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际模式探析英语演讲和口译的相关性

2016-12-13 08:08光彩虹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译员演讲者口译

光彩虹

(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046011)

基于交际模式探析英语演讲和口译的相关性

光彩虹

(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046011)

对比分析Lucas的公众演讲交际模式和Gile的口译交际模式,可以发现演讲和口译的产出过程在语言技能、思维模式、演讲能力、信息组织、表达能力和抗外界因素干扰能力等方面存在相似性。35名参加口译短期培训的成员在演讲课程前后分别回答了一份关于演讲技巧自我评估的五点量表问卷。结果表明,口译受训者的演讲技能、信息重组能力、减少依赖笔记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演讲课程结束后均有相对明显的加强,公众演讲能力和口译能力的提升呈正相关。这表明演讲的介入对口译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对大学英语演讲和口译的教学和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交际模式;公众演讲;口译;即席演讲;即兴演讲;元语言;目的语;语言习得

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同。鉴于演讲和口译在当今社会对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笔者通过对演讲和口译交际模式特点的对比分析,旨在为提高演讲能力和培养合格口译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并旨在演讲艺术和口译教学方面有所突破,从而探讨出一套培养外语专业精英人才的方法。

一、公众演讲和口译的交际模式

演讲,又称讲演、演说。它是一种言语表达的交际活动,是一种借助口头来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的现实性很强的社会交际活动。演讲的信息交流模式往往被视为解释演讲过程的有效手段。从Aristotle到Shannon和Weaver(1949)较早提出的交流模式到O'Hair,Stewart和Rubenstein(2011)、Beebe and Beebe(2012)提出的人际交流模式得出,信息源泉、媒介、接收者、噪音、语境和反馈是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根据Lucas(2001)公众演讲交互模式:演讲者对已知信息编码(encode)通过媒介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听众,听众对听到的信息进行解码(decode),再将所理解的信息通过媒介反馈给讲话者,在整个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单向的,演讲者只是信息的传送者(sender),而听者则扮演着信息接收者的角色(receiver),所传递的信息在两者之间有着共享意义。在信息传递中,演讲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另外,受外界因素干扰,演讲者在台上会出现紧张忘词等现象,此时要迅速做出反应并尽快弥补缺失,以确保演讲的流畅性和完整性。在整个过程中,演讲者要达到控制紧张情绪、适应不同的听众、流畅地表达思想,需要长久的专业训练和自身的努力来达到(Osborn,Osborn和Osborn,1997)。

从演讲的分类来讲,演讲主要分为定题演讲和不定题演讲。定题演讲主题鲜明、目的明确、针对性较强;不定题演讲又分为即席演讲(impromptu speech)和即兴演讲(extemporaneous speech),均要求演讲者根据主题快速组合信息,并用严密的逻辑进行演讲。在演讲专业领域里面,即席演讲并不等于即兴演讲。从命题范围来讲,即席演讲的话题更具广泛性,它可以包括影视佳片、名人名言、谚语俚语等等;而即兴演讲是以目前国内外发生的时事热点问题为主,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在准备和演讲的时间上,两者也存在很大差异。即席演讲者拿到演讲话题后一般有两到三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用五到六分钟的时间演讲;即兴演讲相比即席演讲,它允许演讲者有更多的准备时间,一般为三十分钟,在此时间范

围内,演讲者需具备快速查询文献的能力,然后用八到十分钟的时间陈述其演讲内容。在演讲过程中,两者都可以携带笔记或卡片进行演讲。此外,即席演讲中,演讲者只需对命题相关的已知信息进行有逻辑性地重新组合;而即兴演讲者可以借助大量的逻辑证明作为辅助,直接深入地对演讲话题进行论述。由于研究设计中的课时限制,笔者采用的演讲模式为即席演讲。

