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提问更有效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认识。
第一、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
提问要有目的性。课堂上,我们设计问题,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刺激学生急于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其学习动机,进而使其对课文感兴趣。
2.激发学生思考,便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
3.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关于一个课题的内容,在授课之后,学生是否理解清楚,教师可发出问题,考察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藉以反馈,促其进步。
4.唤起注意,重振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若看到有学生的注意未能集中于学习方面,这时可用问题唤起其注意,使之重振精神,进行学习。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自己设计的每个问题做精心的、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且要明确提问的目的,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比如有的教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如何回答?可以说答案有无数个,课文告诉我们的信息很多,任意说一个都可以。但学生无从下手,竟难以回答,结果导致冷场。其实,执教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做人道理的,完全可以这样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呢?”如果是课前导入性的提问就更要精心设计。开篇的问题提的好,可以起到纲举目张、势如破竹的作用。
第二、为课堂提问做好充分的准备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语文课上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课堂上敢于“放野马”,力争使每堂语文课都具有极强的趣味性、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性。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图画、幻灯、录像、演讲、辩论、朗诵、表演、社会调查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激活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敢问善问。比如我善于朗诵,所以课堂上课内课外的东西,尽量声情并茂地朗诵,我的学生受到感染,也是如此,多朗诵,多思考,多展示。
2.创设问题情境
其实,语文课堂上学生问题的生成不是突然的、毫无理由的,而是需要教师的拨动与点燃。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师风格、时代特点等因素,故意制造一个个让学生误解、反问、追问、假设的机会,创设一些问题可能产生的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如在赏析古诗句“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时,学生普遍觉得无从下手。如果我们教师不直接问学生这句诗好在哪里,而是问句中“但”字有何作用,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并在此基础上作一点铺垫引导,讲一讲以前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常用“教室里静悄悄的,连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听见。”的句子来表现教室的安静,学生很快就能调动起自己的思维,得出答案。
这样的问题既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产生一个又一个令老师惊讶与欣喜的高质量个性化的问题。
3.适当“留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摒弃满堂灌、满堂问、让学生手忙脚乱、不假思索地“忙碌、热闹”状况,多为学生的思维清理一些障碍,埋下一些可能引发学生提问的“导火索”,留给学生适当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激起学生更多的探索、求知的欲望,使其产生新的疑问,探得更多奥秘。
第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提问气氛
1.放下教师的架子,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与友谊。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游戏,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等打消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和隔阂心理,建立真诚信任、平等友好的良好师生关系,使学生有话就说、实话实说。
2.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坚决反对斥责、讥讽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沙锅问到底,乐意听到学生的不同意见,对学生那些奇异、独特甚至不可思议的想法不简单粗暴地予以否定,而是及时地给予表扬和扶植。
3.教师要放弃课堂话语霸权,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语文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某些“离题”“出格”,甚至“出错”的行为,并要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走入“正题”,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第四、灵活控制问题的难度
课堂提问绝不是教师要故意难倒学生,令其出丑来处罚学生。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知识水平来提问,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助其尽快答题成功,从而获得胜利的喜悦及努力进取的内动力。比如,对知识全面基础扎实的学生,可提问知识性强、难度较大的问题;对知识量少基础较差的学生,应提问些浅显的判断题或者选择题;对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可提论述性的分析题;对反映迟钝腼腆少语的和说不好普通话的学生,则要问一些答案简短容易表达的问题。遇到回答问题确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就要及时分析原因,灵活调整控制问题的难度,帮助其尽早走上答题之路。倘若问题容量过大,要求不够明确,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意图,茫茫然不知从何答起,此时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提示、补充和调整,使问题的要求更加明了,更具有指向性。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老师都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语文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提高课堂提问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更不应该简单呆板、一成不变。在教学过程中,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可强求一致。但作为始作问者的语文老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才会有更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