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在戏曲演唱中的运用

2016-12-14 21:46王俪霏
艺术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

摘 要:民族声乐演唱体现着民族的欣赏习惯及审美观念,极具质朴感与亲切感,与民族的气质与情感息息相关,生命力及凝聚力极强。民族声乐艺术的完美呈现,演唱者自身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其要严格掌握呼吸及气息,强调发声共鸣,咬字吐字清晰,演唱风格极具民族独特性,以良好的发声方法与技巧来确保民族声乐的完美呈现。民族声乐经历了数百年的时代变迁,传统民族声乐审美意识因社会不同而被改进,当代人们对传统文化、传统声乐文化并不热衷,而民族声乐演唱及其风格更不关注。戏曲唱法中有着诸多中国传统歌唱技巧与风格,因此探讨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在戏曲演唱中的运用,对中国戏曲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大推动作用。本文浅谈了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在戏曲演唱中的运用,提出了实用性应用策略,为我国戏曲演唱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民族声乐;发声方法;戏曲演唱

戏曲唱腔艺术与角色、演员、剧种息息相关,为艺术完美呈现的生命,掌握民族声乐发声特点,分析民族声乐及戏曲唱腔存在的共性及其个性,对戏曲演唱而言非常重要。戏曲演唱者要深层掌握民族声乐发声方法与自身唱腔的实际情况,不断学习和继承传统戏曲演唱唱腔,并汲取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基于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戏曲演唱唱腔创新与改进,从而促使中国戏曲走向世界。因此,探讨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在戏曲演唱中的运用,对中国戏曲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1 中国民族声乐技巧

1.1 中国民族声乐技巧发展背景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已发展形成了极具自身独特演唱风格的民族艺术,其亦具备相应的文化特色,发声、吐字、行腔均有所发展。现代民族声乐演唱声音更为圆润,极具穿透力,音域亦被合理拓展,吐字行腔更为饱满,民族声乐汲取西方美声唱法得以飞速发展,但传统声乐、传统戏曲演唱方法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现实意义。[1]呼吸、位置、共鸣、吐字行腔、润腔等发声技巧均是现代民族声乐持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民族声乐演唱者演唱评价标准均是基于传统声乐、传统戏曲声乐的各方面技术及审美要求而产生的,比如声音的甜、脆、圆、润、水等标准,亦或者是吐字行腔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强调吐字务必清晰,且收声要准确无误的归韵,腔体亦应饱满圆润,发出的声音要极具情感与韵味,表演则是手、眼、身、法、步等方面标准,这些评价标准均体现着民族声乐及传统声乐、传统戏曲演唱方法的融合与继承。比如彭丽媛的演唱,其以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为基础,汲取了西方美声唱法,并将其融合成了极具特色的演唱艺术;或是吴碧霞的发声方法,她亦是基于传统发声方法发展自己的演唱艺术特色。这是传承与发展创新,两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使得民族声乐演唱方法持续完善,相关体系亦逐渐成熟。[2]我国56个民族均有其各自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符号亦是多彩多样,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而形成各自特有的音乐文化风格与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得民族声乐被不断创新,而这亦是民族声乐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声乐演唱方式为民族声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1.2 中国民族声乐与戏曲演唱的关系

民族文化均有着各自独特的地域性特色,国家文化发展亦极具地域特性,应符合国家的传统文化特色,若非如此,则扼杀了国家民族性及国家性,此类文化发展会到处受制。民族文化的传统应合理控制承袭传统与创新传统,我国戏曲艺术现已发展了800年,历经各个时代的文明变迁,以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发展、传承,并形成了特有的声乐艺术传统。[3]戏曲可演唱诗经、楚辞与元曲,其极具说唱技巧与风格,新时代的戏曲发展注重不同种类戏曲优势与技巧的借鉴,将自身特点与各家精髓充分融合,确保戏曲不断发展,比如京剧可谓是传统戏曲声乐艺术演唱方法的综合,为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高度。当代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术及艺术发展、创新,均是基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比如《白毛女》,该剧为我国第一部自主创作、演唱的歌剧,其间包括了众多民族演唱家不同的演唱方法及艺术风格。随着世界文化的飞速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亦进一步提升,但这与我国民族文化差异不符。[4]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发展、创新,各民族都是基于中华民族大国情下,继承、发展、创新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也是我国文化丰富多彩的关键,音乐文化亦与民族色彩息息相关。民族声乐主要是以歌唱形态存在的音乐艺术,人的声音是音乐信息的载体,它传递着各民族的思想与情感。我国各民族所处环境均是不同的,其所用的语言、语调亦是不同的,生活习惯与民族风尚亦不相同,民族声乐旋律调式及其吐字行腔、韵味情调、情感表达、风格均是不同的,各民族均有其独特的声乐艺术形式及演唱风格。

