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灵萍+赵炜民
【摘 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生成和发展,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民歌等基础之上,后来大胆借鉴了西洋唱法,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呈现出 “多元化”的特点。高校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肩负着培养优秀民族声乐人才的重任。本文从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形成的原因、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现状、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途径等方面,对当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88-02
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态。由于中华民族是多民族构成的大家庭,其民族语言、文化、审美取向等丰繁多样,后又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多元融合的艺术形态。加强民族声乐教育与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对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必须顺应时代步伐和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推动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充分承担和发挥好艺术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一、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形成的原因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问题需从文化、现实、历史等方面进行审视,理清思路、探讨发展,才能进一步处理好继承、发展与借鉴的关系。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生成、发展和演变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民歌、戏曲、说唱等多种元素的基础之上,后又借鉴了西洋唱法的精髓,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当今的中国民族声乐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一)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历史条件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各地域、各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经历和积累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民歌、说唱、戏曲等形式的中国传统声乐,受各个历史时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种类丰富、风格各异、形式繁多,成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主要基础之一。也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民族多样性因素
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仅已知现存的300多个传统戏曲和曲艺品种,音乐风格和演唱方法就非常丰富。至于各地域、各民族的原生态民歌,更是争奇斗艳、数量浩如翰海,演唱技巧也是千差万别。凡此种种,无疑都是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资源。这些传统音乐艺术品种,从文化内涵、发声技巧、形体表演等方面,无不彰显出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极大的多样性、丰富性,是形成当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
(三)世界文化格局的多元化发展影响
人类文化从碰撞、争议到交流、融合,是一个必然而又漫长的过程,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世界全球化发展,各地区、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加快、加深。在此格局的影响下,中国民族唱法又更深层次地借鉴了西洋唱法的精髓。中国民族唱法对西洋唱法的借鉴与吸收,是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中国民族声乐更好走向世界的需要。那么,在这一过程中,用“中西结合”、“和谐兼容”的积极态度促使我国民族声乐得以更好发展。传统性与融合性,既是先进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发展特征,又可视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追求。既保持和发展了中华声乐文化的本质,又吸取了世界先进声乐文化的营养。
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很多音乐界人士乃至广大的人民群众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提出了质疑,认为本应该风格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唱法,丢失了风格特性而趋于“标准化”,显得单一和单调,很多观众反映“千人一面,万人一声”,主要是声音的共性多了,个性少了。
高校声乐教学是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主要途径。中国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到目前仍没有形成系统科学完备的、符合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教学体系和具有权威性的教材。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在演唱训练方法和作品风格的把握上,没有很好把握“以我为主,为我服务”的方针。教学团队主要是各专业院校培养的声乐教师或海外归来的声乐专家,他们更多是接受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理念和练习方式,而较少接触原汁原味的民族声乐传统艺术,由于审美价值和对民族音乐文化缺乏了解,一直以来多以单纯的学院派美声唱法指导民族声乐学习,丢弃了民族本身的元素,导致民族声乐演唱失去其民族风格、民族唱腔、民族特征,从而出现了民族声乐演唱“千人一面、万人一声”的现象。虽然这些说法有些偏颇,但对专业民族声乐教学的观念、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现状,我们必须进行反思。
三、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途径
高校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根据我国当代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也必然走多元化发展道路。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多样性规律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趋势,更是从我国广大观众的审美实际需要出发。
(一)转变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观念
思想观念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因素。提高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水平和完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开始。学校应从过去单一的西方声乐文化视野走向多元发展的道路,积极探寻传统与现在、西方与民族的内在联系,不但要继承中国传统演唱技巧中合理、科学的成分,还要善于借鉴世界科学的声乐演唱技巧,从而深层次提高和转变高校声乐专业师生的民族声乐文化修养、观念。
传统性与融合性,既是先进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又可视为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追求。既保持了中华民族声乐文化的本质,又吸取和借鉴了世界先进声乐文化的营养。所以说,只有坚持以我为中心的继承和发展,再融合世界声乐文化的精华提纯,并且让二者保持相应科学的距离,才会使中国民族声乐文化永放光彩。
(二)继承我国的传统声乐文化元素
上述提到,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在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方面,应该继承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元素,让专业音乐院校的师生掌握真正的传统声乐技巧,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方法。只要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嗓音特点、演唱能力,选择适合的民族声乐作品,就能培养出艺术个性独特、受广大人民欢迎的民族声乐人才。
原生态民歌是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鲜明特点之一,新时期、新形势下提高和推进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水平,仍然要建立在继承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尤其是注意学习和研究其音乐艺术特点与演唱技能技巧等,这对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意义重大。高校在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积极寻找和聘请原生态歌手作为教学导师,开设具有民族声乐风格特色、演唱技术的教学科目,这样不仅可以完善和充实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特点,而且还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力度。
(三)坚持民族声乐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多元化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教学,营造良好、科学的学习氛围。以民族声乐专业教师为教学主力的同时,可以聘请民间歌手、民间曲艺表演家、民间艺人为实践导师,在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表演、唱腔、风格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在接受科学发声方法的同时,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各种元素,这样会达到技术技巧与风格特点、个性与共性并举的良好民族声乐教学氛围,更有利于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的种类以及形式、内容可以说非常丰富,单靠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学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完善教材内容并且配置相应的音像设备、音频和视频资料,在教学时可以对各种演唱风格进行更加详细地对比和赏析,为学生起到示范教学的作用。
(四)完善高校民族声乐声部体系及加强声部作品的创作
美声唱法的声部划分体系,在全世界声乐领域中是最完善的。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人声色彩的丰富性,刻画出舞台上一个个完美的人物形象,对于西洋歌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来说,似乎只有男高音和女高音之分,缺乏声部的丰富性和色彩对比的完整性。所以说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应该进一步完善其声部体系划分,积极创作适合各个声部特点的作品,这样既符合不同声部音色特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又可以满足广大群众审美需要的多样性,并且会极大推动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对于角色人物的深度刻画和人物性格的细腻描写,会更加完善和促进我国民族歌剧创作向精品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在当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下,我们一方面要保护传统的艺术理念,另一方面要打破雅俗之分,使我国民族声乐进一步向“多元风格”发展。高校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主要平台,应该适时构建和完善多元化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注重对民族元素的保留,坚持将民族声乐的发展与时代潮流相配合,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受社会欢迎的民族声乐人才,继续推动我国声乐艺术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料注译(上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3]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4]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上册)[M].香港:香港友联出版社,1974.
[5]王岩.中西方音乐史知识点问答[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6]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吴灵萍,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声乐专业教学和理论研究。
第二作者:赵炜民,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专业教学和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