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锡山 宋 彦 徐 伟 张志浩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的调查研究
——以阿勒泰地区为例
曹锡山 宋 彦 徐 伟 张志浩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大学生西部支教是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大学生支教对于我国教育公平,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国境具有现实意义。但在支教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支教大学生为例,职业倦怠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这一问题应用费登伯格提出的情绪衰弱,去个性化及低个人成就感三维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地支教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从年龄、教龄、性别、学历,带班数目、教授科目等维度将支教大学生的职业倦怠感作出详细分析。
新疆;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
大学生西部支教是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战略。西部计划实施十几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志愿服务的方式,合理配置了人才资源,拉动了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改变,并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大学生支教对于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困境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期间工作积极性不高;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选择;流于形式,内容简单僵化;服务期满后愿意留下来的人微乎其微。归根而言,支教大学生在支教服务的过程中产生了职业倦怠。支教大学生如何才能快速进行角色转变,如何才能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带到西部,并起到良性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全社会探讨的问题。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个概念,它包含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1979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第一次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之后国际上在教师职业倦怠理论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Leiter和Maslach(2001)提出匹配—不匹配模型,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人与工作之间的一种非建设关系,并不是临床上的紊乱,并非工作或个人本身单方面原因产生职业倦怠,而是它们之间的匹配程度——差距越大,越易产生倦怠。我国研究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时间较短,目前,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较普遍的看法是:教师职业倦怠一般指教师在长期高工作压力的作用下导致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自我发展、与人相处等要素融合方面的结构性偏差。教师职业倦怠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对学生的成长和发育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或心理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2月至5月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支教大学生为问卷施测对象,包括任课岗位和班主任共87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选择
本研究采用Maslach专门针对教育工作者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量表。MBI系列量表在全球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被称为职业倦怠测量的“黄金准则”。研究表明,MBI-ES教育量表具有良好
的信效度,且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MBI-ES包含3个维度,即情绪衰竭(EE)、去个性化(DP)和低个人成就感(PA)。
2.抽样与资料收集
本研究选取阿勒泰地区支教大学生作为问卷测查对象,一共发放自填式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87份,问卷回收率为96.7%。在实施问卷调查前获得的学校管理人员的同意,由于教师课量大,空余时间很少,问卷发放采用课间挨个发放的方式,在被试问卷前对问卷的调查目的和填写方式做出说明,并且为了消除被试疑虑,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答卷,指明该问卷是出于个人兴趣对教师目前工作状态的调查,而与校方无关,所有问卷在发放的当天收回。
3.调查内容与收集指标
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对所有问题进行解释后,由研究对象按照要求填写。调查内容包括:
(1)个人基本信息
(2)支教大学生的整体职业倦怠程度
(3)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探究
(4)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探究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所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有方差分析、t检验和事后检验。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支教大学生的基本特征见下表:
(二)总体职业倦怠情况
1.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量表分析
表1 被试基本特征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支教大学生在情绪衰竭维度得分较高,存在轻度职业倦怠,而去个性化程度不明显,三个维度中以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最低,说明支教大学生的低个人成就现象不明显。支教大学生的职业倦怠状况分布表以及在Maslach教师职业倦怠问卷3个维度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上的得分见下表:
表2 任课岗位支教大学生基本特征
表3 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量表得分情况分布表
表4 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状况
表5 不同职位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的独立样本t检验
2.不同职位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比较
从下表可以看到不同职位支教大学生的职业倦
怠感没有达到统计学的差异(P>0.05)。
(三)任课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分析
1.不同年龄任课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比较
对不同年龄段的任课支教大学生的职业倦怠感进行方差分析得知,任课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三个维度的得分在年龄上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
表6 不同年龄任课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的独立样本t检验
2.不同教龄任课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
对不同教龄任课支教大学生的职业倦怠感进行方差分析得知,不同教龄任课支教大学生的职业倦怠感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
表7 不同教龄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的独立样本t检验
3.不同性别任课教师职业倦怠感比较
对支教大学生的职业倦怠感在性别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性别在去个性化维度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的标准(P<0.01),性别在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的差异标准。
表8 不同性别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独立样本t检验
4.不同学历任课教师职业倦怠感比较
对不同学历的支教大学生的职业倦怠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学历的支教大学生在低个人成就感上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的显著水平(P<0.01),不同学历的支教大学生在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
表9 不同学历任课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比较
5.不同带班数目任课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比较
