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维明,杨华,李凯,常明,郑卫军,荣超,谢蓉蓉
(浙江中医药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国健康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曹维明,杨华,李凯,常明,郑卫军,荣超,谢蓉蓉
(浙江中医药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目的 了解中国健康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状况,为更好地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抽样,采用SF-36量表对健康管理专业(232人)、临床及医护专业(285人)、其他非医专业(297人)本科学生进行横截面调查,并应用因子分析、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在控制社会人口学(年龄、性别)、经济学(生活支出费用)、慢病、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等)等变量后,本科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均与专业、年级有关,生理健康(PCS)方面,健康管理专业高于临床及其他专业,大二年级高于大一年级;心理健康(MCS)方面,健康管理专业低于临床及其他专业,大四年级低于大一年级。结论 健康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生理健康状况较好,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可能是该专业学生面临专业发展的巨大压力。只有不断通过推动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完善其课程体系结构,强化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更有效地改善该专业学生的生命质量,从而推动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健康发展。
健康管理;SF-36;心理健康;本科学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社会、个体对健康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
国家对健康管理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健康管理行业自2000-2015年得以快速发展,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我国高校对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正不断加强,到2014年为止,已有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海南医学院等数所高校开办健康管理本科专业(方向)[1]。截至2016年初,我国教育部正式批准国内5所院校(浙江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成都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成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简称健康管理专业)。健康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建并快速发展的专业,自身的学科及课程体系正随着行业发展和专业人员的积极探索而不断完善。因此,健康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在积极学习范围较广、内容较多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面临着对本专业发展前景及就业选择等多重不确定性压力的困扰,其生命质量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本研究运用36条目简明健康量表(SF-36)对我国健康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生命质量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了解我国该专业本科人才的生命质量、制定相关改进措施来提供研究基础和参考依据。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我国2所已开设健康管理专业(方向)数年时间的高等院校(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进行调查,分别调查两所学校中各自所有已选择健康管理专业(方向)学习的全日制本科生,同时根据专业等相应条件在两所学校进行匹配,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临床医护专业(临床、护理、检验等),浙江农林大学为其他非医专业(农学、林学等)。纳入条件:统招入校的全日制且具备本校学籍的在校本科学生,意识清楚,有阅读能力及言语表达能力;排除条件:精神障碍、智力发育不正常者、语言交流障碍者。最终,调查时间为2015年3-7月,共调查879名,问卷收回826份,应答率93.9%。有效问卷814份。
1.2 研究方法
1.3 调查方法
调查由经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在调查员的指导下,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由被测学生自行填写,当场收回。
1.4 数据录入
本研究用EpiData3.1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分别由两组人员对同一资料进行录入,进行统一的逻辑检查,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1.5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首先,描述样本人群的特征。其次,根据研究目的将重要社会人口学变量(年龄、性别、学校、年级、专业等)分类,使用因子分析获得生命质量的生理健康总得分(PCS)和心理健康总得分(MCS),使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来评估生命质量与重要社会人口学变量的关系,并使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来
分析两者间的关系。最后,再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来分析专业、年级等相关影响因素对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两方面影响,专业、年级等因素以设置哑变量的方法来比较各类别的差异。
