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玲
患者就医时身份辨识管理的实践与探讨
杨素玲
目的 本研究旨在提高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方法 结合本院目前身份核对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身份辨识方法,引入腕带加PDA管理,鼓励不良事件上报,患者主动参与核对过程等措施。结果 正确率从81.41%提高到96.47%,χ2=334.662 1,P<0.000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就医患者实行有效的身份识别管理,可有效的减少由身份识别不正确引起的差错,从而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身份辨识;安全;管理
在医院,由于身份辨识错误而导致的差错时有发生,据美国医学研究所报道,每年由于医疗错误导致患者死亡的人数在4.5~9.8万,超过了由于交通事故、乳腺癌和艾滋病死亡的人数[1]。《2008年中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中提出的首位安全目标即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辨识的准确性[2]。为此,我院根据JCI标准中要求使用2种识别码确认患者身份,但不包括床号和房间号的要求,制定了《患者身份辨识制度》,规定了在医院所有场所进行的诊疗、操作中,必须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和病案号”作为患者的身份确认。自2015年1~12月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1资料
资料来源:来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质管办搜集的资料。质管办对全院医生、护士、后勤工人按一定的比例,先确定抽查人数,再以随机方法抽查各个环节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每月生成一张报表。
1.2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8.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2014~2015这二年的身份核对正确率应用χ2趋势检验。
2.1医院层面
有效的患者身份辨识是医疗安全的保障,因此,医院根据JCI标准中要求使用2种识别码确认患者身份,但不包括床号和房间号的要求,制定了《患者身份辨识制度》,规定了身份辨识时,至少同时使用患者姓名和病案号两项信息,病案号是患者来我院就诊时,信息系统分配给患者的一个8位数编号,此号码唯一且固定,全院通用。制度规定在医院的所有场所进行和诊疗操作之前都要进行身份辨识:问诊前、给药或发药前、输血或血制品前、手术前、操作前(静脉置管、静脉注射、血透)、诊断性操作前(如采血、采集其他检验标本、心导管术、放射操作)、检查前、患者转运前、报告危急值、放射治疗前、发放特殊饮食前、其他在任何诊断、治疗、操作前。
医院身份核对涉及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工作人员,为防止核对时的偏差,制订了不同的核对标准:(1)医生问诊时身份辨识标准动作:第一步:将病历本或挂号单上的病案号输入电脑,或者刷就诊卡、医保卡以识别患者病案号。第二步:主动询问患者:“请问您叫什么名字?”,核对电脑上所显示的姓名与患者所回答的姓名是否一致。(2)护理人员发药时的身份辨识标准动作:第一步:主动询问患者:“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核对药物标签上显示的姓名与患者所回答的姓名是否一致。第二步:扫描腕带上条形码与药物标签上的条形码,核对二者是否一致。(3)发药、影像检查时身份辨识标准动作:第一步:取药单/检查单扫描至电脑系统或输入检查单/发票中的病案号等以识别患者病案号。第二步:主动询问患者:“请问您叫什么名字?”,核对患者(或家属)所回答的姓名与取药单上/电脑系统上的姓名是否一致。(4)工人交接时身份辨识标准动作:第一步:主动询问患者:“请问患者叫什么名字?”,核对患者(或家属)所回答的姓名与检查单上的姓名是否一致。第二步:核对患者腕带上的病案号与检查单上的病案号是否一致。
2.2临床医护层面
为使医务人员严格、准确地执行身份核查制度,医院和科室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发放宣传资料、卡片等,让员工首先掌握正确的核对方法和时机,尤其是对新入院的实习生、进修、规培人员强化培训,务必使人人知晓,人人掌握。检查形式上采取科室自查与上级部门督查相结合、定期检查和明查暗访相结合的方式,督促临床工作人员严格、准确的执行身份核查,并收集相关数据,从中找寻偏差,明确原因,及时反馈并作整改,确保了患者的医疗安全。
为便于工作人员核对,医院引入腕带+无线护理移动终端(简称PDA)管理,通过腕带的信息可以准确确认患者身份、准确实施治疗方案,有效防止了因为身份识别错误而导致的治疗错误[3]。患者住院时,住院处给患者一包含其信息的腕带,护理人员和患者(昏迷不清患者或小儿,在家属的参与下)一起核对身份信息,准确无误后即予以佩戴上腕带(如手腕不能带,则戴于其它合适的部位),告知住院期间不得取下。PDA是手持移动设备,国内外研究报道 临床应用基于条码技术的PDA可以显著降低给药错误、标本采集错误及输血错误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6]。护理人员在给药等操作时,将PDA对准患者腕带上的条形码,听到PDA有确认扫描成功的声音,显示屏会显示患者的信息,核对患者身份和医嘱。再将PDA对准药物或试管等的条形码进行扫描,如二者信息匹配,则会有正确的提示音,屏幕上显示“XX成功”;如二者信息不匹配,则PDA会有不正确的提示音,屏幕上显示“XX与患者不匹配!请核对!”该项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工作人员准确、高效的完成床边业务,也有效的杜绝了因查对不准确而导致的差错。
2.3监管层面
每月按一定的比例抽查执行情况,在检查中发现未规范核对患者身份的人员,当面反馈,告知操作的标准动作。将抽查的结果,在院周会、书面上进行反馈,院内网进行公示,并由各科主任和护士长进行患者身份辨识的整改。在院内网设立不良事件与近似错误无责呈报系统,鼓励医务人员主动上报和身份识别有关的不良事件及近似错误信息。上报信息符合不良事件与近似错误的定义和范围,就可获得一定的奖励,但发现漏报或瞒报的也规定需予以处罚。质量管理办公室每月对不良事件进行收集、分析,对于由于身份核对不规范等引起的不良事件,书面反馈给科室,并督促作出相应的整改。
2.4患者层面
患者参与护理查对能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预防护理差错发生[7]。教育患者及家属参与身份查对,如在患者入院时,就由护士进行入院宣教,讲解身份核对的意义和查对方法,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查对的重要性,争取患者和家属的配合,让他们参与到查对中来,这也好比在工作人员旁边安置了一个报警器,能时刻提醒工作人员认真准确执行查对,更好地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
表1 2014~2015年患者身份识别结果
本调查通过抽样统计计算公式N=μ2α/(2P(1-P)/δ2),得出,P=0.9,计算出样本抽样量每月至少为139人次,再按科室对现场不同的医务人员在诊断、治疗操作过程式中的随机抽查,本文对2014年度、和采取上述措施后的2015年度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见表1,图1。
采用SAS8.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χ2趋势检验,结果为Z=16.328 2,P<0.000 1,可以表明患者的身份识别正确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线性趋势,即正确率随着时间推移有提高趋势。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χ2=334.662 1,P<0.000 1,可以表明2014~2015年患者身份识别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1依从性不够
