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超
[摘要]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香港和台湾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对此表现了极大的关注。港台的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描述与大陆的不尽相同,为了更客观地探讨现行教科书的问题,文章选取大陆“人教版”、香港“教育版”和台湾“翰林版”的教科书中的“洋务运动”作为研究对象,为大陆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
[关键词]洋务运动 历史教科书 两岸三地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79
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西方的炮舰打开,有识之士警觉这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内忧外患,清廷内部开始寻求国家富强之道,推动模仿西方的自强运动,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因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两岸三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对此表现了极大的关注。港台的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描述与大陆的不尽相同,为了更客观地探讨现行教科书的问题,本文拟以大陆“人教版”(下文简称“人教版”)、香港“教育版”(下文简称“教育版”)和台湾“翰林版”(下文简称“翰林版”)三本教科书为蓝本,对两岸三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洋务运动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
一、两岸三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洋务运动编写的概况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而成。该版本采取中外混编的方式将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洋务运动属于《历史》(必修②)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内容。[1]
“教育版”高中历史教科书遵照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价局于2007年联合编订之《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编印。本课程主要分为历代发展(必修部分)和历史专题(选修部分)。其中,必修部分(历代发展)基于2004年9月实施的中四至中五中国历史课程,分为上古至19世纪中叶以及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两大时段。[2]洋务运动属于甲部课程,是单元一《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课题二《改革与革命》的主题内容之一。
“翰林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系依照“民国九十四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暂行纲要》编写而成。本课程采用通史体裁,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由近及远原则,必修课程分为台湾史、中国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供高一、高二年级使用。选修课程为文化史,采用历史专题的形式。[3]洋务运动在高一年级下册《中国史》第四篇《近代的冲击》第十章《现代化的开端》中讲述。
由于大陆和港台学术界对“洋务运动”价值取向的差异,三种高中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概念表述存在分歧。一般来说,台湾历史教科书表述为“自强运动”,香港称之为“洋务运动”,而大陆习惯称“洋务运动”或“自强运动”。本文比较的洋务运动的内容,包含台湾的“自强运动”和香港的“洋务运动”。
二、两岸三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洋务运动编选的比较
1.史实叙述的比较
首先,在叙述框架上,“人教版”洋务运动属于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个部分,从经济史的角度进行描述。“教育版”以一节课的内容对洋务运动兴起与发展的背景、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原因、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翰林版”关于洋务运动的内容,分为倡导人物及其言论、自强运动的开展、外交现代化、早期工业化、自强运动的局限与影响五部分。总体来说,三个版本的教科书关于洋务运动的描述各有侧重点,其中“教育版”和“翰林版”描述得最为详尽,“人教版”最为简略。
其次,在叙事方式上,“人教版”主要是以核心人物的影响为重点叙事内容,所以整个历史还是没有回归到社会,回归到普通民众,呈现的还是宏观的直接叙事方法。“翰林版”在叙事方式上,注重对具体史实的叙述,重在微观层面的解读,少有宏大评论,尤其是在对重大事件的评价方面更为明显。如“翰林版”在呈现对洋务运动评价时,更多在于对基本史实的叙述,而没有进行纯学理的分析。“教育版”则采取了宏观叙事和微观表达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对具体史实的叙述,又涉及意义和影响方面的评论。
再次,在叙事视角上,“人教版”和“教育版”均以核心人物和国家层面作为重要的叙事视角。我们可以从具体的叙述框架和叙事方式上观察出来。“翰林版”不仅关注大人物和国家层面的叙述,而且也侧重于对小人物和地方史的解读。比如在自强运动的影响方面,关注早期工业化对台湾的建设和工人阶级的出现;对守旧派的批判中,也关注人民群众对洋务事业的反应。根据同一事实给出的不同叙述,可知三个版本的教科书在内容处理上有不同的标准。
2.史料运用的比较