与演讲不同,口译是一种将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快速准确解码,并用目的语表达出来的交际行为,是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Nida(1976)曾指出文本的翻译给译者提供了大量的时间理解和修正译文,并且可以获取译文的反馈意见。但是,在交替传译或者同声传译中,由于任务具有及时性和瞬间性的特点,译者不可能有大量时间理解和更正语误。Gile(1997)口译模式是基于认知语言学基础产生的,它包括三个阶段,即解码—记忆—编码。从Gile模式可以推断出来,口译的第一阶段,即听力理解阶段可以分为听音、记忆、笔记和协作,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译者对所听到的信息进行解码。第二阶段是对解码的信息重新编码的过程,即信息重组,它包括信息回忆、阅读笔记和用目的语产出信息。Gile口译模式的本质在于传递意义,译员的注意力分配、笔记能力和语言产出能力尤为重要。译员在交际过程中,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送者,且传递模式是双向和同步的。除此之外,译者还充当了演讲者和听者之间协调者的媒介作用。由此可见,口译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译员用目的语再现原语信息时,包含对理解的信息用译语重新组合和表达,即译语的组织架构和有声语言产出。此环节相当于译员发表了一次公众演讲。译员的语言基本素质、语言组织技能和抗紧张情绪等公众演讲技能对口译的产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Lucas(2001)的公众演讲交际模式和Gile(1997)的口译交际过程模式发现,两者在英语语言能力、演讲技能、批判性思维、抗压力能力、笔记依赖程度、信息组织和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点。笔者将从演讲艺术的角度探讨其对译员口译表达能力的影响,并检测演讲培训能否对口译产出阶段的能力有所提升,以期寻求演讲和口译各自特色的前提下追求最大化效益。

二、研究方法

参加实验的35名受众者为口译短期培训班的成员,培训时间为两个月,培训目的是考取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二级口译资格证书(CATTIⅡ)。口译培训者均为中高级语言学习者,23人获得大学英语六级证书、12人获得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其中女性31人、男性4人;所有口译受训者均参加为期八周的演讲课程。由于此前未进行过大量的公共演说技巧培训,因此在培训之前只有很少的受训者可以进行4~6分钟的即席演讲。

在演讲培训开始前和培训结束后,口译培训成员分别回答了一份关于演讲技巧自我评估的五点量表的问卷调查。问卷中1代表此项能力非常低,5代表此项能力非常强。根据文献回顾所得出的结论,演讲技巧自我评估的问卷调查内容包含以下十项能力: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公众演讲技能、即席演讲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演讲焦虑程度、减少依赖笔记程度、演讲中劝说技巧、组织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

为给准译员提供更多的即席演讲练习机会,避免其过度依赖笔记并缓解焦虑情绪,训练设计主要参考以下几个因素:口译培训大纲、课程时间、培训者的课堂参与程度、内容的输入和输出、以及演讲的准备、练习、演示和评估(Lucas,2008)。口译培训的整个过程中,演讲课程安排每周三节课,每节课一百二十分钟。培训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主题呈现,主题的选择原则上略高于口译培训者的整体知识水平,以便在规定时间内挑战自己的思维反应敏捷度和在焦虑状态下的抗压能力。主题材料的选择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避免演讲中陈词滥调的原则。培训中后期材料的内容选择要基于培训前期的话题,其难易程度略高于前期材料的难度,这样有助于口译培训者锻炼其理解力,并在原语言知识基础上建构新观点。呈现方式因主题和材料不同而异,主要以录像和短文的形式来呈现。在此过程中,受训者可以通过做笔记或者提问等方式来提高对某个具体话题的理解。第二环节是针对相关话题的提示进行3~5分钟的即席演讲,准备时间为10分钟。即席演讲结束后,其他学生对所听到的演讲进行1分钟批判性总结。即席演讲和批判总结用随机点名的方式进行,这种形式有助于给准译员提供一个演讲练习的真实场景,从而可以锻炼其临场发挥能力和抗压能力。第三环节是根据内容、表达、组织三方面评价演讲内容。内容主要指论证例子与主题的相关性和对已知信息的应用能力;表达主要评估演讲者是否

