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婕 吕 勇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74)
计算机化心理学实验中的时间精度问题——以E-Prime为例
张婕吕勇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74)
在计算机化心理学实验中,获得精确计时是关键问题。电脑硬件、操作系统及实验程序等均可能导致计时误差。本文以心理学研究中应用较广的E-Prime软件为例,探讨在心理学实验中实现精确计时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方法。实验者可通过选择合适的电脑硬件,设置恰当的硬件参数,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设置程序的计时参数,优化实验程序,在高优先级下运行程序,并测试和检查计时数据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实验的时间精度,得到符合要求的精确数据。
计算机化心理学实验;时间精度;E-Prime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计算机化的心理学实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中。尤其是采用事件相关电位 (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功能性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fMRI)、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MEG)等技术的心理学实验,更离不开计算机化的实验设计。常用的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心理学实验软件有:E-Prime、DMDX、DirectRT、Inquisit、Presentation、SuperLab、Stim等[1]。这些软件可被用来控制刺激材料的呈现顺序和持续时间,从而在被试身上引发所欲研究的心理活动。另外,此类软件还被用来记录被试的按键动作等,从而得到反应时、正确率等行为指标。此类软件通常宣称,对呈现刺激材料的控制和被试反应的记录可以达到毫秒级的时间精度。
但是,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与预期不符的时间误差,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失真。有时研究者所要求的时间精度是他所使用的硬件设备所无法达到的,尤其是在刺激的呈现时间极短的情况下。
例如,有的研究者使用刷新率为120Hz的显示器呈现20ms(2.4个刷新周期)的启动刺激[2],或呈现10ms(1.2个刷新周期)的阈下目标刺激[3]。这些研究中,由于刺激的呈现时间不是刷新周期的整数倍,所以不能实现研究者的要求。
此外,有些论文没有报告屏幕刷新率这一重要参数,只报告了刺激的呈现时间。例如,呈现刺激12ms[4,5]或15ms[6]等。这些刺激的呈现时间只有在使用合适的刷新周期时才能实现。如,实现刺激呈现12ms时,刷新周期必须是12ms、6ms或4ms等。如果其他研究者希望再次验证这些实验的结果或使用相同的实验范式进行深入研究,可能会因为显示器的屏幕刷新率与原研究者使用的不同而无法实现。
另外,由于多任务计算机操作系统固有的特点,导致实验程序运行时可能被“挂起”,随机中断数百毫秒,如果无法及时记录下该延迟时间值,实验数据中就会混入大得离谱的随机时间误差。
在实验没有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的情况下,研究者收集到的数据就会缺乏可靠性,由此可能得出错误的研究结论。因此,研究者在具有高计时精度要求的实验中要充分考虑实验的软硬件环境,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获得可靠的数据。
E-Prime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和匹兹堡大学联合开发的一款计算机化心理学研究操作平台。它是一种图形界面应用软件,可在短时间内生成复杂的心理学计算机化实验程序[7],从而使得对计算机编程不是很精通的心理学工作者也可以很快地将自己的研究设计付诸实施。目前,E-Prime在高校教学和心理学研究部门得到了广泛采用,用它生成的计算机化实验涉及了知觉、注意、记忆、高级认知、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等领域[8]。本文将简要介绍计算机化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计时误差的种类及其原因,并以E-Prime软件为例,探讨防止和消除这些误差的方法。
