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画卷 品味情感——《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2016-12-14 06:41执教
湖南教育 2016年32期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故国湖心亭

刘 园 执教

走入画卷品味情感——《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刘园执教

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从屈夫子的楚辞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在这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长廊中,有很多精美的画卷在文学的天空熠熠生辉,我们昨天疏通文意的《湖心亭看雪》就有它独特的地位。当代著名散文家梁衡说: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优美的听读一起走进张岱这幅精美的画卷吧!

二、品读课文,赏析奇景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文中哪几句写雪景?

生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这几句话。

师:这样一幅雪景,写了哪些景物?

生1:写了雾凇、天、山、云、水、长堤、湖心亭、船以及船里面的人。

师:找得很全面,很准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以相互讨论)

生1:非常空旷,感觉全世界只剩下白茫茫一片了。

生2:感觉很单调,仿佛世界只剩下黑和白两种色彩了。

师:非常好,从色彩而言,这幅雪景特别的淡雅别致,就像一幅——

生:水墨画。

生3: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一句可以看出天地茫茫,十分辽阔。

师:赏得好,天地宇宙苍茫一片,你能把这句话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吗?(生读)

师:同学们,大家觉得这一句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如果是你写,你会怎么写呢?

生4:我觉得这几个“与”字特别嗦,如果是我写,我肯定就写成“天、云、山、水”,这样更简洁。

生5:我反对,“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连词“与”更好,更能写出雪下得大,从上而下所有的一切都连在了一起。

生6:我同意。“与”字更能将这种天地苍茫辽阔的感觉写出来。

师:同学们赏析得很好,那么谁能将这一句读一读呢?应该怎么读呢?(生读)

师:“天与云与山与水”这里要连着读还是分开读?(生连着读)

师:对,连着读才能将苍茫辽阔的大背景读出来,谁来读?(生读)

师:我们继续赏析这幅雪景图,除了空旷辽阔的大背景,其他景物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8:感觉湖上的一切在这茫茫的背景下都很小,很多东西都只剩下一点痕迹了。

师:说得好。在这宽广无边的湖面上,其他景物都显得特别渺小,同学们,平常我们是怎样写亭子的?怎样写人的?怎样写船的?

生9:我们是说一座亭子,一艘船,几个人,张岱这里把所有的量词都用得很小。

师:同学们设身处地想想,假如你身处在这苍茫辽阔、白茫茫的宇宙间,你心境如何?

生10:感觉在广大宇宙间,景物都特别渺小。

生11:我们人在这苍茫的背景下小得不能再小了。

师:请你把这句读一读。(生读)

师:其实这是张岱身处这片苍茫中的主观感受,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么这句该怎么读?要读得重点还是轻点?同学们自己揣摩一下,再找个学生读。

生12读,量词读得很轻。另一生评价:读得很好,但在量词的处理上还可以加上一点孤寂的情感,可以读得更低沉些,生读。

师:同学们已经读出感觉了,下面再请个同学将身处这幅雪景中那种苍茫辽阔、沧海一粟的感觉读出来。(生13读)

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片,结合刚才写景的句子,你的眼前浮现了哪些景物?(生说)

师:作者是怎样来写这些景物的?是否运用了华丽的辞藻?

生:没有。

师:我们将这种用简练朴素的文字写景状物的手法称为白描。白描本来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后来成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即用朴素简练的文字将景物呈现出来,不重词藻修饰。

师:同学们看看《天净沙·秋思》这首词,作者是否运用了白描?同学们自由分析。(生自由分析然后发言)

生1:是用的白描,马致远用简单的形容词写出了景物的特征,营造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

生2:作者将看到的景物排列在一起,这就是白描。

师:是的,马致远用简练的文字将景物排列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图,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这种景是为思乡的愁情而设。

师:再如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同学们读读,看看李清照又是如何运用白描的?(生自由说)

师: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只用朴素的语言便勾描出一幅日暮酒醒归舟图。这种景物为全词的乐情而设。

三、再读课文,把握情感

师:在《湖心亭看雪》中,张岱也使用白描,画了一幅中国写意画,寥寥几笔,却营造了一种悠远脱俗、高洁淡雅的意境。那么这样的景又是为怎样的情而设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这奇景之后有怎样的情感呢?