具备清晰的发音、流利的语言表达、适当的目光交流、合适的体态语和讲话的信念等;组织结构主要指演讲是否包含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每部分的主题句和支撑句以及各部分之间是否具有统一性、连贯性和逻辑性。

笔者认为,口译的产出阶段和演讲的过程存在许多相似性,译员的演讲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口译的质量。因此,笔者提出的假设为,经过演讲培训,口译员在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组织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有助于学习口译技能并提高口译质量。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研究结果证实了研究方法中提出的命题假设,口译培训者的演讲能力和其他九项能力成正比。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问卷调查中各项标准差存在一些差异,但是被调查对象对问卷调查中大部分项目的汇报数字表明各项指数的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培训和练习,口译学习者在演讲时的焦虑程度有了明显下降。培训前焦虑程度的平均值为(M=2.91,SD=1.326),培训后为(M= 1.98,SD=1.706),平均值差为-0.93。数据表明,经过两个月的演讲练习,培训者在演讲时应对焦虑心理的能力有所提升。他们试图寻找各种减压策略使自己在演讲过程中能够灵活应对可能由自身心理原因和外界干扰因素所产生的紧张情绪,此过程和口译中译员需要应对随之而来大量信息的压力是一致的。口译中,译员不仅要听辨讲话者传递的大量信息,而且还要快速准确地把所理解的信息用目的语演讲出来。因此,演讲时焦虑情绪的减弱有助于提高译员的自信心,从而减轻口译过程中译员的压力。

图1 演讲技巧自我评价在培训前和培训后的平均值

从柱状图标中可以看出培训者的演讲技能明显有所提升,平均值分别为培训前(M=2.74,SD= 1.407)和培训后(M=3.49,SD=1.002),平均值差为+0.75。经过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手势语、演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但是即席演讲能力的提升并非明显,培训前后的平均值分别为:培训前(M=2.35,SD=1.543)和培训后(M=2.48,SD=1.492),平均值差仅为+0.13,差异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和临场应变能力,演讲话题的设置略高于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话题的难度系数可能增加了学生在即席演讲时的压力,有限的脑容量全部用来记忆或保持新信息并寻找富含逻辑的话语来表达演讲内容。因此,短期培训很难看到即席演讲水平的显著提高。相反,自我评估结果反映了两个月的集训对演讲技能的提升起到了一定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即席演讲对演讲者的反应能力、专业词汇量、知识面、逻辑性等方面的要求略高于已备演讲,在短时期内很难达到质的提升。由于在文献回顾部分讨论了演讲和口译产出阶段的相似之处,所以演讲技能的提升有助于提高译员在口译产出阶段的表达能力。

从演讲技巧自我评估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出,参加口译培训者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普遍得以提升,从培训前的平均值(M=3.19,SD=1.154)上升到培训后的平均值(M=3.34,SD=1.082),平均值差为+0.15。平均值的上升幅度并不显著的原因可以理解为,参训人员的英语语言水平已经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均已考取大学英语六级或英语专业八级,是中高级语言学习者,因此经过短期培训很难看到语言水平的显著提高。另外一种解释为,中高级语言学习者在口译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巩固并加强已获取的语言知识,而不是一味地习得新的语言知识(Lim,2001)。相反,英语语言初级或者中级水平的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其语言能力可以有明显提高,因为语言知识的欠缺导致陈述性知识的习得比程序性知识的习得更易获得,但实际上,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对学生的元语言和元认知培养更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对最小分值的检测发现,问卷调查在此项得分的最低分值为1,说明了此类培训者在语言技能方面的不熟练或者不自信,并不适合担任口译职业,只有那些已经熟练掌握原语和目的语或者具备相当高的双语或多语种能力的语言学习者,才适合于从事口译行业。