2.1刺激呈现时间是离散量且有最小值
电脑显示器的刷新过程为:从屏幕左上角开始,水平地陆续点亮第一行内的所有像素,然后下移到第二行,继续水平地陆续点亮每个像素,这一过程逐行反复进行,直到屏幕底端。点亮整个屏幕所有像素需要的时间叫做 “刷新周期”,1秒钟内刷新周期的个数叫做屏幕“刷新率”。刷新周期的起始点叫做“垂直消隐事件”。电脑可以检测到垂直消隐事件,用来同步电脑事件与屏幕显示。目前,市场上的笔记本电脑常用的屏幕刷新率为60Hz,台式机常用的刷新率为60Hz或72Hz。
显示器固定的刷新周期会导致两个结果:(1)用户不能在任意时间呈现或去除图像,只能在下一个刷新周期到来时才可以,即刺激的呈现时间不可能小于一个刷新周期,且一定是刷新周期的整数倍;(2)如果程序设置的刺激呈现时间小于一个刷新周期,不是所有刺激都能显示出来,有的刺激还来不及显示即被之后的图像覆盖,而呈现刺激的最短时间仍为一个刷新周期。如果研究者没有考虑到上述两点,而是按自己的意愿随意设置刺激呈现时间,就可能导致时间误差。
2.2操作系统中的显示参数可能会被实验程序改变
一些心理学实验生成平台允许用户设定实验所需的屏幕分辨率和色深等参数,并在实验程序运行开始时强制改变操作系统显示模式中的这些参数,如E-Prime和DMDX等软件均具有此功能,这样,实验过程中的显示参数就可能与操作系统中显示的设定值不同,当出现这种模式切换时,显示器会被强制改变刷新率来适应新的显示参数。
个别情况下,研究者需要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强制改变显卡、显示器的参数设置(如分辨率和色深),当显卡的设置改变时,显示器一般需要数百毫秒来适应新的设置,引入较大的计时误差,而且此时刷新率也随之变化。
2.3某次刺激呈现时出现极端的延迟误差
常见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都是复杂的多任务操作系统,其核心功能之一便是对并发执行的任务进程按一定的策略进行调度[10]。操作系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执行管理员权限的清理操作或虚拟内存管理等,当该情况发生时,会不经提示地挂起实验程序,从而造成极大的计时误差。例如,大家也许都经历过,在使用微软公司的Microsoft Office Word软件进行文本处理时,会偶尔暂停一段时间,即大家常说的“卡住了”,过一小段时间又恢复正常。相同的情况在实验中也会发生,这就造成了较大的计时误差,而且,即使每次实验程序运行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下(软硬件设置完全相同),此类误差出现的时刻也是随机分布的,事前无法预测。
2.4每次刺激呈现中普遍存在的延迟误差
电脑从硬盘中读取图片数据,为显示做准备(如在显卡中进行运算),将图片显示在屏幕上,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一段时间,加起来即为图片的“启动时间”。因此,第N幅图片呈现的总时间=第N幅图片设定的呈现时间+第N+1幅图片的启动时间(N≥1,且为整数,公式中未考虑其它误差因素)。根据呈现内容的数据量大小不同,以及计算机性能的不同,“启动时间”从几毫秒到数百毫秒不等。在同一台电脑上运行一个完整的实验程序,当实验程序中呈现的图片材料数据量大小相近时,每幅图片的实际呈现时间与预期呈现时间的偏离量相近,不会出现上一个问题中的极端异常值,但是正因如此,这类误差不易被研究者察觉。
3.1对实验所用的计算机进行测试并调整配置
硬件和软件都会影响计算机化心理学实验中对刺激呈现和记录被试反应的时间精度。就硬件而言,CPU、主板、内存、显示器等是影响计时精度的关键部件。当然,软件也非常重要。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电脑大多可以达到毫秒级的计时精度,但研究者仍然需要周期性地测试自己的电脑,在每次改变软硬件配置后也要进行测试,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E-Prime软件的开发者在其网站(http://www. pstnet.com)上提供了针对电脑环境的测试程序,用户下载RefreshClockTest.ZIP文件后,按照步骤说明,在E-Studio环境下运行RefeshClockTest.ES进行测试。测试结束后,即可得到关于电脑晶体时钟和屏幕刷新周期的数据,以及对电脑性能的评价。具体操作,可参考E-Prime软件的随机帮助文件Users-Guide.pdf中的Appendix A:Timing Test Results。研究者可据此判断电脑是否满足实验要求,并相应地调整机器配置。