图1 正确率趋势图
临床工作中,因工作量大,任务重,有些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也不强等,再加上本院又是教学中心,来院规培、进修、实习的学生非常多,学员来院培训时内容多,时间紧,对培训的内容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建议加强工作人员的教育,学员培训时能够多按排时间,以便更好的掌握;同时医院信息科能否开发出更智能的辨析工具,如刷脸、刷指纹一样,快捷、方便、准确,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提高了依从性。
4.2身份识别有不规范的现象
检查中发现,存在工作人员直呼患者姓名,没有主动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名字。这样如遇到同名同姓、读音相近的或者年纪大、听力有问题的患者,就有可能发生错误的身份识别,建议加强培训、宣教,加强制度的学习,使其养成正确识别的 习惯。
4.3无法识别冒用现象
患者来本院看病时,制卡环节,只需患者拿身份证即可在自助机上办理,如果患者年龄、外貌方面相似、性别相同,核对环节又主动说出冒用者的名字,则工作人员就很难辨别真假。因此建议在患者制卡挂号环节,能够有部门进行监督;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希望医院借助高科技手段,引进能正确识别身份的仪器,杜绝冒用现象。
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可确保对患者提供正确的操作,有利于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利益,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8]。2015年度我院通过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如从源头的制度修改,标准的制定,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到临床的监督落实,反馈再整改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JCI要求身份辨识率达100%,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院核对身份信息的程序以人工方式为主,人工核对程序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可能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需要医院从信息方面加大投入,引入高科技的手段,减少或改变人工核对的程序,使用现代化的先进的管理工具,以保证患者绝对的安全。
[1]殷彩欣,徐信兰,周军,等.住院病人身份双识别正确执行的质量改进[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2):81-82.
[2]中国医院协会.2008年中国病人安全十大目标[N].健康报,2008-03—28(1).
[3]Richard P wenzel.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socomial infection[M].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nls&wilkinS,2003:13-28.
[4]Coyle GA,Heinen M.Evolution of BCMA within the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J].Nurs Adm Q,2005,29(1):32-38.
[5]Hayden RT,Ptterson DJ,Jay DW,et al.Computer-assistant bar-coding system significantly reduces clinical laboratory specimem indentification errors in a pediatric oncology hospital[J].Pediatr,2008,152(2):219-224.
[6]Chan J CW,Chu RW,YoungB WY,et al.Use of an electronic barcode system for patient identification during blood transfusion :3-year experience in regional hospital[J].Hong Kong Med J,2004,10(3):166-171.
[7]魏小妹,赵庆华.病人参与查对 提高病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J].护理研究,2010,24(22):2036-2037.
[8]程凤敏,陈海啸,郎云琴,等.降低病区护理给药前患者身份识别缺陷率的实践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52-54.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Patients Hospitalized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Management
YANG Suling Medicine Quality Management Office,The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jiang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Hangzhou Zhejiang 310009,China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identification and ensure the medical safety of patients.Methods Combined with our current problems of identity verification,searching for effective identification methods,introducing the wristbands and PDA management,to encourage th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and the patients actively involved in checking process,Results The accuracy from 81.41% to 96.47%,χ2=334.662 1,P< 0.000 1,the difference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effective identification,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errors caused by the incorrect identification,thereby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atients.
Identification,Safety,Management
R197.3
A
1674-9316(2016)20-0025-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6.20.014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质管办,浙江 杭州 3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