首先,从史料呈现的方式和使用效果上,“教育版”比“人教版”和“翰林版”更为灵活多变,选取的材料更为丰富多元。“教材史料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还原历史场景,形成清晰的历史认识和较强的历史体验,而这种鲜活的历史感的建立有赖于史料选用的立体感,也就是选取材料要多角度、广度和深度。”[4]“人教版”仅在洋务运动内容的介绍中使用了四幅照片,且方式千篇一律。“翰林版”以图片史料为主,图片趣味生动且制作精美。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选取的材料角度单一,内容简洁且材料过于单薄,缺乏相应的历史感。“教育版”不仅呈现了文字、图表等史料,而且在史料呈现过程中都有相关的解释和资料探究;还在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分布图下方提供了地图阅读策略。这些策略和方法的呈现,便于学生正确地解读历史。
其次,在将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方面,“教育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解读或不同观点的比较,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和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而“人民版”则侧重对教材观点的解读,相对忽视了历史研究方法的训练。在史料的出处注明问题上,“人教版”和“翰林版”在引用图片史料时均没有注明出处,只是简单地提供了图片名称。“人教版”史料大都作为阅读资料出现,在呈现史料的过程中,又没有相关的能力探究,在史料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比较欠缺。而“教育版”则较好地考虑到了这些问题,不仅每则材料都有来源,而且提供了很多和教材内容不同的观点,注重史料内容的丰富性和探究材料的深度阅读。
3.历史评价的比较
三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虽然都把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也从两方面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但在吸收史学研究成果方面,却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在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上,“人教版”认为,“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5]。”接着又从人才培养和经济角度解读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翰林版”则表述为“自强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可惜徒具外表,不切实际……甲午战争又是一场残酷的考验,淮军与北洋舰队为日本所败,自强运动的成果受到怀疑[6]。”又侧重于从外交现代化、工人阶级的产生、专门职业的出现、城市化等角度说明自强运动的影响。“教育版”认为,洋务运动虽然是一场不彻底的改革,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并从开创近代军事、推动近代工业和兴起近代教育三个维度对洋务运动作为近代化的开端进行解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洋务运动失败问题上,并不是简单地认为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其失败的标志,也从官督商办企业被淘汰方面进行了分析。[7]纵观三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人教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上虽然有所改观,但角度仍然比较单一,而且结论性内容太多,缺乏渗透史料探究理念。相较而言,无论是教科书的编写理念还是教科书呈现的知识侧重,“教育版”和“翰林版”在某种程度上,既采纳了当前史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又摒弃了一家之言,既紧跟学术动态前沿又适度保持距离。
三、对大陆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编排的反思
从“人教版”“教育版”和“翰林版”关于洋务运动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三者的异同。我们不能说哪种史实叙事更好,但可以肯定的是, “教育版”和“翰林版”有很多值得“人教版”借鉴的地方。比如,在史实叙述方面,“翰林版”不仅关注大人物和国家层面的叙述,而且也侧重于对小人物和地方史的解读。“教育版”在史料运用方面,史料呈现多元且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史料的认知。“翰林版”和“教育版”在历史评价方面,不只是单纯地下结论,还有相关材料作为结论的支撑,且较多引用了学术研究新成果。当然,港台教科书并非乏善可陈,主要是过于强调故事脉络的完整性,且台湾教科书过于强调本土意识。香港和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既与大陆有着共同的文化血脉,又不同程度地受到欧风美雨的浸染,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港台教科书的编写更有特色。因此,笔者希望大陆历史教科书能在编写理念上做出某些尝试,更多借鉴港台的优秀经验,增强教科书的可读性,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将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 注 释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联合编订.中国历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五)[S].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2003.
[3]普通高级中学课程发展委员会.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暂行纲要[S].台北:“教育部”,“民国九十四年”.
[4]王静.中学历史不同版本教科书史料选取对比[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王琪,王健文编著.普通高级中学历史(第二册)[M].台湾:翰林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
[7]杜振醉,区达仁,梁国雄,胡志伟,甄锦棠编著.新理念中国历史(中四下)[M].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4.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