3.2结合实验要求与刷新周期设置刺激的呈现时间
如前文所述,屏幕的刷新周期是限制刺激呈现时间的重要参数,因此在设置刺激的呈现时间时,必须将其考虑在内,实验完成后,也应将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刺激的呈现过程可以想象为以下的一系列过程(其中不包括“启动时间”等误差因素):(1)呈现第N个刺激(N≥1,且为整数);(2)等待设定的呈现时间结束;(3)等待新的刷新周期出现的标志(垂直消隐信号);(4)新的刷新周期到来时,呈现第N+1个刺激。
由于过程(3)的存在,即刷新周期的限制,实际的刺激呈现时间一定是刷新周期的整数倍,并始终大于或等于设定的呈现时间,“等于”是因为过程(2)恰好为刷新周期的整数倍,过程(3)的时间恰好为0。换言之,在过程(2)中,如果刺激已经呈现了研究者想要的足够长的时间,但这段时间不是刷新周期的整数倍,那么就要在过程(3)中再等待额外的一段时间,直到新的刷新周期的开始。因此,在设定呈现时间时,应该将呈现时间设定得比想要的呈现时间最接近的整数倍的刷新周期少几毫秒,对于大多数显示器,减少10ms即可满足需求且方便记忆。
例如,实验设计要求的呈现时间为20ms,如果使用刷新周期为16.67ms(刷新率为60Hz)的屏幕,无法实现实验要求,研究者只有两种选择:(1)呈现一个刷新周期,实际呈现时间为16.67ms,相对于20ms的误差为16.65%。将呈现时间设定为7ms(16.67ms-10ms≈7ms,E-Prime软件中只接受整数值设置),刺激呈现7ms后开始等待新的刷新周期出现的标志,等到16.67ms时新的刷新周期到来,开始呈现下一个刺激。(2)呈现两个刷新周期,实际呈现时间为33.34ms,相对于20ms的误差为66.67%。将呈现时间设定为23ms(16.67ms×2-10ms≈23ms),刺激呈现23ms后开始等待新的刷新周期出现的标志,等到33.34ms时新的刷新周期到来,开始呈现下一个刺激。
如果使用刷新周期为13.89ms(刷新率为72Hz)的屏幕,还是难以实现实验要求,情况和60Hz的屏幕类似。
如果使用刷新周期为10ms(刷新率为100Hz)的屏幕,可以实现实验要求,即呈现两个刷新周期。此时设定的呈现时间应大于一个刷新周期,小于两个刷新周期,如15ms,即刺激呈现15ms后开始等待新的刷新周期出现的标志,等到20ms时新的刷新周期到来,开始呈现下一个刺激。
3.3考虑到连续呈现系列刺激中需要的“启动时间”
连续呈现刺激时,除了需要等待下一个垂直消隐事件的发生,还需要一段“启动时间”。明确这段时间并将其考虑在内很重要。对下一个刺激的准备时间必须发生在当前刺激呈现的过程中,来避免两个刺激之间的时间延迟。
E-Prime为每一个呈现刺激的控件提供了Pre-Release的属性,该属性允许在当前刺激终止前就开始为下一个刺激的呈现做准备,即允许将下一个刺激的准备时间与当前刺激的呈现同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E-Prime中任何在下一个刺激实际呈现之前输入的被试反应都根据当前刺激的设置被记录下来,即反应总是属于由诱发反应的刺激来记录。
使用PreRelease功能时,E-Prime可以尽可能多、尽可能早地完成任务。在某些情况下,一旦一个控件完成它的关键动作,时间就可以分配给下一个控件。值为100~200ms的PreRelease时间对于大多数呈现序列来说足够了,可根据实验程序结束后获得的数据文件,查看PreRelease时间是否合理。尽管PreRelease机制是一项高效实用的工具,但是研究者在使用它时,仍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如果为一个紧跟FeedbackDisplay的对象设置了PreRelease功能 (被试有一个做出反应的窗口期),可能会呈现错误反馈。错误的出现是由于FeedbackDisplay会在前一个对象的PreRelease时间开始时读取被试反应数据。例如,假设呈现一个探测刺激,接受反应的窗口时间为1000ms,设置PreRelease时间为100ms。FeedbackDisplay对象会在探测界面开始呈现的900ms后执行操作,并准备显示。此时,FeedbackDisplay对象会检查这个时刻之前最后一次输入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并选择显示信息(如,“正确”“不正确”“无反应”等)。假如被试恰巧在探测界面的起始点之后的901ms到1000ms之间做出反应,FeedbackDisplay可能已经在反应被接收之前做好反馈的准备了。因此,可能反应已经被接收了,但是显示给被试的反馈是“没反应”。这时需要注意,反应数据确实被标记了时间、被计分,并在trial的结尾被正确记录。