师说:(配乐)寒冬腊日,大雪弥漫,周围一切都静谧得让人窒息,我乘着一叶小舟,行进在这宽广无边的湖面上,嗬!眼前一片雪白,自然万物在这宇宙间不过沧海一粟,想想我孤身一人,在这辽阔宇宙间,在这历史长河中,内心只能空悲切了!

这幅雪景背后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生思考、讨论)

生1:有种孤寂感,茫茫天地间,好像只有作者自己。

生2:悲凉,一种沧海一粟的凄凉感。

生3:内心的落寞,想想人类在自然面前十分渺小,内心自然十分悲凉落寞。

生4:还有一种对雪景的喜爱,对自然的喜爱。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真正地走进了这幅奇妙的雪景。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生读,思考)

生1:从“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十分孤独。

生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却去看雪,可以看出他非常热爱雪景。

生3:作者是在“是日更定矣”,晚上八点左右去看雪,古代晚上八点左右已经很晚了,可以看出他不想受到外人的打扰。

生4:对,应该是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

生5:选择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前往看雪应该是对世俗纷扰的厌倦,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情感。

师:说得好!还有吗?

生6:老师,他并不是一个人去的,明明舟中人有两三粒啊,那他为什么说是“独往”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7:是有人和他一起乘船前往,但他们都不是他的知己,只是陪同而已。

生8:这几个人走不进他的内心,他内心深处是孤独的。

师:那张岱是不是本身就是个孤僻的人呢?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评价年轻时候的自己的。

PPT: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张岱《自为墓志铭》

师:怎么样?他是个孤僻的人吗?

生:不是。

师:那如何理解这个“独”呢?为什么他觉得自己没有知己呢?我们一起看看文章的写作背景。

PPT:链接背景——知人论世。《湖心亭看雪》出自张岱的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朝灭亡以后。集子中凡记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对故国的怀念。

师:本文是不是这样啊?文章用的什么年号?

生:“崇祯五年”,明明是清朝,却用明的年号,所以张岱还有一种深深的情感,就是对故国的思念。

师:是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明亡后张岱发誓不仕,只愿入山著书以终。故国在张岱的生命意识里,是永远的痛。《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他梦故国,梦故园,梦故人,梦故事,痴情说梦,成了经挤压扭曲的未亡人精神上最终的皈依。

师:除了孤寂、高雅的情怀和深深的故国之思,文中作者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1:好像还有一种喜悦。因为在亭上还有两个人,所以遇到这两个人作者十分欣喜。

生2:还有诧异,没想到还会遇到其他人。

师: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出现了一抹亮色,因为还有两个人。西湖是他们的故乡吗?

生:不是。

师:同是天涯沦落人,天涯遇知音,见到张岱,他们有何反应?

生:“拉余同饮”。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生: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师:这一句该怎么读,要读出什么情感?惊喜、诧异。

师带领学生读,读三遍,读出惊喜、诧异的情感。

师:如何理解“此人”?(生讨论3分钟)

请同学们用“吾等均乃____________之人!”说话。

生1:吾等均乃喜爱山水之人。

生2:吾等均乃内心孤寂之人。

生3:吾等均乃情趣高雅之人。

生4:吾等均乃遗世独立之人。

生5:吾等均乃客居他乡之人。

师:同学们说得极妙。张岱此时内心十分复杂,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1:独。

生2:孤芳自赏。

生3:雅。

师:那我们看看文中人又是如何形容张岱的?

PPT: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由此可见,张岱是个怎样的人?

生:痴。

师:如何理解这个痴?是痴呆吗?

生1:痴迷。

师:张岱痴迷什么?

生:对山水的痴迷,对故国的痴迷,对这种高雅情怀的痴迷。

师:说得好!同学们,掌声在哪里?

师:最后,请同学们再次跟随配乐走进痴人张岱的精神世界,配乐朗读全文。

(生读)

师:同学们,这一轴精美的画卷,是否也让你心生涟漪,现在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两句,反复朗读,争取熟读成诵。

四、课堂小结,升华延伸

师:曹雪芹曾说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张岱是个痴人,他的遗世独立,他的痴迷,他的故国之思,他内心的孤寂都需要我们通过他的文字去细细咂摸品味,去慢慢理解这“痴”字背后的分量,让我们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在成长过程中成为一个追求高雅情趣、做一个有品味的人吧!下课!

猜你喜欢
湖心亭看雪故国湖心亭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湖心亭看雪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故国·青铜
故国·青铜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从《湖心亭看雪》一文窥张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