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晶
摘要:《伤心咖啡店之歌》以自由为主题,铺排情节,通过人物性格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展开一场又一场的哲学思辨,追寻生命自由的奥义。书中描绘六个青春人物形象:狼狈面对生活且迷茫的马蒂、拥有富裕的金钱和时间的颓废的海安、自以为独善其身并且务实的吉儿、对生活厌倦却又无可奈何而认命的素圆、为金钱挂帅的社会潮流而走上追求财富的藤条、最最年轻坦率纯真并为梦幻爱情痛苦的小叶……
关键词:迷惘;迷失;抉择
小说开始就设置了一个台风过后的场景,不像一般影视作品所看到的满目沧夷,而是漫天漫地的绿色,“柔软的树叶就地栖息,槭树叶、榕树叶、樟树叶、榄仁树叶、木棉树叶、黄槐树叶、大王椰子树叶、七里香树叶、相思树叶、菩提树叶……人们所能想到的所有绿色,全数从天而降,像个快乐又狂想的电影,漫天飞舞后,缤纷洒落在每个向天的平面。”作者并没把这场台风当成灾难,而却认为是一场难得的绿色甘霖,让久困城市的人们有了接近自然的机会。这其实给这篇小说定下了一个基调,现代都市人类,越是高速发展,越是有太多禁锢,也许就只能靠破坏来释放自己了。
一、迷惘的一代
小说的主人公马蒂是台湾名校英文系毕业,老公在国外做工程,生活质量应该是不错的,可是马蒂却失了业、没有朋友、和老公关系也破裂了,自己唯一真爱过的助教死了好多年她却不知道,被公婆赶回到娘家,却面临着没有栖身之所的处境,家庭、事业、友情、爱情,她都是个失败者,可她却不想挣扎,任凭自己往下坠落。
马蒂的这种困境其实是她自己选择的,比如工作,干不了几个月就换,频繁地更换,这和那些为了高薪跳槽的状况还不同,她是想挣脱别人的价值观,可是一旦逃离,又面临着各种生活的窘境,所以只好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投入进庸俗的人生事业中,这样周而复始地折磨自己,以至于连自己都疑惑了,“人们常羡慕小鸟飞行的自由,可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多半的小鸟终生都栖守在同一个巢,只能在很固定的领域中飞翔;而候鸟,因为天赋的习性,每年不由自主忙碌地往返于南北之间,飞行在同一条路线之上。这样子,你能说一只冉冉飞腾而去的小鸟自由吗?”
这种由于城市的后工业化而造成的人的心理的无归属感其实并不新鲜,这种无所适从的情绪很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派别“迷惘的一代”,他们远离人民革命,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但这种消极遁世的思想和放荡不羁的生活,并不能使他们得到满足,反而愈加陷入更深的悲观绝望而不能自拔。
二、迷失的爱情
海安是绝对的唯我唯心主义者,认为这个世界无可救药,他的客厅有四大面落地镜,说明他很自恋,而客厅里那么多钟,却没有时间是相同的,说明他不愿意被世俗规矩所束缚,他的外貌令万物失色,他的财富也足以叫人窒息,他和女人有关系,又和俊美的男人牵扯不清,他不爱任何人,却靠众人的爱而活。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原形姑且不论,这至少代表了作者理想中的不可触摸、无法达到的最美的形象,毫无疑问,作者是爱他的,所以才把他描述得如此超然、如此俊朗,其实人人都爱海安,而最典型的就是小叶,外表虽然很男性化,但内心却有着常人所无法触及的柔情,小叶就像那自主被关在笼中的鸟一样,守着咖啡店却不占有海安,因为这样就能永远不失去他,小叶深受着这种单方面的感情之苦却又沉醉于其中不可自拔。包括吉儿的爱情,她和那个美得让人惊叹的混血舞者Young,经过了一段不食人间烟火的狂热之爱后,Young进了精神病院,吉儿从此不愿再舞蹈,对于他们,爱情是痛苦、是孤独、是回忆。
爱情只是这本小说的惊鸿一笔,淡淡走过却发人深思,作者朱少麟一定对卡森麦勒《伤心咖啡馆之歌》情有独钟,才选择了这样的爱情、这样的书名,又也许是小说写好后才发现和卡森麦勒《伤心咖啡馆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处,才起了相同的名字,不得而知。
三、闪光的思想
马蒂其实很幸运,她找到了伤心咖啡馆——一个可以容纳她天马行空的情绪肆意蔓延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她在这里结识了也许一个人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的知己朋友,而且还不止一个,这些朋友性格各异,但都朝着自己向往的生活状态而前进。马蒂在这里找到了共鸣。