由于FeedbackDisplay需要准备时间,呈现给被试的反馈可能是错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将任何之后紧跟着FeedbackDisplay对象的控件的PreRelease设置为0ms。但是,一般而言,准备反馈所需的时间小于300ms,并且反馈一般不会作为关键计时事件出现。或者用户可以调整反应输入的TimeLimit,使PreRelease的时间不会与反应时间重叠。尽管上面例子中,数据的记录不会受影响,但是在有的情况下,会出现PreRelease和数据记录相互作用造成的错误。尤其是当反应出现在一个Procedure的结尾时,使用PreRelease会改变数据记录。如果当前显示界面接收反应的时间长于一个trial的持续时间(即反应界面的TimeLimit长于trial剩余时间的总和),或者,反应数据必需用于PreRelease过程中执行的脚本,这时的PreRelease应设置为0。
第二,PreRelease功能只有在当前对象的呈现是由下一个对象的呈现来清除的情况下才有效。这是因为,如果一个对象负责自身的清除,就总要等待时间记满规定的持续时间,否则清除会出现得过早,即在PreRelease开始的时候就进行清除。在实践中,这条注意事项很少成为问题,因为一般情况下,清除当前刺激是由序列中的下一个对象的出现完成的,并且大多数实验可以通过简单的重新设计来满足这种模型。
第三,PreRelease也不能在当前对象是由反应输入终止的情况下使用,因为系统不可能预测被试何时会做出反应,它要等到反应出现时才能做出响应。对于大多数实验范式,这一般也不是问题。因为通常情况下,当由反应输入来终止刺激呈现时,当前对象的呈现持续时间是关键计时,而下一个对象和当前对象的时间间隔不是关键计时,即使下一个对象的呈现出现延迟也没有太大问题,无需使用Pre-Release功能。当对某些范式构成问题时,建议设置反应输入的规则,使呈现的终止不取决于反应输入,这会使反应被标记时间、计分并正确记录,同时保持刺激序列准时呈现[9]。
3.4在高优先级模式下运行实验程序
在高优先级模式下运行实验程序时,可以充分减少由操作系统和电脑上运行着的其它应用程序和服务造成的时间延迟发生的概率和持续时间,建议在实验程序运行之前先将电脑上的无关程序 (如常驻内存的杀毒程序)都关闭。但是,作为应用软件的心理实验程序在运行时即使被赋予最高的任务优先级,仍然不能独占CPU的运行时间和其他资源,而是可被随时中断的,且中断的次数、时刻、时间都是不可预知的[10]。因此,延迟误差是无法彻底避免的,只能最大程度地进行减少。当研究者需要实验程序与同一台电脑上运行的其它应用程序有交互作用时,不建议将实验程序运行在高优先级模式下,否则实验程序会试着停止其它程序,或剥夺它们占用处理器的时间,以避免实验被影响。
用E-Prime创建的实验程序会默认运行在高优先级模式下[9]。
3.5为误差的出现选择合适的计时模式
尽管在实验设计和参数设置方面有一些使误差最小化的方法,但是误差永远无法彻底消除,实验者要有应对误差出现的方法。当误差出现时,一般有三种处理方法:(1)继续将刺激呈现预设的持续时间,并延迟序列中所有的刺激;(2)缩短当前刺激的呈现时间,以补偿该延迟,并保持序列中后面的刺激都按时呈现;(3)明确设置时间的起始点和终止点来解决错误。
图1描述了当预期外的时间延迟出现时,EPrime提供的前两种处理方法:Event计时模式和Cumulative计时模式。
图1 E-Prime中的Event和Cumulative计时模式
在Event模式中,某一事件起始时发生的延迟不会影响该事件预定的持续时间。由于误差的出现,序列后面所有事件的起始点都会延迟,一个累积的时间延迟会贯穿整个过程。在Cumulative模式中某一事件起始时发生的延迟会导致该事件预定的持续时间缩短相应的时长,使累积时间误差达到最小化。
在一些实验中,Cumulative时间模式的作用会受到限制。第一,如果计时误差或延迟足够长(或者预定的刺激呈现时间足够短),可能当前刺激的呈现过程不足以完全“吸收”该时间误差。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序列中后面的刺激都可能按顺序缩短它们的持续时间,直到所有的累积误差被抵消。
当一个刺激是由被试的响应来终止时,也可能打断时间序列。例如,将一个可输入的掩蔽界面的EndAction属性设置为Terminate。这种情况下,EPrime假设用户需要当前事件结束后,下一个刺激尽快出现,否则EndAction属性会被设置为none。E-Prime处理这种情况的方式是将下一个刺激对象的起始时间设置为响应时间,而不是它最初预定的起始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当前对象暂时转换为Event计时模式,然后又变回Cumulative计时模式的序列,这种效应同样存在。因此,建议不要将刺激的终止方式设置为响应事件,而是将可输入掩蔽界面的EndAction属性设置为none,这样响应会被如期接受、计分并记录,但是刺激序列不会被响应事件所打断。
以上两种方法的具体例子如下:
