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承军,高千秋,吴兴怀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文化建设在幸福新农村中的作用
邱承军,高千秋,吴兴怀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建设社会主义幸福新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农村文化建设则是建设幸福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有力的精神、智力和思想保证,而农民幸福感和满意度是农村精神文化的核心。因此,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幸福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更好地促进和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文化建设在幸福新农村中的作用”立论,阐述了幸福新农村及文化建设的内涵,以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郭屯镇车楼村和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为典型案例,分析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文化建设;幸福;新农村
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四个全面”,其中首要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在工作中要精准聚焦、精准对接、精准落地、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把“扭住关键、精准发力、严明责任、狠抓落实”作为指导2016年改革工作的十六字方针,凸显了精准发力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突破口。精准发力首先要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从现实的国情分析,农村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我国是拥有八亿农民的农业大国,要让扶贫工作提质增效,打好脱贫攻坚战,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获得感的心理体验是幸福感,党和国家希望农民更幸福。笔者基于多年从事农业院校高等教育实践和对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探讨文化建设在幸福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希望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幸福指数,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
幸福新农村包含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幸福”,一个是“新”。“幸福”是人们心中向往的一种体验,需要研究哪些因素影响农民的幸福;“新”字内涵丰富,是相对于农村陈旧的观念及设施,要建立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农村,涉及农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农民具有新理念、高素质,享受新的社会保障和新的公共服务;农村建设新的设施和环境,呈现新的社会风貌;新的机制和保障,使得城乡差距缩小,农村内部协调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的幸福新农村。
影响农村居民幸福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体验两个方面:
(一)物质基础是影响农村居民幸福的客观因素。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获得幸福感的首要物质基础;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环境美好,民主管理,社会事业发展,公益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增强,是建设新农村物质文明的外在体现。
(二)主观幸福感是农村居民对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自身体验。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物质收入增加,可能会提高农民主观幸福感,但物质收入增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并非呈完全正相关关系。例如:二战结束后,一些发达国家居民主观幸福感不但没有随着国民收入增加而增加,反倒有所下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但居民主观幸福感不增反降。
由此可见,农民的主观幸福感不完全依赖于物质的丰富和收入的增加,更多的体现在精神层面,蕴藏着精神文明的内涵,农民幸福感、满意度的提高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农村文化建设是幸福新农村建设的强力支柱。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科技和教育等智力因素的提升。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队伍素质的高低,包括农民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智力水平、科技技能、文化积累和教育等因素,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动能和发展潜力,是新农村建设必备的基础。
第二,理想、道德、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理念弘扬。老百姓有句俗话“人就是活个精、气、神”,其实,这就是一种哲学的思想。党中央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也正是这种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农民的理想、道德、信仰、人生观、价值观,农村的风俗、习惯、家庭、伦理、人际关系、文化娱乐及饮食等,都蕴含着农民精神层面的需求和取向,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民群众才有归属感和精神的愉悦,才会有幸福感,才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起到主体推动作用。
第三,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任何文化活动都需要相应的物质承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主要指文化广场、乡村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广播站、卫生室、有线电视、互联网、职业技术培训基地、文化流动场所、养老院、幼儿教育、学校等其他文化活动场所,是引进新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新农村建设不同于城镇化建设的最大优势是具有本土特色和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
的的价值取向陶冶农民,以优秀的文化产品吸引农民,以符合农民切身利益的理想追求、价值评判、文化形式,反映农村新风尚,体现农民新追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播正能量,把握时代主旋律。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郭屯镇车楼村是郓城县第二大村,拥有耕地3645亩,人口1100余户,3222人,60%以上的人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孩子,超过80%的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低保困难80户,特困10户,残疾66人,2011年之前人均年收入不足3200元,被列为全省贫困村之一。