2.1 样本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研究中的814名全日制本科学生,健康管理专业232人(28.5%)、临床及医护专业(中医、西医、护理、检验等)285人(35%)、其他非医专业(农学、林学、艺术设计、英语等)297人。其社会人口学特征分布见表2,男性为53.2%。参与者年龄分布从18岁到25岁,平均为20.14±1.24岁。浙江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占总数的48.2%,42.6%本科生年生活支出费用为0-11999元。各影响因素变量的赋值说明详见表2。
“文艺”“意境”“美轮美奂”是游客感知价值中美学价值相关的高频词汇。有游客评论道:“民宿环境复古,是文艺青年的精神家园”“侘寂美学的精品民宿,带有原始与粗砺的气息”。民宿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在短时期内迅速发展起来,是因为民宿经营者将民宿的建设和经营都融入了美学要素。首先,民宿经营者不局限于只将吃和住视为唯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也加入了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的感受;其次,民宿以外的酒店住宿等的发展讲求规模经济、连锁式的经营模式,以期降低成本增加收入,而民宿经营者则以创意和个性为出发点来吸引游客,民宿不再是专为取悦游客所用,而是给游客一个真正意义上放松身心、感悟生活的机会。
表1 样本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表2 变量赋值表
2.2 生命质量的单因素及相关分析
如表3所示,在生理健康维度(分值越高,健康状况越好),健康管理专业组显著高于其他非医专业组(53.99 & 52.53,p=0.015),男性组显著高于于女性组(54.29 & 52.69,p=0.013);慢病组显著低于正常组(50.79 &53.52,p<0.001),吸烟组显著低于正常组(51.49& 53.24,p<0.001),不同年级组生理健康有显著性差异。在心理健康维度,健康管理专业组显著低于临床医护专业组(43.66& 50.66,p1<0.001),也显著低于其他非医专业组(43.66& 50.59,p2<0.001);浙江中医药大学组显著高于浙江农林大学组(50.53& 46.94,p<0.001),不同年级组、不同参加体育锻炼频率组的心理健康有显著性差异。
表3 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在重要社会人口学变量的分布
注: p1为健康管理专业组与临床医护专业组比较,p2为健康管理专业组与其他非医专业组比较
如表4所示,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正相关,而与专业负相关;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专业、学校正相关,与年级负相关。
表 4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重要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2.3 生命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在生理健康维度(如表5模型1所示),与健康管理专业组相比,其他非医专业组水平更低(β=-0.146,p=0.011);学校、年级与生理健康无关。如模型2所示,在控制其他(性别、年龄、慢病、生活方式等)变量后,其他非医专业组仍显著低于健康管理专业组(β=-0.172,p=0.003),大二组水平显著高于大一组(β=0.087,p=0.033),生理健康与男性、饮酒正相关,与慢病、吸烟负相关。
在心理健康维度(如模型1所示),与健康管理专业组相比,其他非医专业组水平更高(β=0.421,p<0.001);浙江农林大学组显著低于浙江中医药大学组(β=-0.328,p=0.042);大四组显著高于大一组(β=0.124,p=0.001)。如模型2所示,在控制其他(性别、年龄、慢病、生活方式等)变量后,其他非医专业组仍显著高于健康管理专业组(β=0.391,p<0.001);浙江农林大学组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四组水平仍显著高于大一组(β=0.145,p=0.001)。
表5 生命质量与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注: *p<0.05, **p<0.01, ***p<0.001
我国已进入健康问题频发、疾病负担加剧的阶段,“预防为先,关口前移”是解决健康问题的关键,因此近年来国家政府对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6-7]。与此同时,健康管理行业的高速发展、健康管理人才缺口加大也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医学界及高校的有识之士正积极申办健康管理专业,努力培养后备队伍。在培养过程中,健康管理人才自身的生命质量状况既反应自身健康管理学科体系建设、教学课程设置的效果,也将影响到将来健康管理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本研究重点调查目前我国高校中健康管理全日制本科学生的生命质量状况,并与其他非医专业、传统医学专业进行比较。
3.1 生理健康
回归结果显示,健康管理专业组的水平显著高于其他非医专业组,而与临床医护专业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已有文献成果类似,所学专业种类对大学生生理健康(PCS)有影响[8-9]。该结果提示,健康管理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已对本专业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吸烟、饮酒、参与体育锻炼)方面,健康管理专业组水平均高于其他非医专业组(如表1所示)。同时也暗示,如何更加系统、全面地优化健康管理的课程体系、知识技能内容,是将来更有效提升该专业学生生命质量的重要节点。此外,结果显示,年级因素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大二年级组显著高于大一年级组,这与刘国琴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9],原因可能是因大一新生刚升入大学,学习压力相对于高中时期较弱,同时高校规定大一、大二学生必须参与相关体育课程并要求体育成绩达标,因此大二年级生理健康明显较好。
3.2 心理健康
回归结果显示,健康管理专业组的水平显著低于其他非医专业组,而与临床医护专业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结果非常令人惊讶。笔者继而对其原因,开展小范围(18名健康管理专业学生)定性调查,发现:约半数(11名,55%)健康管理专业学生认为目前所学健康管理内容较多,范围较宽泛,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健康教育等,学习压力繁重;同时感觉内容针对性不强,在实践中专业性深度不够。该定性调研结果与已有的王培玉等研究成果类似,“目前
健康管理缺乏有效的、有特色的方法和技术”[10]。部分(8名,44%)该专业学生还对专业满意度和就业前景评价较低,时常有迷茫、焦虑等情绪出现,从而导致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已有文献也有类似的发现,田雨晴等人研究发现医学管理专业本科生焦虑发生率高于临床专业、其他非医专业[11]。
