多片段都和历史教材内容没有太大关系,还有的甚至为了影视效果而改变了历史,没有呈现出真实的历史情况。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精心挑选影视片段,反复对比教材,筛选出适合的历史影视材料,确保影视片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将其用到历史教学中。例如,学到《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老师可以参考《甲午风云》、《北洋水师》、《走向共和》等历史影视资料,这些影视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演绎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老师可截取其中的精华片段,向学生展示该历史事件的实际情况,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老师在导入影视片段的时候还要注意找准时机,想好该影视片段是应当用在课前、课中或是课后,是在小结时运用,还是在讲授重点知识时运用。影视片段用在不同的环节,可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如果导入时机得当,就能够引起学生兴趣,避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聊。比如,讲到《鸦片战争》一课时,老师可以挑选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环节,在讲到该知识点时给学生播放《林则徐》影视片段,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
二、合理安排,找准设问时机
现代社会影视行业越来越繁荣,能够用于历史教学的资源也越来越多,而一节历史课的时间极为有限,通常都是40或45分钟,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围绕教学目标,选出最为有效的影视片段,利用好宝贵的课堂时间。此外,还要计划好播放时间,通常而言,要把影视片段的播放时间控制在5到10分钟以内,且播放的片段不宜多于4段,如果播放过多、过杂,就可能会分散学生注意,掩盖教学主题。另外,教师还要找准设问时机,想好是在播放前提问还是在播放后提问。比如,讲到《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时,“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如要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中“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牧关的转折点”这一概念,就可以把影视片段拆为两段进行播放,分别体现遵义会议前后红军的不同情况。在这里,老师还可以设计三个问题:1、遵义会议前红军为什么被动挨打,甚至几乎全军覆没?2、遵义会议后红军为什么行动灵活,打得敌人落花流水?3、遵义会议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说明了什么道理?通过分析上述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遵义会议的作用,从而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三、循序渐进,培养自学能力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提出,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行个性化学习。要落实这一思想,就要培养并提升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和动力,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若能合理运用影视片段进行教学,就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影视片段教学是符合新课标思路的先进教学方法,也是调节课堂氛围的有效工具,可以协助教师辅导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如今种类繁多的历史影视作品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各式各样的历史性错误,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教材知识,找出影视材料中存在的错误,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讲到“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这一节时,老师可以让同学观看《宰相刘罗锅》的相关影视片段,学生很容易发现,影片中的时间出现了错误,因为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起,我国历史上就不再有宰相一职了。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历史教学,例如让学生自导自演历史影视片段,自主拍摄下来。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担任编导、演员、评审的职责,编导负责编写剧本和台词,分配角色;演员负责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基础上,按照编导所写的具备展开演绎;评审则负责评论剧本的合理性和演员的表现能力,利用所学知识找出该片段中的错误,最后给予解说。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习惯和能力,有利于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
从目前情况看,影视片段教学已经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趋势、新方法和新模式。影视片段教学对高中历史老师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历史老师需要积极开发并运用合理的影视片段资源,围绕教学目标,精心挑选,认真制作,努力设计出优质高效的影视片段进行历史教学,让影视片段融入高中历史课堂,从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原瑞琴.影视资料辅助历史教学的双刃性效果及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8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