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中“找”字思维定势探析

2016-12-12 21:02廖婷婷
亚太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定势小蝌蚪外貌

廖婷婷

摘要:《小蝌蚪找妈妈》以一个“找”字贯穿全文,在“找”中进行着“碰”的过程,在“碰”中完成了“找”的任务,可谓情节曲折生动,是富有儿童情趣的典范之作。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注意避免“找”字惯用意义所带来的思维定势,深刻感悟“碰”所带来的偶然性及无目标性,最大程度活跃学生思维,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蝌蚪找妈妈》;找;碰;思维定势

中图分类号:H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098-01

《小蝌蚪找妈妈》是闻名中外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故事以一个“找”字贯穿全文,小蝌蚪在“找”中探索,在“找”中成长,而小读者们也在“找”中获得了知识与乐趣。本文将对《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的“找”字进行思考与探索,浅析为何在如此多儿童文学作品中,《小蝌蚪找妈妈》能够成为一代又一代人脑海中记忆深刻,犹如印上烙印般难以忘怀的优秀作品。

一、成文因素分析

纵观古今,许多寻亲类作品都会巧妙运用外貌这一元素来设置情节,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三毛流浪记》。三毛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只有一张破旧不堪的照片,并不记得自己妈妈的样子,因此便将一位跟自己妈妈同名同姓,且相貌十分酷似的舞女王秀英误认为自己的妈妈。这与《小蝌蚪找妈妈》的情节有相似之处,都是在不知道妈妈样子的前提下无目标地寻找。动画片《猫咪小贝》中小贝知道自己妈妈的样子,但走失后却很难找到回家的路,当找到曾经的家时,妈妈却已搬家,小贝不得不重新开始寻找。因此综上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找”一般分为两种情况:“有目标地找”与“无目标地找”。

《现代汉语词典》中“找”的意思是为了要见到或得到所需求的人或事物而努力,本文现将“有目标地找”定义如下:第一,知道人/物的外貌,但不知道其具体位置而努力;第二,不知道人/物的外貌,但知道其大体或具体位置而努力。“无目标地找”则为不知道人/物的外貌,也不知道其具体位置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进行的是“有目标地找”,这也是“找”字的惯用意义,但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更青睐于“无目标地找”,因为这样可以给作品注入更多的不可预知性。

《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典型的“无目标地找”,因此在种种不可预知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小蝌蚪根据其他动物提供的线索,先后碰到了金鱼、螃蟹、乌龟、鲵鱼,而这些动物正好具备它们妈妈的一部分特征,所以在碰见时它们才欣喜地误认为这些动物就是自己的妈妈,只有到最后它们碰到了青蛙妈妈,才完成了整个“找”的任务。总而言之,带有强烈主观意愿的“找”实际上进行的是“碰”的过程。

综上所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成文因素可以总结为在“找”的主动意愿指引下,进行着了一系列“碰”的过程,而在最终碰到妈妈时,又完成了“找”的任务。因此作者正是利用无目标地“找”,来巧妙安排“碰”,在“找”与“碰”的双重交织中使整个文章充满儿童情趣。

二、由“找”所带来的思维定势分析

经过前文分析,我们知道“找”有两种情况,《小蝌蚪找妈妈》属于典型的“无目标地找”,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受到日常生活中“有目标地找”这一惯用意义的影响,而产生学习中的思维定势。

《小蝌蚪找妈妈》乃经典之作,学生大多都耳熟能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的环节。在复述过程中,我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学生复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时,有些学生说小蝌蚪先找到金鱼,再找到螃蟹,后找到鲵鱼,最终找到了青蛙妈妈。第二,学生复述时非常注重小蝌蚪所遇动物的先后顺序,而忽略了对动物本身进行分析。

第一个问题,我们在学习课文时,首先应该明白小蝌蚪并不是在找金鱼、螃蟹、乌龟、鲵鱼,而是偶然碰到,由于其某部分特征与青蛙妈妈相似,所以作者才运用误会法来巧妙设置情节。学生复述时,将碰的过程全部说成找,正是将“有目标地找”这一惯用意义迁移到作品当中。其实小蝌蚪脑海中唯一意愿是找妈妈,他们的目的是明确的,只是目标不定,因此并不存在去找其他动物一说。第二个问题,虽然文中小蝌蚪所遇动物的先后顺序安排十分精巧且重要,但是学生过于注重他们出现的先后顺序,其实便是强化了“找”的目标性,而忽略了“碰”的偶然性。

该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分析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所碰到的动物们哪些外貌特征与青蛙存在相似点,而小蝌蚪为什么又与自己妈妈的外貌完全不同。假如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小蝌蚪找妈妈,那么便会出现非常多的可能,比如小蝌蚪第一个碰到的也许便是自己的妈妈,但这却不具备故事性和趣味性,所以作者才设计这些与青蛙具有相似特征的动物出现,它们出场顺序虽然重要,但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引导学生关注动物本身以及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对其进行分析,而不要由于文章本身情节设置而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动物的外貌特征与青蛙妈妈相似,可运用误会法创作一篇小故事,以活跃他们的思维。

三、小结

《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围绕“找”展开故事,小蝌蚪出于主观意愿主动找寻自己的妈妈,但由于不知道妈妈的样子和具体位置,其行为存在无目标性,在“找”中进行着“碰”的过程,在“碰”中完成了“找”的任务,可谓情节曲折生动,是富有儿童情趣的典范之作。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避免“找”字惯用意义所带来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明白“碰”所带来的偶然性,以真正领悟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精妙之处。

(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晓玉,孟临.儿童文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晓玉,孟临.儿童文学作品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陈光全.怎样避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J].北京:新华文摘,1985(5).

[4]付俊英.论思维定势与创造性思维[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5).

猜你喜欢
定势小蝌蚪外貌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小蝌蚪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小蝌蚪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小蝌蚪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
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破除四种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