2 民族声乐发声方法

2.1 呼吸、气息

演唱者唱歌之前要调气,唱歌时呼吸最为关键,良好稳定的呼吸为歌唱的基础。民族声乐发声方法注重呼吸训练,要确保演唱者吸气、呼气肌肉群得以充分锻炼,从而形成条件反射,演唱者想唱歌时,张口的瞬间气息则已经做好准备,且气息控制良好稳定。[5]气息运用强调声与气的统一协调,气与声要相互平衡。唱高音时要将气适当下拉,低音时则要稍微提气;保证声音强气处理合理,弱气稳定顺畅,并且要柔。演唱不同风格、情感、速度的歌曲要采用不同的用气方法,演唱者要合理的切换柔、刚、轻巧,许多民歌演唱并不需要美声唱法类似的发声,不需要吸很深的气,亦或者是支点拉的过低,演唱者用气时的后腰肌向下、向后座劲不可过大,心理所想象的气息轮圈不可过大,气息向上、向外输送时,口子要尽可能小,控制其更为集中,类似于消防龙头的身大嘴小,保证发出的声音轻柔、透亮并集中。演唱者要不断加强呼吸基本功训练,保证每天进行10分钟的呼吸练习。[6]

2.2 发声、共鸣

以发声生理学原理而言,人体嗓音音域中最为自然且容易发出声音的音区是人们说话的一般音区,而此音区在声乐上被称为自然声区,亦称为中间声区。发声应基于稳定的歌唱状态下改善、发展嗓音,从而有效提高演唱者自身的歌唱功能。[7]强化歌唱者歌唱能力的途径为:第一,学习歌唱时要不断克服和控制特殊困难,通常歌唱时参与发声的器官均来自人体内,人都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除过局部暴露于体外的器官,歌唱发声时是人体大脑直接支配的,剩下的器官则均是以科学锻炼才能实现间接控制生理功能的目的。通常人们发现歌唱发声不足时,若要即刻改变是不可行的。歌唱器官为人体有机组成的重要器官,其均会受到人体生理、心理上不良情绪的影响。如果人体其他器官与部位生病了,嗓音亦会受到影响,且感到不舒服,演唱者的情绪不稳定时亦会严重影响发声感觉;第二,练声发声可有效培养演唱者的鉴别能力,演唱者可快速鉴别各种歌声,并能够合理指导歌唱训练,人都可发出不同感觉、时质的声音,但何种声音是科学合理的,有又何种感觉是正确的,初学者对此均是非常模糊的。演唱者要反复地进行声音锻炼,于磨练中积极培养演唱者的个人听觉能力,其与歌唱音色息息相关,尤其是演唱者音色的不断变化,稳定良好的共鸣感对歌唱十分关键,亦或者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因素。歌唱共鸣腔体类似于同管乐,像是管状腔体振动,比如小号、小提琴等,没有铜管的号身,没有琴身的小提琴,吹拉时发出的声音既小又难听,而这于歌唱者而言,歌唱者应充分打开腔体,并让声音穿过腔体引起振动共鸣,从而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且此种声音极具穿透力;第三,追求动听优美的声音时,演唱者要用心感受共鸣器官活动状态,再寻找相对应的共鸣部位及声音特征,体验其不同的感觉,且以自己的心理感觉确定共鸣大小、能力、活力、音色、运动方向、距离等,并分析是否合理。[8]以声区和可唱音高的不同,将声区分为头声区、中声区与胸声区,这三个共鸣区使用均是根据相应比重变化和移动的,但仅以头腔共鸣或者是其他共鸣,则不符合人体乐器发声歌唱音响及共鸣原则。人的腔体共鸣感觉均是不同的:鼻咽腔共鸣运用时,鼻咽腔共鸣多用于中高声区,是于鼻咽空间中产生相应的振动,鼻咽腔共振的同时,人的鼻梁上端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振动感觉。鼻咽腔共鸣感觉体验时,演唱者要尽可能展开鼻翼与鼻腔,确保自己的鼻腔通畅,鼻子吸气时的鼻咽会有凉风;口烟腔共鸣运用时,口烟腔共鸣运用于中声区,在人的口烟腔空间中产生振动,共振的同时会感到声音饱满圆润;喉咽腔共鸣感觉运用时,此共鸣是运用于中低声区,共鸣时演唱者需要深气息,并以此支持自己的下喉咽通向上下腔体中,同时产生相应的振动。[9]产生共鸣的同时会感受到显著的咽喉顺畅与松弛感;胸腔共鸣运用时,胸腔共鸣多用于低声区,于胸腔中产生自然韵胸声共鸣,歌唱者可感受到自己的胸部嗡嗡响,并感受到显著的胸部振动。