对带不同数目班级的支教大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带不同数目班级的支教大学生在低个人成就感上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的标准(P<0.01),经事后检验发现,带班数目为2-3个的支教大学生的低个人成就感远高于其他数目,带不同数目班级的支教大学生在去个性化和情绪衰竭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
表10 不同带班数目任课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的方差分析
6.不同科目任课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比较
不同科目支教大学生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上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1),其中教授理科的支教大学生的情绪衰竭程度和去个性化水平均高于教授主科和文科的支教大学生,教授主科的个人成就感程度要远高于教授文科的。
表11 不同科目任课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的方差分析
(一)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状况的整体分析
1.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得分分析
本研究中的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在去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的得分在同类研
究中的得分都是相对要低的,可视为存在轻度职业倦怠的表现外整体不存在职业倦怠。结合前人的研究和支教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可能存在的原因如下:
(1)情绪衰竭维度。支教大学生的情绪衰竭程度是比较严重的,原因他们的工作时间很长,工作量都非常大,除了上课外,还要进行紧张忙碌的备课、批改作业,还有大量的工作只有在下班以后才有时间去做,如查阅参考资料、培优补差、和家长沟通、对学生的个别教育等。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不少教师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而这种疲劳和衰竭状态正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典型症状。参与支教的大学生大多并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在支教之前并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不能有效的应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不能自如的驾驭课堂氛围。讲课枯燥,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气氛不活跃,进而加剧支教大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感。遭遇课堂效率低下的应激情境,支教大学生的也会产生焦虑体验,从而影响以后的工作。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支教大学生生成易怒、烦躁的情绪衰竭体验。
(2)去个性化维度。支教大学生的去个性化程度是较低的,原因是支教大学生的年龄大都在30岁以下,大都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与学生有着很多共同的经历,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爱好,支教大学生和学生的思想都比较接近,往往很能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然和学生的关系也就比较好,所以去个性化程度也较低。
(3)低个人成就感维度。支教大学生的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是最低的,也就说明支教大学生的工作成就感比较高。支教大学生受到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为他们发挥个人才能提供了很好地平台,充分尊重了支教大学生个人意愿,符合大学生的工作预期,同时支教大学生也真诚的付出努力,使得整个支教过程中一直保持着相对较高的个人成就感,这也是支教大学生在相对缺乏亲人的社会支持在离家较远的偏远艰苦地区坚持下来的重要原因。
2.不同性别的支教大学生的职业倦怠感分析
在性别维度上的差异是不显著的,可能的原因有支教大学生都是经过志愿报名,组织考察的方式进行选拔,对所遇到的困难都有一定的预期,遴选为志愿者的同学都是表现比较优秀的同学,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因此职业倦怠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
3.不同职位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分析
任课教师岗位和班主任岗位的职业倦怠差异不显著,原因是支教大学生大都为年轻人,入职时间都不长,工作热情度较高,因此职业倦怠在职位上的差异不显著。
(二)任课支教大学生的职业倦怠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不同年龄任课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分析
不同年龄的支教大学生的职业倦怠感的差异并不显著,这和支教大学生本身年龄差距很小有关,而根据前人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年龄差异往往以35岁为分界点,且以5年为一个分段。
2.不同教龄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的分析
不同教龄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原因是支教大学生的支教时间一般不长而且流动性大,基本上所有的支教大学生在职时间都在两年以下。而根据前人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在教龄上的差异一般以5年一分段,故而教龄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在该处没有体现。
3.不同性别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分析
女性支教大学生的去个性化要显著低于男性,这和女性心思细腻,更容易投入感情有关,因此女教师的去个性化程度相对要低。
4.不同学历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分析
硕士学历支教大学生的低个人成就感要显著高于本科学历的,原因可能是硕士学历的支教大学生会得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西部边远地区的条件相对艰苦,高学历人才相对匮乏,因此对于高学历人才往往是给予其更高的平台,甚至参与到学校的学科规划,人才培养等大方向的规划建设上去,这对于刚刚就业的毕业生而言,无疑是为他们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展现自我才华的好机会,因此他们的个人成就感会更高。
5.不同带班数目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的分析
带班数目在两到三个的支教大学生的低个人成就感和其他带班数目的支教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原因是带班数目在两到三个的支教大学生,需要更大的投入来了解和把握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由于东西部文化差异、价值观的不同,所需投入的精力会是其他人的好几倍,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才会有低成就感。
6.教授不同科目的支教大学生职业倦怠感分析
教授理科的支教大学生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程度均高于教授主科和文科的支教大学生,原因是理科本身注重逻辑性,不如其他科目趣味性强;西部地区学生理科科目学习基础差,相关硬件设施不比内地完善;教授理科科目对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的要求更高,这对于支教大学生而言是非常欠缺的一项能力。因此,他们的教学压力非常重,因此他们的的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程度高。主科教师的低个人成就感要远高于文科教师,原因是主科所占分值多,而提分又相对慢,不如综合上分快,而学生们也往往认为综合提分更快,对主科的重视程度相对也要低,因此主科老师的个人成就感要低。
[1] 曾玲娟,伍新春.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 唐芳贵.国外教师职业倦怠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7).
[3] 陈月桂.高三教师的职业压力调查——以某学校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4] 徐晓宁.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5.
[5] 徐富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
[6] 张桂青.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5,(11).
[7] 林永欣.浅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J],甘肃科技,2005,(5).
[8] 付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研究——一所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个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9] 朱晓聪.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技, 2006,(10).
[10]Roland Vandenberghe&A.Michael Huberman.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Teaching Burnout:A sourcebook of InternationalResearch and Practi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责任编辑:刘海燕
文字校对:伯 恕
G633
A
1008-8539-(2016)06-0078-05
2016-05
曹锡山(1976.5),男,汉族,山东冠县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