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_邱勇哲(本刊记者)
文_刘文杰(本刊记者)
历史·记忆
璨如莲花 五当召
图_邱勇哲(本刊记者)
文_刘文杰(本刊记者)
五当召地处乌拉特前旗与土默特旗交界处,北距达尔罕旗与茂明安旗不远,故历年香火旺盛,宗教、学术活动较多,历史上对当地及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宗教、学术、政治、文化甚至经济都有较大的影响。
五当召坐落于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境内,位于包头市东河区东北54千米、固阳县县城东南43千米处。召庙北靠海拔高为2071米的吉忽伦图山,南临五当沟峡谷,因此而得蒙名五当(系蒙古语中柳树之意)召,而该召庙藏名为巴达格尔(系藏语中白莲花之意)召,“召”在藏语中原意为“兄长”“世尊(释迦牟尼)”,引申为供佛的寺庙。
五当召地处乌拉特前旗与土默特旗交界处,北距达尔罕旗与茂明安旗不远,故历年香火旺盛,宗教、学术活动较多,历史上对当地及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宗教、学术、政治、文化甚至经济都有较大的影响。
如果说从我国西部每个省区各选出一座藏传佛教的代表性寺庙,那么五当召可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齐名,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美誉。
五当召始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后又在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进行多次扩建,曾是内蒙古西部最有影响的寺庙之一。
五当召的活佛洞阔尔·班第达一世本名罗桑坚赞,法名阿旺曲日莫,诞生于土默部。因其通达五明,对时轮学尤为擅长,清廷封他为“洞阔尔·班第达”,即“时轮学大学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他应聘进京参加蒙文《甘珠尔经》的编译工作。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经席勒图、章嘉、吉隆等驻京活佛的许可,在五当沟动工修建寺庙。最先盖起的是色木沁宫(意为休息处),为洞阔尔·班第达一世的住所,其圆寂后,徒弟为纪念他的功绩,将色木沁宫修整为安放舍利塔的灵堂,即现在的苏卜盖陵。随后,洞阔尔、大厨房、当杚希德殿等陆续修建完成,从而形成内蒙古地区唯一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纯藏式格鲁派寺庙。乾隆二十一年(1956年),乾隆皇帝赐名 “广觉寺”并题写匾额。
由于清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寺庙经济基础雄厚,加之洞阔尔·班第达一世在教界地位崇高,五当召从建寺以来,佛事久盛,成为藏传佛教的高等学府,也是政教合一的特权机构。在学术研究方面,五当召内设立4个学部,规定学习内容、治学方法、修学期限、考取学位的方法等。这4个学部分别是:显宗学部,主攻显学,进行一般性佛学研究;时轮数学部,研究带有自然科学成分的天文、数学、占卜一级造曼陀罗法则;密宗学部,研究密宗和医学;菩提道学部,研究教义和戒律。
从五当沟口抬眼望去,依山势而建的白色建筑如莲花般绽放在墨绿色的松涛间。五当召的建筑形式以西藏的札什伦布寺为蓝本,因此明显有藏式建筑特色。
按用途分,五当召的主体建筑可分为四类:活佛休息和办公的地方,如洞阔尔活佛府、章嘉活佛府和甘珠尔活佛府;供全寺举行大型集会的大经堂,如苏古沁殿;为喇嘛专设的研习经文、辩论之用的学院,如洞阔尔殿、却依拉殿、喇弥仁殿、阿会殿;僧人日常生活和自我修行的住所。除此之外,五当召内还有一座存放历世活佛骨灰的苏卜盖陵,东、西两沟之中各有一座喇嘛塔。
五当召整体布局沿用藏式的自由布局,表现出统一为主、适度变化、重点突出的特征。建筑群从动态上突出主体建筑,呈现出藏传佛教“聚集”的内涵,而每座单体建筑之间又凭借通道、色彩等方面联系起来。依山而建的殿堂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生,随坡而起,错落有致,从山脚下开始由大型广场展开整个序列。面对广场的苏古沁殿与旁边的却依拉殿紧密相邻,后部较高地带上安置的体量高大、辉煌艳丽的洞阔尔殿及其后方的日木伦殿将视线引向山顶,与山沟里星罗棋布的藏式平顶碉房相映成趣。
五当召个体建筑特征为平顶,上窄下宽,外墙多为砖、石砌成,墙体厚实,墙上开藏式盲窗,以黑色窗套装饰。主要色彩为黄、白、棕红。金色的法轮、白色的石灰墙面、红色的柱廊使建筑整体圣洁如雪,光彩夺目。
在细节方面,就苏古沁殿而言,其殿内部有81根方柱贯通上下,每根都用织有彩色龙纹的栽绒毯包裹着。大殿的正中是释迦牟尼像和30尊菩萨像,个个神态安详。殿堂四周有表现释迦牟尼佛生平传说故事的彩绘,构图复杂,细腻优美。大门两侧墙上绘有四大天王像,分别手持琵琶、宝剑、绢索和宝塔,代表风调雨顺,旁边还有六道轮回图。二楼供奉着释迦牟尼和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塑像及众佛铜像,东西两侧墙上塑有十八罗汉。天井北壁绘有西藏布达拉宫、色拉寺、甘丹寺及五台山著名佛寺的图画。三楼主要陈放国家一级文物——曼陀罗铜城,即祭供、修道的坛场,是清代铸铜工艺的精品。
五当召占地300多亩,有殿堂仓舍2500多间,规模十分宏大又不失细节,可谓殿殿有故事、处处皆精品,是研究蒙古族、藏族宗教信仰及特定时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珍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