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娜 李宁 何珊
作者单位:110031 沈阳,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基金项目:沈阳医学院科技基金课题(项目编号:20141026)
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王晓娜 李宁 何珊
作者单位:110031 沈阳,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基金项目:沈阳医学院科技基金课题(项目编号:20141026)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4月—2016年4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需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PICC插管法)及观察组(床旁超声引导下置管)各40例,比较两种PICC尖端定位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床旁超声引导下置管PICC尖端定位技术应用安全性高于常规PICC插管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心内心电图定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经由患者肘窝静脉输送至上腔静脉以建立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为需要长期输液或化疗的患者提供帮助,切实降低各种用药对患者血管内膜造成强烈刺激的一种治疗方案,已经在国外临床中得到了广泛使用[1]。然而,在积累了大量临床资料后发现,PICC尖端定位效果直接影响整个治疗效果,为此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推荐其定位点应完全处于上腔静脉之中,但是实际实施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无法完全实现[2]。因此,对PICC尖端定位技术进行研究尤为重要。鉴于此,本研究针对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予以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需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5~64岁,平均(47.50±1.25)岁;肺癌17例、消化道恶性肿瘤15例、妇科恶性肿瘤8例。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8~65岁,平均(47.75±1.50)岁;肺癌1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15例、妇科恶性肿瘤7例。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综合会诊确诊需要行PICC置管长期治疗者;②无PICC置管禁忌者;③临床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传导阻滞者;②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75%乙醇和5%碘附对静脉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并常规铺巾。之后取平卧位,利用彩超对所有患者上肢静脉血管进行探查及评估,选取横断面较粗且远离动脉的贵要静脉或肱静脉并确定穿刺点[3]。将中心静脉导管送入导管鞘,缓慢均速送管。在将要抵达锁骨下静脉中段位置时嘱患者头部偏向静脉穿刺侧并继续送管。对照组采取常规PICC插管法,即临床医师依据PICC管表面的刻度及自身置管经验来确定导丝尖端所处位置。观察组采取床旁超声引导下置管,临床医师左手握住超声探头手柄,以手部小鱼际部位作为支撑平台,探头贴近患者皮肤并形成90°角。右手取穿刺针插入导管器沟槽,观察超声仪器屏幕进行穿刺置管。当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
脉与右心房交界位置时于超声引导下以2.5 cm/s的速度缓缓抽出导丝,退保护套,撤分裂鞘,将体外导管予以固定,在回抽见到回血后以盐水脉冲式进行冲管处理,连接正压接头[5]。
1.3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观察指标为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内容包括静脉血栓、局部皮肤感染、导管脱出异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观察组出现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10%;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0例,发生率为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PICC置管成为需要反复穿刺或长期静脉补液治疗患者的首选,尤为适用于多次放化疗的患者。通过PICC置管一方面能够降低由于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身心带来的严重损伤,另一方面则可以降低机体对于药物有效成分释放的干扰程度,促使病变部位的血液浓度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为临床效果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关注[6]。虽然PICC置管具有上述优势与特征,但是置管后需要依靠X线来进行定位,以确定尖端是否到达一个合适的位置,再来进行置入长度的调节,往往难以做到一次性置管到位,使得包括静脉血栓、局部皮肤感染、导管脱出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尤其是静脉血栓的形成,更是会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7]。所以,如何利用现代化技术来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及准确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成为困扰临床的棘手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医学界针对PICC尖端定位技术展开了深入分析,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临床置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常规PICC插管法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PICC尖端定位技术,但是在临床资料日益丰富后发现该定位技术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逐渐无法满足临床治疗工作需求[8]。而床旁超声引导下置管定位技术则是一种将置管与超声检测技术结合使用的定位技术,在置管工作中利用超声仪器不断对导管头端进行定位,从而准确掌握中心静脉导管是否已经抵达预定位置,极大地减低了PICC置管及尖端定位难度[9]。
本研究中,观察组经床旁超声引导下置管定位未见静脉血栓,局部皮肤感染2例、导管脱出异位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而同期采取常规PICC插管法的对照组出现静脉血栓2例、局部皮肤感染4例、导管脱出异位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由此可见,床旁超声引导下置管定位技术的效果优于常规PICC置管法,并且安全性更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床旁超声引导下置管PICC尖端定位技术应用安全性高于常规PICC置管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1] 郑晓玲,魏清风,汪华萍,等.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5,14(12):1576-1581.
[2] 汪华萍,杨利霞,石岚,等.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在PICC定位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0(4):114-116.
[3] 周莲清,谌永毅,王佳丽,等.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5(22):2021-2023.
[4] 何虹,范彬,张玉红,等.心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定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0(5):4-8.
[5] 叶沙,邓君玲,倪虹,等.不同尖端定位技术对PICC置
管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5,12(2):230-233.
[6] 邓琛,周香,吴荣华,等.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置管的应用体会[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8):133-134.
[7] 韦艳,谢艳兰,岑爱丽.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的研究现状[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4):10-12.
[8] 汪华萍.38例超声引导下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体会[J].全科护理,2013,33(35):3325-3326.
[9] 丁荣楣,杨艳,王平,等.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和传统PICC在困难置管中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11(12):2106-2108.
R47
A
1672-7185(2016)11-0077-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6.11.029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