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洋”之争中腾飞的中国民族声乐

2016-11-29 10:24张雪敏
艺术评鉴 2016年15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

张雪敏

摘要:我国的民族声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同时期曾出现过多次繁荣,《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出现的“土”“洋”之争,对我国声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民族声乐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的发声,建立了真正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学派,改革开放后又起步腾飞达到辉煌。

关键词:“土”“洋”之争 民族声乐 土嗓子 洋嗓子

中图分类号:J6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078-02

中国的民族声乐有着数千年的长期积累,历史悠久,一脉相承。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文化得到不断发展,曾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的盛况,近代伴随清王朝的衰落也出现过停滞不前的状态,改革开放后又起步腾飞达到辉煌。这其中有很多现象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其中,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在声乐领域里掀起的一场关于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之间的大讨论、大争鸣,对中国声乐的发展影响巨大,至今仍需音乐界认真思考与研究。

一、“土”“洋”之争

“土”“洋”之争,即声乐领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逐步显现,五十年代达到高潮,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断的,至今仍需音乐界认真思考的,关于声乐领域里的民族唱法即“土嗓子”与西洋唱法即“洋嗓子”之间的大讨论。其实质是中西音乐关系在声乐艺术中的集中反映,其中涉及到如何继承中外声乐文化遗产,中西唱法的科学性,声乐艺术的民族性,是创建新的中国唱法和民族声乐学派等声乐的根本问题。

1.“土”“洋”之争的根源——中西(新旧)音乐文化、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历史上记载过多次,明朝意大利人利玛窦,德国人汤若望,清朝葡萄牙人徐日升、意大利人德里格、法国人白晋等,都曾在中国传播过西方音乐文化,但他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交流规模和实际影响都不大,更谈不上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冲击。

二十世纪初,以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为代表的一批留日爱国志士,以日本和欧洲广泛流行的曲调填写新词,编成新歌,创办音乐杂志等活动,运用“学堂乐歌”的形式作为启蒙运动的工具,开始了西洋音乐在中国的实践和传播,梁启超曾对此给予热情的介绍和鼓吹。萧友梅、黄自等一批留学归国人士的专业音乐教学、创作活动,则又让西洋音乐更广泛的传播开来。从此中西音乐思想、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就不断发生。随着对西洋音乐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西洋音乐和传统音乐的关系的认知也更加理性。对西洋音乐不再全盘照搬,对传统音乐也不再是一味的批判。

这些思潮是中、西两种音乐文化在整体上发生全面的碰撞与交汇的结果。这次碰撞与交汇是中国音乐在没有准备、被逼迫的状态下发生的,中国音乐被撞得头破血流,但也从中悟出“借鉴西乐,改造国乐,创造中国新音乐”(学习西乐,改良旧乐,创造新乐)的道理,并踏上了这条充满荆棘、坎坷曲折之路。

2.“土”“洋”之争的爆发

这场主要集中在声乐界的争论,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就已经埋下了种子。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院建立,声乐教学基本采用的是西洋模式,西洋美声唱法开始在中国传播。然而,当时的大众并不认可和接受这种唱法,即使一些音乐界的人士也不能认同,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就有人讥讽西洋唱法“像打摆子”“吐字不清”“像牛叫”“口里含着橄榄”等等;而西洋唱法则认为民族唱法不科学,没有训练方法,声音不能持久(倒嗓),不能唱高音等。当时由于时局的原因,两者的交流并不多,即使有冲突,影响也有限。

伴随着八年抗战,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和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的蓬勃开展。在陕北革命根据地,秧歌发展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革命文艺运动,在此背景下新歌剧《白毛女》应运而生。在演唱新歌剧的过程中,演唱风格问题日益突出,“土嗓子”与“洋嗓子”的争论不断升级,矛盾越来越突出。1949年底,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就唱法问题,在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下设“音乐问题通讯部”,并在《新音乐》9卷2期和《人民音乐》1卷4期(1950.6.12)上以“笔谈”的形式发动“唱法问题讨论”,吸引到作曲家、理论家、歌唱演员、戏曲演员、声乐教师等音乐界大批人士参与到讨论中来,各种观点纷纷亮相,两种意见各执一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如:

“‘洋嗓子是用科学的方法训练的,方法是科学化的,并可以说明所用方法的理由。‘土嗓子是嗓子不大需要训练,仅凭天然的声音尽量发扬出来就可以了。” ①

——郞毓秀

“关于‘土唱法的科学不科学的问题,欧阳予倩先生认为‘土唱法没有系统的训练方法,不美;而西洋唱法有其科学的地方,是美的,但我以为科学不科学,美与不美,是要看它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来决定的,科学的东西,只有是它结合了实际时,才能说是‘科学的……”②

