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教学的根本点——评刘园老师《湖心亭看雪》一课的教学

2016-12-14 06:41谢巍
湖南教育 2016年32期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湖心亭醉人

谢巍

把握语文教学的根本点——评刘园老师《湖心亭看雪》一课的教学

谢巍

我曾经当过语文老师,很喜欢《湖心亭看雪》这篇美文。它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作者以清淡之笔,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明清散文的典范之作。

这篇文章写西湖之美,美在雪景,美在意境,美在心境。“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也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之意境美。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在前往湖心亭的过程中,作者一方面心旷神怡,一方面却也感到寂寞,这寂寞是来自内心的,因无人共乐,就像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样的心境,那是一种超脱尘世,却又是一种绝世的孤寂。当作者见到亭中人后,与之共乐,这才是作者终于碰到有同样意趣的人,遇到了知音,相见恨晚,就像作者发出的“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正是酒不醉人景醉人,景不醉人人醉人。舟子的话一下子道出了作者的感受,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本节课教学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学生的表现等方面,都体现出教师教学的水平,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点,具体说来,有如下特点。

一是守正固本,“读”贯始终。古诗文教学应重视“读”,这是古诗文教学之“正”、之“本”。本节课的教学,“读”贯穿着始终。首先,读的形式多样。听读,个别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读,书声琅琅,古韵悠悠。其次,读得有层次。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美感,读得动情。在读中理清文意,在读中品味美景,在读中感悟真情。

二是紧贴文本,审美怡情。语文学习,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好的阅读教学,一定是紧贴语言文字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能自始至终紧扣文本,引领学生深入字里行间,去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感受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意境之美,感受作者遗世独立、卓尔不群的高雅情趣之美,体悟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的情感之美。

三是授人以“渔”,学有所得。教学的主要环节由“赏景”到“悟情”,学习本文由景生情、移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入所造之境,悟所抒之情,是教学生阅读这类情景交融的诗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赏景”环节,通过感受寂寥广阔的意境,引导学生学习白描的写景方法,学习用朴素简练的文字将景物呈现出来。在“悟情”环节,为了突破这个难点,不只是带领学生由景悟情,还交给学生“知人论世”这把打开作者心灵之门的钥匙,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境遇,更深入地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课堂教学是一种永远不可能十全十美的艺术,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向完美迈进,达到更高的境界。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在课堂中更好地展示“美”?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也能知山水之乐,养成高雅的情趣,甚至学会享受寂寞?这样的教学,将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猜你喜欢
湖心亭看雪湖心亭醉人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迎着春天醉人的风
湖心亭看雪
啤酒节:一抹醉人的亮彩
年味浓郁醉人心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从《湖心亭看雪》一文窥张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