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炕与壁炉探讨中西居室文化差异

2016-12-14 23:38吴敏
艺术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火炕壁炉差异

摘 要:中国东北的火炕和西方的壁炉都是运用火的来取暖而形成的居室构件。本文通过对地域文不同化形成的不同类型、审美文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装饰内容,散热方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中西居室文化的差异,从而加深对中西居住文化特征的认识。

关键词:火炕;壁炉;中西居室文化;差异

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和猿有了本质上的区别,是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的一项特别重大的成就。无论是中国北方的炕,还是西方的壁炉,他们的出现和使用都与人类利用火的历史是分不开的。根据考古研究发现,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含元谋人化石产地发现的大量炭屑将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了一百七十多万年前,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文化遗址发现的大量的木炭、灰烬和燃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以及在比“北京猿人”稍早的周口店第13地点发现的灰层和烧骨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法国东南部马赛埃斯卡的山洞里发现100万年前的木炭、烧石、灰烬,以及地面上五处直径达90厘米的红烧土残迹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用火遗迹。原始人用火来照明从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原始人用火来烧烤使人类最终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原始人用火来取暖,使人不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并能够在寒冷的地区生活。可以说,当人们将火引入室内用于烧烤和取暖,就自然形成了围住火而生活的生存方式。由此而形成的以火炕与壁炉这对居室构件反映出了中西传统居室文化的差异性。

1 地域文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样式

炕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因此炕也是东北文化的象征。东北文化的主体是肃慎族系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的结果,同时兼收并蓄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在长期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东北文化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深度融合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一地区不同的民族,所以形成了不同风格形式的炕。朝鲜族室内普遍是一铺用砖坯或薄石板铺就的平炕,因此俗称“满屋炕”。东北地区汉族的居室,最常见的是南北两铺大炕,因此被称之为“对面炕”、“对炕”或“南北炕”。蒙古族定居的住房中,火炕则呈曲尺形,即南炕或北炕通常连着一条顺山西炕,因此被叫作“拐把炕”。[1]满族的炕是最具特色的。满族人以西为贵,以西为神圣,因此在西屋居室内环南、西、北三面墙砌成的连炕,因其于西端有两处折曲,故名“弯子炕”。

壁炉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其雏形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西方文明有着强烈的扩张意识。古罗马通过十字军东征,将西方文明带到了地中海东海岸的国家。15、16世纪欧洲向亚、非、美洲派出武装探险队,发现“新大陆”并建立殖民地,这一切给殖民地百姓带来了不幸,欧洲人开始对美洲等进行政治的控制,经济的剥削和掠夺,宗教和文化的渗透,大量殖民,使该大陆原住民的土地丧失,成为宗主国的殖民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消亡。正是由于西方文明的扩张性,使得壁炉遍及全世界,从而使壁炉的风格类型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分为:美式壁炉、英式壁炉、法式壁炉等,造型因此各异。美式壁炉简练、有力;英式壁炉华丽、大气;法式壁炉色彩柔和艳丽、崇尚自然,讲究曲线趣味、非对称法则。

2 审美文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装饰内容

中国北方的炕居装饰主要是炕围画。炕围画是中国北方农村围绕炕围装饰而产生的特有的艺术,透过炕围画,我们可以了解北方农村的风土人情、生活期望、生活禁忌等。炕围画的装饰图案,深受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儒家重视“礼”、“和”、“仁”的思想。道家美学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中国的这些传统美学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炕的装饰文化。刚开始,人们为了避免炕围墙皮脱落而在炕周围一定高度的墙上刷一层粉彩。随着艺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更多的装饰彩绘运用到炕围画中。炕围画题材十分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人物、花鸟、山水风景画这些题材,这些题材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人物画的取材大部分是历史故事。花鸟画是具有较强的象征寓意性,如“四君子”等。山水画大部分是亭台楼阁、高山飞瀑,还有以各地名胜为特点的风景画。炕围画有着宣传礼教、宣扬学贤行孝、传承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功能,也反映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西方的壁炉也体现着西方独特的审美文化。西方的传统审美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美学原则在于 “比例、均衡、和谐”,认为人体美就在于数的高度和谐。壁炉的与西方的古典建筑一样其尺度比例都是参照人体的比例与模数制定的,这与西方的审美原则是一致的。

同时,西方的历史的演变也影响着西方设计中的审美创造,从而形成了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等建筑风格。由于壁炉是西方建筑的室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显现出上述风格的特征。在文艺复兴早期,壁炉相当简单,没有任何装饰,只是一个依靠外墙式或房间中间的某个内墙的简单装置。到16世纪中叶,随着财富的积累和古典知识的广泛传播,设计趋向从相对简单的形式发展成日益繁琐的风格。古典的品质体现在壁炉上是装饰的越来越细致,文艺复兴式的细节开始出现,壁炉拱肩有盾牌、成对的蔓藤或者葡萄枝等雕刻,侧壁有古典的柱式。带镶嵌细工的木制、石制镶板载壁炉的装饰、墙面、镀金框架的使用,以及实用的装饰图案都强化了这一装饰风格。在17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壁炉中,断裂的山花、涡卷型托座、复杂精细的线脚、木刻的浮雕板以及女像柱都得以相对自由的运用,使壁炉极具特色。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壁炉在设计上,受欢迎的母题是贝壳,顶部的卷涡形模仿了阿拉伯式花式中最基本的S形C形顶部结构,其波状边缘时壁炉装饰的整个曲线得以补充完整,显示出一种奢华。简约的材质,精细的工艺,壁炉外框上的镀金画运用的漂亮色调,这个时期的壁炉显示出温婉繁琐的情调。

3 散热方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中国北方的炕是用土坯或砖头砌成的一种床。火炕由三个部分组成,生火口、炕体和烟囱,其中生火口是热源,炕体是散热部件,烟囱是排烟部件。在生火口生火取暖时,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炕体内部,加热炕体,使炕体表面温度升高,由炕体表面再向室内散热。由此可以看出,炕的上部是最为温暖的。从而也形成了中国北方人尚炕的生活方式。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喜欢在炕上休息、吃饭、聊天、下棋;孩子们喜欢在炕上读书写字玩游戏。

西方的壁炉是由壁炉架和壁炉芯、烟道组成的。壁炉架起到装饰作用。壁炉芯起到实用作用,烟道用于排气。通常情况下,通过在壁炉芯中燃烧来释放热量,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形式传递热量,从而达到加热物体或空间的效果。因此,壁炉旁是最为温暖的。莱特说“壁炉是一种象征,它意味着你有父亲和一群家人,它开敞,温暖,可以避难,可以去爱”。“围炉而聚”成了家庭建构的典型场景。在西方,无论是幼儿还是年长老人,当他们看见熊熊燃烧的壁炉的时候都喜欢聚集在火堆前,看书,聊天,聚会,都喜欢往火里扔柴火的温馨感觉。

4 结语

无论是炕还是壁炉,都体现了对火的使用,是对家庭有很大精神凝聚力的场所。但由于中西地域文化、审美美化和炕与壁炉散热方位的不同而显示出了中西居室文化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张驭寰.吉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 王晓椰,周宁,胡文荟.浅析传统东北炕文化[J].山西建筑,2010.

作者简介:吴敏(1981—),女,讲师,承担建筑艺术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室内设计艺术创作。

猜你喜欢
火炕壁炉差异
相似与差异
基于热效率的直洞式火炕烟道构造形式优化设计
基于Creo软件的石材欧式壁炉三维造型设计
更幸福的事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艺术火炕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冬捕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