——汤雪耕

“民间唱法,在练声里把练习道白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是值得我们只晓得西洋一套‘美声的同志重视和学习的。”③

——叶素

“练声方法没有系统,各人自成一系,并且常常对不同的对象施用同一的训练方法,或施以不顾生理重要条件的封建式的保守的强迫方法。因之,在效果上就不可能有更多的歌唱家出现。”③

——石根

“无论是民间艺人也好,唱山歌的歌手也好,都是直着嗓子喊的。”③

——武英

“‘土嗓子不够科学化,如冬天伏在冰上练,对着大风练,对着尿坑练,把脚提到头上练,练到嗓子出血来,这些都是摧残声音器官健康的错误方法。”③

——罗耀国

“洋嗓子——科学、美化、洪亮、持续、听得远、省力、不哑嗓是利用人身全部共鸣。俣难练,缺点是工农兵接受不了,形成矛盾。” ④

—— 亓堯

从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围绕着关于两种唱法问题,声乐艺术的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问题,建立中国的民族声乐学派问题,歌唱中的发声、咬字、风格问题,音乐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等问题。举办了数十场各种名样的研讨会,共发表论文近百篇。充分暴露了当时声乐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不但引起音乐界的广泛观注,也引起了最高领袖毛主席的注意,毛主席在1956年“全国音乐周”接见部分音乐工作者时,就音乐的中西关系、古今关系发表了重要谈话,对中国音乐的前进方向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随着讨论的纵深发展,一种比较公允、客观的意见逐渐明晰:两种唱法,各有所长,各有不足,不可能用一方取代另一方,只有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才能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与丰富新音乐艺术。

声乐界待续了二十多年的“土”“洋”之争,对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中国的民族声乐学派的建立。1961年,文化部在教育工作方案中,将五十年代部分音乐院校中设置的“民间演唱专业”正式改为“民族声乐专业”。王品素、汤雪耕、白秉权等声乐教育家积极探索和实践,培养出了才旦卓玛、何纪光、吴雁泽、李双江、韩延文等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正如周晓燕教授所说“土洋两种唱法就是这样在争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改进、提高。”⑤

二、争论后的腾飞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一度被“文革”重挫的声乐艺术再次复苏,并焕发出勃勃生机。改革开放三十年,声乐艺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齐头并进,中国的艺术歌曲、抒情歌曲在创作和演唱方面,无论是作品创作之多,演唱水平之高,题材之广泛,形式之多样,还是理论水平发展,声乐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土”“洋”之争中,我们学到了欧洲传统唱法的整体歌唱、整体共鸣、混合均匀、统一的声区,得到了松、通、圆润的歌声,得到了清晰的歌唱语言以及音量、音色的可控制、可变化的能力,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歌唱家,如胡晓平、梁宁、范竞马、戴玉强、迪里拜尔等。他们不仅能唱好地地道道的外国歌曲,在世界级的声乐比赛中获得大奖;在世界舞台上演唱外国歌剧,水平达到了大师级的水平;也能唱好我们自己民族风格的作品,他们演唱的中国作品,同样具有中国行腔韵味、中国气质和中国语言的美感,在吸取西方声乐精华,声情并茂地演唱中国歌曲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在“土”“洋”之争中逐步建立,在“文化大革命”中曲折前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演唱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实现了几代音乐人建立中国声乐学派的梦想。民族声乐吸取西洋唱法之精华,结合本民族特点,不仅总结出了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出纯净、明亮、圆润、柔和、通透、有共鸣的声音,而且保持了自己原有的吐字清晰,声音纯净明亮的特点,更追求字正腔圆、以字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演唱,充分体现出它的时代气息和民族风格,形成特有的艺术个性和色彩。教学方面,中国民族声乐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和教育基地,全国现有九所音乐学院和很多的综合院校都开设有民族声乐专业,尤其以中国音乐学院金铁霖教授的教学突出,金教授坚持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了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七字标准:“声、情、字、味、表、养、象”,培养出彭丽媛、张也、宋祖英等大量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注释:

①郞毓秀:《谈谈“洋嗓子”问题》,《人民音乐》,1950年第4期。

②汤雪耕:《“唱法”问题座谈会发言摘录》,《人民音乐》,1950年第4期。

③罗耀国:《“唱法问题”笔谈第一次总结》,《人民音乐》,1950年第4期。

④亓堯:《关于“唱法问题”——华东军事政治大学文艺系座谈会总结提纲》,《人民音乐》,1950年第4期。

⑤陈荃有,杨旭:《乐苑秋实——中国著名音乐家访谈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页。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
浅谈东北民歌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