2012年起按省委组织部统一部署,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对车楼村等实施帮扶规划,选派得力人员驻村任“第一书记”,真实地了解和掌握村情民情,调查每家每户贫困的原因,依托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制定帮扶思路和措施。具体做法:
(一)技术培训,科技引领。针对村民文化水平低、缺乏先进的职业技术指导、致富难、跟不上社会发展,导致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难以提高的现状,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遴选农业技术专家进村传授先进的种养技术,通过集中培训,提高村民科学从事农业生产的能力,有效提高村民自信心、经济收入和幸福感。
在技术专家指导下,村里确立了“肉牛养殖+有机肥、有机蔬菜、玉米种植”“两位一体”农业发展模式。将畜禽养殖和蔬菜种植、农作物栽培有机结合,构成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实现种植与养殖相互依存、能源与资源良性循环、设施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态模式。“两位一体”农业发展模式,将使农村地区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能量消费明显下降,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增加农村能源供应量,特别是能够提供更多的清洁优质能源。该村20余户群众入股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养牛场,同时,在养牛场旁边新建了36个有机蔬菜大棚,牛粪作为有机肥有偿供应蔬菜大棚和其他种植户,喂牛的饲料是以每亩地300多元价格回收的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再添加泛青的农作物打碎调制而成,仅此一项,农民每亩地增收300多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还解决了20多个就业岗位,留守村民足不出村就可打工挣钱。
扶持技术能手,带动周围人脱贫致富。以村里种植食用菌能手为核心,注册成立了车楼村兴华食用菌合作社,修建27个大棚,40余户以入股形式参加了兴华食用菌合作社。同时,照顾残疾人员在村内就业,兴华食用菌合作社共安排12名残疾人就业,2014年9月被评为“山东省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传授种花、种树技术,一部分村民依靠种花、种树苗实现脱贫致富。
(二)提升村民素质,培植“造血”功能,实现长效致富功能。在做好修路、修桥、打井、通电、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引导村民以经济学的理念,拓宽长期致富思路。如:调研发现土地承包到户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能脱贫致富,而把土地进行集中流转,既能解放劳动力,也能带来规模效益,于是,联系到了承包种植铁杆山药的人,共计流转土地216亩,带动了60余户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三)改善文化设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归属感、幸福感。村民有了对先进职业技术的需求和渴望,但养殖、种植户缺少专业方面的书籍,又不知道该买什么书,到哪里去买,据此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为村里捐建了“农家书屋”。开通互联网,专业人员对村民实施培训,让村民通过网络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学习技能、拓展市场。村里的小学道路坑洼、厕所简陋,县教育局投资10万元,解决了该村小学道路不平整和“上厕所难”问题。村里还建设了文化广场,组建了秧歌队,成立了小学生艺术团,设立了“二十四孝”宣传栏,组织开展文明家庭、“四德”先进评选及戏曲下乡、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弘扬健康文明新风尚。
(四)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建设,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养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有效解决了农民持续增收问题。车楼村人均年收入连年增长,由2011年人均年收入不足3200元的贫困村,增至2014年人均年收入超过10700元,脱掉了贫困的帽子。
车楼村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也不是精准脱贫的个例,通过对该村五年来脱贫之路的考查,总览菏泽市农村建设现状,折射出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技术人才缺乏,青壮
人员外出打工,老幼残弱人员留守,大学生考学不返乡,农村缺乏致富带头人。
政府针对现状,近几年,在很多村派了大学生村官,但是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存在一定的敷衍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村官绝大部分刚从校园出来,没有实践经验,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很难接纳他们,沟通不畅,大学生村官不能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二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环境艰苦、待遇偏低,个人及社会认知上普遍存在临时思想;三是,大学生村官身份不明确,无职无权,很难接触村两委的内部事物,基本没有话语权和决策权,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
高等农业院校努力加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但现状不容乐观。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近五年涉农专业招生和就业情况为例(附表:《山东农业工程学院2012-2016年涉农专业与会计专业招生计划完成率比较》)。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办学质量享誉省内外,招生、就业名列前茅,很多专业深受喜爱,考生连年爆满,如会计专业,每年录取都要提高限分线压缩录取人数,即便如此,完成招生计划率还会高达362%,但涉农专业报考人数寥寥无几,有的年份仅能完成招生计划的4%,经常不能独立建班,处于尴尬境地,大量优质涉农师资资源、教学设备浪费。小班上课,精品培养,好不容易培养到涉农专业学生圆满毕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供不应求,但毕业生大多不去农村,而是选择留在城市或是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放弃从事所学专业,实属可惜。究其原因,既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社会环境的认知问题,一是,农村生活工作环境艰苦,待遇较低,创业艰辛;二是,社会整体认知程度认为大学生去农村,没出息、没面子。
附表:山东农业工程学院2012-2016年涉农专业与会计专业招生计划完成率比较
(二)农民对先进职业技术的需求十分渴望,希望能够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掌握一技之长,科学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收入。但各类高(中)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科研院所,与农村的“校村合作”、“院村合作”缺乏合作的机制和保障,不能实现互惠互利的实质性合作。
(三)农民有着强烈的文化活动参与意愿,但文化活动的水平和质量较低。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社会发展不协调,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对于文化公共设施的投入,往往是村级行政自发组织,在财政上受到很大限制,制约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削弱,部分农民出现信仰危机,有的地方甚至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传统文化弱化,宗教信仰多元化,民主法制意识淡薄,贿选现象泛滥,家族势力严重等,诸多不健康的文化现象,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四)养老助残、妇女权益保障以及孩子教育问题突出。青壮年人外出打工或求学,留守人员大部分是老人、残疾人、妇女和孩子。传统大家庭分崩离析,老人劳作艰辛,生活孤寂,有的还要照顾幼小孙辈,安享晚年成为奢望;夫妻聚少离多,感情出现危机,引发各类社会问题;孩子亲情缺失,身心健康问题严重,教育难以保障。诸多问题导致农民幸福感下降。
