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主义”画风在清代的发展

2016-12-14 22:31郑芳芳
艺术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陈洪绶高古人物画

摘 要:“变形主义”的画风产生于晚明,其影响的时间跨度涵盖了整个清代,代表性的画家以晚明初清的陈洪绶为始,以清末“海上三任”为终,在发展的过程中“变形主义”画风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关键调:“变形主义”;清代;遗民;阶段性;发展

一般而言,与既有的制度、思想、习俗相抵触的抵牾的,这些“别样”的常被视为“异端”,又称“怪异”,正如《论语》所述:“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而“怪异”正是明清“变形主义”画风的最显著的特征。

明中叶以来,早期启蒙思想出现萌芽,“心学”盛行,在其影响下尚“奇”之心成为社会必然的风尚,在这股风尚的影响和作用之下,美学启蒙中显现出一个重要特征——“怪异”,其本质是对封建礼教,理学的反判,宣扬人性。“变形主义”画风产生于晚明时期,在师法高古的同时,追求人物造型的奇古怪伟,在清代的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代表画家为明末清初的陈洪绶,清中期的扬州八怪中的金农、罗聘,及清后期“海上画派”中的“海上三任”。本文尝试以时间为主线,主要探讨“变形主义”在清代初期、中期、晚期的代表画家,发展演变及其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

1 清初期——高古奇伟

陈洪绶字章候,号老莲,善画人物,取法李公麟,晚年作品造型高古奇异,引陈传席观点:陈洪绶一生狂放,但以明清易代为界,前期的狂放与晚年狂放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明亡之前是一种不满于现实的狂放,这也是其追求仕进未果有一定的关系;明亡之后则是一种亡国遗黎即悲恨且自惭的狂放,显然这两种狂放的痛苦程度是不同的。[1]这种不同在其前后的作品中有着直观的体现,老莲中年时期的人物造型方劲雄健,用笔转折度强,到了晚年,造型比例较前期更为夸张,以圆胖、头大身短为主,用笔由方转圆,线条多为高古游丝描。

根据绘画题材的不同,笔者将陈老莲1644年之后的人物画作品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借古喻今的高士图,代表作品是《笼鹅图》《李白宴桃李园图》《归去来图》;第二类是文人聚会雅集图,如《问道图》《三处士图》;第三类是纵酒解愁、赏梅品研读书的避世人物形象,如《蕉林酌酒图》《授徒图》《醉吟图》《吟梅图》《高贤读书图》,天津艺术博物馆所藏《蕉林酌酒图》中人物造型头大身小,在芭蕉林下的石桌面前把盏自饮,神情苦闷;第四类是行乐图意味的肖像画,代表作品有《南生鲁四乐图》《何天章行乐图》等。

陈洪绶晚年作品中很难见到早年的刚性和强硬,作为清初遗民,其晚年惨淡的境遇不同于早年怀才不遇的心境,相比于早年的不满,更多是对于现实的心灰意冷。人物造型更加高古清奇,由早期的略为清癯转变为头大身短、圆胖为主。线条也由方折强劲变为圆细的高古游丝描,这样的对比可在相同题材的作品《蕉林酌酒图》和《阮修沽酒图》的对比中看到。

2 清中期——鬼怪文化

清代的变形人物画与明代一脉相承,从清中期的“扬州八怪”的人物画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变形特点。“扬州八怪”大多经历坎坷,寄情书画,鬻艺为生。

华喦与罗聘是扬州画家里受陈洪绶影响最大的两位画家,他们在汲取陈老莲的变形造型元素的基础上,所创作的人物画都鲜明地呈现出各自特色,他们的人物画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种为肖像画,如华喦的《自画像》(1727)轴,背景为粗简山水,肖像以白描淡彩绘制,人物主体突出,借荒僻山谷、流泉的静谧环境反映主人公的出世心绪和气质,诸如此类的肖像画多表现历史上的先贤名仕,雅集群像,在题材上深受陈洪绶的影响。《西园雅集图》是陈洪绶与华喦合作绘制的。罗聘的肖像画中的人物形象也以“变形”为主,如《冬心先生像》轴(无年款),画家将自己塑造成“疏须高额”的怪异外貌特征,结合古拙质朴的线条,传达出画家“癖古嗜奇”的气质。罗聘中年后大量学习陈洪绶作品,人物造型奇古,笔法工细。