2.3 咬字吐字

民族唱法强调字正腔圆、以字行腔、腔随字走,歌唱时咬字吐字发音非常关键,咬字是以语言中可产生声母的器官实现,包括喉、舌、齿、牙、唇等,这为五音。发音均是以这五音实现的,把单字声母咬为不同形成,而咬字是以声母实现。如果声母咬准之后,则要以开、齐、撮、合的口型着力,把单字韵母清晰吐出,吐字是于韵母送出着力。歌唱时的咬字吐字务必清晰准确,歌唱者要充分掌握语言规律性。民族唱法咬字方法注重汉字发音规律与特点,其强调横咬字、宽前咬字、靠前咬字,口腔前端动作多、幅度大、力度强,从而产生咽部共鸣空间横向感,共鸣高频泛音多且声音洪亮。

2.4 演唱风格

演唱风格为歌曲作品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演唱艺术风格高度统一,强调作品演唱风格的独特性,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地域风情均不同,其演唱内容亦是不同的,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亦丰富多彩。民族声乐演唱中要充分掌握作品演唱风格,全面了解原作品风格,并分析风格形成的各方面因素。演唱者要全面了解作品风格特点,充分掌握作品的韵味,从而将作品风格充分表现,准确无误的表达作品风格,将作品的时代特征及民族特征充分呈现。将自己的演唱风格与作品充分融合。中国民族声乐均是以中国语言而发展的,强调吐字、行腔韵味的重要性,并注重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作品的艺术风格。

3 民族声乐发生方法在戏曲演唱中的运用

3.1 歌唱的呼吸

戏曲歌唱者应以腹部呼吸支持歌唱力度,但歌唱者的气息极易向上走,从而导致气息上浮且呼吸浅,若演唱高音时会出现挤、卡、喊。戏曲演唱时演唱者可用小腹呼吸,并找出正确的呼吸支撑点,实现更好的呼吸深度,确保作品完美呈现。戏曲演唱者用小腹吸气,再以后腰对其进行适当的支撑,产生向下用力的感觉,保证自己的气息不会游走于胸部,实现深呼吸的目的,相关动作完成后,演唱者自己的腰围会出现扩张的感觉,这时产生的气息可支持深呼吸,此种深呼吸亦可称为低支点。