(一)政府制定惠农政策,采取免学费、定向委培、扶持大学生在农村创业等优惠政策机制,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报考涉农专业,激励大学生到农村去,把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贡献给新农村建设,同时得到应有的物质和精神回报,幸福快乐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降低公众对农村的歧视,让农村变成无数人心中向往的优美田园风光,生活在农村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
鬼医慌忙扔下鬼刀,双手十指轮弹,把将军肩上因发力而外翻的肌肉轻轻复位,忙不迭地撒上药粉,直到用针线缝合好伤口,这才破口大骂:“你这胳膊不要不打紧,我鬼医的名声可比你这胳膊贵重得多……”
(二)制定合理的政策机制,保障实质性的“校村合作”、“院村合作”,实现互通互利的双赢模式。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组织科技下乡、利用互联网等形式,激励农民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生产,持续增收增效。
(三)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充分开发利用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源,构建文化支撑体系,将植根于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以先进科学
的文化推动力,占领文化教育阵地,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让农民充分感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依赖感、幸福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落后面貌。
(四)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了绝大部分的农村居民,农村社区助老活动和组织也正在逐步实展开,农村义务教育也在全面保障,城市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得到了政府的足够重视。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助残、妇女权益保障,以及孩子教育问题,还要从发展新农村建设体制入手,创造条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作和生活,发展农村产业,集约化经济,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农村文化环境,以优越的条件让人才、人心留得住、留得下。
[1]严伟.新农村建设文化力内涵及相关概念的分析[J].农业经济,2008(11).
[2]方黎明.健康状况、公共服务与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J].汉江学术,2014(1).
[3]王娟.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7.
[4]朱孔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2).
[5]王刚,姜晨.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15).
[6]董旭方.新农村建设对当地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效应研究[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5(3).
[7]单哲.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关键问题及推进机制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11.
[8]习近平.共建伙伴关系,共创美好未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的讲话[J].中国科技产业,2015(8). [9]Stutzer A,Frey B S.Recent Advances in the Economics ofIndividual Subjective Well-Being[J].Social Research: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2010(2):679-714.
[10]邢占军.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1(1).
[11]鲁元平,张克中.经济增长、亲贫式支出与国民幸福——基于中国幸福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0(11).
编辑:崔月华
Study on the Rol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Happy New Countryside
QIU Chengjun,GAO Qianqiu,WU Xinghuai
(Shandong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100)
Building a happy new countryside with socialist character is a key step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also a critical step for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area is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in building happy new countryside,which can supply strong spiritual impetus,intellectual support,and ideological guarantee.Peasant's happiness and satisfaction is the core of spiritual culture in the countryside. Thus,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happy new countrysid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and prosper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ountryside,better satisfying the spiritual cultural needs of the mass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culture and social coordination.This essay states the connotation of happy new countrysid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theme of the Rol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Happy New countryside.It also takes Chelou village and Shandong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s typical cases,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es the way and measure in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countryside.
cultural construction;happy;new countryside
C91
A
2095-7327(2016)-11-0001-05
邱承军(1962-),女,山东莱州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三农问题、农产品加工、蔬菜。