此外,本研究发现年级也会影响本科生心理健康,大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大一新生,这与刘国琴[9]、田雨晴[11]等的研究结果相印证,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一新生刚刚入学,教学内容与高中时期部分有衔接,学习压力明显低于高中时期,加之处于入学新鲜期,人际关系较简单,压力较低;而大四学生一方面感到每年就业人数不断增多、就业机会总体减少,另一方面自身人际关系逐渐趋于复杂,在面临社会的各方面激烈竞争时社会适应及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大四学生缺乏明确、合理的人生规划和目标,虽然政府、高校方面也不断出台相关就业措施和政策加以引导,但效果仍有待观察。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部分大四学生自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时常发生紧张、焦虑等情绪[11],从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4.1 高校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健康管理顶层设计和学科体系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及技能内容,拓展实习空间及就业渠道,缓解该专业学生的心理压力
健康管理专业起源于美国,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个综合性学科,立足于对个体和群体的建康服务和管理。我国高校从2008年开始培养健康管理本科专业人才[1],距今仅7年的发展时间。我国专家从2009年至今对健康管理学科体系开展持续研究,已初步建立[12],但体系有待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完善[13]。目前国内健康管理专业大多由原有的公共管理或卫生管理专业转变而来,在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与原有专业有一定区分,但并不明显。国内健康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通常包括管理学类、医学类(包括中医和西医类课程)、健康管理类及实训类课程[1],技能涵盖预防医学、中医学、卫生统计学、心理学、食品与营养、运动医学等领域,但彼此间的有机联系不够,尚未形成结构完备、逻辑紧密的课程体系。因此,有待健康管理行业及高校同仁共同努力,在必备的知识体系基础(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管理学的核心知识)上,结合国外医疗成熟体系及国内相关行业实践经验,将学生健康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一步系统化和实战化,紧紧围绕健康管理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目标,加快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步伐[7]。
此外,在实习、实训及就业渠道方面,国内已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各高校均开展不同程度及方向的探索,校内实训包含健康管理检测、评估和干预技术的内容[1],校外实习包括体检公司、疗休养机构、保险企业健康管理部、中医药理疗机构等,但实习企业范围仍不够广阔,具体实习岗位较少(涉医岗位无法实习),实习管理的制度不够健全及规范,导致部分大四学生存在“实习只是走过场”的想法,严重影响自身及在校低年级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及实习积极性。因此,各健康管理专业一方面要开拓更多的实习企业及实习岗位,另一方面要对大四实习的制度健全及规范执行,保证实习质量,提高实习企业、学生双方的满意度,缓解健康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从而改善心理健康和提高就业质量,带动本专业的持续良性循环发展。
4.2 高校还应提供更多与就业相关的社会支持(政策支持、经济支持、工具支持等),加强对大学高年级学生等群体的心理辅导引导
目前,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心理疾病的高发使心理预防干预更加强调“关口前移”。目前国内高校基本均设有心理咨询中心,来解决校内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服务对象通常为已表现出心理疾病特征的学生[11],而目前多数大四毕业学生更多反映为因就业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所引起的焦虑、抑郁等异常心理状态,因此高校一方面针对问题根源来开展相应更有效的社会支持,另一方面需对心理健康更加重视、提前进行广泛的宣传和预防。首先,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
情况,依据国家关于就业问题的文件精神及相关规定,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支持,包括政策支持(灵活的户口政策、鼓励性创业政策等)、经济支持(给予实习、面试相应的补贴等)、工具性支持(提供更多的实习、面试、工作的岗位信息及咨询服务等),从而提高其生命质量[14]。其次,高校应加大对本科生开展全面系统的心理教育课程,特别是目前还在快速发展的健康管理专业应更加重视对心理健康及干预课程的教学及实践,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主动了解并调节自身情绪异常,从而更深刻地学习、更灵活地运用心理知识与技能去服务社会。
总之,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行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1],国内已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各高校一方面通过应加强健康管理专业顶层设计和学科体系建设,优化其课程体系及技能内容,拓展相关实习空间及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应对学生就业给予更多有针对性的社会支持,重视心理健康的预防、干预,促进健康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生命质量的改善,从而为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和学科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基础。
[1] 张静,李宇阳,郭清. 我国高等院校健康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8(4): 275-277.
[2] 李鲁,王红妹,沈毅. 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2):109-113.