假设屏幕刷新周期为 13.89ms(刷新率为72Hz),每个刺激的呈现会有0~13.89ms的潜在延迟,这会导致一个平均时间为6.94ms的延迟。
使用Event计时模式,如果第一个刺激有7ms的延迟,那么第二个刺激直到107ms(设置的每个刺激的呈现时间为100ms)才开始等待垂直消隐事件的出现。100个100ms的呈现之后,预计得到累积延迟694ms(100×6.94ms),因此序列的结束发生在10.694s,而非预计的10s。从每个刺激的起始点,到程序开始等待下一个刺激总是至少为100ms,平均的呈现时间为106.94ms。
使用Cumulative计时模式,刺激的呈现时间会缩短,来保证呈现的结束时间总是发生在硬件允许的最接近100ms的界限。在Cumulative模式中,第二个刺激呈现会在100ms时开始等待垂直消隐事件的出现(而非106.94ms),平均呈现时间是100ms,经过100次呈现后,再下一次呈现的开始发生在10s(加上下一个刷新的延迟)。
Event模式和Cumulative模式适用于两类不同的范式。如果研究者要求呈现一个词或者呈现短序列刺激(如,注视点、探测界面、掩蔽界面),序列中每个trial之中的间隔的变化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应该使用Event模式。如果研究者希望保持稳定的呈现频率,那么应该使用Cumulative模式。如某记忆任务中,每2s呈现一个刺激,不能有累积误差和时间漂移。再如,快速序列视觉呈现实验范式(RSVP)中以固定的时间间隔连续呈现视觉图形刺激[11]。E-Prime中所有控件的默认计时模式为Event。
E-prime还提供了优先级更高、使用方法更复杂的Custom计时模式。该模式允许研究者编写EBasic脚本来评估计时错误,并引入算法,通过明确设置控件的起始点和终止点来减少计时错误。需要注意的是,当控件使用这种计时模式时,系统只会依靠控件的CustomOnsetTime和CustomOffsetTime这两个属性来决定控件应该被执行多久,而其Duration属性和PreRelease属性都会被忽略。具体介绍可参见E-Basic在线帮助的Clock.Readmethod[9]。
3.6从磁盘中预加载刺激文件,使读取数据的时间最小化
实验程序从硬盘读取刺激材料的数据时会有几毫秒到几十毫秒的等待和寻道时间,数据从硬盘读出到写入显示缓存所耗费的时间又与硬盘的性能、文件的大小及存储位置密切相关[10]。如果实验需要以较高的速度呈现刺激,还需要事先将刺激材料读取到内存中,保证实验时更快地获取数据,而不是在呈现刺激序列的过程中再从硬盘提取刺激材料。当呈现时间小于100ms,或呈现数据量较大的复杂图片时,这通常是必要的操作。将刺激载入内存,也可以叫做缓存刺激。缓存刺激还可以大量减少发生在刺激生成时的内存分配操作,由于内存分配是操作系统管理虚拟内存时占用时钟周期的主要原因,因此缓存还有助于减少与操作系统有关的时间延迟。
使用缓存刺激的缺点是占用大量的内存空间,当实验程序占用了更多的内存时,操作系统更有可能在磁盘上划分虚拟内存,所以用户不能保证所有图片在需要时都能及时获得。然而,如果没有其它程序同时运行,并且内存足够用,从内存中读取图片的速度在大部分情况下比直接从磁盘读取快得多。
研究者可以从www.pstnet.com网站上下载用E-Prime创建的缓存刺激图片的范例程序模仿学习。
3.7测试并检查计时数据
如前所述,计时问题很复杂,在实验设计中很容易出错,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也时常发生延迟误差,这些错误不经意间就会被忽略和漏报。而对时间数据的精确记录是对抗误差数据的最基本方法。
E-Prime中每个刺激呈现控件都有DataLogging属性,在DurationInput标签下,该属性可被设置为Standard、TimeAuditOnly、ResponseOnly和 Custom。为关键变量计时的操作不会拖延实验运行的时间,但它为事后分析记录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了相应的基础。把实验中关键计时控件的所有相关计时数据都记录下来的唯一缺点,就是会增加数据文件中的列数,有时会给检查结果造成困扰。不过,研究者可以通过E-Prime软件包中的E-DataAid应用程序方便地对数据进行隐藏和过滤,为了长远考虑,应该保留多余的数据,以备实验受到挑战或需要重新检查时使用[9]。
综上所述,保证实验的时间精度需要以下七个步骤:
(1)测试计算机的硬件性能和软件环境,判断电脑是否满足实验需求,并相应地调整机器配置。
(2)考虑实验要求与刷新周期的限制,设定合理的刺激呈现时间。
(3)注意“启动时间”对连续呈现的序列刺激的影响,将刺激的启动过程包含在上一个刺激的呈现过程之中。
(4)将实验程序运行在高优先级模式下,减少操作系统和其它程序造成的延迟误差。
