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坚红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少老师研究学生的内在心理机制,并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去解决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把孤独感、好静的学生说成是脱离集体,把性格内向说成是不愿暴露自己思想,把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而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纪律等等。教师把这些因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一概当作思想处理的作法,往往会抹杀一个学生的天性。
在前不久的<<饿死女童>>案件中我们深感心痛,对那两个孩子的妈妈乐燕,社会上更多的是批判、辱骂声。可当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这位罪孽深重的人从小就是一个被遗弃的人。试想,当一个人被家人遗弃,就没有了亲情的爱;被老师遗弃,就没有了教育的爱;再到被社会遗弃,便再也没有了关爱。这样的一个人在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她的心理障碍从来没有被治愈过。“一个被遗弃的人”又怎么去呵护两个幼小的生命。如果从一开始,乐燕的成长就能够接受好的心理教育,在上学时期老师能对她多一些关爱,父母能对她多一些亲情,社会对她多一些怜悯,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乐燕的案例,他们都是在童年时期没能受到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被遗弃的人。所以,“爱“对一个人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且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尤其是对那那些所谓的“差生”,我们怎样才能倾注更多关爱的阳光呢?
首先,教师要自己转变思想。每个教师都必须有清醒的人识,每一位学生都有他们的闪光点。弗洛伊德说过“每一个生来具有神性”。对每一位学生来说,教师理应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不能见注意力只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师的思想素质要求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其次,教师要注重转变学生的思想。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所谓“差生”只是在学习上暂时落后于其他人,并不代表在其他方面就不如别人。因为”差生”长期处于压抑、受挫状态,妨碍其智力的发展与发挥。教师一定要帮助”差生”转变这种认识,减轻他们心头的思想包袱,让学生树立自信的信念,为这些”差生”举办一些趣味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开启自己独特的思维,展示自己的价值。
教师要在课堂上或班级里为”差生”营造赏识的氛围。成绩的差异尽量不要影响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给他们真正的了解和尊重。教师要理解并打开他们的心扉,给他们一种轻松,平等的环境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感到爱与欢乐,才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教师要适度为”差生”提供一个理解的学习氛围,一步一步的引导他们进步。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差生”的教育,构建德育目标内容之一。“差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只要有信息、有毅力、有方法,就能成为一个生理、心理上真正成熟的学生,能够良好的适应,愉快的接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意识日趋完善的新境界。
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种不良因素诱导着这些未踏入社会的未成年们的心弦由于他们年幼、无知,常常会被所谓的光鲜亮丽蒙蔽双眼。尤其近几年爆出的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在让人瞠目结舌的同时,也让人分外心痛。打人的学生不畏学校、不畏家庭,还拍摄视频作为炫耀的资本。被打的学生不懂反抗,只知道一味的被动接受这种侵犯人权的恶略行径。而多数学校往往在事件爆出后,才意识到学生的心理已经扭曲到这种程度,而这种扭转往往却是难度最大的。
究其原因,现代社会的越来越开放,让不少孩子生理上提前化早熟,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往往更看重自己,他们害怕没人喜欢自己,他们认为自己全是对的,听不进去别人说的,硬碰硬的后果就是更加猛烈的反抗,适得其反。再加上青春期特有的敏感质,一不小心很容易碰触到他们的敏感点。心理方面不加强引导,学生很难成长一个健全的人。再加上现在学习竞争压力巨大,生活模式单调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解压口,很容易去尝试一些不良的东西,慢慢成瘾,最后走上歧途。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心理教育摆在第一位,做学生心灵的引导者。
首先,就是要从自身做起。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将情绪带入课堂。老师也是人,难免都会有情绪,但是,当情绪占了主导,这不仅会带给学生不好的影响,更会影响学生的心情,影响上课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中,家庭生活中,虽然是活动的主体,但是处于的位置确实被领导,如果在长期中,教师将情绪带入课堂,严重的更是针对某一学生,将学生当成自己的解压器,这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是一辈子的也是无法抹去的。
第二,加强家校沟通。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不少学生心理发生变化的转折期就是来自于家庭。在亲子关系中,如果长期处于剑拔弩张,缺乏沟通,常常暴力相向,以至于最后走向犯罪的道路这样无法挽回的地步。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家长保持时刻的沟通,双管齐下的引导学生。
第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两性关系。初中还是不少学生青春萌芽的时期,少男少女在荷尔蒙的催动下,对异性产生巨大的兴趣。正常的异性交往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有利于个性上的发展。而变味的异性相处,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迷失其中,严重的话会偷食禁果,早早就丧失自我。
第四,不能过分看重分数。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只要提高学生的分数,提高升学率就是最终目的。对于那些天赋异禀的学生更是只注重他的学业发展,常常忽视一个孩子本身的心情与他们成长的是否快乐。就像在电影《少年班》中演绎的一样,现代的学生生活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年代,他们被迫生活在中国硬式教育的体制之下,被锻炼成考试的机器,没有自己的生活,稍有不慎就会为社会抛弃。社会需要精英,但社会更需要的是心理健康的精英。近几年中,各个名牌大学经常爆出学生投毒事件,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这种事情的爆出无疑是让人大跌眼镜。但这也让社会反思,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而这种病态的心理往往都是从小学初中就埋下,潜伏期就有7、8年之久。
现代课堂,老师的精力有限,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有限,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敏感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将所有的恶性萌芽扼杀在摇篮里。将学生心理的变化细心给予辅导,努力做好心灵导师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