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旭
【摘要】在1934年至1936年的两年时间内,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克服重重困难,先后辗转14个省份,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战略大转移,红军的三大主力——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实现了会师,顺利完成了长征这一壮举。红军之所以进行长征并最终取得成功,是有其牢固政治基础的,本文将对红军长征的政治基础做一探究。
【关键词】红军;长征;政治基础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巨大转折点。八十年前,通过长征,中国共产党逐步摆脱困境,并不断壮大,最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八十年后,因中国如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全世界的目光仍聚焦于长征。通过八十年来国内外对长征的不断研究,有助于我们不断发掘红军长征的政治基础。
1红军长征的政治基础
1.1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在长征中,我党在广大战士中间充分进行了思想动员。面对前方有敌人的疯狂阻击、后方有大批追兵的重重围剿、地上有猛烈的炮弹袭击、天上有飞机的狂轰滥炸这样的窘境,再加上物质上的极度匮乏,红军战士食不饱、穿不暖,而且精神上高度紧张,此时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能做好的话,对于我党、我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将是十分危急的。但就在这危急存亡的时候,我党从上到下紧抓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总政治部要求红军各部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教育形式,从而使红军战士面对困境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战斗激情。
第二,坚持对红军战士的传统教育,促进战士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帮助,保持深厚的革命情谊。1935年6月,红军在强渡大渡河之后,来到了大雪山的山脚下,面对常年积雪、海拔超过四千米的雪山,红军战士团结友爱,互相扶持,最终战胜了天险,跨越了雪山。当来到人迹罕至的草地,许多受伤的同志坚持把自己留在队伍的后面,即使掉队也不拖累大部队的行进速度,许多战士把最宝贵的食物留给了最需要的同志,自己却甘愿饥肠辘辘。最终通过战士们之间的相互帮助,红军通过了草地。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遏制了党内的分裂主义。1935年10月,张国焘率部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从全局出发,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强有力的武器,立即对红一方面军做思想动员,防止与红四方面军发生冲突,将张国焘的问题与红四方面军区别对待,积极争取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实现了红一、红四方面的会师,从而扼杀了张国焘的阴谋,保障了全党全军的稳定和统一。
1.2南方红军和西北红军的支援与配合
坚守在南方的红军以及西北红军,他们大部分都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能够相互配合、相互支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的又一政治基础。他们通过采取各具特色的斗争形式牵制了大量敌人,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打乱了敌人的精心部署。为了保障主力红军的成功转移,留守在南方的红军采用游击战争,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从而为主力红军的转移做出了卓越贡献。主要表现在:第一,承担了主力红军的防务工作,延缓了国民党军队向前推进的速度,为主力红军的转移赢得了时间。第二,依托中央苏区,将国民党的大量兵力紧紧钳制在其周围,慢慢消耗国民党军队的锐气。第三,利用有利的地形,开展游击战争与敌人周旋。此时,远在中国另一端的西北红军,同样为长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西北红军对敌斗争时作战英勇,同样担负着牵制国民党军队的重任。第二,及时向中央告知了根据地的存在及当前状况,为主力红军的长征指明了方向。第三,西北红军与红一方面军顺利汇合后,又迎来了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正是由于南方红军和西北红军的相互支持,进一步夯实了红军长征的政治基础。
1.3少数民族的支持
长征过程中,红军途经了贵州、云南等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采用了尊重信仰、互相帮助、友好协商、互相合作等合适的民族政策,使少数民族群众充分了解了红军队伍,并给予红军大力支持,红军与各少数民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是红军进行长征所取得的另一政治基础。红军在长征中,每当经过少数民族地区,首先发动宣传,向少数民族群众详细介绍我党的民族政策,由于我党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得以贯彻执行,消除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赢得了他们的广泛支持。第一,少数民族群众自愿为红军排除路障,输送重要情报,充当向导,使红军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程快速推进。第二,少数民族群众无私地为红军筹措物资,提供了大量生活必需品,在物质上大力支援红军。第三,各少数民族群众认识到红军才是真正的革命队伍,踊跃加入到红军的队伍中,他们的到来为红军输入了新鲜血液,并使红军队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第四,少数民族群众积极抢救红军的伤病员,在道义上给予了红军大力支持,使红军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第五,少数民族利用自己的武装配合红军的作战计划,起到了牵制敌人兵力的作用。长征中最为人熟知的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的事迹,至今仍广为传颂,正是这次与彝族的结盟为红军顺利强渡大渡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4地方军阀与蒋介石之间矛盾重重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蒋介石与地方军阀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这也是红军得以长征的政治基础。国民党内部派系众多,蒋介石针对地方派系所采取的政策是消除异己,因此,蒋介石在计划灭亡红军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将国民党中央势力渗透到地方军阀所占领的地盘中,而地方军阀既害怕红军进入到他们的领地,又害怕蒋介石乘机夺取他们的地盘。红军正是深知地方军阀的这种心理,巧妙利用粤系、桂系、滇系、川系等军阀与蒋介石的中央势力之间的矛盾,周旋于他们之间,最终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圈,粉碎了蒋介石的围堵计划,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此外,利用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中国工农红军争取到了包括张学良在内的一些国民党军官的同情与支持。
2小结
正是红军在长征的途中,凭借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南方红军和西北红军的支援与配合、各少数民族的广泛支持、地方军阀与蒋介石之间矛盾重重等这些政治基础,确保了中国工农红军最终能够取得万里长征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陶天峰.红军长征路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22-23.
[2]李庆刚.十年来红军长征胜利原因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06(5):6-18.
[3]王继凯.新世纪以来红军长征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2006(5):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