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苯咪唑和芬苯达唑对灵长类动物毛首线虫的驱虫效果观察

2016-12-12 10:22赵波李梅王强牛李丽邓家波严慧娟杨光友
四川动物 2016年2期
关键词:投药灵长类虫卵

赵波, 李梅, 王强, 牛李丽, 邓家波, 严慧娟, 杨光友

(1. 成都市动物园,成都610081; 2.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成都611130)



DOI:10.11984/j.issn.1000-7083.20150326

甲苯咪唑和芬苯达唑对灵长类动物毛首线虫的驱虫效果观察

赵波1#, 李梅2#, 王强1, 牛李丽1, 邓家波1, 严慧娟1, 杨光友2*

(1. 成都市动物园,成都610081; 2.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成都611130)

使用复方甲苯咪唑片剂按10 mg·kg-1×5 d、20 mg·kg-1×3 d、40 mg·kg-1×5 d和芬苯达唑粉剂按10 mg·kg-1×3 d对感染毛首线虫Trichurisspp.的灵长类动物拌料喂服,测定用药前后每克粪样中虫卵数,计算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以评估药物驱虫效果。结果表明,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按10 mg·kg-1×5 d、黑叶猴Presbytisfrancoisi等7种动物按20mg·kg-1×3 d、短尾猴Macacaarctoides和猕猴M.mulatta按40 mg·kg-1×5 d用复方甲苯咪唑片剂投药后,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均能达到100%,芬苯达唑的驱虫效果较差。甲苯咪唑对灵长类动物毛首线虫的驱虫效果较好,投药方便、安全。筛选出安全、高效和使用方便的抗毛首线虫药物及驱虫程序,为灵长类动物毛首线虫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灵长类动物;毛首线虫;甲苯咪唑;芬苯达唑;虫卵减少率;虫卵转阴率

寄生虫是威胁灵长类动物健康的重要病原之一。在危害灵长类动物健康的寄生虫中,毛首线虫Trichurisspp.是最常见且危害严重的胃肠道寄生虫。这类线虫在我国各地动物园动物内感染均较为普遍,感染率在8.2%~100%,是引起动物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王成东等,2000;和占龙等,2006;Lietal.,2015)。患病动物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减少,腹泻,排血色水样粪便,并附有黏液,贫血消瘦,严重者可引起死亡(谢天珍,包燕芬,1998;菅复春等,2008;杨光友,张志和,2013)。毛首线虫寄生于动物的胃部或肠道,是一类较难驱除的线虫。本试验采用复方甲苯咪唑片剂和芬苯达唑粉剂进行了多种圈养灵长类动物毛首线虫的驱除效果观察,以期筛选出安全、高效和使用方便的抗毛首线虫药物及驱虫程序,为圈养灵长类动物毛首线虫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动物

供试动物为四川某动物园经粪样检测自然感染毛首线虫的灵长类动物共80只(表1,表2)。在试验的所有程序和整个过程中,严格遵守中国野生动物管理和动物福利委员会的规定,充分考虑了动物的各项福利。

1.2 供试药物

复方甲苯咪唑片剂(Mebendazole,商品名:安乐士),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61022952,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出品,每片含甲苯咪唑100 mg。5%芬苯达唑粉剂(Fenbendazole,商品名:咪唑康),批准文号:220221189,成都乾坤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1.3 动物分组及投药

供试的灵长类动物分成4组。用药前后均在正常笼舍中单只饲养管理。投药前先估计动物体质量计算所需药量,每天清晨拌料后单只投服。具体给药剂量和疗程见表1。给药后,观察记录供试动物的食欲、精神状态和粪便形状等症状。

表1 不同组别给药情况

1.4 粪便样品检查及虫卵计数

分别在投药前2 d、投药后10 d、20 d,逐只采集供试动物新鲜粪便,装入干净的塑料袋中逐一登记编号,低温保存带回实验室,采用循序沉淀法对新鲜粪样进行前期处理,再用饱和硫酸镁溶液离心漂浮法检查粪便中毛首线虫卵(杨光友,张志和,2013)。参考世界兽医寄生虫促进协会(WAAVP)对动物驱虫效果的判定标准,用麦克马斯特氏计数法(McMaster’s method)进行虫卵计数,测定每克粪便中毛首线虫卵数(EPG)(Colesetal.,1992;Vercruysseetal.,2001)。

1.5 驱虫效果判定

按常规方法计算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以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综合判断驱虫效果(Colesetal.,1992)。虫卵减少率(%)=(驱虫前每克粪便虫卵数-驱虫后每克粪便虫卵数)/驱虫前每克粪便虫卵数×100%。虫卵转阴率(%)=驱虫后虫卵转阴动物数/驱虫前虫卵阳性动物数×100%。

