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来++张然
摘 要:平遥推光漆器作为中国四大漆派之一,其在中国漆艺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平遥推光漆器起源于春秋,兴于唐代,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漆艺的装饰性逐渐增强,漆画也最终脱离漆器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画种。本文通过对平遥漆画中花卉元素的造型装饰设计进行讨论分析,来探讨平遥漆画的装饰艺术。
关键词:平遥漆画;花卉;装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147-01
一、平遥漆画的发展
(一)传统平遥漆画的历史沿革
平遥推光漆器起源于春秋,兴于唐代,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在清代以前,平遥推光漆器主要是素底描金,在清代初期开始以金漆器为主,到清代中期创出了增厚漆层、推出光泽的新工艺,至此,平遥推光漆器形成了以磨推漆面与描金彩画相结合的独特工艺风格。平遥漆器外观古朴雅致,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是漆器中之精品。其中更是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不仅是山西传统漆艺文化的艺术代表,更是我国研究漆艺文化的“活性资料”,不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地域特征,而且融汇了历史、地域、信仰、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文化信息,经过历史的洗礼更能显示出它的价值。
(二)现代平遥漆画的发展
漆画自古以来一直依附于漆器之上,实用性一直作为其主要的特性存在。随着社会发展,其装饰性超越了实用性。漆画作为纯绘画被有意识的追求,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情。中国的现代漆画,以磨漆画为先导,终于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脱颖而出,被中国美协确立为纯粹画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来扶持民族工商业的复苏。1958 年,平遥县政协、县工商联遵照中央“振兴工艺美术事业”的指示精神,组建了“平遥工艺品推光漆合作工厂”。像平遥漆器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得到国家的重视,开始恢复制作,大量的生产平遥推光漆器,作为工艺品创得了大量的出口外汇。改革开放后,平遥漆器等传统手工艺者接受到外界各种文化形态,特别是在通俗文艺的影响下,大众也把传统手工艺品被视作“不流行的”。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刻,国营平遥漆器厂与全国其它传统手工艺品厂一样,面临解体,转为私营模式,这成为一种回归,回归到传统的手工作坊的模式。 当代平遥漆画的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平遥漆画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偏于小品,绘画缺乏深度。平遥漆画作为绘画,还必须加强其绘画性。
二、平遥漆画中花卉纹样的装饰设计
(一)形态特征
平遥漆器植物类花草类装饰图案主要以“梅花”、“兰花”、“菊花”、“莲花”“牡丹”为主,通过对花草类植物图案归纳总结、对装饰图案的局部分别进行分析,得出了各个类型纹样整体的形态特征,从而揭示了每一类植物纹样的造型形式的基本规律。梅花的吉祥平安,兰花的高洁纯朴,菊花的清新淡雅,莲花的淡雅高洁以及牡丹的雍容富贵都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色彩特征
漆画有其自身的色彩语言的表现,漆画的色彩总体来说是偏于装饰性。黑,红两种颜色是漆画最基本的两大色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特征。这两种颜色已经成了中国漆画的“标准色调”,正如吴冠中先生说过:“素白的宣纸与墨黑的漆,都极美。朴素大方之美,是我国传统艺术栖止的温床。”目前漆颜料除银朱之外,还有石黄、钛白、钛青蓝、钛青绿等。
在漆画画面上除漆之外,镶嵌材料构成另一种色彩的美感。金银箔的使用可使人感到有富丽华美的特点;螺钿片给人以五彩斑斓,光耀夺目之感;金银粉屑、细砂、闪光粉经打磨、推光后耀眼辉煌与闪耀之美, 显示出不同材料的神奇异特。将蛋壳镶嵌在画面上的那种自然的裂纹, 显示着朴素雅致。平遥漆画中常见的色彩搭配主要有黑底彩绘,红金相配,红黑相配,红绿相配等,整体感觉用色丰富,图案鲜明,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
(三)构图处理
在山西平遥推光漆盒的装饰图案中,所有图案都有其遵循的图案构图方式,画面中的物体文字,色彩等元素的安排都直接影响图案的视觉和表现力。构图是图案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主次的表现、严谨的购物和艺术的表现是构图的基本要素。平遥漆画中常见的构图方式有:垂直线构图,斜角式构图,弧线式构图,中心式构图,三角形构图,水平线构图,散点式构图。
三、结语
通过对平遥漆画中花卉纹样的造型装饰设计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平遥漆画的图案多沿用传统纹样,十分抽象,装饰性十足,在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多体现山西人性情、思想、情感、意志的表现,折射出山西人民朴素的民俗心理和审美意趣。这是山西人在平遥这块土地上长久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地域文化的产物。所以,平遥漆艺应该继续延续山西地域文化的根脉传承发展,更加深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对传统文化再次创新,提炼出那些具有恒久光芒的艺术元素,让其融化在漆艺术之中,使平遥漆艺更加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乔十光.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漆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2]张繁荣.平遥推光漆器的艺术特征[J].装饰,2009(03).
[3]张飞龙.中国髹漆工艺与漆器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