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摘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凸显学生主体性,这是课堂教学之需要,更是学生健康成长之需要。根据学生学情基础展开多种教学设计,能够极大提升课堂教学和谐指数,促使不同群体学生都能够获得自身主动发展的必需动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 生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83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教育教学则要以生为本,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以生为本的最基本追求是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促进学生认知思维成长,成就教育和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联系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合作学习形式,设计课堂训练内容,能够给课堂教学注入更多内驱动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实现思想蜕变和成长。
一、联系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
首先是教材资源的整合,其次是教学方法资源的整合,再次是教学辅助资源的整合。高中学生对历史有一定认知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做好学情调查。比如教学《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给出问题设计: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中国瓷器为什么能在海外扬名?典型的青铜器有哪些?学生大都能够顺利解答这些问题,也为本课学习做好认知铺垫。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弄清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形态、古代手工业主要内容等方面问题,学生快速进入到自主学习之中。在成果展示时,很多学生都能够从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或者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等角度展开阐述,并列举大量实例加以佐证。
教师利用问题预设展开学情调研,并根据学生实际布置新课学习。由于教学设计适当,学生顺利进入学习认知状态之中,并取得非常显著的学习效果。这说明教师教法应用的成功。以生为本是一种教学意识,更要体现于具体教学设计操作之中。
二、基于学生思维优化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学法应用,也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设计课堂合作学习形式时,要从学生学习思维实际出发,合作内容选择、合作形式设计、合作效果评价等都关系合作学习目标达成,教师要做出详细考察和调研。小组讨论是典型合作学习形式,但并非合作学习设计的唯一选择。课堂演绎、小组辩论、小组竞赛、社会调查、实验操作等,都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思维启动实际作出科学设计,提升合作学习有效性。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关于“曲折发展的十年”的内容涉及面繁多,笔者进行合作学习设计时,先给出集体讨论话题: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过哪些积极的探索?获得哪些显著成就?出现过哪些失误?然后是分组投放讨论话题展开讨论:话题一是中共八大精神与实践解读,话题二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功过探讨,话题三是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和“八字方针”,话题四是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曲折发展经验教训总结。学生针对单一话题展开讨论,学习成效非常显著。
教师将学习内容分解到小组之中,大大减少了学习难度,学生学习精力集中,以集体智慧解决相关问题,自然给出较为深刻到位的解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得到有效增强。
三、依据学生学情设计训练内容
学习训练是高中历史教学重要内容,教师在课堂训练任务选择时,需要充分考量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求。如果能够展开分层训练教学设计,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权利,无疑可以极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彰显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历史课堂训练任务以不同题型展现,教师还要对训练题型进行优化处理,丰富训练设计角度,增加多样训练题型,特别是实践操作类题型的增设,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丰富感知视角。
教师设计课堂训练要依据学生学力实际,特别要关注学生生活认知情况。比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教师可以设计一组实践性训练:一是课前搜集相关信息和实物,如老照片、旧服饰、旧器物等,探索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二是了解我国服饰发展历史,以服饰变迁为题写一篇小习作,展示服饰发展历程。三是搜集有关菜谱,并亲自操作,为家人呈上一道特色菜,并将操作程序、效果写下来。
学生对这些训练任务非常感兴趣,因为都是课下操作,已经将课堂训练延伸到课外。学生需要单独实践操作,其训练主体性特征非常明显。学生从相关操作训练中获得的学习认知带有主体色彩,自然是鲜明而深刻的。教师设计课外训练任务,给学生创造独立实践的机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实质要求。教是为了不教,对学生授之以渔,能够唤醒学生的认知内省动力。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增加学生参与机会,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操作,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多元互动水平,还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多向思维,满足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诉求。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