1.6 数据处理

实验结果用算术平均值±标准差表示(Lietal.,2012)。

2 结果

80只供试灵长类动物在投药后,其精神状态、食欲、排粪和排尿情况等均未发现异常。

2.1 复方甲苯咪唑片剂对灵长类动物毛首线虫的驱虫效果

试验中采用了3种不同的用药方案对灵长类动物毛首线虫进行了驱虫效果评价(表1,表2)。

第Ⅰ组(甲苯咪唑10 mg·kg-1×5 d)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在用药后第10天、第20天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均达100%。

第Ⅱ组(甲苯咪唑20 mg·kg-1×3 d) 黑叶猴Presbytisfrancoisi、川金丝猴、绿猴Cercopithecusaethiops、阿拉伯狒狒Papiohamadryas、绿狒狒P.anubis、白颊长臂猿Hylobatesleucogenys、白眉长臂猿H.hoolock、山魈Mandrillussphinx、猕猴Macacamulatta、平顶猴M.leonine共10种灵长类动物在用药后,其中,黑叶猴、绿猴、阿拉伯狒狒、绿狒狒、白眉长臂猿和山魈共7种灵长类动物的驱虫效果明显,用药后第10天和第20天其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均为100%。

第Ⅲ组(甲苯咪唑40 mg·kg-1×5 d) 短尾猴M.arctoides和猕猴用药后第10天、第20天虫卵转阴率和减少率均达100%。

2.2 芬苯达唑粉剂对灵长类动物毛首线虫的驱虫效果

第Ⅳ组(芬苯达唑10 mg·kg-1×3 d) 此药对川金丝猴和阿拉伯狒狒的驱虫效果较差,川金丝猴用药后第10天和第20天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7.2%、73.9%,虫卵转阴率分别为60%、40%;而阿拉伯狒狒用药后第10天和第20天虫卵减少率分别为37.5%、62.5%,虫卵转阴率分别为50%、50%。

3 讨论

驱虫药物的常用剂型是针剂、片剂或粉剂。对灵长类动物而言,如使用针剂则需要对动物进行保定,保定动物的工作量大,且对动物产生的应激较大。片剂或粉剂投药较方便,但灵长类动物的味觉、嗅觉灵敏,不愿食用有异味或与食物感觉不同的东西,凡有异味的药物就难以投药,因此在选择口服驱虫药物时就受到很大的限制(顾永熙,曹杰,2002)。在本次试验中,我们选用的甲苯咪唑和芬苯达唑均无异味,且粉剂或片剂(研磨成粉后)可均匀拌入饲料中,拌料喂投药较方便,未见动物出现明显的拒食现象。

表2 复方甲苯咪唑片剂和芬苯达唑对灵长类动物毛首线虫驱虫效果统计

甲苯咪唑(MBZ)是一种广谱抗蠕虫药物,文献报道甲苯咪唑对人毛首线虫病的治愈率为43%~100%(平均75%),重复治疗或延长疗程将显著提高治愈率,在美国甲苯咪唑早已成为治疗人毛首线虫病的首选药物(蒋则孝,1981;韩飞等,2014)。灵长类动物的种类较多,我国圈养灵长类动物就达60余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同种药物的代谢情况存在差异,驱虫效果也存在差异。毛首线虫主要寄生于灵长类动物的盲肠或胃部(如疣猴亚科的动物),种类较多,不同种类的毛首线虫可能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因此,采用不同的用药方案准确测定同种驱虫药物对不同种类灵长类动物寄生毛首线虫的驱除效果,将有助于圈养灵长类动物毛首线虫病的防控。顾永熙和曹杰(2002)曾用复方甲苯咪唑(15 mg·kg-1×3 d)对川金丝猴毛首线虫进行驱虫试验,其虫卵减少率为89%。在本次试验中,甲苯咪唑(按10 mg·kg-1×5 d)对川金丝猴的驱虫效果很好,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均达100%。同时,甲苯咪唑(按20 mg·kg-1×3 d)对黑叶猴等7种灵长类动物的驱虫效果也很好;但对川金丝猴、白颊长臂猿和猕猴的驱虫效果较差(表2)。而甲苯咪唑(40 mg·kg-1×5 d) 则对短尾猴和猕猴的驱虫效果很好,虫卵转阴率和减少率均达100%,这与Wang等(2008)报道的结果相似。由此可见,不同种类的灵长类动物应选择不同的驱虫药物程序。

芬苯达唑(FBZ)也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苯并咪唑类驱虫药,可抑制蠕虫虫卵的孵化和发育,对蠕虫的成虫、幼虫和虫卵均具有高效的杀灭作用(周忠勇,朱雪勇,1997)。在本次试验中,芬苯达唑(按10 mg·kg-1×3 d)对川金丝猴和阿拉伯狒狒毛首线虫的驱虫效果较差,这与周忠勇和朱雪勇(1997)的试验结果相似。

综上,甲苯咪唑片剂无异味,经研磨成粉后可均匀拌入灵长类动物的饲料中,灵长类动物无拒食现象,该药对其毛首线虫的驱虫效果较好,使用安全。

顾永熙, 曹杰. 2002. 金丝猴毛尾线虫驱虫药物筛选及驱虫程序实验[J]. 中国兽医杂志, 38(11): 12-13.