3.2 歌唱的位置

歌唱的位置对戏曲呈现十分关键,演唱者要不断进行哼鸣练习,而哼鸣位置即是歌唱的位置。声音于高位置时,应以头腔进行共鸣;哼鸣练习可让演唱者快速确定头腔共鸣,这亦是演唱者常用的训练方式,其可合理提高演唱者的声音,使其声音处于高位置,从而感受头腔共鸣感觉与气息,让声音及歌唱合理配合。正确合理的哼鸣方式是要抬起上颌,之后再把后鼻腔吸开并实现撑空,以气息低支点于撑空后鼻腔后,所哼出的声音为高位置,演唱者哼唱时均是于气息之上实现的,很多时候哼唱时的嘴唇会出现发麻的感觉,这则说明哼出的气息并不在后鼻腔中,是在演唱者的口腔里。哼鸣时可将嘴巴张开,亦或者是进行咀嚼,若哼鸣时做这些动作,且发出的声音无变化,则说明哼鸣是正确状态。歌唱声音及咬字均应置于哼鸣位置中,不可将声音往外唱,务必于哼鸣位置唱出,确保共鸣正确,这时声音亦被集中于一个位置。咬字亦应咬于该位置,但不可用嘴咬,嘴咬字结果会影响发出的声音,且演唱者自身的气、声、字的集中难度大,整体发声不协调。演唱者训练时,要逐字长期练习,将每个字、每一句合理串起来,并集中于一个位置,而这则是正确的哼鸣位置。我国民族声乐发生方法对戏曲演唱有着很大作用,戏曲与民族声乐演唱可有效结合,其具备相应的共性,均离不开演唱者自身气息的支持,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共鸣腔体,戏曲演唱者应将剧情更丰富的表达,演唱要以科学合理的发声方法,强调戏曲演唱声情并茂,引起观众的共鸣。

3.3 剧种地方性

戏曲剧种可达360多中,不同的剧种具备不同的地域性,比如方言区别与四声区别,这时则脱离声音咬字位置统一性,从而充分呈现不同地方的剧种韵味。戏曲演唱者学习地方戏剧时,应深入研究诸多戏曲名家的演唱。根据地域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发声方法,比如河北梆子,其腔调高亢激昂,气息运用时要置于更低的地方,且后鼻腔尽可能开大,可以说与民族唱法非常类似的为京剧,演唱者演唱京剧时,笑肌尽可能多,咬字及声音应严格统一,将其保持于哼鸣位置。民族声乐唱法及戏曲演唱独立交融、相辅相成、互相借鉴,我国各剧种唱腔都借鉴了民族声乐发声方法,戏曲唱腔亦发展的丰富多彩,演唱水平亦随之得以提升。

4 结语

民族声乐与戏曲唱腔共存共荣,以民族声乐发声方法演唱戏曲,可促进中国戏曲演唱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声乐审美意识因社会不同而被改进,当代戏曲唱法中有着诸多中国传统歌唱技巧与风格,戏曲演唱者要深层掌握民族声乐发声方法与自身唱腔的实际情况,不断学习和继承传统戏曲演唱唱腔,并汲取民族声乐发声方法,不断创新戏曲演唱唱腔,从而促使中国戏曲走向世界。本文对中国民族声乐技巧进行了简述,探讨了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分析了民族声乐发生方法在戏曲演唱中的运用,为我国戏曲演唱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台慧.论民族声乐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J].音乐时空,2014(03).

[2] 章莉.试论民族声乐与戏曲的“四同五异”[J].四川戏剧,2014(02).

[3] 石春轩子.回归本真——论当代民族声乐对戏曲、曲艺的继承和借鉴[J].中国音乐,2015(03).

[4] 王瑢.京剧与民族声乐的发声共鸣比较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11).

[5] 胡晓.京剧表演技巧在当代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借鉴与应用[J].北方音乐,2015(01).

[6] 徐玉兰.寻觅民族声乐中的“河南味”——试论豫剧唱腔对民族声乐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3(06).

[7] 李静.现代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的比较研究[J].大舞台,2014(07).

[8] 史沙利.试论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5(08).

[9] 陈莅菡.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表演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4(07).

作者简介:王俪霏(1977—),山东青岛人,硕士,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国家一级演员,民族声乐演员,研究方向:中国民族声乐教育。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
浅谈东北民歌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在“土”“洋”之争中腾飞的中国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