问卷调查结果中,减少对笔记的依赖程度有所提高,平均值从之前的(M=2.45,SD=1.501)提高到(M=3. 21,SD=1.149),平均值差为+0.76。数据充分表明,演讲中使用笔记的程度逐步减少,也就是说,大脑记忆信息的容量即工作储存器在逐步增大,相应地,第二语言产出信息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所以,演讲训练中教师要培训学生减少对笔记的依赖程度,用脑记完成演讲内容的逻辑构架和新旧信息的记忆和组合,从而锻炼并增强口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记忆能力,即短时记忆能力。脱离笔记的演讲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在口译中尽量不依赖笔记,而主要依靠脑记来达到充分理解话语信息和讲话者含意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十项能力中的提升较为明显,平均值由培训前的(M=2.50,SD=1.489)和(M=2.44,SD=1.510)提高到培训后的(M=3.23,SD=1.141)和(M=3.21,SD=1. 149),平均值差分别为+0.73、+0.77。演讲训练要求学生把准备阶段搜集到的所有信息分类汇总,储存在大脑里,然后用英语有逻辑性的表达出来;而点评训练则要求学生用批判性思维过滤所听到的信息,获取与自己思想不一致的内容并提出论点进行说服性演讲。由于前者训练时间较长,因此与演讲相关的信息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较为明显。相反,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劝说能力的提升相对薄弱,其平均值差仅为+0.14和+0.06。事实上,译员在口译时的信息重组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口译的成败和口译质量的高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批判性思维和劝说能力在口译过程中起微乎其微的作用,因为口译是用目的语将原语重新表达的过程,它不需要译员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原语并加入自己的观点,也不需要说服听众,让听众相信或者批判演讲内容。

四、结语

合格译员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公众演说家。研究结果表明,演讲艺术的培训有助于提升译员的口译表达能力;口译是演讲艺术的升华,它是一种再创新行为。口译学习者应清楚地认识到即席演讲对提高口译能力的作用,以及在口译中如何正确恰当地使用演讲策略。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培养译员的公众演讲技能,可以有效全面地提升其口译的表达能力。

[1]Beebe S.A.,Beebe S.J..Public Speaking Handbook[M].New Jersey:Pearson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12.

[2]Gile D..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s a Cognitive Management Problem[J].Applied Psychology,1997,(3).

[3]LimH..TeachingInterpretationandTranslation[J].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2001,(3).

[4]Lucas S.E..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7th Edition)[M].OHIO:McGraw-Hill Education,2001.

[5]Lucas S.E..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10th Edition)[M].OHIO:McGraw-Hill Education,2008.

[6]Nida E.A..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ories of Translation[J].Translation: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1976,(6).

[7]O'Hair D.,Stewart R.,Rubenstein H..A Speaker's Guidebook:Text and Reference[M].Bedford:Macmillan,2011.

[8]Osborn M.,Osborn S.,Osborn,R..Public Speaking[M]. Boston:Houghton Mifflin,1997.

责任编辑、校对:张增强

Correlation between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and Interpre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Modes

Guang Cai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046011,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Lucas's public speaking communication mode and Gile's interpreting mode,from which the similarities of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and the output stage of interpreting are found in the aspect of language skills,thinking mode,public speaking ability,information formulation ability,ability to express and ability to cope with interferences from the outside.Thirty-five students taking interpreting training course answered a five-point Likert scale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selfassessment of public speaking skills before and after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training.The result show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skills and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lso great improvements on public speaking skills,information formulation ability,note-taking independency,and language ability for interpreting trainees.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training promotes trainees'interpreting ability,which has a significant role on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and interpreting.

communication modes,public speaking,interpreting,impromptu speech,extemporaneous speech,meta language,target language,language acquisition

H315.9

A

1673-1573(2016)02-0046-04

2015-10-23

山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12106)阶段性研究成果

光彩虹(1983-),女,山西平定人,长治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英语演讲和口译。

猜你喜欢
译员演讲者口译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医疗口译中口译人员角色的动态转换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会计时的话筒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阅读自然的艺术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