[3] 王红妹,李鲁,沈毅. 中文版SF-36量表用于杭州市区居民生命质量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6):428-430.
[4] Lam C L K, Eileen Y Y, Gandek B, et al. The SF-36 summary scales were valid, reliable, and equivalent in a Chinese popula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epidemiology, 2005, 58(8): 815-822.
[5] 王琪,李小杉,赵薇,等. SF-36 量表用于大学生生活质量调查的信效度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 118-120.
[6]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R/OL].(2013-09-28)[2014-12-17]. http://www. gov.cn/zwgk/2013-10/14/content_2506399.htm.
[7] 白书忠,武留信,陈刚,等. 中国健康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8(2): 75-78.
[8] 鲁建民,刘艳红,李娜. 西安市某高校大学生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 职业与健康,2015,31(13):1837-1841.
[9] 刘国琴,楚亚玲,杨乐,等. 399 名医学生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分析[J].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29(4): 397-400.
[10] 王培玉. 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现状,问题和展望[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5,9(1): 2-6.
[11] 田雨晴,于林露,陈凌昔,等. 医科大学生焦虑情绪现状及对策[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153-156.
[12] 武留信等. 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 141-147.
[13] 白书忠,武留信,陈刚,等. 加强学科建设引领健康管理机构与产业发展[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3,7(2): 73-75.
[14] 李俊萍. 501名医学生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3):438-440.
A Research of Quality of Life and Its Factorsfor Undergraduate from Health Management Major in China
CAO Wei-ming, YANG Hua, LI kai, CHANG ming, ZHENG Wei-jun, RONG-chao, XIE Rong-r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quality of life and its factors forundergraduatefrom health management major inChina. Method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a cross-sectional surveytargeting undergraduate(N = 879, response rate = 93.9%)in Hangzhou in 2015. The dependent variable depression was measured by 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 and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age, gender, and household income) and life-style factors were controlled for analysi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factor analysis and a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odel.Results Major, grade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ealth(including physicaland mental)after controlling. In physicalhealthscore (PCS),health management majo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groups, similarly sophomore was higher than freshman; In mentalhealth, health management major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ther groups, and senioralso was lower than freshman.Conclusion Compared withother counterparts,it was better in physical healthand worse in mental healthforundergraduatefrom health management majorwhile facing huge stress of major development in China.Only by promoting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system, perfecting course structure,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 it would more effectively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of undergraduatefrom health management major, which leads to promote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alent forhealth managementindustry.
Health Management;SF-36;Mental Health;Undergraduate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编号:71503235);浙江省健康服务产业迪安诊断专项基金(编号:201514)作者简介: 曹维明,安徽芜湖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