马蒂为陈博士工作,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在伤心咖啡馆打工,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好,而伤心咖啡馆恰恰成为了她的一个缓冲工作疲惫、休养心灵的地方。那里的一批人,海安、吉儿、小叶、素园、藤条都是真性情而又有各自信仰的人,这就是这本小说吸引我的地方,青春小说但却不是一味的沉迷于自怜自哀,整本书充满了思想的交锋与冲撞,闪烁着智慧的灵动与光彩,人人都在自己选择的信仰中或是积极进取,或是挣扎溺毙,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是属于孤独伤心的人。这么一个咖啡馆,收容了他们。
应该是分成两派,马蒂、海安为一派,属于消极避世型,而吉儿、藤条、素园为一派,属于积极适应型,而小叶心中只有爱情,精彩的是他们其间的对话,充满了哲理。比如海安对马蒂说:“这个世界被物欲侵略了,多样的传播文化发展,催生了有史以来最普遍的,价值观上的一元化,我们正在被沉闷与刻板淹没。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做一个不一样的人,即使是废人,本身就是一种贡献。”(P146)吉儿的想法与海安完全相反,虽然对这个世界不满,却要积极地去适应它、改造它,比如她在海边与海安的一番争风相对的辩论特别精彩,这种口舌之辩完全超越了一般青春流浪小说的哀怨悲伤的情绪,他们价值观交汇的火花叫人惊叹。如海安说:“价值观告诉我们,文明的在野蛮的之上,道德,善;礼教,善;牺牲,善;秩序,善;人文人本人道,善;粗野,恶;颓废,恶;放荡,恶;我们共同制造出价值观作为我们的牢笼,乖乖守在里面出不去了。这情景和野蛮人蹲在山崖上发呆,差距有多远?”吉儿回他:“当然不一样了。人类在启蒙的过程中,一点一点聚集智慧的火花,那成果全人类共享,所以今天你衣食丰美,还能优游在知性和理性的思维中。难道这些没有意义吗?价值观是文明发展的罗盘,它约束你但它也培养你。你从中受惠、滋长,现在你唾弃它,fine,文明的可贵就在容纳各式各样的主张,各式各样的思考,随你的高兴。至于我,我不会因为文明的束缚而陷于反文明的颓废中,我宁愿将颠覆的想法抛在脑后,担负起社会菁英的责任……”海安说:“就是你这种理性解放主义分子,以社会责任之名,将你们的意愿滥行在大众的意愿之上,带给大家最大的不自由。”……
四、最终的抉择
这是一个寓言性极强的结尾,海安本来就够虚幻的了,又有了一个比海安还要空灵的不知是神还是人的与海安长的一模一样的耶稣,马蒂最终还是放弃了一切,去了她心仪已久的马达加斯加岛,不是旅游,是朝圣,是带着一种寻求生命本源的态度去流浪,在行程中去经受最为艰苦的身心的历练。这样的苦,马蒂反而能得到心灵上的释然,因为她此刻不受控于任何人,她跟着自己的直觉走走停停,认为摆脱束缚、接近原生便是人生最大的自由。
作为台湾新一代流浪作家代表的朱少麟对自己笔下人物,如马蒂、吉尔、小叶、海安等人的生活环境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包括作者本人)都面对着台北这样典型的大都市,它能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便利,能够很迅捷、很准确地刺激人们的感官,另一方面,大都市又造成每个人忙碌不堪、疲于奔命的日常生活状态,这就是藤条所言的“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正在这样一种自相矛盾、既受益又被牵制的情境之下,“伤心咖啡店”成了马蒂等人流连忘返的栖息地。
参考文献:
[1]朱少麟.伤心咖啡店之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9.
[2]黄瑶.异语.呓语——论朱少麟《伤心咖啡店之歌》“自由”意识[J].北方文学,2011:4.
[3]魏鑫.追寻生命的奥义——王安忆朱少麟小说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刘志遥.从咖啡店开始——谈台湾作家朱少麟的创作[J].文学界,2013:01.
[5]王奇生,周茹文.台湾女作家朱少麟:寂寞心灵的天才写手[J].爱情婚姻家庭,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