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与药物联合治疗痤疮的效果观察

2016-12-14 02:40:25陈玲娜
现代临床医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痤疮心理药物

陈玲娜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心理干预与药物联合治疗痤疮的效果观察

陈玲娜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措施与药物联合治疗痤疮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痤疮患者84例,将其平均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心理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痤疮患者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适于临床应用。

心理干预;面部护理;药物;痤疮

痤疮属于毛囊皮脂腺分泌异常所致的一种炎症性慢性皮肤病,多见于青少年,临床表现为面部丘疹、粉刺、结节、脓疱等多形性皮损,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随着临床学者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知的不断加深,心理因素对于皮肤病患者的影响已倍受关注。研究发现,由于面部痤疮作为颜面部皮肤性疾病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许多患者因心理压力降低了对治疗的依从性,甚至放弃治疗[1]。为了进一步完善痤疮的临床疗效,我们在对痤疮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了心理干预措施,收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痤疮患者84例,依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参照《临床皮肤病学》中的相关标准确诊;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有意识障碍或有精神疾病史;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干预组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18~34岁,平均25.3±3.5岁;病程3个月至3年,平均1.8±0.5年;Pillsbury分类:Ⅳ度4例,Ⅲ度15例,Ⅱ度15例,Ⅰ度8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18~34岁,平均25.3±3.6岁;病程3个月至3年,平均1.8±0.6年;Pillsbury分类:Ⅳ度5例,Ⅲ度15例,Ⅱ度15例,Ⅰ度7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包括:Ⅰ度患者采用0.025%维A酸霜或0.1%阿达帕林凝胶局部治疗;Ⅱ度在Ⅰ度的基础上口服大环内酯类或四环素类药物;Ⅲ度在Ⅱ度的基础上口服异维A酸;Ⅳ度在Ⅲ度的基础上对严重囊肿、脓肿和结节性皮损短期服用10~20 mg/d的泼尼松。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由护理人员对其实施心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个体化心理干预。首先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痤疮严重度、类型、患者接受能力等给予个体化的心理疏导和安抚。鼓励患者表达出自身的感受,释放压抑的情绪,护理人员对其不良认知给予积极的修复和纠正,使之建立正确的认知观。耐心讲解痤疮的知识和疗效,让患者明白病情严重程度与治疗的关系、痤疮对身心的影响以及目前的治疗现状等。向患者说明痤疮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治,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痤疮的治疗方案已趋于成熟,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同时,指导患者治疗时不可急功近利而自行乱用药物,应对自身痤疮类型正确认知,选择安全、科学的治疗方案,继而降低复发概率。此外,还要向患者说明稳定的情绪、健康的心理与皮肤修复调整间的关系,充分调动起患者的主观意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2)社会心理支持。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体贴与关心,全面建立起社会支持体系,以便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治疗。向家属讲解痤疮的相关知识和治疗的意义,使其与患者共同学习,积极配合心理干预,从多角度给予支持与鼓励。护理人员定期通过电话随访方式与家属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疾病的进展情况。(3)行为心理支持。向患者说明健康与行为的关系,使其了解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并能够自觉地提高对行为与心理的控制能力。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痤疮患者应选择清淡的饮食,少食脂肪和甜食,避免食用刺激性物品;指导患者规范作息习惯,避免精神紧张、熬夜、抽烟、化妆品等诱发因素加重皮损程度。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合理饮食、科学护理皮肤,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乐观的精神,同时告知患者适当的运动不仅能够放松心理压力,同时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机体排出毒素和废物,改善皮脂腺堵塞情况。

1.3 观察指标 干预6周后,参照痤疮GAGS的评分系统[2]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总分降低≥85%;有效:总分降低40%~84%;无效:总分降低在40%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取SPSS15.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组疗效比较结果详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痤疮属于皮肤科常见病之一,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有研究指出,多数患者对痤疮防治知识缺少了解,未树立起持久的治疗信念,常因过分追求短期疗效而中断治疗。同时,市场上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也层出不穷,使得药物滥用的情况十分严重。这些都致使患者症状在反复发作中不断加重,继而产生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失去对治疗的信心,严重影响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交的质量[3]。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针对痤疮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强化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对促进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对42例痤疮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了心理干预措施,收效肯定。据调查,本组痤疮患者在疾病成因、维持治疗、加重因素和日常护理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认知。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引导患者进行自我探索,改变对疾病的不良认知和应对态度,有效消除了负性心理,继而保证了治疗的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药物治疗痤疮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适于临床应用。

[1]张建.大学生痤疮患病情况及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4):89-90.

[2]欧阳文杰,陈小勇.痤疮的中医证型与心理因素相关性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23):4347-4349.

[3]谢淑霞,张云青,王玲,等.痤疮对男女大学生心理人格倾向及生活质量影响比较[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3,12(5):323-326, 336.

Effect of Mental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 on Acne

CHEN Lingna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Sichuan 646000,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ental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drugs on acne. Methods: 84 cases of acn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December 2014 and December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thos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mental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97.62%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80.95%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Drug therapy combined with mental intervention for acn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is suitabl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mental intervention; facial nursing; drug; acne

R473.75

B

10.11851/j.issn.1673-1557.2016.06.022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688.R.20161111.1014.034.html

2016-03-24)

E-mail:xingben361@163.com

猜你喜欢
痤疮心理药物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50:50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23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