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摘要】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观点,国家治理既是对西方治理理论的批评吸收,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新方略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观点,国家治理既是对西方治理理论的批评吸收,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1]。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面临着不可持续的风险
现在全世界面临这样一个节点,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经济结构调整困境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节约问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二)治理体系现代化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相配合
尽管中国在宪法框架下形成了现代政府的延续性治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同经济增长相匹配和已经完成现代化进程。中国还需要正视现代化途径和道路多元这一事实,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对国家治理体系进行相配合的必要改革。
(三)社会问题随现代化变革的加深而累积并愈发尖锐
经济增长不仅仅带来物质的丰富,还带来一系列社会后果,显性的是贫富差距、区域差距扩大和失业率、犯罪率上升等问题,但隐性的是社会比较心理带来的主观感受落差和由此产生的社会行为失范。从内部看,工业化进程、后工业化进程、信息化进程、城镇化进程、老龄化加速等各种问题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发展当中的复合风险,而从外部看,国际空间的竞争烈度提升,地方性冲突以及由于恐怖行为带来的冲突可能性在大增,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局面。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路径
一、不断完善制度建构能力
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政治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扬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推动其他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在具体工作上,要不断健全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起草、协调与论证、审议机制,还要不断完善人大的组织制度、工作机制和职能设置。要不断加强人大的立法和监督职能,突出预算、监督与审查的主体地位,要建立人大代表和人大村委会的常规联系和交流机制。在实现形式上,要通过健全人大代表和立法工作者的联络机构、常规交流和网络平台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密切同各级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工作机制上,要善于不断创新,通过座谈、咨询、面谈、听证、评估、公布重大法律草案等扩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和人民政协在民主政治体系中的作用。第一,要积极构建科学严密、程序合理、结构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有效拓宽有关党派团体、国家政权机关、人大机关、政协组织以及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的民主协商渠道和平台。第二,要逐步推进统一战线在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工作机制,通过座谈会、协商会、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加强中国共产党与他们之间的联系。第三,发挥人民政协在拓宽民主政治渠道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完善各级人民政协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不断规范人民政协的调研、座谈内容,丰富人民政协的协商程序。
扎实做好基层民主。一是不断畅通基层民主渠道。完善基层的选举工作、财务公开、议事规则、述职工作、行政问责等工作机制。二是不断拓宽基层民主协商的平台和形式,促进基层协商制度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三是有效完善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地位的民主管理机制。不断加强社会组织的民主机制建设,充分保障广大职工有效参与到本单位的民主管理和依法监督中来,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二、逐步推动改革创新的能力
加强深化改革的能力。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合理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第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切实提高科学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提升治理水平、改善领导方式;第二,要总结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继续巩固强化制度建设及其制度供给能力,在改革重点领域和实现机制方面强化制度建设;第三,要不断提高相信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能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体作用、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
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一要不断改进社会治理的方式,坚持系统治理的理念,逐步加强党委领导,有效发挥政府在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注重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有效参与,科学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以及公民积极互动的良好局面。二要完善社会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的有效结合、有效调节利益关系,科学协调社会关系,正确解决社会问题。三要不断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有效推动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
不断推进社会文化体制的创新。第一,要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一方面,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科技、经济等手段,不断健全完善文化安全的立法机制、文化市场安全的管理机制、文化安全的主管主办机制,深入打击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和破坏祖国统一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转变行政管理思维,在提供优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上下功夫,做到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品格和文化气派,增强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化力。
三、有效促进和谐发展的能力
践行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健全国土空间的有效开发和资源的节约利用,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美好家园。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治理的现代化推进生态治理,建立生态文明社会,就是要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响亮口号,进一步把治理环境污染,资源约束,生态系统放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严格惩治破坏环境的行为,切实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
只有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水平,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集中制建设,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秀伦,庞伟.超越西方治理与走向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5,(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