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雅 张畅
《百鸟朝凤》,讲的是一个逝去的故事,影片的第一个画面,导演的镜头就给到了大西北的景色,随之映衬的是黄土地的淳朴和岁月的长河,而这一幕仿佛就像一位沧桑的老人在娓娓道来当年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终究需要有后人来见证。
作为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依旧取材于他最为擅长的,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讲述了唢呐从曾经的德高望重的地位到如今的慢慢凋零景象,也从另一面展示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化的变迁,并且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了两代唢呐人为了信念坚守而产生的师徒感情。
《百鸟朝凤》将影片的第一部分对准了一对师徒的成长,表达的是“传承”的概念,怀念的是被远远丢弃在身后的“规矩”。当曾坐在太师椅上十足气派的焦三爷到终究吞下那一口鲜血敲起锣鼓,当曾将唢呐引以为生命之傲的蓝玉戏谑的摇着头,当焦家班的师兄弟纷纷打起行李然而眼神迷茫,当游天鸣面对大城市里犹如乞丐一样的唢呐匠人仰天长叹的时候,所有的坚守在瞬间崩溃,没有一点防备。
百鸟朝凤,原本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天,伏羲巡视到西山桐林,只见金、木、风、火、土五星之精,纷纷飘落在梧桐树上。顿时,仙乐飘飘,香风习习。又见瑞气千条,霞光万道。天空彩屏开处,祥云托着两只美丽的大鸟,翩翩降落在那棵梧桐树上,其余诸鸟纷纷飞集在各处树上,朝着两只美丽的大鸟齐鸣。木神句芒遂对伏羲说,这两只大鸟,即凤凰。
影片第一部分中,概述到的几个村庄,名字对应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基本元素。五行本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用以解释万物形成以及之间的关系。也许影片此举,意将此映射为芸芸众生的缩影。在古代,百鸟朝凤泛喻君主圣明,河晏海清,天下归附。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向往和平与祈福的传统心态写照。
在影片中,百鸟朝凤本身,就是传统。影片要表达的,也正是传统在工业化巨变下的坚守与消亡。这个过程本身,就免不了冲突对抗,也必然伴随被撕裂的伤口与情感,当然,也会有一种文化衰落中的不安与悲凉。客观讲,影片无论是叙事、人物刻画甚至艺术性,并不能算作惊艳之作。叙事结构相对简单,也许这也是导演晚年归于平和的取向。
而在影片中传统与现代的戏剧冲突,并没有呈现出剑拔弩张之势,而是一切都自然而然展开。行云流水的另一种解读,是叙事趋于套路和常规。因此,片中几处感人之处,也就好像都在意料之中,或许会有感动,但尚不够震撼。至于人物的刻画,倒是性格鲜明。几个演员的表演,也确有精彩之处。只是有点疑惑,为什么我们对代表传统的那个角色,总要塑造成倔强的模样。难道传统,就必须具备倔强的元素?
影片中,有一些对社会变迁负面的缩影,如同门师兄在石棉厂工作不久后的肺病,在工厂上班被机器吞掉的手指。这些,也确实是那个时代现实的存在。至少作为八零后,都有相似的共同记忆。但社会变迁,并不仅仅是这些。当然,出于戏剧冲突的需要,选取足够对立的两面才更有说服力。但是,作为影片之外的思考,恐怕还要有更大的格局,更理性的回归。其实,影片中突出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还有传统的传承。对此,令人印象深刻。
在选定接班人的那一幕,天鸣成了百鸟朝凤的传人,肩负传统的传承与发扬。焦家班从那一刻成了历史,游家班登上舞台。似乎传承已在那一刻完成。然而,天鸣接班后的不安、困扰与困难,都暗示了传承,绝不只是简单的仪式,象征的口号。
当百鸟朝凤那一曲,还得靠焦老爷子顶上,丝丝鲜血从唢呐缓缓流出之时,传承才真正完成。之前传递的,是名分,是技艺,是符号。真正的精神内核,在那一刻才被传承。这个过程,一定有鲜红色的血。这才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很可惜,也很无奈,传统技艺的衰败,在影片结束也未能解答。
在焦老爷子坟前,依然是天鸣茕茕孑立的身影,还有那苍茫天地间传统悲凉的嘶鸣。或许,消亡的,本就是时代的选择,除了一句无关痛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聊以自慰,终归是要消亡。因此,注定就是一场悲剧,总会有无法治愈的伤。
仅电影而言,总体并不算得上完美无缺,尾声部分的老旧套路和煽情有些许过度,导演想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欲望过于热烈,乃至于较之前戏冷静的铺陈坦荡的叙述,新老时代的跨越之处显得多几分急功近利。
从影片上映以后,到片人跪求排期,舆论一边呼吁充分关注本土心血,一边则斥责以近似哗众取宠之方式绑架观众。其实,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需要通过极端的方式,才能影响影片排期,才能吸引大众的关注。
但总体而言,《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中,没有演员过分的表演,只有导演简单朴素的陈述;也没有将影片戏剧化,只有导演对与传统艺术的写照。也许《百鸟朝凤》的故事仍旧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频繁上演,而在这个时代,翻天地覆,在这个年月,似乎也再寻不到那些走街串巷的唢呐匠们。无力感在我们的每一寸肌肤和每一个细胞之中,然你终究知道,那些传统再也不会回来,而我们唯一能做的,不过是更加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