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背阴阳配穴治疗肝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症72例*

2016-12-12 05:24贾一波冯先霞周友龙
中医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郁化火配穴中风病

贾一波,冯先霞,罗 凯,周友龙

(1.项城市中医院康复科,河南 项城 466200; 2.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针灸经络·

腹背阴阳配穴治疗肝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症72例*

贾一波1,冯先霞1,罗 凯1,周友龙2

(1.项城市中医院康复科,河南 项城 466200; 2.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目的:观察腹背阴阳配穴治疗肝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风后抑郁患者144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头针治疗(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1周治疗5 d。治疗组给予腹背阴阳配穴针刺(肝俞、脾俞、肾俞、京门、期门、章门),1 d 1次,1周治疗5 d。两组均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26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0.28%;对照组痊愈14例,显效20例,有效23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79.17。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背阴阳配穴治疗肝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症疗效确切。

中风后;抑郁症;肝郁化火;针灸疗法/治疗应用;腹背阴阳配穴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除了会导致患者肢体功能残疾外,抑郁也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国内外文献[2-4]报道:中风后抑郁总发病率为20%~79%,但多在40%~50%,在中风病情绪障碍中列第1位,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它不仅影响中风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神经功能的康复,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并增加中风病患者的死亡率[5]。因此,了解其发病因素,并进行积极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多采用抗焦虑、镇静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但其收效甚微。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此类药物的毒、副作用也被频频报道,使得许多患者难以接受。2013年4月—2015年4月,笔者采用腹背阴阳配穴治疗肝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症72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中风后抑郁症患者144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2例,男35例,女37例;年龄平均(42.6±10.6)岁;病程平均(11.2±3.2)个月。对照组72例,男39例,女33例;年龄平均(44.6±11.8)岁,病程平均(12.5±3.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中风诊断按照参考文献[6]标准。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抑郁症诊断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7]。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⑨性欲减退。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中风病史患者,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②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其他非中风引起的抑郁症者;②伴有精神异常者,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者;③针刺过敏者;④其他不符合条件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头针治疗,主穴: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操作方法:选用由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30号不锈钢毫针进行针刺,以15°左右夹角从前向后进针,刺至帽状腱膜下,进针深度为1~1.5寸。进针得气后,手法采用提插捻转手法,予平补平泻法,每穴行针30 s,留针30 min,1 d 1次,1周治疗5 d。治疗组给予腹背阴阳配穴针刺治疗,主穴:肝俞、脾俞、肾俞、京门、期门、章门(患侧)。操作方法:患者取健侧卧位,常规穴位消毒,选用由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30号不锈钢毫针进行针刺。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穴位均取患侧,肝俞、脾俞向内斜刺0.5~1寸,肾俞直刺1~1.5寸,京门、期门、章门向外斜刺0.5~1寸,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强度以患者有酸麻胀感且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后出针。1 d 1次,1周治疗5 d,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判定疗效。

5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HAMD抑郁量表评定。痊愈:症状消失,HAMD评分<8分。显效:症状基本消失,HAMD评分8~9分。有效:症状改善,HAMD评分较治疗前降低,HAMD评分10~17分。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HAMD评分>17分。

6 统计学方法

7 结 果

7.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1.33,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7.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得分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得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P<0.01。

8 讨 论

中风常可引起情绪异常,最终导致中风后抑郁症,是目前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症状主要是情绪低落、烦躁、缺乏自主性、兴趣下降、食欲减退、睡眠障碍、悲观厌世等,严重影响中风患者的后期康复。中风后抑郁症既有中风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气滞血瘀的特点,又有抑郁症情志不舒、气机不畅的特点,近年来,关于中风后抑郁症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话题[8]。相关研究[9]显示:中风后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反应机制有关。本研究运用腹背阴阳配穴治疗肝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症,旨在观察该治疗方法对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并试述其机制。