韩飞, 张曼, 张周, 等. 2014. 甲苯咪唑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30(7): 197-198.

和占龙, 杨建发, 杨亮宇, 等. 2006. 自繁猕猴肠道寄生虫的调查报告[J]. 云南畜牧兽医, (1): 42-43.

菅复春, 张庆涛, 李少英, 等. 2008. 郑州市动物园草食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寄生虫感染情况及驱虫试验[J]. 中国农学通报, 24(5): 29-34.

蒋则孝. 1981. 甲苯咪唑[J].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8(2): 89-91.

王成东, 杨光友, 王强, 等. 2000. 佳灵三特-CA对灵长类动物内寄生虫的驱除试验[J]. 四川动物, 19(4): 252-253.

解天珍, 包燕芬. 1998. 云南滇金丝猴毛首线虫一形态相似种的发现[J].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6(3): 54-55.

杨光友, 张志和. 2013. 野生动物寄生虫病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周忠勇, 朱雪勇. 1997. 芬苯达唑驱除野生动物寄生蠕虫试验[J].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5(2): 33-34.

Coles G, Bauer C, Borgsteede F,etal. 1992. World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WAAVP)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of anthelmintic resistance in nematodes of veterinary importance[J].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44(1): 35-44.

Li B, Zhao B, Yang GY,etal. 2012. Mebend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Hymenolepisnanainfections in the captive ring-tailed lemur (Lemurcatta), China[J]. Parasitology Research, 111(2): 935-937.

Li M, Zhao B, Li B,etal. 2015. Preval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parasites in captive non-human primates of twenty-four zoological gardens in China[J]. Journal of Medical Primatology, 44(3): 168-173.

Vercruysse J, Holdsworth P, Letonja T,etal. 2001. International harmonisation of anthelmintic efficacy guidelines[J].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96(3): 171-193.

Wang T, Yang GY, Yan HJ,etal. 2008. Comparison of efficacy of selamectin, ivermectin and mebendazole for the control of gastrointestinal nematodes in rhesus macaque, China[J].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153(1): 121-125.

Anthelmintic Effect of Mebendazole and Fenbendazole onTrichurisInfection in Primates

ZHAO Bo1#, LI Mei2#, WANG Qiang1, NIU Lili1, DENG Jiabo1, YAN Huijuan1, YANG Guangyou2*

(1. Chengdu Zoo, Chengdu 610081, China; 2.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

In order to screen efficient anthelmintic drug and procedure for trichuriasis in primates, the compound mebendazole tablets and fenbendazole in four different schemes (group Ⅰ: mebendazole 10 mg·kg-1×5 d, group Ⅱ: mebendazole 20 mg·kg-1×3 d, group Ⅲ: mebendazole 40 mg·kg-1×5 d and group Ⅳ: fenbendazole 10 mg·kg-1×3 d) were used to treatTrichurisspp. infection in primates. The anthelmintic efficacy was evaluated by calculating the egg reduction rate and egg negative ra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gg reduction rate and egg negative rate were 100% when mebendazole used as 10 mg·kg-1×5 d forRhinopithecusroxellana, 20 mg·kg-1×3 d forPresbytisfrancoisiand 6 other primates and mebendazole 40 mg·kg-1×5 d forMacacaarctoidesandM.mulatta. Poor anthelmintic efficacy was observed in fenbendazole treated group. This preliminary study also suggested that mebendazole was a safe and anthelmintic drug forTrichurisinfection in primates.

primates;Trichuris; mebendazole; fenbendazole; egg reduction rate; egg negative rate

2015-10-20 接受日期:2016-01-15 基金项目: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项目(No.CPF2012-04)

S855.9

A

1000-7083(2016)02-0249-03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guangyou1963@aliyun.com

猜你喜欢
投药灵长类虫卵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捻转血矛线虫虫卵体外培养观察
中国灵长类动物一览表
为什么人们都说猴子聪明?
几乎 100% 的大米中都有虫卵
畜禽投药的技术方法
家禽饮水投药应讲究科学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不同年龄组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评估
基于MATLAB的虫卵识别方法研究
浅谈精神科护士投药时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