(5)根据不同实验范式的具体要求(刺激需要呈现足够的时间,累积延迟误差可接受的情况;刺激需要保持稳定的呈现频率,累积延迟误差不可接受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计时模式以应对无法根除的误差延迟。
(6)在呈现刺激序列之前,将所有刺激材料的数据预加载到内存中,减少从硬盘直接读取数据的时间。
(7)实验结束后检查计时数据,有理有据地剔除误差数据。
对于所有使用计算机化实验设计的研究者,明确、控制、检查实验中的关键计时数据是他们的基本义务。研究者严谨地按照以上步骤来操作,可以实现毫秒级的时间精度。只有在确实满足实验要求的情况下呈现刺激材料,并获得符合精度要求的实验数据,研究者才能得到有意义的实验结论,这些研究结果才可以在不同实验室之间进行重复和替代。
1宫大志,李寿欣.多种心理学实验生成工具的比较分析.实验室研究与探新,2008,27(10):70-75.
2王沛,鲁春晓.阈下启动的心理机制初探.心理科学,2005,28(6):1344-1346.
3崔丽霞,杨洁莹,史光远,等.非自主闯入焦虑发生的机制:阈下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13,36(6):1301-1306.
4吕勇,李甜甜.时间间隔对面部表情唤醒度阈下情绪启动的影响.心理科学,2014,37(1):48-52.
5杨丽珠,蒋重清,刘颖.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和Stroop效应之对比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5,28(4):784-787.
6赵丽娜.阈上阈下不同情绪线索对特质焦虑大学生返回抑制的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7卢伊颖.心理学计算机化实验的形式与生成系统.社会心理科学,2011,26(3):53-62.
8陈文锋,崔耀,张建新.心理实验系统E-Prime介绍及其应用.心理科学,2005,28(6):1456-1458.
9Schneider W,Eschman A,Zuccolotto A.E-Prime Users-Guide.Psychology Software Tools,2007.
10陈永鹏,路敦强,吴晓荣.计算机控制的心理学实验计时问题与新方案设计.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3):402-406.
11鲁学明,张学民.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计算机控制计时问题.心理科学,2010,33(2):400-402.
The Timing Technology in Computerized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Taking E-Prime for Example
Zhang Jie,Lv Yong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74)
In computerized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acquiring accurate timing data is critical.Timing errors may result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hardware,operating system and experiment programs.This paper took E-Prime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principles and processes for accurate timing.Researchers can increase the timing precision by choosing appropriate hardware,installing proper index,setting specific timing parameters,optimizing experiment programs,assigning the programs at high priority and inspecting the timing data.
computerized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timing precision;E-Prime
吕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ly631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