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隐·融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

2016-12-13 09:20:34文字统筹刘珺
广西城镇建设 2016年9期
关键词:古根海姆武汉大学建筑师

文字统筹 刘珺 (本刊记者)

设计·前沿

藏·隐·融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

WUHANDAXUE WANLINYISHU BOWUGUAN

文字统筹 刘珺(本刊记者)

_缘起:天外飞来的一块灵石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选址位于武汉大学珞珈山西侧科技路与学府路交汇处、武汉大学图书馆对面,该处是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学生活动的中心区,也是学校早期优秀建筑和自然人文景观的中心区。总建筑面积841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两层,是一座集艺术展览、收藏、交流、休闲于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设有各类型的艺术文化展厅、校史馆、陈列室、学术报告厅等。整个建筑如晨曦中的一块灵石,矗立于葱郁的树林之中,静卧于蓝色的水台之上,通过不同角度的切割,形成从不同角度看都形态各异的立面。建筑内部则以宽敞的无柱空间使空间得到无限延展。

万林艺术博物馆由国内著名建筑师朱锫设计,它的落成成就了当时“国内第一”的建筑难度,即建筑总长度78米,前端悬挑跨度达48米,放眼望去整个建筑的大半楼体都处于悬空状态,像是一块天外飞来的巨大陨石,因此也被称为“飞来石”。 该馆投入使用后,主要收藏陈列武汉大学百余年发展历程中的人文学者荟萃及特别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作品。

主设计师简介

朱锫,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中国美术馆及文化建筑设计领域中影响最大的建筑师之一。被美国赫芬顿邮报选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5位(50岁以下)建筑师之一”,被英国Wallpaper杂志授予“库瓦西耶设计奖”,被美国Architectural Record杂志评为“全球设计先锋”;“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设计方案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纽约分会荣誉奖。

先后应古根海姆艺术基金会的邀请,设计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馆及阿布扎比古根海姆艺术馆,这迫使他成为继弗兰克·莱特、弗兰克·盖瑞、扎哈·哈迪德之后设计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国际知名建筑师。代表作品包括蔡国强四合院改造、数字北京——奥运控制中心、OCT设计博物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太庙美术馆等。最新设计作品包括大理美术馆、西藏喜马拉雅文化中心、大理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等。

作品简介

项 目 名 称: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

项 目 功 能:艺术展览、收藏、交流、休闲

项 目 地 点:中国·武汉

项 目 业 主:武汉大学

主 持 设 计:朱锫

建 筑 面 积: 8410平方米

设 计 时 间:2012年—2013年

建 造 时 间:2014年—2015年

_构想:借山石之形,写自然之韵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和自然环境的冲突,设计借助地段现状台地、林地的特点,将博物馆大部分功能“藏”在自然地形之下,大大减小了地面上的体量。即使是地面上的体量也采用部分悬挑,留出更多的地面空间为学生活动之用。悬挑提供了阴影,也是天然的雨棚,使夏季户外活动成为可能。整个设计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主要树林,不仅能提供阴凉,建筑也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时“隐”时现,人们永远看到的是它的局部而不是整体。“隐”的概念还反映在材料的使用上。漫反射的表面材料可以捕捉它周边的自然环境、树林及天空,使建筑自然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

“山形水界”是武汉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特征,万林博物馆就坐落在校园的中心。由于被几条不规则的机动车道路所限定,加之地段的形状及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如地段被各种不同风格及不同时期的建筑所环绕、地段中充满野趣的自然树木及岩石、地段形状极其不规则。这些自然、原始、野趣的地段特征,都决定了这座建筑不是普通的城市建筑,相反,它的建筑形式应反映整个校园的山水特征及地段、地形的自然特征,从而实现平衡周边建筑、树林、山石、地形的诉求。

万林艺术博物馆不仅是建筑,更是场所。地段虽位于校园的中心,但由于地段的形状、高差极其不规则,使这里长期以来就不是“中心”。万林博物馆文化功能的注入,使之可以成为校园中充满活力的学生活动中心,因此它的户外空间就变得十分重要。建筑被置于地段的最东侧,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西侧现存树木,一方面,保持地段的原有特征;另一方面,塑造出以树林、台地、景观共同编制出的户外公共空间。借助自然地形的台地,在主入口方位设置的平缓、舒展的台阶沿地形从下而上,构成自然的室外剧场。再加上坡道的嵌入,使整个户外空间可分可合,自然生动。学生在这里可坐可立,可阅读,可观演。夏季可在树林和建筑的阴影下乘凉,冬季可享受阳光的沐浴。艺术品也可以延展到户外的平台及其坡地之上,与建筑内部多元的文化艺术活动相呼应,构成自然丰富、形态多样的文化场所空间。

建筑内部空间是外部空间向内延伸的一部分。人们沿着平缓的Z字形坡道缓步而上,途经室外剧场,入口前的小广场、门厅、一层展厅、二层展厅,最终到达屋顶,远望珞珈山、图书馆。室内外连续及相似的空间经验,让人们强烈地感知到建筑没有内外边界,展览没有空间边界,活动没有时间边界。

猜你喜欢
古根海姆武汉大学建筑师
武汉大学
胖胖的“建筑师”
校训展示墙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泰坦尼克与古根海姆的不了情缘
本应尴尬的收藏家实现目标比发泄情绪重要
中外管理(2018年9期)2018-11-15 23:51:10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水乡故居
艺苑(2018年3期)2018-11-13 10:59:42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古根海姆卫星馆:难以拒绝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