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非音乐文化交流的反思

2016-12-14 19:49汪静一陈杭瑞
艺术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反思交流

汪静一 陈杭瑞

摘 要: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中非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音乐文化领域的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本文将总结建国以来对非洲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不同时期的演出学术交流所呈现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最后指出在文献研究及实践交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客观评述及反思,旨在促进当代中非音乐文化交流繁荣发展。

关键词:中非音乐;交流;反思

1 研究成果所呈现的特点

1.1 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尤其21世纪以来15年里研究成果激增

据统计,自建国以来近10年来,国内对非洲音乐的文献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期,并无相关理论研究论文的发表,而自1963年

发表的第一篇研究论文以来,近50年间共有论文181篇,而2000年至今产出论文146篇,增长率达到16.3倍,研究成果占总量的81%。而本文所统计数据截至至知网上2015年9月之前发表的成果,加之有尚未统计到的,故而文献的数量发展还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1.2 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发展,侧重不同

建国初期的学者只是聚焦于革命歌曲、非洲传统乐器的简单普及介绍以及翻译国外学者对非洲音乐的研究著作。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研究非洲音乐的视角更加开阔,在非洲音乐不同方面的研究中都颇有成果,其中乐器与器乐的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进入21世纪以来,除了在音乐概览、乐器与器乐以及歌舞音乐方面文献数量有大幅增长外,还在音乐作品分析以及音乐与其他领域的联系研究上有零的突破,在不同学科的视角下探讨非洲音乐。

在研究范围方面,对非洲音乐的研究从起初仅关注个别非洲国家的音乐文化到之后逐渐研究更大的非洲领域上的音乐文化,将北非、南非、东非、西非等囊括其中。在充分研究非洲本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还能将非洲音乐与其他民族音乐进行对比研究。

2 演出学术交流所呈现的特点

2.1 中非演出交流日益频繁,完成从单纯政治演出到官方演出和民间交流相结合的转变

建国初以官方交流演出为主,其中东方歌舞团的交流演出为代表。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当时外交政策下的文化交流产物,有着较强的政治目的。自2000年以来,官方交流日益紧密。从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成功举办以来,中国已与非洲各国共签订了65个文化协定,已执行文化交流计划151个。中国同非洲国家的表演艺术团互访达数百起,上万人次。由此可见官方演出交流十分频繁。

此外,中非民间音乐文化交流的开端也从2000年开始,除民间中非文化交流组织开展了大大小小频繁的艺术交流活动论坛之外,还有中非人民自发的音乐交流,不胜枚举。如非洲歌手玛丽亚在背景举行个人演唱会,聚集在广州的非洲音乐家团体,他们往往自发来到中国,从事其他工作同时又是音乐家,是中非民间音乐文化交流最普遍且具有代表性的群体。

2.2 演出交流内容逐渐融合中国地方民族特色

中国赴非洲的文艺演出团参与省市之多、出访艺术团演出水准之高、表演形式之丰富,与以前相比都有较大提升。并且由早期的国家歌舞团出访为主转变为加入了地方艺术团的出访交流,为非洲带去了更具民族特色,种类多样的中国音乐文化。如2008年云南艺术团、北京华夏民族乐团、福建艺术团携“闽江韵”赴非访演、2014年西藏艺术团赴非访演。这些带有民族特色的交流演出将更具本土化的中国音乐艺术带去了非洲,向非洲展示了包含多种民族音乐文化,内涵丰富的中国音乐。

2.3 学术交流有更多专业音乐院校参与,促进双边共同进步

中非文化艺术的学术对话呈现繁盛之势,为中非音乐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好的学术理论平台。自2012年起举办中非文化部长论坛,为中非在新时期深入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指引,同时促进中非学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除官方组织学会所举办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外,2000年以来开始有专业音乐院校参与其中,牵头举办了中非音乐交流会议及活动。如中央音乐学院相继在2005年、2007年举办“中非音乐对话”,期间邀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专家参与学术讨论。此外,孔子学院、驻非中国文化中心音乐文化课程的开设以其创新的方式,固定有序的实践加深非洲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如定期组织戏剧表演、音乐会等活动。由此带动人才交流与教学研究的发展。可见“非洲学”在高校内的逐渐受到关注与重视,专业音乐高校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与资源环境,为非洲艺术文化在中国的交流与发展贡献力量。

3 突出存在问题检视

3.1 论文研究缺乏深度,学位论文鲜少产出

近年来对非洲音乐的研究虽在数量上有了显著的提升,然而从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发表的比例来看,建国以来对非洲音乐研究的期刊文献总共为176篇,学位论文仅有5篇,且5篇均为硕士论文,二者的比例为35∶1。多数音乐研究层面仅停留在对非洲音乐的简要性概览介绍上,或是描述自己对非洲音乐的感受体验,虽给予非洲音乐一定的关注度,学术角度依然缺乏,专业性依然不够。一般来说,学位论文相比于期刊论文更具严谨性,其掌握资料的全面性,学术思考的深度和学术关注的角度都具有优越性,而建国以来仅有5人(董云、吴娟、谢佳音、杨英、李彩)选择将非洲音乐文化作为自己的硕士论文选题,尽管有人进行了博士学位的攻读,但其博士论文也另选他题,对非洲音乐的研究持续性不强,也不禁令人惋惜。

3.2 研究类别存在低层次重复,学科交叉性不足

在占有较大比重的研究论文中,有不少文章的内容选择和论述成果都缺乏新意,存在着低层次的重复,如在笔者统计的26篇研究非洲鼓文章中,其中有5篇将非洲鼓的“说话功能”作为研究角度,论述内容雷同,材料的选择和论述的成果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另一方面,虽然国内已有部分学者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探讨非洲音乐,也有学者研究文学、哲学思想与非洲音乐的关联与发展,但是数量仍然不足,讨论的深度也有待再发掘。

3.3 缺乏国外资料,译著数量稀少

笔者在进行文献综述的梳理时发现,关于非洲音乐的译著数量极少。仅有一本J.H.克瓦本纳·恩凯蒂亚的《非洲音乐》,且出版时间久远。进入21世纪,非洲音乐的研究程度ng d逐渐深化,研究范围逐渐扩大,这样的译著数量显然不能满足国内学者对于国外研究情况的了解与学习。学术理论传播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也不利于国内研究思路的开阔和资料的收集。随着正面探讨中非音乐亦或是间接涉及该问题的学术论坛频频举办,这也成为国内学者吸收他国学者对非洲音乐问题研究观点的重要途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此层面的交流对于双方而言是源头性的,在之后的成果传播方面尚显不足。

猜你喜欢
反思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交流&イベント
交流&イベント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