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破裂介入栓塞的治疗及围术期护理配合

2016-12-09 06:29郭瑞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22期
关键词:栓塞护理人员满意度

郭瑞萍 杨 瑞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郑州 450000



脑动脉瘤破裂介入栓塞的治疗及围术期护理配合

郭瑞萍 杨 瑞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郑州 450000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实施介入栓塞治疗及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措施及具体效果。方法 抽选2013-01-2014-02在我院就诊并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2组。对照组(41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1例)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具体护理过程中遵从医嘱并提高护理措施的全面性、针对性以及主动性,统计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7%)明显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1%)明显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提升脑动脉瘤破裂患者介入栓塞的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同时能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脑动脉瘤破裂;介入栓塞治疗;围手术期护理配合;护理满意度

介入栓塞治疗是当前临床针对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其对挽救患者生命安全、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等均有良好作用[1]。而同时介入栓塞手术步骤较为繁琐复杂,需要护理人员的积极配合以及密切关注。本次研究将以实施介入栓塞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围手术期综合护理配合措施在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选2013-01-2014-02在我院就诊并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2组。观察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40~80岁,平均(67.2±5.6)岁。对照组41例,男27例,女14例;年龄40~78岁,平均(66.8±4.5)岁。2组性别、年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2]:(1)患者均给予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且证实为脑动脉瘤破裂;(2)患者均给予头颅CT检查且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3)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3]:(1)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脑动脉瘤未破裂者;(2)有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机制异常者。

1.2 治疗及护理方法 2组患者均全身麻醉且给予栓塞治疗,由患者股动脉开始对左、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进行穿刺,根据患者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位置、动脉直径等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并在X线引导下置入微导管,将患者颅内动脉瘤完全填塞。

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检查、协助准备、生命体征指标观察等。观察组则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护理人员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遵从医嘱并提高护理措施的全面性、针对性以及主动性,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给予积极主动的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由于病情发展、治疗需要、生命威胁而产生的恐惧、焦虑、抑郁乃至剧烈头痛等症状。护理人员首先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及顺畅的交流渠道,倾听患者当前主诉内容并分析患者心理情绪变化,评估患者内心不良情绪的严重程度并给予相应的关心、宽慰、抚慰等措施,联合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措施,告诫患者始终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治疗措施并向其讲解介入栓塞的良好治疗效果,使患者能够以理性的态度看待自身病情发展,有必要者还应遵从医嘱给予患者镇静止痛药物以缓解其头痛症状。

1.2.2 基础护理:术前保持头部抬高15°~30°的休息状态,避免患者全身动脉压升高而导致出血情况更加严重。将患者放置在良好的安静状态并限制人员流动,防止外部环境干扰而影响患者头痛症状。护理人员在等待医生到来的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患者血压、意识、瞳孔、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对出现血压升高症状的患者应立即给予药物降压、物理降压等措施。

1.2.3 术前准备:术前应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微量泵注以缓解患者高血压症状,同时避免术后脑血管痉挛现象。给予心电图、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X线胸片等检查,护理人员应该协助患者完成上述检查并协助完成碘海醇、青霉素皮试工作,做好患者双侧腹股沟区域附近的备皮工作,对不插管的肢体建立静脉通道。同时还应做好患者术中各项药物准备、器械准备、抢救准备等诸多手术准备工作。

1.2.4 术中配合: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完成患者全身麻醉工作,协助患者完成术前体位调整、隐私遮盖等,在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留置导尿管。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根据实际情况遵从医嘱给予患者全身肝素化治疗。同时应遵从医嘱向患者动脉导管内持续滴注生理盐水,调整压力泵使其始终保持在350~400 KPa的范围内,避免患者微血栓形成或残血回流。护理人员应做好手术巡回工作,遵从医生操作步骤而准确传递手术器材,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标准并避免跨入无菌区。

1.2.5 术后护理: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将其带入CT室查看头颅CT结果,确定患者颅内异常症状完全消失后再将患者推回病房。术后采取平卧位,给予制动限制并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临床症状、身体素质、语言意识变化情况,确定病情稳定且持续时间≥2 h后将患者股动脉鞘拔除并给予其加压包扎,穿刺侧肢体制动时间≥24 h。患者术后应加强口腔、会阴、皮肤、身体等基础护理工作,确保患者舒适性并降低上述部位的并发症发生率。

1.2.6 并发症护理:针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类型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如护理人员给予患者肢体适当约束以避免出现皮下血肿症状,对于已病发的患者可使用50%硫酸镁热敷或红外线局部照射治疗;行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或尼莫地平微量泵注以预防患者脑血管痉挛症状。

1.3 观察指标[4]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脑动脉瘤治疗标准统计2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同时使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8.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92.7%)明显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n(%)]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1%)明显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脑动脉瘤是当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颅内血管疾病类型,患者在外界环境刺激或迁延不愈的情况下很容易在后期出现脑动脉瘤破裂情况,进而引发患者头痛、癫痫、意识障碍等诸多临床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临床统计显示[5],颅内脑动脉瘤患者由于破裂出血而死亡的比例在20%~30%,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介入栓塞术是当前临床针对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其具有术中切口小、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然而该手术操作复杂,对医生及护理人员的技能素质均具有较高的要求。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其相较于以往常规手术护理更加注重对患者护理内容的全面性、针对性以及优质性。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实施过程中包括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及并发症预防护理等诸多措施,针对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症状、病情等多项内容给予持续性、全面性的优质护理,使患者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理面对护理人员的诸多要求,提升患者配合程度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及疗效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提升脑动脉瘤破裂患者介入栓塞的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同时能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1] 李红月,倪宝英,吉华芳,等.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术的围术期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5A):44-52.

[2] 郭召.脑动脉瘤破裂介入栓塞治疗和围术期护理配合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6):5 165-5 166.

[3] 杨越,邵福丽,何平.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介入栓塞治疗围术期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7):1 224.

[4] 杨学会,郭源,潘丽锋.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35 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6):73-74.

[5] 陈永霞.护理干预在脑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6,23(4):506-508.

(收稿2016-01-22)

R473.74

B

1673-5110(2016)22-0132-02

猜你喜欢
栓塞护理人员满意度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浅谈影响外科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
头颈部富血供肿瘤的术前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