中医学认为:中风后抑郁症是在中风基础上,由于身心疾病、情志不畅而形成的郁证与中风的合病。《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生怫郁,诸病生焉。”这显示情志抑郁和身心疾病具有相关性。募穴和背俞穴乃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记载:“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善用针者即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这也说明脏病取俞,腑病取募。《类经》上云:“十二俞募皆通于脏气。”现代医学研究[11]认为:背俞穴十分邻近脊神经后根,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腹背阴阳配穴疗法是针刺俞募穴后,产生的良性刺激改善了局部组织代谢,同时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梢、交感神经末梢及神经伴随的血管,通过神经的轴突反射、节段反射途径作用于脊髓相应阶段的自主神经中枢,调整了内脏功能,并经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传至脑,并借助与脑的相关下行传导纤维联系实现俞募穴对内脏和全身的良性调节作用。

本研究是根据中医学辨证思想,运用腹背阴阳配穴治疗肝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腹背阴阳配穴即俞募配穴。俞募相配是针灸取穴配伍方法之一,又称前后配穴。《难经·第六十七难》[12]记载:“五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阴病行阳,阳病行阴。”因此俞穴和募穴与各自所属脏腑有密切关系,而且中风后抑郁症病机复杂,中医学认为:其发病根本在于肝失条达,郁而化火,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所致,总归与肝的关系密切;而肝乃将军之官,主疏泄,司气机,藏血,与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肝在生理上与心母子相生,与胆互为表里,与脾胃相助,与肾同源互生,肝也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密切。笔者针刺选取肝经俞募穴肝俞和期门,脾经俞募穴脾俞和章门、肾经俞募穴肾俞和京门,均为脏腑之气会聚之处,通过针刺以奏平肝降火、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化湿通络,固本培元、条畅气机之功,从而达到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目的。同时腹背阴阳配穴疗法,兼顾了中风病脾肾不足、经络不畅的本病特点和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的继发病的特点,能够显著改善中风患者的抑郁状态[13-14]。头针针刺时疼痛明显,腹背阴阳配穴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或针刺异常情况的发生比常规针刺要少。腹背阴阳配穴疗法针刺时只是在患者腹部和背部进行,选用的毫针相对较细,针刺时手法轻柔,不强求针感。肌张力偏高或者对针刺有恐惧和紧张感的中风患者,尤其适合该种针刺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0.28%,对照组为79.17%(P<0.01);两组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显著下降(P<0.01)。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腹背阴阳配穴疗法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抑郁,与常规针刺比较,患者的不适感和针刺意外发生率显著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1]陈晨,崔秀亭,李应昆. 中风后抑郁临床治疗进展[J].光明中医,2015,28(2):435-437.

[2]王冠.中风后抑郁症的中医治疗[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3):44-45.

[3]Paulw.Depression:apsychobiologicalsynthesis[M].London:AWiley-Intersciencepublication,1985:48-81.

[4]NarushimaK,RobinsonRGStroke-relateddepression[J].CurrAtherosclerRep,2002,4(4):296-303.

[5]安志刚,房景奎.中风后抑郁病因病机[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2):51-53.

[6]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7]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63-273.

[8]陈真悟.腹针与体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对比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9]RossED,StewartRS.Pathologicaldisplayofaffectinpatientswithdepressionandrightfrontalbraindamage:analternativemechanism[J].JNervMentDis,1987, 175:165-172.

[10]李岩,秦亚冰.头皮针刺治疗抑郁症(心脾两虚型)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57-58.

[11]JorgeRE,RobinsonRG,TatenoA.etal.Repetitivetranse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astreatmentofpost-strokedepression:apreliminarystudy[J].BiolPsyehiatry,2004,55(4):398-405.

[12]姜鑫.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中风后抑郁的临床观察[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

[13]郭昊睿,姚卫灵. 肝郁气滞对中风后抑郁治疗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3):3-4.

[14]陈晨,崔秀亭,李应昆. 中风后抑郁临床治疗进展[J].光明中医,2015,28(2):435-437.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6)11-0054-03

R245.9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11.24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404036)

2016-05-10;

2016-08-10

猜你喜欢
郁化火配穴中风病
中医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配穴规律研究
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的理论探讨
董氏奇穴微络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灵枢?官针》篇刺法中的取穴配穴法浅析
朝医凉膈散火汤治疗少阳人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
三才配穴法的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