华喦和罗聘两者的作品有个共同之处值得注意,即神怪题材作品的大量出现。清代初中期文坛涌现了大批的描述鬼怪的文学作品,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等,“在清代文网密织,士人思想受限于科举之途,研究限于朴学考据,义理无法阐发,玄托与鬼怪,谈鬼乱之风气大盛,在扬州画家所居的江南之地尤其如此;生活在民间的画家们与文学家们对这样的疾苦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而凶恶怪异的鬼神形象所影射的就是畸形扭曲的社会现实,变形主义的作画风格在时代背景不同的晚明时代与清代前期都找到了行世的时代土壤。”[2]如罗聘最重要的作品《鬼趣图》卷,据道光年间的学者吴修记载:先以纸素晕湿,后乃行墨设色,随笔所至,辄成幽怪之相,自饶别趣。《鬼趣图》卷的重要性不单纯因为技法的精湛,更多的是其具有的现实意义,画家笔下的鬼虽表面看来是“鬼”,但实则借鬼神形象来嘲讽世俗现实中的社会不平和官场黑暗。

3 清晚期影响——变形和写实主义并存

继扬州八怪中的华喦和罗聘之后,“变形主义”在清代的演变的重要代表人物要属“海上画派”的“三任”。

任熊作为“海上画派”的开派之组,以擅长人物画而得名,早年接触陈洪绶画作甚多,《海上墨林》谓其“画宗陈老莲,人物、花卉、山水结构奇古,画神仙、道佛,别具匠心”。任薰的人物画秉承父兄,同时也取法陈洪绶,造型略显夸张,作品既有陈洪绶高古奇异的风貌,又有“海上画派”雅俗共赏的特点,画作中人物神态肃穆,面部夸张,衣纹飘逸,用笔细圆。如《麻姑献寿图》轴,人物姿态古媚,面相上狭下丰,同陈洪绶一样,注重线造型的金石味,画面装饰性强,设色古艳。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作画题材范围大,任伯年重视继承传统的同时吸收了西洋绘画技法,其夸张奇伟的人物画师法陈老莲,线条钉头鼠尾,方折顿挫,在许多作品中可以窥见陈洪绶中期作品的影响。在其人物画作中可以看到“变形主义”和“写实主义”并存的这一特征。

“海上画派”的画家大多来自民间,在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画作的交易买卖可以说相比于清初、中期更加频繁,近代上海成为继扬州之后更繁华的书画艺术市场,绘画在满足于画家的内心需求的同时要符合大众的审美,因而“海派画家”的画作多都具有“中西融合”和“雅俗共赏”的特征。

4 结语

明中叶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心学”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潮涌现,在审美和艺术上出现了“怪异”美学,并且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在美术上,陈洪绶作为“变形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其“高古奇伟”的人物画在明清易代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一个时代的映射,更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清代的“变形主义”的发展。由陈洪绶至“扬州画派”再到“海上三任”,从初期的“尚古求奇”到中期的“怪诞鬼怪”再到后期的“中西融合”“雅俗共赏”,可以看见“变形主义”在清代的演变过程是一脉相承的,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这与时代背景的变化不无关系,“变形主义”作为一个特殊的画风的影响是久远的。

参考文献:

[1] 陈传席.陈洪绶[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2.

[2] 郑芳芳.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学位论文,2012:51.

[3] 单国强.明清美术·明清至近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吴伯娅.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5] 洪惠镇.中西绘画比较[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6] 陈世宁.中西绘画形神观比较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陈洪绶高古人物画
明 陈洪绶 仕女图轴
高古奇骇
——陈洪绶书画作品展
陈洪绶绘画的“四美”特征
乐高古古治的冒险之旅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在幽深与高古中追寻中和之美——读段朝林中国画作品有感
高古清雅 气韵雄健——评何健新的书法与国画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